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菊
[摘要]從課文中尋找寫作材料,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加知識的密度,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既使課文教學落到了實處,又為作文教學開拓了新的天地,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實踐證明,只有從教材入手,才能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源泉”。
[關鍵詞]語文教材;閱讀教學;積累;寫作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苯滩氖亲魑淖詈玫睦?,語文課文有無窮無盡的寫作寶藏,只有充分利用好新版語文教材,以書本為中心,從語文教材挖掘出“泉水”,灌溉學生作文“麥田”,才能達到“自能作文”這一目標,作文教學才能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在教學實踐中,我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從課本中獲取、貯存、積累材料,受到了學生普遍歡迎。
一、作家事跡
崇拜名人是學生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一篇課文,不能只學習文字,還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人生故事、人生信念。名人的事跡常??梢援a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和導向作用。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也能增加寫作素材。在講授課文內容之前,介紹作家生平之時,適當地講述作家奮斗的軼事,介紹作家創(chuàng)作的經驗,追尋作家成功的軌跡,饒有興味地導入課文,使學生學習時印象深,記得牢,也容易接受。例如,教學《泥人張》之前,先介紹作者馮驥才“民族文化的守望者”這一身份,讓學生認識到他對傳統(tǒng)文化有很強的保護意識。他長期生活在天津,那里有豐厚的民間文化土壤,有很多傳奇藝人。他用文字記錄,望能保留一種草根文化的根,以寄托自己的情懷。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懂得“手藝傳承,民族智慧”,樹立學生保持民族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也為學生積累文化傳承方面的寫作提供了材料。又如,在講授陶淵明詩文之前,先講述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讓學生有感于陶淵明是一個有骨氣,不趨炎附勢品格高尚的人。
補充講解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于課前,還可以用于講課中,或本課結束時。例如,教學《土地的誓言》一課,在“觸摸關東大地,體味熾熱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結合課文對東北紅高梁的精彩描寫,講解作者端木蕻良這一名字的來歷,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為解放故鄉(xiāng)而戰(zhàn)斗的誓言,也積累了學生關于愛國方面的素材。又如,《我的早年生活》研討課文之后,我補充講述了小時候的丘吉爾是一個口吃的孩子,卻有著當演說家的夢想,在別人的嘲笑與不解中,他經過刻苦的練習,后來竟然成為了英國的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他富有激情的演講鼓舞了千千萬萬的人。這個“口吃的孩子也能當演說家”的故事讓學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同時,也為他們寫作積累了勵志方面的題材。
二、人物形象
中學課文都是“久經考驗”的名家名篇,文質兼美,既有很高的藝術性,又有很強的思想性,對學生既有審美作用,又有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課文中的文學作品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染了讀者,熏陶了人們豐富的思想感情。例如,學習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課后播放《最后一次演講》視頻,講解“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槍口”,寧可倒下,也不屈服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和凜然正氣。在議論文中,這是強有力的論據材料。除此之外,給學生講述了聞一多破格錄取臧克家的故事,這也是個知遇相惜,亦師亦友的好素材。又如,教學《鄧稼先》一課之后,我給同學們補充了兩個事例:在鄧稼先為國防大事獻身時,他的女兒照樣的下鄉(xiāng)和回城沒工作;鄧稼先的岳父問嚴濟慈:“是誰為中國造出原子彈?”嚴濟慈哈哈大笑,說:“你去問你的女婿吧!”鄧稼先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但他的無私奉獻、忠厚平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是更令人敬佩嗎?鄧稼先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我想,學生在心靈受到震撼的同時,不僅在作文方面,還有做人方面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文章內容
新課程標準的語文教材,在選文方面力求每篇課文都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又適合于作為學生學習閱讀的范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審美觀,又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更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在講授文章過程中應注意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教師先把濟南與北平、倫敦等地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后,具體描繪了濟南冬天特有的景致,如寫完了山景(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處處滲透著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學生從課文中獲取了靈感元素,在以后自己寫《校園的早晨》《公園的秋天》等作文時,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輕松解決了“沒有東西可寫”的難題。
有些課文內容豐富,思想性強,稍加概括,組成語段,即成一段敘述材料。學生記牢了,用活了,文章肯定增色不少。例如,學習《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成為千古佳句,抒發(fā)作者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不僅如此,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能時時處處憂國憂民,這種閃爍著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對我們后人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教育?!跋葢n后樂”有著激勵我們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課文是學生最熟悉的論據庫,可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材料。學生若能把課文中的材料充分運用起來,借課文素材充實作文論據可以以一當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彩語段
作家的言論,人物的語言,常常有思辯的火花,哲理的光芒,最能給學生作文以直接的影響。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僅僅是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其實質是系統(tǒng)地、有條不紊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成為嫻熟駕馭語言文字的行家里手。例如,《春》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教學時,我在仔細講解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作者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春風拂煦,綠草如茵,花木蓬勃,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景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學生即可以欣賞春光秀麗的畫卷,又可以學習這種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的詩意筆法。之后,讓學生背誦全文,使學生對名句了然于心,以便隨意調遣。
五、領悟模仿
學生寫作是從模仿開始的,課文中很多名篇佳作,讀熟了,領悟了,就會變成自己作文里的東西。運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指導學生進行模寫,在模寫中提升,在提升中模寫,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些文章內容還可以適當仿寫、改寫、續(xù)寫等。例如,學習了《藤野先生》可讓學生模寫《我的老師》;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讓學生仔細體味揣摩“我”的爸媽在輪船上偶遇窮困潦倒的叔叔于勒時的神態(tài)語言的精彩描寫,然后把我們一家躲避叔叔于勒時的語言、動作以及心理活動補寫出來;參照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原文內容及思想,將《二十年之后宏兒和水生再相見》的情形續(xù)寫出來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開發(fā)課程資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若能充分挖掘文本中的這些寫作資源,適時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就可以為學生尋求到寫作的好基點,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寫作興趣。
語文課本是一座無窮無盡的寶藏,只待我們挖掘數以萬計的珍寶。在初中三年級的時間里,我們何苦要舍近求遠,硬要學生丟開課本到茫茫書海中去尋找作文的材料和語言呢?在普遍駕空課本、空談能力的不良傾向下,如能在中考作文中恰當地運用課本中的材料,閱卷老師定會如故人重逢,分外親切??傊?,語文老師一定要立足文本,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寫作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這樣,語文課文閱讀教學和作文寫作便能夠有機整合成一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葉圣陶.怎樣寫作[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13,(03).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