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敦煌本《摩訶僧祇律》殘卷綴合研究

2018-11-01 01:09張涌泉
敦煌學(xué)輯刊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國圖角碼殘片

張涌泉 劉 丹

(浙江大學(xué) 1.漢語史研究中心、2.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摩訶僧祇律》是佛教大眾部的廣律。東晉法顯赴印度求經(jīng),抄得該律梵本,回國后于東晉義熙十二年至十四年間(416-418)同佛陀跋陀羅共譯于道場寺,共四十卷。《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是《摩訶僧祇律》中關(guān)于比丘、比丘尼戒條的單行本,往往附屬于廣律而存在。根據(jù)對目前已刊布敦煌文獻(xiàn)的全面調(diào)查,我們共發(fā)現(xiàn)《摩訶僧祇律》殘卷87號,《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殘卷3號,《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殘卷4號。這94號寫卷皆為殘卷或殘片,其中不少是從同一寫卷撕裂或掉落的,可以綴合。有關(guān)綴合工作,前人創(chuàng)獲頗多,如《敦煌寶藏》已指出斯[注]本文中的“斯”指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xiàn)斯坦因編號,圖片來自縮微膠卷、《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986年,簡稱《寶藏》)及IDP公布的彩色照片;“北敦”指《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圖書出版社,2005-2012年,簡稱《國圖》)敦煌寫卷編號;“俄敦”指《俄藏敦煌文獻(xiàn)》(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簡稱《俄藏》)敦煌寫卷編號;“浙敦”指《浙藏敦煌文獻(xiàn)》(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簡稱《浙藏》)敦煌寫卷編號;《翟目》指英國人Lionel Giles(翟林奈)所著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ritish Museum(London: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57);“津圖”指《天津圖書館古籍善本圖錄鑒賞圖錄》(天津圖書館編,2009年,簡稱《津圖》)敦煌寫卷編號;《天圖目錄》指《天津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見《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中華書局,2005年);“中村”指《臺東區(qū)立書道博物館所蔵中村不折舊蔵禹域墨書集成》(文部科學(xué)省科學(xué)研究費(fèi)特定領(lǐng)域研究《東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総括班,2005年,簡稱《中村》)文獻(xiàn)編號。本文中可直接綴合的寫卷一律用“+”表示綴合關(guān)系,不能直接綴合的卷號之間標(biāo)“…”。綴合圖中,兩卷銜接處不明顯者用虛線示意。錄文時(shí)原卷缺字用□表示,殘缺不全者用表示。5766號角碼6、角碼5.1、角碼10.2、角碼11、角碼9.3五塊殘片可以綴合;又如方廣锠指出斯5665號角碼7、角碼6.2、角碼30.2、角碼41.2-42、角碼2.2-3.1、角碼38.1可以綴合;角碼6.3、角碼33-34、角碼36-37(對應(yīng)下文第三組)、角碼32、角碼31、角碼39、角碼30.1、角碼47(對應(yīng)下文第四組)“原為同一經(jīng)折裝,但其中有些可以綴接,有些尚有缺失,不能直接綴接”。[注]方廣锠《敦煌遺書斯5665號與經(jīng)折裝》,《文史》2005年第1期,第119-148頁。以下簡稱“方文”。經(jīng)筆者普查,發(fā)現(xiàn)俄敦5805號與斯8605B號二號恰可補(bǔ)上號所缺(參下第三組、第四組)。又《浙藏》敘錄指出浙敦136號、浙敦137號二號可綴合;經(jīng)筆者普查發(fā)現(xiàn)北敦10386號、北敦9854號亦可加入這組綴合(參下第六組)。又《國圖》條記目錄指出北敦2481號可與北敦7649號綴接;經(jīng)筆者普查知北敦10859號、斯9716號、北敦12035號三號亦能加入這組綴合中(參下第七組)。又《俄藏》已指出俄敦197號、俄敦198號、俄敦199號三號可以綴合。又《俄藏》將俄敦2602號、俄敦3813號、俄敦3910號、俄敦3915號四號編為一組,但并未完成綴合;經(jīng)筆者普查又發(fā)現(xiàn)俄敦3408號可與之綴合(參下第十組)。經(jīng)普查及后期綴合,敦煌遺書中《摩訶僧祇律》及其戒本94號中的68號可綴合為17組。現(xiàn)把其中筆者獨(dú)立發(fā)現(xiàn)或可補(bǔ)充綴合的十四組54號(片)試作綴合如下。

一、北敦10695號+北敦11486號

1.北敦10695號(L824),[注]北敦號后括注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之縮微膠卷號、千字文號及其它編號,如“L”指“臨編號”。見《國圖》108/98B。[注]“《國圖》108/98B”指圖版出自《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108冊第98頁下欄。其中A、B分別代表上欄、下欄。下同。殘片。如圖1右部所示,首尾皆殘,存9行,行17字(首行僅存上部四五字左側(cè)殘形,末行僅存七八字右側(cè)殘形)??瑫?。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文字始“共作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句“羅提”二殘字,至“不發(fā)路(露)罪益深”句前四字右側(cè)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1427·P556B20-B28。[注]“T22/1427·P556B20-B28”指殘片所存文字對應(yīng)《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1996影印本)第22卷(經(jīng)號1427)中欄第20行至第28行。A、B、C分別代表上欄、中欄、下欄?!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25厘米,為6世紀(jì)南北朝隸楷寫本。

2.北敦11486號(L1615),見《國圖》109/231A。2紙。如圖1左部所示。首尾皆殘,存9行(前紙5行,第1行僅存行末5字;后紙4行,下部有殘泐),行17字。楷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所存內(nèi)容始“已說波羅提木叉序”后七字,至“不與取隨盜物”句前三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1427·P556B28-C8?!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25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

圖1 北敦10695號+北敦11486號綴合圖

按:上揭二號皆出于《摩訶僧祇律比丘尼戒本》,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1所示:二號銜接處斷痕吻合;原分屬二號的“隱”“波羅”三字得以復(fù)合為一。又此二號行款相近(皆有烏絲欄,天頭地腳高度相同,二號行距大小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相近,可證此二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上揭二號既為同一寫卷所撕裂,而《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10695號為6世紀(jì)隸楷寫本,北敦11486號為5-6世紀(jì)隸書寫本,字體判斷及抄寫時(shí)間斷代皆所不同,顯有不妥,宜再斟酌。就字體而言,恐既非隸楷,更非隸書,而是早期的楷書寫本。

