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燕
[摘 要]歷史教學并不只是讓學生熟記歷史知識,德育也是其重要目標之一。教師應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引入歷史故事,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歷史課的德育效果。
[關(guān)鍵詞]故事;歷史課;德育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25-0078-02
德育對學生的身心成長意義非常大,而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也是開展德育的重要平臺。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巧妙使用歷史故事,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鮮活的認知情境,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感性素材,促使他們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一、品讀歷史故事,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它凝聚著無數(shù)華夏兒女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熱愛。長久以來,無論我們的國家面臨著怎樣的危難,都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驅(qū)動下為民族解放、祖國獨立而奮斗不息,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歷史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平臺,正所謂“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讓學生了解我們祖國的古往今來,才能讓學生對祖國產(chǎn)生歸屬感,這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途徑。教師還要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意識到:有大家才有小家,祖國利益應該高于一切。通過大量史實的熏陶,學生將逐步對祖國產(chǎn)生深厚的感情,從而讓愛國主義成為支撐自己拼搏努力的動力源泉。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愛國主義故事值得學生細細品讀,從中汲取成長的養(yǎng)分。談到愛國主義的故事,流傳最廣的就是西漢時期“蘇武牧羊”的故事,在學生學習漢代歷史時,可以將這個故事融入教學之中。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當時的匈奴首領(lǐng)扣留。匈奴的貴族對他使盡手段,妄圖迫使他投降,都沒有獲得成功,后來讓他前往北海邊牧羊,并聲稱如果公羊產(chǎn)子,就安排他回國。蘇武在冰天雪地的塞外,堅持自己的愛國主義操守,沒有做出有辱國家的舉動,在19年后才被釋放。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比如班超的“投筆從戎”,祖逖的“中流擊楫”等,這些故事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
近代的愛國主義故事也不少,特別是為了國家民族的獨立自主,無數(shù)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背后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驅(qū)使。以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為例,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他是近代歷史上愛國主義的集大成者。在毛澤東走上歷史舞臺時,我們的祖國正處于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整個國家陷入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慘況之中。看到命運多舛的祖國,看到備受荼毒的百姓,少年毛澤東寫出這樣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傷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當時的毛澤東將改變民族命運為己任,毅然決然地放棄安逸的生活,走上了追求真理,探索救國良方的道路。在他離開家鄉(xiāng)的那一刻,他就樹立了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信念,他也的確踐行著自己的理想,鑄就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不世之功。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多方位地搜集愛國主義的故事素材,由此來對學生開展德育。學生在對故事的品讀過程中,將逐漸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并將對相關(guān)歷史事件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儉以養(yǎng)德,培養(yǎng)學生樸素的生活習慣
古語有云:“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勤儉樸素的生活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對應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在歷史課堂上,我們開展德育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樸素的生活習慣。以勤儉的方式來生活,才不會被紙醉金迷的生活遮蔽雙眼,才能看透世界萬物的本質(zhì)。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結(jié)合偉人的故事和學生一起從中感悟樸素生活的真諦。在研究新中國建設(shè)時期的歷史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分享周恩來同志的故事。周總理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他的一生始終堅持著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他曾在工作中明確提出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jié)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弊鳛閲铱偫?,周恩來對自己的生活要求相當嚴格,他每餐只吃一葷一素,而且剩下來的飯菜還要留著下次再吃,絕不浪費任何一點糧食。當時國務院召開會議,如果到了中午會議還沒有結(jié)束,食堂會提供工作餐,周恩來明確用餐標準不能超過“四菜一湯”,而且要求用餐人員補交飯錢。吃完飯之后,周總理都會用菜葉將碗底抹一遍,并且將飯湯都吃干凈,吃飯時如果有米粒掉在桌上,他都會馬上撿起來吃掉。很多人對周總理的節(jié)儉無法理解,他卻說:“這可比老百姓吃得好很多!”在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當時的中國因為“大躍進”運動以及農(nóng)業(yè)政策上的失誤,發(fā)生了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在這一時期,周總理帶頭不吃葷菜,也不吃稻米飯,炊事員和他說:“您年紀那么大,工作這么辛苦,怎么能盡是吃粗糧呢?”周總理卻說:“不,一定要吃它,這樣就不會忘記過去,忘記人民!”誠然,艱苦樸素是老一輩革命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中國人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
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F(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成長在生活水平較高的現(xiàn)代社會,即便是有些學生家庭條件一般,但是家長也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念,給予孩子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可越是這樣的情況,我們越是要讓學生知道樸素的重要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領(lǐng)會到幸福生活的可貴,他們才能珍惜當下,并將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和奮斗之中。
三、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初中生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意結(jié)合歷史故事,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囊龑?,這也正是德育的基本要求。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涌現(xiàn)出很多有著高尚情操的歷史人物,教師可通過具體故事的講述,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內(nèi)涵,由此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比如講到宋代歷史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品讀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中品味這位愛國志士的人生抱負和高尚情操;講到古代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時,可以向?qū)W生講述布魯諾的故事,這位堅持真理、不畏犧牲的科學家在火刑架前高聲呼喊:“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會了解我的價值。”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再如學習近代中國歷史時,可以讓學生誦讀秋瑾的名句“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龍泉壁上鳴”,以此讓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正義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分享周恩來同志青少年時期的一個故事:在周恩來12歲那年,他來到了東北沈陽,在當時的租借地,他看到中國人被外國人恣意欺凌,而同樣是中國人的巡捕卻站在了外國人一方,周恩來由此深刻領(lǐng)會到中國的落后與不振。后來在一次課上,授課教師提出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讀書?”學生踴躍發(fā)言,有的說是為了掙錢,有的說是為了父母,有的說是為了當官,而周恩來則清晰而堅定地說出了一句讓人震耳發(fā)聵的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改變了周恩來的一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在當今社會,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很多學生沒有樹立遠大的抱負,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引發(fā)學生的心理共鳴,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為他們將來的發(fā)展打好基礎(chǔ)。
[ 參 考 文 獻 ]
[1] 趙政民.講好偉人故事 做好正能量傳輸[J].黨史文匯,2014(1).
[2] 魏愛霞.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