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刑法體系中,關于公共安全類犯罪集中在我國刑法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這一章中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益要么是公共安全,要么是包含于公共安全中的某個或者某幾個單獨的法益。本文試從公共安全法益的認定著手,探索單純的財產問題和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是否屬于公共安全的法益范疇。
【關鍵詞】:公共安全 法益 認定;
一、公共安全中“公共”的含義
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侵害的法益是公共安全,這是理論界對公共安全類犯罪侵害法益的共識,然而理論界對于公共安全的范圍理解卻存在很大的分歧。在我國刑法學界,對于“公共安全”的理解主要有“不特定多數人說”、“ 不特定或多數人說”和“特定或不特定多數人說”三種觀點。不特定多數人說指得是:“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不特定人說指的是:“不特定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碧囟ú欢鄶等苏f指的是:“足以造成特定或者不特定多數人死亡,或身體健康受到傷害,以及財物受損等嚴重后果。不特定多數人說是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定問題和缺陷。
張明楷教授曾指出:“‘不特定多數人的表述意味著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等安全,以及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等安全,都不是公共安全。這似乎縮小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范圍,也與司法實踐不相符合?!边@些觀點的爭議焦點集中在:針對多數人或者不特定少數人的生命、身體、財產的危險是否屬于公共危險,筆者認為公共安全的定義是指:不特定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二、單純的財產問題是否屬于公共安全
在公共安全的定義定義中,除了不特定對象的生命、健康權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由此引申出一個問題,公共安全是否包括單純的財產安全?這一問題在我國刑法學理論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我國通說認為,公共安全包括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只是有的學者認為是不特定多數人的重大公私財產安全,有的認為是不特定或多數人的重大公私財產安全。
如果將單純的侵害了價值重大的財產行為認定為公共安全犯罪,就會產生罪名與罪名之間不協(xié)調現象。例如,盜竊銀行、博物館并取得重大價值財物的行為,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毀壞財物構成故意毀壞財物最而過失損害價值重大財產反而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罪;面向不特定或者多數人實施的集資詐騙行為,流竄犯盜竊多人財物的行為,都會因此而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罪,這樣的法律結果顯然是與我國刑法規(guī)定相矛盾的。
然而在我刑法典中卻存在將重大公私財物作為公共安全法益的情形,我國刑法第115條中第2款就規(guī)定:失火、過失、決水、過失爆炸、過失投放危險物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即便只造成了公私財產的重大損失,也足以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罪。同時,在第133條中也規(guī)定了,即使只造成公私財產的重大損失,也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罪。這意味在一定條件下,重大公私財產是可以作為公共安全法益的組成部分。
基于此,學者們提出將單純的財產問題歸入公共安全法益范圍,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必須是屬于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重大公私財產;財產損失的造成必須處于公共安全領域之內;取得財產或者造成財產損失的方式必須能夠形成對公共安全的威脅。筆者贊成將公共安全罪中涉及的重大公私財產安全進行限制,支持和質疑的觀點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對“財產”的范圍進行限制不僅可以解決對過失損害財產行為的定性也能更好地對公共安全的法益進行保護。
三、“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是否屬于公共安全法益
“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安寧”是否屬于公共安全的組成部分,在理論界同樣存在爭議。支持者認為,我國刑法第124條規(guī)定的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以及對應的過失犯罪,通常并不直接侵害和威脅人的生命、身體,而是因為是公民的社會生活陷入了不便和混亂之中,擾亂了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才被歸類為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中。
反對者則堅持認為結論并不適用于我國當前的法律體系,因為在我國刑法中,有關財產、有關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的犯罪,與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被嚴格區(qū)分開,并分別單獨加以規(guī)定。將其公共安全的范疇,與我國立法目的不相符。同樣以我國刑法第124條為例,對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的破壞會導致信息傳遞受阻,有可能在公共領域造成具體的危險或者損失,間接地影響著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以及重大財產安全。并不能因此就將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納入到公共安全法益的范疇。
筆者認為,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胡導致社會生活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社會生活事實發(fā)生了變化,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也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網絡時代的迅猛發(fā)展,已經給公眾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對電纜、電線等公共設施的破壞對公共生產、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造成不不可預估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將“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納入公共安全法益的認定范疇,有助于對社會公共安全法益的保護。
結語
在針對公共安全法益認定問題上,筆者認為要立足于本國的立法體系和司法實踐過程當中積累的經驗對公共法益的范疇進行界定。社會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這也意味著公共安全法益的邊界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發(fā)展而有所變動。公共安全法益的認定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相應的調整,有條件地將侵害重大公私財產的行為認定為危害公共安全罪,將公民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納入貸公共安全法益范疇當中,是司法實踐發(fā)展的需求,也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進步與發(fā)展。綜上所述,公共安全法益的范圍包括:不特定或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以及適當的公眾生活的平穩(wěn)與安寧。
【參考文獻】
【1】馬克昌:《百罪通論》(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張明楷:《刑法學》(上)(下),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3】于志剛、王政勛:《刑法學各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簡介:謝嘉琪(1992年11月—),女,漢族,江西撫州,學生,研究生在讀,南昌大學,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