二、斯5766號(角碼12-14+角碼2-3+角碼8.1+角碼9.1)

斯5766號,號內(nèi)有一批書風(fēng)相近、行款相似的經(jīng)折裝文獻(xiàn)的散葉(楷書,有武周新字,紙高約29.5厘米,行約35-40字,天頭地腳高度相近),包括《摩訶僧祇律》卷二、卷三及《長阿含經(jīng)》《鼻奈耶》等。[注]《長阿含經(jīng)》部分(含卷1、卷5)圖版見《寶藏》44/441B,《寶藏》誤題作“大方便佛報(bào)恩經(jīng)”,《寶藏》電子版上的鉛筆編號題作“長阿含經(jīng)卷第五”“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當(dāng)是。黃永武稱這些卷子“都是被后人任意拼湊成一張長卷的”。[注]黃永武《英倫所藏敦煌未知名目錄的新探索》,載黃永武編《敦煌叢刊初輯》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7-10頁。英國國家圖書館拍攝縮微膠卷時(shí),似并未完全考慮寫本的內(nèi)在順序,而是隨意將其中若干殘片拍成一拍,或?qū)⒁环輾埰某扇舾膳?,并在每拍右下角用?shù)字標(biāo)號,即所謂“角碼”。《寶藏》系翻印縮微膠卷而成,說明文字部分指出了綴合情況。又《寶藏》電子版上有若干序號及綴合說明,皆用鉛筆書寫,不知為何人所加(鄙校所藏《寶藏》并無類似字樣)。其序號與角碼存在對應(yīng)關(guān)系(僅給出該律部分):

鉛筆號123689111314161718角碼3.223.15.16.16.28.19.19.310.21112、13、14

其中亦多有發(fā)明,不敢掠美,亦酌加標(biāo)注。

(1)斯5766號(角碼12-14),見《寶藏》44/447A-448A。2紙,經(jīng)黃紙。[注]紙色及欄線顏色可參“國際敦煌項(xiàng)目”網(wǎng)站所收錄的彩圖。后部如圖2右部所示,首尾皆缺,存34行,行35-40字。楷書。有武周新字。有朱絲欄。有折痕,折痕多與斷痕重合。原文抄寫時(shí)每隔六行則空一行,折疊時(shí)每逢約八行則折一次,故折痕與空行不重疊。今以原文中相聚之六行為一組,則該單元共五組零四行;以兩折痕之間部分為一葉,則該單元共五葉。兩紙接縫恰在第三葉內(nèi)三、四組間。計(jì)前紙18行,后紙16行。寫卷自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一/摩訶僧祇律卷第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一第二”。所存內(nèi)容始“與沙彌共口中行淫”句,至“還戒時(shí)若愁憂不樂”句“還戒”二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1425·P235A2-C24。[注]此卷以下《大正藏》經(jīng)號皆為1425,故下文略去經(jīng)號。

2.斯5766號(角碼2-3),見《寶藏》44/442A-442B。1紙。如圖2中部所示,首缺尾殘,存20行(合三葉;三組又二行),行35-40字??瑫?。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二”?!秾毑亍匪d圖片前后順序顛倒,注云“下半頁之前半段接于后半段之末”,其順序應(yīng)調(diào)為角碼3-2、2、3-1,前兩片間尚缺近一行(此行存上部約十字左側(cè)殘形)。調(diào)整后兩片間尚缺一行。所存內(nèi)容始“是比丘還戒時(shí)若愁憂不樂”句“時(shí)若”二字,至“如彼外道各自稱為僧”句“各自”二字止(末行行首十余字左部殘泐)。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35C24-P236B14。

3.斯5766號(角碼8.1),見《寶藏》44/445A。2紙。如圖2中左部所示,首缺尾殘,存8行,行37-38字(第5行與第6行之間存一紙縫;首行行末十余字右部殘泐;末行僅存下部約十字右側(cè)殘形)??瑫?。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二”。所存內(nèi)容始“如彼外道各自稱為僧”句末三字,可辨識的文句至“夏第三第七布薩”句“夏第”二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36B14-B29。

4.斯5766號(角碼9.1),見《寶藏》44/445B。殘片。如圖2左部所示,首殘尾缺,存3行,后二行分別為41、39字(首行右部殘泐)。楷書。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二”。所存內(nèi)容始“中間布薩者”句后四字左側(cè)殘形,至“便就十四日布薩”句前六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36C3-C10。

圖2 斯5766號(角碼12-14+角碼2-3+角碼8.1+角碼9.1)(局部)綴合圖

按:上揭四號出于《摩訶僧祇律》卷一至卷二,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秾毑亍芬呀?jīng)指出“角碼12+角碼13+角碼14+角碼2+角碼3”與“角碼8.1+角碼9.1”兩組內(nèi)部可以互相綴接[注]《寶藏》電子版上的鉛筆編號則指出“18+1+2+3+11+13”可以綴接。照準(zhǔn)前文給出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鉛筆編號18對應(yīng)角碼12-14,鉛筆編號“1+2+3”對應(yīng)“角碼3.2+角碼2+角碼3.1”,鉛筆編號11對應(yīng)角碼8.1,鉛筆編號13對應(yīng)角碼9.1。,近是。其實(shí)這兩組也可以綴合。此四號綴合后如圖2所示:銜接處斷痕相近,角碼14號末行行尾“是比丘還戒”五字與角碼3.2號首行行首“時(shí)若愁憂不樂”六字相連成句,中無缺字;角碼3.1號末行行末“如彼外道各自”六字與角碼8.1號首行行首“稱為僧”三字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參照今本,角碼8.1號倒數(shù)第二行行末“夏第三第七布薩”句“夏第”二字與角碼9.1號首行行首“間布薩者”四字之間相差約42字,正合一行之?dāng)?shù)。又此二號皆經(jīng)黃紙,紙高相同,行款格式相同(《翟目》稱紙高皆29.5厘米,皆有朱絲欄,天頭地腳高度大體相近,行間距、字間距及字體大小相近),字跡書風(fēng)相近(皆有相同的武周新字),可知此四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上述四號殘片綴合之后,可知原卷為經(jīng)折裝,共11組,被折疊為10葉(末葉僅存三行)。相應(yīng)文字見T22/1425·P235A2-P236C10。

