韓秀敏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 475000)
中式英語總的來說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詞匯應用、句子結構以及發(fā)音。
通常來說,英語不喜用詞重復,因此總是用一系列的近義詞來相互替代,一旦對這些近義詞不夠熟悉,就容易錯誤搭配。比如,要說“你能給我介紹一本好書嗎?”,英語初學者很可能說成“Could you introduce me a good book?”,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Could you recommend me a good book?”因為“introduce”一般是指向不熟悉的人介紹自己或者介紹兩個不熟悉的人互相認識。比如,“Can I introduce my wife (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妻子)?”英語初學者還可能會根據(jù)漢語的習慣表達,直譯成不符合英語習慣的表達,例如,“l(fā)earn knowledge”(受漢語表達“學習知識”的影響),應該是“gain or acquire knowledge”;“in the past the prices of digital products were so expensive that most families could not afford them”,“expensive”是跟商品本身有關,“price”一般用“high or low”來形容,不能把“price”和“expensive”搭配起來。中式英語還有一個特點:啰嗦,不夠簡潔明了。例如:“We must oppose the practice of extravagance”,應該是“we must oppose extravagance”;“This, coupled with the factor of price instability, caused…”,最好是“This, coupled with price instability, caused…”。這兩個例子問題本質是一樣的,第一個名詞表明了第二個名詞的范疇,但其實讀者根據(jù)常識就能判斷出“price instability”屬于“factor”,而且讀者想要聽到的是核心信息“price instability”。
在句子結構上,中式英語主要體現(xiàn)為句子中缺乏邏輯連接詞和代詞,用主動句較多。例如:“Shakespeare’s plays are notable for their moral neutrality. For example, in Julius Caesar,Shakespeare is not wholly sympathetic to Caesar.Shakespeare does not sympathize with Brutus,Antony, or Octavius…”(“Shakespeare”一詞用得過多,本可用代詞代替);“They are very happy and I am so excited that I cannot say a word.(在正式文體中可以考慮用“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來代替,后者更加形象,也更符合英語的習慣。)
在此并不是說中式英語現(xiàn)象是錯誤的,應該被完全否定,當然我們也需要承認這其中可能涉及到了其他很多文化和社會因素。只是對于一個真正的英語學習者來說,能夠說出或寫出真正地道的英語,這是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的追求,所以本文僅從英語學習者的目標來討論中式英語。
首先,在中國,很多人沒有進行過語言浸入式學習。一般要學好一門語言,浸入式學習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們往往可以學以致用,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輸入和輸出,而缺乏這種本土環(huán)境就代表著大家學習英語的時候可能只有輸入而沒有輸出,找不到輸出的地方,甚至有時候輸入也不夠多,因而中式英語就很普遍了。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漢英兩門語言分屬兩個體系,差別相對較大,說話人如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不同點,則很容易就說出中式英語,或者不容易被人理解的英語。在這里僅列舉出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形合語言,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是意合語言。英文句子各成分的相互結合常用適當?shù)倪B接詞語或各種語言連接手段,以表示其結構關系,而漢語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間或句子之間的結合多依靠語義的貫通,少用連接語,所以句法結構形式短小精悍。比如,下面是一段形容秋天境況的話,分別用英語和漢語來表達。“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那是個天氣晴朗、金黃可愛的秋天,美好的秋色為那些青年們送吧。待到戰(zhàn)后和平時期,黃葉紛飛的秋天再度來臨時,當日的青年已經失去了青春,有的喪失了生命)”。
第三個主要原因是母語的負遷移。語言遷移又叫語言干涉或跨語言的影響,主要是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時,借助于母語的發(fā)音、詞義、結構規(guī)則或習慣來表達思想這樣一種現(xiàn)象。而負遷移是指如果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不符合外語的習慣,對外語學習產生消極影響。英語和漢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不同點有很多,因此漢語很容易就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我們必須準時到達車站不能遲到”翻成了“We must arrive at the station on time and not be late” (on time 和not be late意義重復);“父母親都出差去了。我一個人在家,只能自己跟自己玩”翻成了“Both my parents were away on a business trip. I was left alone at home , so I could only play with myself”(play with oneself是“手淫”的意思)。
最后,文化因素對人們的影響也很重要。文化內涵是人類語言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人類交流的基礎。如果英語學習者不能很好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那就很容易說或寫出中式英語。首先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和中國有很大不同,這在日常的交流中都可以體現(xiàn)。例如,中國人見面會說“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這有可能被西方人誤解為對隱私的一種侵犯),其實這兩句話的內涵意義是和“Hello!/How are things going?”差不多的。另外思維方式的不同也是文化不同的一種體現(xiàn),也影響著語言形式的不同。西方人一般較客觀,中國人相比來說較主觀,這一點也可以體現(xiàn)到語言上。例如:“Alarm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W.Thackeray) 他開始變得驚恐萬狀”;“The happiness---the superior advantages of the young women round about her, gave Ribecca inexpressible pangs of envy. (W. Thackeray: Vanity Fair)麗貝卡看見她周圍的小姐那么福氣,享受種種優(yōu)越的權力,卻有說不出的眼紅”。
第一個就是語言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擇出國留學,期間體驗沉浸式的學習,親身體驗中西兩種文化的不同。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或暫時沒有,也不必為此憂愁和抱怨,學會自己創(chuàng)造類似的英語環(huán)境才是解決方案。首先要保證每天大量地輸入英語,可以進行精聽、精讀、泛聽、泛讀,材料可以選擇原版的新聞、小說、報刊雜志等,練習的時候還可以模仿原音頻,完善自己的語音語調。在這個過程中,如若遇到不懂的詞匯或知識點,可以查閱一下牛津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等原版詞典,或者使用谷歌搜索引擎了解文章的相應背景知識,這樣能夠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思維”,也就是學生們學會用英語直接思考問題,而不是先想好漢語,然后再想著怎么翻譯成英語,這樣轉換出來的英語總是不夠地道,而英語思維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漢語的負遷移,說出地道的英語。當然,在泛讀中,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每一個單詞的意思,關鍵是要學會讀懂其中的邏輯和獲取主要信息,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詞的大致意思,而不是看到詞就開始查閱,這樣反而影響閱讀效率,而且可能導致對詞典形成一種依賴,沒有了詞典就讀不懂文章。
然后就是大量輸出,這主要表現(xiàn)為口語和寫作。平??梢远ㄆ谡覀€固定的搭檔和自己互相討論自己所看過的新聞或文章,或者多參加一些與英語相關的活動,比如英語角、英語辯論等,平時還可以用英語寫一下日記,或自己就某些話題練習一下英語寫作,這樣在閱讀和聽力中積累的地道表達就能夠即時用上了,效率較高。
第二,掌握好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并熟知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輸出中,可以驗查自己的英語表達,是否符合原汁英語的特點,別人是否能讀懂自己的意思,然后再做修改。同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想使自己的英語達到一個真正較高的水平,英語學習者必須要培養(yǎng)一種跨文化的敏感度,無論是看西方影片,讀外文報紙,還是和外國人交流時,都要細心觀察,認真發(fā)現(xiàn),從中學習不同的文化。日積月累,我們就能對西方文化了解得越來越多。例如,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識,我們就會把“亞洲四小龍”翻譯為“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意味著“邪惡的動物”)。
中式英語是中國人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現(xiàn)象,它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中式英語雖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理應及時得到糾正,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