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 要:根據(jù)心理技術(shù)和有效溝通兩個方面分別闡明了目前和高中生、家長溝通時的問題以及改善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內(nèi)容,最后著重強調(diào)了學生青春期的行為有一部分原因也和缺少家庭溝通有關(guān),需合理運用心理技術(shù)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
關(guān)鍵詞:心理;心理技術(shù);有效溝通
正值青春期的學生都想要獨立,他們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做事。但是因為年紀小,他們在想法和做事上還處于比較迷茫的狀態(tài),經(jīng)常會做一些明顯帶著稚氣的行為舉動。作為老師,需要清楚地知道青春期學生的想法和心理特征,了解學生異常無理的行為舉動,對于學生的想法和心理特征,技巧性地利用心理學技術(shù)對他們開展心理輔導,給班級的管理提供更大的幫助。不僅僅是這樣,老師處理好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guān)系,解決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問題,也會給班級管理帶來很大的好處。
一、與學生、家長溝通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與學生進行溝通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在溝通的時候堅定只就事論事,不會牽扯其他任何問題,特別是學生的個性和品德。也就是說,老師在和學生溝通的時候必須要明確好這一次溝通的主要內(nèi)容,只圍繞這個主要內(nèi)容來進行探討,堅決不就題發(fā)揮、翻舊賬,避免嘮嘮叨叨,一直說個不停。這樣的話,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和溝通的目的,還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強烈不滿和反感,提升了溝通的標準,增加了溝通的難度。
第二,在溝通的時候可以運用大量的肢體動作。在某些時候肢體動作傳達出來的語言信息更加便于學生接受。所以老師在和學生溝通的時候,可以多多運用繁瑣復雜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自身的想法和情感,以免太多的語言對一部分心理敏感脆弱的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和刺激。比如:在溝通的時候老師不要唉聲嘆氣,臉上不帶一絲笑容且擺出一副嚴肅臉。老師應該以關(guān)心的神情去面對學生,面帶微笑,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關(guān)愛,在溝通的過程中應時應景地對學生做出贊同,利用點頭、拍肩膀等肢體動作使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身的一種贊同和認可,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真誠細膩的情感,讓溝通更暢通有效[1]。
2.與家長進行溝通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注意溝通的時間和效果。不要在學生產(chǎn)生不能調(diào)解的問題時才把希望寄托在溝通上,也就是“告狀”的溝通方式,這樣的溝通方式一方面會導致學生心理上的逆反和對老師的不滿,另一方面還會增加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誤會和矛盾。老師需要在正常時間里處理好和家長的溝通問題,做好和家長溝通的工作,把家長也放到學生管理的工作中來。這樣可以促進兩方更加具體及時地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各種可能性第一時間做出相應的處理。這種溝通看起來好像增加了老師的日常工作強度,其實針對問題的第一時間反應可以避免問題的發(fā)生或者防止問題的擴大。
第二,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F(xiàn)在老師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大多數(shù)過于形式化,一對一的溝通模式一方面要照顧兩方的時間還有路途,另一方面還會導致學校和學生家長都比較尷尬。所以老師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時間機會的選擇。比如:家長來開家長會時還沒到班級提前在學校里就遇見了,這種情況也可以作為老師和學生家長溝通的好時機,這樣的話不僅避免了一些其他原因?qū)е碌臏贤ㄗ璧K和效率,還能讓家長從心理上更好地接納。同時,每個家長對人對事的表態(tài)也不同,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配合度也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也為老師和家長的溝通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需要尊重這種差別,溝通的時候一定不要和家長發(fā)生口角和爭執(zhí),要以笑容來緩解所有的尷尬[2]。
二、利用心理溝通技巧疏導學生的情感
青春時期是美好又難忘的,也是令人苦惱的,青春時期的少年少女們相互有好感、相互欣賞愛慕是很平常的心理特征。實際上,伴隨著社會的逐步開放,學生了解熟悉到的信息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學生的分辨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一些學生對某些影視作品里的愛情演繹全都當真,并且在好奇心的驅(qū)動下效仿劇中的演員,公然或半公然地談起了他們所謂的“戀愛”。班里如果有一兩對小情侶出現(xiàn)的話,早戀的情況可能會傳遞下去。因為青春期的學生擅長效仿,有特別明顯的從眾心理。與此同時,很多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都集中在學習的層面,不和孩子進行心理溝通。缺乏家庭溝通的學生經(jīng)常會在家庭以外尋覓知心朋友,最終導致發(fā)展成“戀愛”關(guān)系。
對于這種情況,作為老師,首先要去大量地收集情況信息,用懂得、了解和感同身受的心理學去處理,這樣才可以獲得學生的理解和尊重。比如:老師每星期安排周記不要給學生留題目限制范圍,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老師在批閱的時候可以放下老師的身份,由內(nèi)而外地去關(guān)愛學生,接受學生的各種想法和語言,并且?guī)椭麄?。老師用語言文字和學生交流不僅可以避免面對面交流的尷尬場景,而且更容易讓學生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情感,方便老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與溝通。與此同時,運用主題班會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班會上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自主發(fā)言,提升參與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從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3]。
參考文獻:
[1]鄭兆海.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談如何與信訪人有效溝通[J].辦公室業(yè)務,2017(2):85.
[2]沈小美.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溝通渠道的構(gòu)建[J].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4,16(4):96-99.
[3]宋余波.“人文關(guān)懷、心理疏導和有效溝通”實踐探討[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0,22(15):148-150.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