三、俄敦5805號+斯5665號(角碼6.3+角碼33-34…角碼36-37)

1.俄敦5805號,見《俄藏》12/248B。殘片。如圖3右部所示,僅存3行,行約37-38字(首行殘泐,僅存右半部分殘字)??瑫?。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為“摩訶僧祇律卷三”。所存文句始“應(yīng)驅(qū)出國”句末字左側(cè)殘筆,至“為我作禮”句前三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2C21-C27。

2.斯5665號(角碼6.3),見《寶藏》44/269B。殘片。如圖3中右部所示,存2行,行約36字(行末均有殘泐)??瑫?。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內(nèi)容始“為我作禮”句末字,至“分一罽利沙盤以為四分”句“利”字上部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2C27-P243A2。

3.斯5665號(角碼33-34),見《寶藏》44/283A-283B。1紙。如圖3中部所示,首尾皆殘,存29行,行32-38字(以六行為一組,則是卷存五組,組一前二行下殘,首行僅存行首二殘字;組二、組四下方各被剪殘一長條,幸行首殘紙粘連未斷;組三首行僅存上端八九殘字、次行僅存行末三四殘字;組五末行僅存上部及下端右側(cè)部分)??瑫S兄旖z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的文字始“若盜一分”句后二字左側(cè)殘形,至“汝若出行”句前三字右側(cè)殘筆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3A2-C6。

4.斯5665號(角碼36-37),見《寶藏》44/284B-285A。1紙。寫卷前部如圖3左部所示:首缺尾殘,存29行,行32-39字(準(zhǔn)前合五組,第五組僅剩五行,且末行被剪殘)??瑫S兄旖z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內(nèi)容始“時(shí)有毒蛇乘香來至”句后四字,至“是名波羅夷如是乃至盡智無生智”句前七字右側(cè)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3C9-P244B18。

圖3 俄敦5805號+斯5665號(角碼6.3+角碼33-34+角碼36-37)(局部)綴合圖

按:上揭六塊殘片皆出于《摩訶僧祇律》卷三,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寶藏》及鉛筆編號已指出斯5665號角碼6.3與角碼33可以綴接,方文進(jìn)而指出后五塊殘片皆可以綴合,今謂前一號殘片亦可以綴合。各片綴合后如圖3所示:俄敦5805號與斯5665號角碼6.3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俄敦5805號末行行末“為我作”三字與斯5665號角碼6.3首行行首的“禮”字相連成句,中無缺字;斯5665號角碼6.3與角碼33左右相接,角碼6.3末行行尾殘泐約8字,對照今本知為“沙盤以為四分若盜”,補(bǔ)足后與角碼33首行行首殘字“一分”正銜接;角碼34與角碼36不能完全銜接,據(jù)今本,角碼34末行行末“汝若出”殘字與角碼36首行行首“乘香來至”間缺37字,正合一行之?dāng)?shù)。又此寫卷紙高大抵相同(俄敦5805號紙高未知,斯5665號各殘片方文俱稱紙高29.8厘米);行款格式相同(皆有朱絲欄,天頭地腳高度大體相近,行間距、字間距以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相同(皆為楷書,皆有武周新字);可證此四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上述六塊殘片綴合后,可知原卷為經(jīng)折裝。原卷每隔六行空一行,每隔八行折疊一次,其存文共有11組,被折為9葉。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2C21-P244B18。

四、斯8605號B+斯5665號(角碼32+角碼31+角碼39+角碼30.1+角碼47)

1.斯8605號B,圖版見IDP網(wǎng)站。1紙。如圖4右部所示,首尾皆殘,存14行,行36-40字(準(zhǔn)前可分為三組:第一組存四行,其中首行僅存上半部分;第二組存六行,下部被撕裂,呈錐狀裂痕;第三組僅存四行,后兩行下半部分左邊殘泐)??瑫S兄旖z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今定為“摩訶僧祇律卷三”。所存內(nèi)容起“以盜心觸彼物越比毗尼罪”句后三字,至“有傷殺草木”句“草”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7C23-P248A24。

圖4 斯8605號B+斯5665號(角碼32+角碼31+角碼39+角碼30.1+角碼47)綴合圖

2.斯5665號(角碼32),見《寶藏》44/282B。1紙。如圖4中右所示,首尾皆殘,存14行,行35-39字(合兩組又二行,首行被剪殘,僅剩若干殘筆;第二組末被剪下一長條,幸行首殘紙粘連未斷)。楷書。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內(nèi)容始“如樹木花果有主守護(hù)”句后四字殘形,至“持舉離園波羅夷”句后三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8A26-B27。

3.斯5665號(角碼31),見《寶藏》44/282A。1紙。如圖4中部所示,首殘尾缺,存15行(合兩組又三行,首行被裁斷,僅剩左半;第二組第二行被自下而上裁開,僅剩頂端粘連;末行被從中裁開,僅剩右半),行34-38字。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內(nèi)容始“若拔束大重不能勝”句左側(cè)殘形,至“見彼衣好作是念言”句首二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8B27-P249A1。

4.斯5665號(角碼39),見《寶藏》44/286A。殘片。如圖4中部所示(《寶藏》前七行在后,后七行在前;方文倒置,茲從之),首殘尾缺,存14行,行35-39字(存三組,其中前組僅剩三行,首行剪殘,僅剩左半;中組第五行被完全剪開;后組存前五行)。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文字始“見彼衣好”句后二字,至“應(yīng)現(xiàn)前僧分”句前三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9A1-B2。

5.斯5665號(角碼30.1),見《寶藏》44/281B。殘片。如圖4中左部所示,首缺尾殘,存7行,行約34-39字(凡二組,第二組僅存首行右半)??瑫S兄旖z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內(nèi)容始“本不語我與塔與僧”句末二字,至“若無定方隨處而去者”句前二字右側(cè)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9B5-B19。

