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勇
課前預學,提問歸類
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預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提前掃清生字新詞、讀通讀順課文,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地學習奠定基礎,這樣既能有效地推進教學,又能立足于學情展開教學。
比如,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前,讓學生預學課文,并結合課文內容寫下自己的“疑難或困惑”,學生所提的問題中,有圍繞課文內容的;有針對課文主旨的;有針對課文內容背景的;有與課文語言產(chǎn)生緊密聯(lián)系的;還有與課文關系不大的等等,這些問題體現(xiàn)了不同學生學習這一課時的學習差異,教師通過歸類梳理,對班級學生的整體學情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為接下來教學設計的科學預設做了充分的準備。因此,讓學生在預學中進行提問,教師在課前進行收集并進行恰當分析,可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從而為優(yōu)化教學提供保障。
書面答題,重點自測
針對課文學習的重點,在課前設計有層次的問題并讓學生回答,教師再從中進行整理和推斷,這有助于教師了解學情,從而為改進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加精準的措施。
一位教師在教學《桃花心木》一課前,要求學生自讀后完成幾道書面題,分別是:
1.《桃花心木》先寫了一個故事,后講了一個道理。你認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為了寫這個故事 B.為了講這個道理
2.《桃花心木》所講的這個道理你讀懂了嗎?
A.完全讀懂了 B.似懂非懂 C.讀不懂
3.《桃花心木》所寫的兩部分內容,你比較喜歡哪個部分?
A.故事 B.道理
將學生的答案收集上來后,教師進行了整理,第一題選擇“B.為了講這個道理”的學生占班級人數(shù)的100%;第二題選“A.完全讀懂了”的占班級人數(shù)的76%,選“似懂非懂”的占班級人數(shù)的“26%”;第三題選擇喜歡“故事”的只有21%,喜歡“道理”的占總人數(shù)的79%。通過這樣的分析,為這篇課文的課堂學習重點的確立指明了方向,讓教學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需要,讓課堂學習重點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學情的充分落實。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書面答題,也可以結合學生的練習作業(yè)讓學生進行自測,從而確立課堂教學的重點,這是把握學生學情重要且可行的策略之一。
感悟寫話,理解前置
自讀課文是進行教學的重要基礎,課堂教學一定要在把握學生對文本了解程度的前提下展開。如何把握呢?讓學生圍繞主題寫讀后體會是一種辦法,而在教學前,進行課文內容的續(xù)寫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對于同一袋麥子,小豬、小牛和小猴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因此結果也不一樣。究竟誰的做法是最優(yōu)秀的呢?課文沒有進行明確的回答。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讀了故事后,對故事先進行一次“續(xù)寫”,并將這些學生初始的閱讀經(jīng)驗納入課堂的核心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展開深入學習,從而真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認識文中三種不同的做法,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這樣的理解前置處理,既可以激發(fā)起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又可通過內容續(xù)寫來真正了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層次和深度,這是獲取課前學情的有益方法。
情境觀察,信息梳理
一般情況下,教師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中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進行教學的有效引導,但我們應該注意,語文課堂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即往往第一課時是初讀課文,大致理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是精講細讀,深入讀懂課文內容。“書不讀熟不開講”,讀熟課文,這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學生對課文讀熟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情境的觀察以及與學生的課堂對話,從而收集有關學生的學情信息,再在有效梳理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對第二課時教學的優(yōu)化。
例如,在教學《開天辟地》這一神話故事時,文中很多地方表現(xiàn)了盤古在開辟天地這一過程中的“神力”,學生在朗讀課文時也能找到這些詞語,而對于語言表現(xiàn)形式卻不會特別關注,但這正是這一課在語言表達方面的重要特點,即運用對仗的手法進行描述,體現(xiàn)了文中對仗句表達上的對稱之美。此外,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盤古行為動作方面讀得很好,但對全文中僅有的一處描寫盤古神情的詞語——“微笑”卻一帶而過,沒有給予關注。教師將這些教學之中的信息進行了梳理,有效地落實在第二課時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中,這正是對學生學情的充分掌握。因此,結合課堂教學進行觀察,是獲取學情的重要方法。
結語
有效的教學一定是建立在對于學情的充分把握基礎之上,而對于學情的把握,需要我們運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獲取。以上筆者列舉了四種做法,只是個人粗淺的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地開展學情研究,從而真正讓教學立足學情,促進教與學的相得益彰、教學效益的充分提升,還需要我們繼續(xù)行走在教研路上,不斷探尋、總結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