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康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要想有效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開發(fā)校本實踐活動非常重要。教師要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學情,從活動內容、形式、域度、評價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優(yōu)設計,探索出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學生進行實踐,達到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和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目標。
[關鍵詞]科學教學;探究活動;校本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0-0084-02
低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究欲望,所以科學課程的開設與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相契合,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科學探究活動的作用,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環(huán)境進行開發(fā),通過精選活動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拓展域度、開放評價等方面,確保校本實踐活動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的校本探究活動更接地氣,師生實施起來更輕松,活動效果顯著,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精選活動內容,營造學習氛圍
篩選活動的內容,是校本探究活動順利推進的關鍵。因此,科學教師要綜合考慮低年級學生認知范圍有限、求知欲望強烈、實踐操作水平較低等特點,精心篩選活動,提升校本探究活動的適合度,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主動參與探究活動。
例如,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植物是“活”的嗎》時,學生通過動物眨眼、跳躍、喊叫等活動知道動物是活的,但如何讓學生知道植物是“活”的呢?教師精心篩選教學活動,組織種一種、說一說、圈一圈、辨一辨、排一排等活動,讓學生種一顆種子,并記錄種子一周的變化情況,也可以畫下來。學生將黃豆、大蒜、玉米等栽種到自制的花盆中,并帶到教室。在種植這些種子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種子的神奇變化。一周之后,教師給學生出示一幅圖,圖中有許多表現(xiàn)植物“活”的證據(jù),讓學生明白如何證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接著,教師為學生展示一朵塑料花,讓學生用證據(jù)說明這朵塑料花沒有生命。學生總結出塑料花不需要陽光、水、土壤,不會長大,也不會凋謝,強化了對植物生命體的認知。最后,教師把種子生長的圖畫打亂,讓學生排一排種子生長的先后順序,使學生再一次感受植物的成長。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針對學生學情,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種子、塑料花切入,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啟迪學生思維。在良好的探究氛圍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活動效果較好。
二、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調動積極因素
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缺少持續(xù)的熱情,穩(wěn)定性較差。教師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要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在活動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游戲、辯論、家長參與等方式,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參與熱情。
例如,教學《觀察一種動物》一節(jié)課時,學生觀察的動物是蝸牛。教學展開之前,教師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尋找蝸牛并帶到教室。教學展開后,教師先讓學生猜謎語、畫蝸牛,初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身上有殼,有兩對觸角,有一對眼睛……對蝸牛的觀察,多數(shù)教師采用為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在教室觀察的方式,這限制了學生的活動和思維,與學生的認知特點不符。教師可改變活動策略,充分利用學校的花園,帶領學生融入自然,把蝸牛放到自己喜歡的樹葉上,一邊觀察一邊畫蝸牛。接著,教師組織學生用棉簽輕輕觸碰蝸牛,看蝸牛有什么反應。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實驗,觀察蝸牛在樹葉上、樹枝上和地上是怎么爬行的,隨時記錄到活動手冊上,并探究蝸牛能不能聽到聲音。學生通過晃動樹葉、對蝸牛說話、跺腳等方式,觀察蝸牛對聲音的反應,由此得到答案。
這樣教學,教師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通過猜謎語、畫蝸牛、觀察蝸牛等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動起來,深入了解蝸牛的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
三、拓展活動域度,鍛煉學科能力
科學課堂是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陣地。一般的校本實踐活動,學生多在校園進行??铺骄繉W活動要求靈活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時空受限,不利于學生更大范圍地接觸自然、生活,挖掘潛能。因此,教師要立足課堂,拓展活動的域度,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切入,讓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認識科學、了解科學,為科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學《這是誰的葉》一課,非常適合在室外開展活動。課堂開始之前,教師準備了冬青葉、法國梧桐葉、銀杏葉、月季葉等樹葉。課堂展開后,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帶著樹葉找樹木,引導學生在反復觀察、對比中準確找到樹木,掌握分辨樹葉的方法。校園內的樹木畢竟有限,教師可讓學生在自己生活的周圍找一些樹葉帶到學校,匯集學生的樹葉后,分給每個學生一片樹葉。
這樣的實踐活動,拓寬了實踐活動的域度,使學生的發(fā)展空間更廣,既拓展了視野,又鍛煉了探索能力。
四、開放活動評價,提高探索品質
校本探究活動評價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于校本探究活動域度廣,所以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已不適應實際情況的發(fā)展訴求。校本探究活動評價應該是開放的,應介入多方力量,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合作能力、探究興趣、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予以評價,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又起到強化學生探索能力的作用,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發(fā)展。
例如,《給動物建個“家”》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發(fā)現(xiàn)蝸牛的更多秘密。學生要給蝸牛建一個“家”,但各方面能力不足,教師讓家長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完成活動任務。這意味著這次活動評價,應該采用開放式評價。于是教師給每一個家長發(fā)一張評價表,讓家長從學生的表現(xiàn)、創(chuàng)意、耐心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將作品帶到學校后,先相互交流評價,然后由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作品,給出專業(yè)、科學的評價。如有的學生沒有用透明盒子裝蝸牛,妨礙了進一步觀察;有的學生裝蝸牛的透明盒子太淺,蝸牛很容易爬出來;還有的學生沒有為蝸牛準備食材,使探究活動缺少觀察的元素……
探究活動評價的開放,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聽到不同的聲音,為下次出色完成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總之,科學探究活動校本化是小學科學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教師要抓住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探究水平,深度開發(fā)校本教學資源,從多個角度開展科學的校本探究活動,突出科學課程的特點,使學生真正融入活動之中,取得預期的效果。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