6.斯5665號(角碼47),見《寶藏》44/290A。殘片。如圖4左部所示,存8行,行35-37字(分屬兩組,首行僅存下部若干字左側(cè)殘筆,難以辨識;尾行被剪殘)??瑫?。有朱絲欄。有武周新字。原卷無題,《寶藏》擬題“摩訶僧祇律卷第三”。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文字始“而馬主覺即乘馬逐”句左側(cè)殘字,至“是諸大會處種種莊嚴(yán)”句右側(cè)殘筆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9B21-C7。

按:上揭六片皆出自《摩訶僧祇律》卷三,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方文已指出后五片可以綴合;今謂前一片亦為同一寫卷所撕落,可以綴合。六片綴合后如圖4所示。據(jù)今本,前一片末行下部可擬補(bǔ)“木波夜提有傷殺草木波羅夷者如樹木花果”18字,該行計(jì)35字,合于殘片每行34-40字之?dāng)?shù),擬補(bǔ)后該行行末文字“如樹木花果”與角碼32首行行首“有主守護(hù)”前后相承;角碼32與角碼31左右相接,角碼32末行行末的“持舉離園波羅夷”句與角碼31首行行首“若拔束大重”句先后相接;角碼31與角碼39左右相接,角碼31末行行末“見彼”與角碼39首行行首“衣好”相連成句;角碼39末組僅五行,少一行,對照今本,其后缺“僧分我今現(xiàn)前我等應(yīng)受受已詐心羯磨故得越比尼罪比丘若作是念此衣缽本不語我與塔”一行37字,其中行末“此衣缽本不語我與塔”與角碼30.1首行行首“與僧”二字相連成句;角碼47首行僅存下端約十字的左側(cè)殘筆,據(jù)今本,該行可擬補(bǔ)為“定方隨處而去者馬舉四足波羅夷若比丘盜良馬乘走而馬主覺即乘馬逐其主不作”34字,補(bǔ)字與本卷每行字?jǐn)?shù)相合,其中行首“定方隨處而去者”上承角碼30.1末行行末“若無”二字,行末“其主不作”下接角碼47次行“失想”二字。又這些殘片紙高相同(后五片方文皆稱紙高29厘米或略多,斯8605號B紙高不詳);行款格式相同(皆有朱絲欄,天頭地腳高度相近,行間距、字間距以及字體大小亦相近);筆跡書風(fēng)相似(楷書,皆有武周新字);每隔七行左右皆被自下而上裁開,裁痕相似;可證此六片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上述六片殘片綴合后,可知原卷為經(jīng)折裝。原卷每隔六行空一行,每隔7.5行折疊一次,其存文共有13組,被折為10葉。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47C23-P249C7。

五、北敦5274號+北敦11562號+北敦10137號+斯10844號+斯10739號+斯10783號

1.北敦5274號(北7074,夜74),見《國圖》71/50B-51B。2紙。后部如圖5右部所示,首尾皆殘,存44行,行20-21字(前紙22行,前四行上殘;后紙22行,后七行上殘)。行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遣我持衣與長老”句,至“時(shí)到著入聚落衣”句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4A17-C15。《國圖》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約25.4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楷書寫本。

2.北敦11562號(L1691),見《國圖》109/273A。殘片(《國圖》條記目錄稱該號2紙,前紙3行,后紙4行)。如圖5中部所示,首尾皆殘,存7行(前三行下部撕裂;末行殘泐,僅存右側(cè)殘字),行20-23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起“優(yōu)陀夷便捉抱弄”句殘字“夷”,至“又復(fù)一時(shí)世尊在舍衛(wèi)城憂陀夷著入聚落衣”句“世尊在舍衛(wèi)城憂陀”等字右側(cè)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4C11-C19?!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約26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行書寫本。

3.北敦10137號(L266),見《國圖》107/145A。殘片。如圖5中左部所示,存6行,每行僅存中段3-10字。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世尊在舍衛(wèi)城”句前五字左側(cè)殘形,至“我常不種種呵責(zé)欲想贊嘆離欲耶”句首二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4C19-C26?!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為5-6世紀(jì)南北朝行書寫本。

4.斯10844號,圖版見IDP網(wǎng)站。殘片。如圖5左中部所示,存8行,每行僅存中部2-7字。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持缽乞食”句后二字,至“蒙世尊恩故得脫”句“世尊”二殘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4C20-P265A1。

5.斯10739號,圖版見IDP網(wǎng)站。殘片。如圖5左上部所示,存4行,每行僅存行首3-7字。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行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今定為“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優(yōu)陀夷汝復(fù)有是事不”句前三字左側(cè)殘形,至“我常不種種呵責(zé)欲想贊嘆離欲耶”句“贊嘆”二字殘形止。相應(yīng)內(nèi)容見T22P264C22-C26。

6.斯10783號,圖版見IDP網(wǎng)站。殘片。如圖5左下部所示,存8行,每行僅存行末2-7字(首行僅存若干殘筆,難以辨識)。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行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佛言何以故爾”句前二字左側(cè)殘筆,至“如是過去世時(shí)”句“去”字止。相應(yīng)內(nèi)容見T22P264C24-P265A3。

圖5 北敦5274號(局部)+北敦11562號+北敦10137號+斯10844號+斯10739號+斯10783號綴合圖

按:上揭六號殘片皆出自《摩訶僧祇律》卷五,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5所示。北敦5274號與北敦11562號左右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綴合后原本分屬二號的“復(fù)”“到著入聚”等字復(fù)合為一,北敦11562號首行末“佛”字與北敦5274號倒3行行首的“問優(yōu)陀夷”四字相連成句,中無缺字。斯10844號與北敦10137號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綴合后原本分屬二號的“一”“倒”“答”“女形我常”等字復(fù)合為一,斯10844號第4行的“我未曾見”與北敦10137號第5行的“任身女形”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北敦11562號與北敦10137號+斯10844號左右相接,綴合后銜接處原本分屬二號的“世尊在舍衛(wèi)”等字皆可復(fù)合為一。斯10739號與斯10844號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綴合后原本分屬二號的“世”“不”二字復(fù)合為一,斯10739號首行“憂陀夷”三殘字與斯10844號第3行“汝復(fù)有是事不”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北敦10137號+斯10844號與斯10783號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綴合后原本分屬二號的“常”“行”“尊”等字復(fù)合為一,北敦10137號+斯10844號第5行末“故”字與斯10783號次行“試看耳”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又此六號行款相近(皆有烏絲欄,有天頭地腳者高度近同,滿行皆約為二十字,行距大小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統(tǒng)一,皆可參證。

