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鈺葉 劉亞學 楊春輝 劉慶華 范永剛
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 陜西咸陽 712046
正常人體結構是面向高職護理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本課程屬于醫(yī)學形態(tài)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掌握人體各個器官的形態(tài)、組織結構與位置是教學的核心,但是其中包含的醫(yī)學名詞繁多、內容單一、偏重于記憶,使得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記起來困難,久而久之興趣漸無,最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同時,傳統(tǒng)教學先理論后實訓,教學期間相隔數(shù)天致使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教師在實訓課上還要重復理論課內容,費時費力,事倍功半。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正常人體結構課程的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課程組在本院2015,2016兩級高職護理專業(yè)探索性地采用了“理論—實驗一體化”教學模式(簡稱“理實一體”教學),同時引入信息化教學平臺,分析比較傳統(tǒng)教學與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兩者之間的效果,現(xiàn)將教學改革及研究經(jīng)驗介紹如下。
實驗對象為本院2015,2016級兩屆護理??茖W生,連續(xù)2年實踐,均是隨機抽取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1,2班158人設為實驗組,3,4班160人設為對照組。
2組教學課程標準、學時數(shù)、授課計劃、教材、任課教師均相同;考試時間、考試內容、閱卷人員均相同,期末考試試卷由考試系統(tǒng)命題。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每周安排“理論+實訓課”共6學時,開設16周,學時總數(shù)為96學時,其中理論與實訓課時比例大約為2:1。在教學過程中,先由理論授課教師在多媒體教室使用PPT上課。每個系統(tǒng)均先上理論課,再按實訓中心安排的時間到實驗室觀察標本。實訓教學中,由實驗教師把本次課應用的標本模型擺在實驗臺上,簡單復習后指導學生分組觀察。
1.2.2 實驗組
采用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指在云課堂學習平臺的支持下,由教師課前安排學習任務,學生按要求完成課前學習項目并上傳測試內容;教師通過云課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后,利用配有網(wǎng)絡的實驗室上課,采用理論與實驗合二為一的授課形式,靈活運用導學法、問答法、自學法等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每周6學時,共16周,學時總數(shù)也為96學時,其中理論與實訓課時比例大約為1.4:1(因每章節(jié)教學內容不同而有所變化)。
1.2.3 實驗過程
首先,根據(jù)護理職業(yè)崗位標準,結合護理??粕刺攸c,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不同單元的教學內容,因時、因地、因人制定教學策略。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模式實施步驟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適應階段。如果本次教學內容較難,教師可把內容分為幾部分,講完第一部分理論后學生開始實踐觀察、教師指導;接著再講授下一部分理論,再實踐。如此反復,直至完成本模塊的理論和實訓內容。若本次教學內容較簡單,可先指導學生進行實訓觀察,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再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歸納、總結,最后再讓學生進行實訓加深印象,提高自學能力。
第二階段,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階段。到學期中期,在學生已積累一定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教師利用云課堂學習平臺,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微課等相關內容,開展小組內討論[2]。教師從信息學習平臺上收集學生難理解、難掌握的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教師采取重點演示和重難點內容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對模型標本觀察,師生或生生互動的方式隨堂解決問題。下課前再由教師對課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和本堂課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其目的主要在于增強學生的觀察歸納、實踐等學習能力。課后,教師布置相關的測試題或案例題,以檢測學生對本次課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鼓勵和引導小組間討論,從而鞏固教學內容。
第三階段,自主測試階段。學期后期,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云課堂的學習平臺進行虛擬實訓測試,讓學生自主測評自己的學習效果,以考促學。最終達到學生會學習、善思考、能學會、能實踐的目標[3]。
為了客觀評價2種教學效果,課程結束后,我們通過收集學生對“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意見及建議進行問卷調查綜合分析;2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采用組間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平時成績(課堂提問和隨堂測驗)占10%;課程結束后,學生參加由課程組統(tǒng)一組織的全年級實訓考核,成績占30%;期末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理論考試,試卷由考試系統(tǒng)隨機命題,題型包括客觀題40分(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填空題)和主觀題60分(簡答題、病案分析題、論述題),成績占60%。按以上3項成績(平時成績、實驗成績、理論成績)相關比例處理后即為最終綜合成績。考試成績隨機抽取樣本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表明,實驗組平時成績、實訓成績、理論成績及綜合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P=0.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對照組、實驗組成績比較(±s)
表1 對照組、實驗組成績比較(±s)
分組 n 平時成績 實訓成績 理論成績 綜合成績對照組 100 81.46±5.57 72.86±7.23 70.32±7.48 72.20±7.21實驗組 100 83.86±7.06 89.32±6.67 76.21±6.98 80.91±6.90
期末對實驗組學生還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4]。發(fā)出158份調查問卷,收回15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組對教學效果評價(n=158,%)
表2 (續(xù))
通過以上的成績分析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53%的學生對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是認可的。
正常人體結構作為一門形態(tài)學課程,理論與實踐密切相關,“理實一體化”教學將理論和實訓內容相互融合,更適合該課程的學科特點,引入信息化學習平臺為“理實一體化”教學提供了極具廣度和深度的可操作空間。通過兩學期反復的實踐,我們體會到這種教學模式對培養(yǎng)高職護理生有以下幾方面優(yōu)勢[5]。
信息化“理實一體化”教學不是簡單地將授課地點放在了實驗室,講完了理論再進行實訓,而是將每次課的教學內容根據(jù)學生課前項目任務自學情況整合成幾個知識模塊,將理論與實訓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學生能夠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訓,在實訓中又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元素,大大提高了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掌控性。通過課前課后提供的任務單和課后作業(y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對本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tǒng)、全面、深化。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目前仍根深蒂固,理論課純粹講理論,“填鴨式”教法只注重教,不注重學生的學,更談不上學生能“得”到什么。缺乏師生、生生互動,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學習效果差。而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采用的學習方式靈活,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主學習或互助學習,“學”與“習”融為一體。師生、生生互動機會多,教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因此課堂氣氛活躍。教學地點選取在實驗室,通過各種直觀手段(如模型、標本、圖像和板畫等)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具有形象直觀、生動實用的學習氛圍。通過“親眼看見、親自動手”將學生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具體化、現(xiàn)實化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調查問卷也佐證了學生對這種新教學模式的認可[6]。
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過程通過課前在線、信息平臺、任務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后,教師僅在課堂上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導學和分析、歸納,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增加感性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既可以減少課堂上理論與實驗內容的重復,節(jié)約了學時,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課后通過學習平臺進行的虛擬實訓測試,自主測評以考促學。期末成績分析顯示,實驗組的各項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這種“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良好。
信息化平臺上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借助信息化為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深度空間,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手段為一種教學活動搭建了舞臺和形式。信息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更符合形態(tài)學科特點,無論是學生的認可度還是最終考核成績,都顯示出此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但是,由于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是在實驗室進行的,通常都要分多組授課,實驗室需具備充足的硬件設施(標本、模型或顯微鏡),教師也要求既能講理論又能指導實訓。因此,實驗室配置不足、學生人數(shù)過多或教師教學經(jīng)驗不足等因素都有可能成為限制這種教學模式廣泛使用的客觀原因。但是從長遠來看,信息化“理實一體”教學是順應當今社會教育發(fā)展需求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為推動高職教育的發(fā)展,促進教學改革,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習得做了有益的嘗試,探索了一條新思路。由于我們剛剛開始進行探索,僅有兩個年級的部分學生參與,無論從時間上、廣度上、系統(tǒng)上難免有局限性,還請同仁批評指正,以求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