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結合本科生價值取向問卷調查結果,論述了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對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課本材料為例,探討了教學主題為線索的文化教學過程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丁朝霞,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NGJGH2017081)。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價值觀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維感官基礎上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對客觀事物和現象進行是或非、值得不值得接納判斷時依據的一系列準則和尺度。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而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決定這這個社會文化性質和方向,發(fā)揮著中軸作用,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wěn)定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明確倡導,當代中國應堅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文簡稱核心價值觀)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它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上確定了奮斗目標和行為準則。這就要求通過教育引導、文化熏陶和行為實踐等多種途徑宣講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其歷史文化淵源、內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生價值取向調查
現行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而學生的價值取向則決定著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因此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重大。
為了獲得學生目前的價值取向的具體數據,本文作者對內蒙古科技大學524名來自2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大一、大二本科生進行了價值取向方面的問卷調查。具體結論如下:
第一,絕大多數學生承認外語對其價值觀形成的影響。當問及“你覺得外語對你價值觀有影響嗎?”73%的大學二年級學生和81.2%的大學一年級學生認為學習外語對其價值觀有影響,即語言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大學英語不僅是學生學習西方語言、了解西方文化的正規(guī)平臺,也應當是核心價值觀的宣講平臺,在中西方文化對比中宣講核心價值觀的深刻中華歷史淵源及其內涵。
第二,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的了解和理解有待強化。當要求大二學生寫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時,只有20%的學生能全部寫對;而還有20%的同學空白;其他60%的同學填寫不完整。即使在填寫信息的同學中,有12.5%的同學將“法治”寫成“法制”。以上調查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理工科院校學生對核心價值了解和理解的欠缺,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有待加強。
第三,英美電影以絕對優(yōu)勢成為學生對西方文化感興趣的首要主題。除了電影外,大一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分別是“科技”和“自然風貌”;大二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分別為“自然科學”和“歷史文化”。電影反映著西方社會的文化、科幻和價值觀,電影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因此教師如何選用英美電影和視頻材料,從正面引導學生了解西方的優(yōu)秀文化,理性對待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差異也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一部分。
第四,對西方社會的認識方面,學生羨慕西方社會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科技”、“自由”和“社會教育”。而傳統(tǒng)的“平等”、“社會福利”等話題已經不是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焦點。這也說明了我國社會在“民主”、“平等”和“社會保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大學生心目中是認可的,而目前我們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強調與學生的關注也是點不謀而合。
三、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模式與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途徑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是目前被廣泛使用的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該教材在課程性質上體現了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它在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也通過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學生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發(fā)現自我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本文以該系列教材中的內容為例,闡述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模式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途徑。
1.“對分”教學模式與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皩Ψ终n堂”是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由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張學新教授2014年首次嘗試并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 另一半給學生討論, 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 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 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應的考核方法強調過程性評價, 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
“對分課堂”的直接結果是學生課下投入的時間增多,且有時間思考,兼顧了不同程度學生的基礎;同時因其無需資金投入、易操作,成為各專業(yè)院校前沿教師樂于實踐、逐步推廣的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內容為例,具體闡述“對分”模式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上的運用,以及對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作用。