上揭六號既為同一寫卷所撕裂,而《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5274號為楷書寫本,又稱北敦11562號、北敦10137號為行書寫本,字體判斷有所不同,明顯不妥。就總體風(fēng)格而言,上揭殘片當(dāng)一并定作行書寫本為妥。

六、北敦10386號+北敦9854號+浙敦136號+浙敦137號

1.北敦10386號(L0515),見《國圖》107/276A。殘片。如圖6右上部所示,存3行,每行皆僅存行首1-9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首行所存內(nèi)容為“細(xì)滑者僧伽婆尸沙(比)”,次行內(nèi)容為“也變心(者變名)”,末行為“中”字殘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5C22-C24?!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

2.北敦9854號(朝75),見《國圖》106/344B。殘片。如圖6右部所示,前后皆殘,存11行,行約20字(首行僅存行末數(shù)字,第二行行首殘泐,尾行僅存行末數(shù)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滅盡變易是亦名變”句后四字左部大半,至“若牽若推若抱若鳴”句前七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5C24-P266A7?!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約26.1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

3.浙敦136號(浙博111),見《浙藏》214A。殘片。如圖6中部所示,前后皆殘,存10行,行19-21字(首行右側(cè)及下端殘泐)。有烏絲欄。原卷無題,《浙藏》擬題“摩訶僧祇律”;《浙藏》敘錄稱本卷系張宗祥原藏,浙博原藏品號23280.4,唐寫本,行楷書,紙高25厘米,內(nèi)容為卷第五明僧殘戒之一,可與浙敦137號綴合。所存內(nèi)容始“染污心捉女人發(fā)編”句,至“女人走入眾女間”句首二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6A6-A19。

4.浙敦137號(浙博112),見《浙藏》214A。殘片。如圖6左部所示,前后皆殘,存10行,行20-21字(首行上端和下部殘缺,末行僅存若干殘筆)。有烏絲欄。原卷無題,《浙藏》擬題“摩訶僧祇律”;《浙藏》敘錄稱本卷系張宗祥原藏,浙博原藏品號23280.4,唐寫本,行書,紙高25厘米,內(nèi)容為卷第五明僧殘戒之一,可與浙敦136號綴合。所存內(nèi)容始“女人走入眾女間”句“走入”二殘字,至“而不觸者得越比尼罪”句后五字右側(cè)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6A19-B2。

圖6 北敦10386號+北敦9854號+浙敦136號+浙敦137號綴合圖

按:上揭四號皆出《摩訶僧祇律》卷五,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浙藏》敘錄已指出浙敦136號、浙敦137號可以綴合;竊謂此四號皆可依次綴合。綴合后如圖6所示。北敦10386號與北敦9854號左右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中”字復(fù)合為一,與上下文相鏈接成“但此中變易者”一句,中無缺字。北敦9854號與浙敦136號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心”“女人發(fā)編”“舉若案”等字復(fù)合為一,北敦9854號倒2行行末“若比丘”與浙敦136號首行行首“染污心”相連成句,北敦9854號末行行末“若抱若”與浙敦136號次行首字“嗚”相連成句,其間皆無缺字。浙敦136號與浙敦137號左右相接,銜接處略有殘缺,但浙敦136號末行行末“女人”與浙敦137號首行行首“走入眾女間”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又此四號行款相似(皆有烏絲欄,每行字?jǐn)?shù)相近,天頭地腳高度相近,行距大小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統(tǒng)一,可資參證。又浙敦136號、浙敦137號皆系張宗祥舊藏,且原來編在同一號,也許收藏者原本就視為同一卷之撕裂,《浙藏》分編為二號,其實(shí)是不妥當(dāng)?shù)摹?/p>

上揭四號寫卷既為同一寫卷所撕裂,而《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10386號與北敦9854號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而《浙藏》敘錄稱浙敦136號為唐行楷書寫本、浙敦137號為唐行書寫本,斷代和字體判斷均有所不同,顯然不妥。就字體而言,《浙藏》敘錄稱浙敦137號為唐行書寫本,庶幾近是,前三號亦宜比照后者推定。

七、北敦2481號+北敦7649號+北敦10859號+斯9716號+北敦12035號

1.北敦2481號(北7075;成81),見《國圖》34/378B。1紙。后部如圖7右部所示,首尾皆殘,存22行,行19-21字(首行行末及末行行末略有殘泐)。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比丘若起欲心當(dāng)正身住”句末三字,至“愿師佐我施供養(yǎng)具”句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6B21-C19?!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約26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并指出該卷后接北敦2481號。

2.北敦7649號(北7076;皇49),見《國圖》98/75。1紙。如圖7中部所示,首尾皆殘,共23行,行20字(首行僅存若干殘筆,末三行行首殘泐)。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可辨認(rèn)的內(nèi)容始“比丘言爾”句,至“若比丘與女共行水中”句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6C19-P267A26。《國圖》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約26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楷書寫本,并指出該卷前接北敦2481號。

3.北敦10859號(L988),見《國圖》108/195B。殘片。如圖7中左部所示,存5行(含二紙,前紙1行,后紙4行),每行僅存中下部3-16字(末行僅剩若干殘筆)。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可辨認(rèn)內(nèi)容始“若板不動中間有男子者”句“有男子”三殘字,至“若正有一住處”句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7A26-B1?!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為5-6世紀(jì)南北朝楷書寫本。

4.斯9716號,圖版見IDP網(wǎng)站。殘片。如圖7中左部所示,首尾皆殘,存10行,行20-21字(首行僅存上部二三字左側(cè)殘筆,2-6行下部殘缺,后三行上部殘泐)。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內(nèi)容始“若有欲心得越比尼罪”句后三字,至“若濡薄衣彼合捉者”句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7A28-B10。

5.北敦12035號(L2164),見《國圖》110/215A。殘片。如圖7左部所示,首尾皆殘,存7行,行20-21字(首行僅存上部若干殘字,第四行被一條自下而上的裂縫侵蝕,末行僅存行末一二字右側(cè)殘筆)。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內(nèi)容始“若心有異”句末字左側(cè)殘形,至“比丘見女人起欲想者”句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7B9-B16?!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25.9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

