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飲篇》中阿里斯托芬的發(fā)言和柏拉圖關于愛的理論共同說明單一性別下的愛欲問題。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為同性批評提供新的思路與視角,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同性研究突破了關于《會飲篇》傳統(tǒng)研究思路的桎梏,進而形成在女性主義的視域下單一性別的愛欲起源、單一性別中的美好訴求以及回歸單一性別下的愛欲問題。
關鍵詞:愛與欲;單一性別;女性主義;會飲篇
單一性別的文學題材一直有著自己的領域,柏拉圖的《會飲篇》便是早期的表現(xiàn)之一。《會飲篇》由七篇頌詞組成,前六篇是對愛神的稱頌。其中,蘇格拉底和阿里斯托芬的發(fā)言在愛美與哲學修養(yǎng)中探索愛的存在以及單一性別下的愛欲問題。本文由此生發(fā),借鑒西方女性主義的批評闡述單一性別下的愛與欲起源、本質(zhì)、發(fā)展等諸問題。
一、起源:單一性別下的愛與欲
柏拉圖的經(jīng)典對話《會飲篇》借助古典神話的權威樹立合理性,闡述了單一性別下愛欲的起源。其中,阿里斯托芬首先闡述了人的性別并非二元對立,而是有中間部分的存在,即介于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陰陽人。關于人的初始狀態(tài),阿里斯托芬闡述為球形,身體各各組成部分數(shù)目都加倍,繼承了母體月亮的屬性。也正是如此,形態(tài)造就的精力和體力給神界造成威脅,最終促使宙斯使用兩全之策:既不完全消滅陰陽人,又削弱其力量——將原來的陰陽人一分為二。由此便產(chǎn)生了人類尋找伴侶并且繁衍生息的最初形態(tài):新生人類開始尋找另一半。如果一男一女結合,便繁衍后代;如果“抱著結合的是兩個男性,也可以使他的情欲得到滿足,好讓他把精力轉向人生的日常工作?!边@是同性戀的形成方式之一。
而原始女人和原始男人,即區(qū)別于陰陽人的另外兩性,這類人被切開后,僅僅對于和原本性別相同的另一半感興趣。這樣,最終形成戀愛的三種形式:男男形式,女女形式和男女形式。
二、本質(zhì):同性戀中的愛欲訴求
在柏拉圖看來,單一性別下的愛與欲望的本質(zhì)是人性向善的倫理結果——阿里斯托芬描繪出原初時代人們對于愛情最本真的表達,即擁抱:半人的軀體在靈魂的吸引和推動下正面交匯,強調(diào)了以擁抱為形式的愛情其實是經(jīng)過自然喪失的人類的內(nèi)在需求。關于這種“另一半理論”,我們不妨將它作為阿里斯托芬對于愛的對象的另一種解讀,即:愛另一半即愛本我。經(jīng)歷自然喪失后的人類本能的去尋找另一半的過程其實是尋找一個完整的自我的過程,最終使得兩個擁有不同美好品質(zhì)的半人結合。而如果將同性戀作為異端排除在人類愛情之外,就相當于間接地否定了人類自身對于美和善的追求。這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關于愛的觀點是相悖的。愛是純潔的象征,是人類美好追求的結果,在這一背景下,區(qū)別愛的高尚與否的標準存在于示愛者和存在于擬接受愛的主體,只要愛的追求在一個高尚的前提下,在不違背法律的范圍內(nèi)均可劃歸為屬天的阿佛洛狄忒女神之愛。
三、回歸:純粹美好的單一愛欲
在柏拉圖的觀念中,靈魂顯然比肉體圣潔、單純和美。愛欲作為一種原始生命力的象征,予以萬物生氣和力量。同時,柏拉圖認為只有精神上的戀愛才可能真正的不朽、永恒。這是柏拉圖極端的理想主義性愛觀的基礎。也就是說,同性的婚戀并非否定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愛欲需求,只要求愛者本身具有美好的品德,其所追求的人同樣具有良好的品德,愛情的結合是高尚的,那么在柏拉圖看來,同性相戀就不應被排除在文明之外。
《會飲篇》中,赫淮斯托斯關于愛欲的追問引發(fā)出關于愛情真諦的總結:追尋所愛的另一半并且企盼長久的和他們在一起——“我們本來是完整的,而我們現(xiàn)在正在企盼和追隨這種原初的完整性,這就是所謂愛情”。換言之,無論被宙斯劈開原本作為陰陽人的一半所找到的另一半是異性也好,同性也罷,都是對愛情的追尋,是對人類最偉大的福祉——愛的求索,因而無高低貴賤之分,它們同等的作為人類的愛情存在。
四、發(fā)展:女權主義研究視角下的同性批評
同性群體與其他社會亞文化群的性質(zhì)具有類似性,即以價值、常規(guī)、經(jīng)歷以及每個人緊密接觸時的行為構成一個有統(tǒng)一行為準則的整體。他們在社會中的顯性表現(xiàn)需要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即擺脫傳統(tǒng)價值觀、反對派的束縛,爭取自主權和身份的承認。同性戀個體靠著他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對性別取向的客觀認識及其對人生的態(tài)度統(tǒng)一起來,因為法律和社會輿論以及傳統(tǒng)倫理的限制而同一,其世界觀基于一種對異性愛觀念的批判意識。
異性愛首先帶著先天的權威性生成排外意識,這種觀念的核心是異性愛成為人類社會性別關系中的一套完整的體系和價值結構,唯一自然的性行為和情感的表達方式。西蘇堅信所有人類的天性中都還有兩性共體的因素。單一性別這一概念在西蘇的理論中指代男權語境中的“偉大的陽性概念”。但是現(xiàn)代觀念則將其指稱同性戀群體,其結果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陽性中心邏輯在單一性別中被瓦解了,男女二元對立不復存在。由此直接構建了單一性別世界中,兩性的對等關系,瓦解了傳統(tǒng)的男權視角。
性別具有天然性,而同性戀是社會和文化的天然產(chǎn)物。在異性戀依然成為社會主流的今天,同性戀在包括爭取社會合理地位、群體的社會話語權與個性解放等問題上與之前的女性主義有著相似性。但是如何平衡性別與愛欲之間的矛盾、消化意識上的分歧,則是現(xiàn)代社會仍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柏拉圖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3.
[2]瑪麗·伊格爾頓.女權主義文學理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劉潔(1993—),女,漢族,河北唐山人,河南大學文學院,2015級本科生,漢語言文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