一方面,《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在主題選取上涉及了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共性的話題,如“the odyssey years”討論了人類對自身不同階段特征的認識。雖然是個共性的主題,但學生對“Odyssey” and “the odyssey years “的含義并不了解,有的學生能聯想到的首先是一款汽車,而不是《荷馬史詩》。因此,在該主題單元開始前,教師就事先布置了學生的“對分”作業(yè)。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整理相關資料,以PPT形式課堂展現,同時課堂打分、互評。在參與課堂的前提下,教師再進行補充、解析,實現“精華”或“難點”的講授。對《荷馬史詩》中《奧德賽》歷史背景、人文特點的分析,使學生能了解西方海洋文化與西方價值觀的聯系,從而對中國的陸地文化與我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影響產生對比。
同時,對奧德賽返回家園的十年歷程與大學生從進入大學、到畢業(yè)就職或繼續(xù)深造、直到成家立業(yè)這一人生階段相對照,學生會發(fā)現二者的相似性。這不僅使學生明白了本單元的一個寫作特點——對照,而且能感受到中西方社會青年人所面臨或深處環(huán)境的共性。
另一方面,《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在課后翻譯練習中突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不僅提供一篇英文介紹西方哲學、歷史的內容,而且提供一篇對應主題的漢語段落供學生練習翻譯。例如,“蘇格拉底”與“孔子”、“情人節(jié)”與“七夕”、以及“英語發(fā)展”與“中國書法”等。這樣的練習材料,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對比中了解異域文化,在對照中學習和鍛煉表達自身文化的技能,也是教師課堂澄清學生文化困惑、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的好機會。
該部分的講授和挖掘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即發(fā)揮“對分”模式中教師的作用。例如在了解英語發(fā)展階段的同時,加入漢字演變及書法的文化翻譯內容。從歷時的角度,學生不僅了解了英語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古英語、中世紀英語和現代英語時期,也學習了漢字發(fā)展的歷史和書寫風格的翻譯——篆書(the seal script)、隸書(the official script)、草書(the cursive script)、楷書(the regular)和行書(running script)。從共時的角度,教師將二者橫向對比,學生對本民族語言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對書法獨有的藝術魅力贊嘆不已。這樣在語言學習和對比中對學生進行了堅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2.基于中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翻譯的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無論哪種文化,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和節(jié)日凝聚了該文化的內核。學生在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期間,完整的體驗了中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翻譯。《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應時的插入了節(jié)日內涵的闡述和翻譯練習,如第一冊第二單元關于“中秋節(jié)”的翻譯、第二冊第四單元關于“情人節(jié)”與“七夕”的翻譯,做到了英語學習與文化傳承的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了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就是對學生有力的價值觀教育。在對學生的價值取向調查中,調查了解了對學生影響深刻的中西方節(jié)日,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春節(jié)”、“中秋節(jié)”和“國慶節(jié)”,而“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對學生的影響遠不及“清明節(jié)”。這表明,學生們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認同和傳承。
因此,任課教師不僅要做西方文化的介紹者,更應該是本國文化的繼承者。借著中西方各個節(jié)日的到來,宣講中西方文化中的共性——心存感激,如感恩節(jié);也要闡明差異——如“清明節(jié)”與“萬圣節(jié)”。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清明節(jié)的悲傷與西方萬圣節(jié)狂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其歷史淵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宗教對“死亡”截然不同的認識。從文化淵源的角度去分析講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清明節(jié)名稱及其活動的翻譯,也是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教育。
3.英美經典電影節(jié)選與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電影是學生業(yè)余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感興趣的首要主題。問卷調查了解了學生看“國產電影”和“英美電影”的情況,結果表明,61%的學生認為兩種電影“各占一半”,同時有14%的學生平時只看英美電影。因此,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對英文電影的引用、講解和分析,是學生不僅樂于接受,也能從正面引導學生了解西方的社會的價值觀、理性對待東西方文化差異。
《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的“愛國”、“愛和平”的主題在不同級別的教材中都有體現,例如第三冊第一單元的 “Never, ever give up!”和”Under the bombs :1945”。借著這樣的主題選取一些經典的相關影片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間休息期間或占用一點課堂時間觀看《音樂之聲》和《國王的演講》等名片,學生不僅能欣賞經典電影的長久魅力,也能與電影中的人物、事件產生共鳴,影片中的“愛國”情愫會自然轉換成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同時,影片的層出不窮,不斷有新的電影吸引學生的關注。外語教師也應密切關注上映的英美大片,從中推薦適合學生觀看的電影。例如,2018年初上映的《尋夢環(huán)游記》就是對西方“萬圣節(jié)前夜”的詮釋,也反映了西方社會文化中對“死亡”的態(tài)度。但從與“亡者”保持聯系的角度,又與中國的傳統(tǒng)“清明節(jié)”祭祀有共同之處。總之,電影在英語學習中運用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學生了的文化意識,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四、小結
綜述所述,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不僅要為學生提供了解西方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平臺,同樣也是對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機會。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是外國文化的傳播者,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要充分利用擅長的各種途徑,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這是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06.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05).
[3]丁朝霞.以“主題”為線索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實踐與探索[J].海外英語,2015(08):63-64.
[4]廖華英.中國文化概況[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10.
[5]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英語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