圖7 北敦2481號(局部)+北敦7649號+北敦10859號+斯9716號+北敦12035號綴合圖

按:上揭五號同出《摩訶僧祇律》卷五,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國圖》條記目錄已經(jīng)指出前二號可以綴合,實(shí)則此五號皆可順序綴合。綴合后如圖7所示,北敦2481號與北敦7649號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我施供養(yǎng)具”等字可復(fù)合為一,北敦2481號末行行末“供養(yǎng)具”與北敦7649號首行行首“比丘言爾”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北敦7649號與北敦10859號左右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子”字經(jīng)綴合可復(fù)合為一,北敦10859號首行“男子”與北敦7649號末行首“者無罪”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北敦10859號與斯9716號左右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蹴”字可復(fù)合為一,斯9716號第3行“比丘當(dāng)”與北敦10859號第4行“在男子所住處”相連成句,中無缺字;斯9716號與北敦12035號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者”字可復(fù)合為一,斯9716號末行下部“若濡薄衣被合捉者”與北敦12035號次行“得僧伽婆尸沙”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又此五號行款相近(皆有烏絲欄,天頭地腳高度相近,每行字?jǐn)?shù)近同,行距大小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統(tǒng)一,有相同的俗字,可資參證。

上揭五號既為同一寫卷所撕裂,《國圖》條記目錄且已指出北敦2481號與北敦7649號可以綴合,卻稱北敦2481號及北敦12035號為隸書寫本,又稱北敦7649號及北敦10859號為楷書寫本,字體判斷不同,自相矛盾,顯有不妥。就字體而言,此卷恐既非隸書,亦非楷書,而應(yīng)是行書寫本。

八、斯10763號+斯10585號+北敦10439號+浙敦66號

1.斯10763號,圖版見IDP網(wǎng)站。殘片。如圖8右部所示,存3行,每行僅存上半部分4-15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五”。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所存內(nèi)容始“誰最弟一應(yīng)與此藥”句,至“唯有堅(jiān)固平等妙身”句“唯有”前二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A2-A5。

2.斯10585號,圖版見IDP網(wǎng)站。殘片。如圖8中右部所示,存5行。每行僅存上部9-11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五”。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所存內(nèi)容始“今以此藥奉上世尊”句“以此”二字左側(cè)殘形,至“當(dāng)為來世弟子開示法明”句前七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A3-A9。

3.北敦10439號(L568),見《國圖》107/304A。殘片。如圖8中部所示,存3行,行20字(首行僅存行首數(shù)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哀愍我故愿受此藥”句后三字,至“與世尊嚊之”句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A8-A12?!秶鴪D》條記目錄稱該卷紙高26.1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

4.浙敦66號(浙博41),見《浙藏》194A。殘片。如圖8左部所示,首缺尾殘,存14行(末行僅存中部右側(cè)若干殘筆),行19-21字。有烏絲欄。原卷無題,《浙藏》擬題“摩訶僧祇律”,《浙藏》敘錄定作“摩訶僧祇律卷第五明僧殘戒之一”。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內(nèi)容始“爾時(shí)世尊便嚊”句,至“復(fù)教匍匐”句首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A12-A27?!墩悴亍窋浄Q該卷紙高25.3厘米,唐行楷書寫本。

圖8 斯10763號+斯10585號+北敦10439號+浙敦66號綴合圖

按:上揭四號皆出《摩訶僧祇律》卷五,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8所示,斯10763號與斯10585號左右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以此藥”等字復(fù)合為一;斯10585號與北敦10439號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此藥當(dāng)為”“世”等字復(fù)合為一;北敦10439號與浙敦66號左右相接,北敦10439號末行行末“與世尊嚊之”句與浙敦66號首行行首“爾時(shí)世尊便嚊”句前后相承,中無缺字。又四號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天頭高度相同,行間距、字間距以及字體大小相近),筆跡書風(fēng)近同,可資參證。

上揭四號既為同一寫卷所撕裂,而《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10439號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浙藏》敘錄稱浙敦66號為唐行楷書寫本,斷代及字體判斷均所不同,顯然不妥。就字體而言,上揭四號皆以定作行書為妥(僅個(gè)別字帶有隸意,如浙敦66號第3行的“禮”字,第6行的“歌”字)。至于其抄寫時(shí)代,恐或可定作唐代前期。

九、北敦11120號+津圖126號

1.北敦11120號(L1249),見《國圖》109/26B。殘片。如圖9右上部所示,存6行,每行僅存上部1-11字。行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所存內(nèi)容始“變名過去心”句,至“中年中年、中年老年”句末字殘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B14-B21。《國圖》條記目錄稱該卷為5-6世紀(jì)南北朝楷書寫本。

2.津圖126號(中散2103),見《津圖》圖版359。殘片。如圖9左下部所示,存13行,行約19-24字(前六行上部及后三行下部殘泐,卷面呈不規(guī)則菱形)。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天圖目錄》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所存內(nèi)容始“但此中變易者”句(前四字僅存左側(cè)殘形),至“若言丑唇垂唇”句前三字(后二字左側(cè)殘泐)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B15-C1?!短靾D目錄》稱該卷紙高約26厘米,為5-6世紀(jì)南北朝行書寫本。

圖9 北敦11120號+津圖126號

按:上揭二號皆出自《摩訶僧祇律》卷五,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9所示。二號左右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淫”“年”“年老年”復(fù)合為一;北敦11120號第3行“說”字與津圖126號圖版首行“淫欲語者”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又此二號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天頭高度相近,每滿行字?jǐn)?shù)、行間距、字間距以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近同,可資參證。

上揭二號既為同一寫卷所撕裂,而《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11120號為5-6世紀(jì)南北朝楷書寫本,《天圖目錄》稱津圖126號5-6世紀(jì)南北朝行書寫本,字體判斷不同??傮w而言,此二號似當(dāng)從后者定為行書(個(gè)別字帶有隸意,如津圖126號第7行的“我”字、第9行的多個(gè)“兩”字)。

十、俄敦3408號+俄敦2602號+俄敦3813號+俄敦3910號+俄敦3915號

1.俄敦3408號,見《俄藏》10/288B。殘片。雙面書寫。背面為禮懺文。正面如圖10-1右部所示,存4行,每行僅存行中3-12字。行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泛題“佛經(jīng)”,曾良《敦煌佛經(jīng)字詞與校勘研究》擬題“摩訶僧祇律卷五明僧殘戒之一”。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所存內(nèi)容始“如汝母姊妹曾從事人”句后四字,至“曾從事人法求汝”句前三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C16-C20。

2.俄敦2602號+(俄敦3813號+俄敦3910號)+俄敦3915號,見《俄藏》9/286A-286B。殘片。此四號《俄藏》以俄敦2602號為主條,把俄敦3813號、俄敦3910號、俄敦3915號依次附列其下,其中俄敦3813號、俄敦3910號《俄藏》已綴合為一。其實(shí)其正面部分正確的綴合順序是:俄敦3813號+(俄敦3915號+俄敦3910號)+俄敦2602號,綴合后如圖10-1中左部所示,俄敦3915號與俄敦3910號上下相接,第二行原本分屬二號的“尸”復(fù)合為一;俄敦3813號與俄敦3915號+俄敦3910號、俄敦3915號+俄敦3910號與俄敦2602號分別左右相接,中無缺行。此四號綴合后存27殘行(殘泐嚴(yán)重,每行行末皆殘,寫卷頂端右部有四個(gè)不規(guī)則破洞,寫卷中部均勻地分布著一組形狀相近的破洞)。行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擬題“摩訶僧祇律明僧殘戒第一”。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綴合后的寫卷所存內(nèi)容始“如人求汝母姊妹”句“姊妹”二字,至“若此女人知此比丘”句首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68C20-P269A29。

此四號背面存殘片3塊24行,亦無題,《俄藏》擬題“禮懺文一本”,近是。考?xì)埼膬?nèi)容與中村173號“龍沙開寶”卷四的《禮懺文》相近(詳見《中村》下冊P92-93),可參。背面殘片亦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10-2中左部所示,綴合順序?yàn)槎矶?813V+(俄敦3910V+俄敦3915V)+俄敦2602V。

圖10-1 俄敦3408號+俄敦2602號+俄敦3813號+俄敦3910號+俄敦3915號綴合圖

按:上文已指出俄敦3813號+(俄敦3915號+俄敦3910號)+俄敦2602號正背面可以綴合,今謂俄敦3408號同樣出自《摩訶僧祇律》卷五,與前者一部分俄敦3813號內(nèi)容前后相承,亦可以綴合,綴合后如上圖10-1所示:俄敦3408號與俄敦3813號左右上下相接,俄敦3813號首行“姊妹”二字與俄敦3408號末行“曾從事”三字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后一號“曾”字上部有少許筆畫撕裂在俄敦3813號,綴合后則完整無缺。又上揭殘片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滿行字?jǐn)?shù)、字體大小、字間距相近),筆跡書風(fēng)相近(皆為行書),卷背皆為禮懺文(俄敦3408V與俄敦3813V左右相接,此五號綴合后如圖10-2所示),可證上述五號寫卷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圖10-2 俄敦3408V+俄敦2602V+俄敦3813V+俄敦3910V+俄敦3915V綴合圖

十一、俄敦4037號+俄敦3938號+俄敦5484號

1.俄敦4037號,見《俄藏》11/131A。殘片。如圖11右下部所示,存4行,每行僅存底部3-8字(第三行空白無字)。隸書。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七”。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所存內(nèi)容始“如前飲地殘水”句后三字殘形,至“自喪其身命”句前二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82C2-C7。

2.俄敦3938號,見《俄藏》11/103A。如圖11中部所示,前后皆殘,存32行,行19-22字(首行、末行殘泐嚴(yán)重,僅存若干殘字,卷中有多個(gè)不規(guī)則破洞)。隸書。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敦煌佛經(jīng)字詞與??毖芯俊窋M題“摩訶僧祇律卷七”。所存內(nèi)容始“知識慈心語”句“識慈”二殘字,至“我今慈心諫汝”句“我今”二殘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82C8-P283A17。

3.俄敦5484號,見《俄藏》12/157B-158A。前部如圖11左部所示,首尾皆殘,存33行,行約20-22字(前16行行末殘泐,卷中有若干不規(guī)則破洞)。隸書。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七”。所存內(nèi)容始“我今慈心諫汝”句后四字,至“一切僧和合歡喜不諍”句前五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283A17-B29。

按:上揭三號皆出《摩訶僧祇律》卷七,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11所示,俄敦4037號與俄敦3938號、俄敦3938號與俄敦5484號皆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基本吻合,原本分屬俄敦4037號、俄敦3938號二號的“此禍”二字復(fù)合為一,俄敦3938號末行“我今”二殘字與俄敦5484號首行“慈心諫汝”四殘字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又此三卷行款格式相近(行約20字,行間距、字間距、字體大小相近),筆跡書風(fēng)近似(皆為隸書),可證此三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圖11 俄敦4037號+俄敦3938號+俄敦5484號(局部)綴合圖

十二、俄敦11554號+俄敦11555號+俄敦5214號+俄敦3983號

1.俄敦11554號,見《俄藏》15/241A。殘片。后部如圖12右部所示,前后皆殘,存30殘行,上下部皆有殘泐,行20余字。隸書。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十九”。所存內(nèi)容始“欲煞后誤煞中”句“欲煞后”三殘字,至“聞是語已即便大啼”句“即”字殘筆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377C19-P378B1。

2.俄敦11555號,見《俄藏》15/241B。殘片。如圖12中部所示,前后皆殘,存23行(上下部皆有殘泐,首行、末行分別僅存行末、中部殘字),行約22字。隸書。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十九”。所存內(nèi)容始“聞是語已即便大啼”句后三字殘字,至“汝癬疥黃爛癰痤痔病”句“爛癰痤痔”等殘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378B1-C1。

3.俄敦5214號,見《俄藏》12/66A。殘片。如圖12中左部所示,存20行(上下部及前后部殘泐嚴(yán)重)。隸書。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十九”。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2字。所存內(nèi)容始“皆波夜提是名形相”句“夜提”二殘字,至“不得語令疑悔”句前四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378B29-C25。

4.俄敦3983號,見《俄藏》11/114B。該號含三塊獨(dú)立的殘片,《俄藏》中前二片順序顛倒,今調(diào)整后如圖12左部所示。隸書。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曾良《敦煌佛經(jīng)字詞與校勘研究》擬題“摩訶僧祇律經(jīng)卷第十九”。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20字。此三片分別存5行、4行、7行內(nèi)容依次左右相接,中無缺行,但每行僅存中部3到11字,所以在文字上難以完全銜接。所存可大致辨認(rèn)內(nèi)容始“若病人來欲受具足”句“具足”二字,至“是我三衣數(shù)今受持”句前七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378C25-P379A16。

圖12 俄敦11554號(局部)+俄敦11555號+俄敦5214號+俄敦3983號綴合圖

按:上揭四號皆出自《摩訶僧祇律》卷十九,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12所示:俄敦11554號與俄敦11555號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銜接處底部有一條深V型裂縫,恰與原屬二號的三條裂縫呈規(guī)律分布),俄敦11554號末行下部的殘字“即”與俄敦11555號首行底端的“便大啼”三殘字相連成句,中無缺字;俄敦11555號與俄敦5214號左右相接,銜接處斷痕亦大抵吻合,且原本分屬二號的“夜提是”“制戒”等字皆可復(fù)合為一;俄敦5214號與俄敦3983號內(nèi)容亦左右相接,俄敦5214號末行“不得語令”四殘字后與俄敦3983號首行行首“具足應(yīng)語”四殘字間應(yīng)缺“疑悔語者越毗尼罪若病人來欲受”14字,補(bǔ)足后內(nèi)容前后相承。又此四片行款格式相近(每行字?jǐn)?shù)、行間距、字間距以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統(tǒng)一(皆為隸書),相接各片殘損情況高度相似,可資參證。

十三、俄敦17620號+俄敦15764號

1.俄敦17620號,見《俄藏》17/141A。殘片。如圖13上部所示,存9行,每行僅存中部1-8字。隸楷。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16-21字。所存內(nèi)容始“爾時(shí)商人歡喜”句“歡”殘字,至“語諸比丘令(今)是齋日”句前五字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461B29-C9。

圖13 俄敦17620號+俄敦15764號綴合圖

2.俄敦15764號,見《俄藏》16/254B。殘片。如圖13下部所示,存8行,每行僅存底部1-3字。隸楷。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16-21字。所存內(nèi)容始“爾時(shí)孫婆天神來至佛所”句末字左側(cè)殘形,至“時(shí)優(yōu)婆塞洗浴著凈衣”句“婆塞”二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461C3-C11。

按:上揭二號皆出自《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13所示,二號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原本分屬二號的“受”“今”“往”“金”等字皆得復(fù)合為一;俄敦17620號第9行“語諸比丘令(今)”與俄敦15764號第7行“是齋日”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又此二號行款格式相近(有烏絲欄;每行字?jǐn)?shù)、行間距、字間距以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近同(帶有濃重的隸書意味,如二號共有的“瓦”“受”、俄敦17620號的“佛”“不”“正”、俄敦15764號的“色”),可證此二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十四、俄敦12133號+俄敦12120號+俄敦12058號

1.俄敦12133號,見《俄藏》16/40B。殘片。如圖14-1右部所示,雙面書寫(背面為回鶻文文獻(xiàn)),正面存7行,僅存寫卷底部6-16字。楷書。有烏絲欄。首題“□□(摩訶僧)祇律卷第卅九”。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約17字。所存內(nèi)容始首題,至“乃至已聞?wù)弋?dāng)重聞”句首字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535C19-C25。

2.俄敦12120號,見《俄藏》16/37A。殘片。如圖14-1左上部所示,雙面書寫(背面為回鶻文文獻(xiàn)),正面存3行,每行僅存寫卷頂部4-11字??瑫S袨踅z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九”。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17字。所存內(nèi)容始“乃至已聞?wù)弋?dāng)重聞”句后七字,至“適他婦者壞梵行”句首字右上部殘形止。相應(yīng)文字見T22P535C25-C27。

3.俄敦12058號,見《俄藏》16/29A。殘片。如圖14-1左下部所示,雙面書寫(背面為回鶻文文獻(xiàn)),正面存3行,每行僅存行尾6字(末行僅剩若干難以辨識的右側(cè)殘筆)。楷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今定作“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九”。據(jù)殘存文字推斷,原卷每行17字。所存可辨認(rèn)文字第一行作“適他婦減十二雨”,第二行作“二雨者如減廿”。相應(yīng)文字見T22P535C25-C27。

圖14-1 俄敦12133號+俄敦12120號+俄敦12058號綴合圖

圖14-1 俄敦12133號+俄敦12120號 圖14-2 俄敦12133V+俄敦12120V+俄敦12058V綴合圖

按:上揭三號正面部分皆出自《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且內(nèi)容前后相承,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14-1所示,俄敦12120號與俄敦12058號上下相接,銜接處斷痕吻合,俄敦12120號首行末尾的“若比丘尼”四殘字與俄敦12058號首行行首的“適他婦”三字相連成文,中無缺字;俄敦12120號次行末尾的“減十”二字與俄敦12058號末行的“二雨者如減廿”諸字亦相連成文,中無缺字。俄敦12133號與俄敦12120號+俄敦12058號左右相接,俄敦12133號末字“乃”與后者首行行首“至已聞?wù)弋?dāng)重聞”相連成句,中無缺字。又此三卷行款格式相近(所存地腳高度接近,皆有烏絲欄,每行滿行皆17字,行間距、字間距以及字體大小亦相近),字跡書風(fēng)近同(皆為楷書),卷背皆為回鶻文文獻(xiàn)(綴合后如圖14-2所示),可證此二號確為同一寫卷之撕裂。

上面我們通過對內(nèi)容、斷痕、行款、字跡書風(fēng)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把54號(片)《摩訶僧祇律》及其戒本的殘卷或殘片綴合為14組。這些綴合工作不但一定程度上恢復(fù)了寫卷的本來面貌,而且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寫卷性質(zhì)的認(rèn)識,從而作出更加客觀準(zhǔn)確的判斷。如第一組《摩訶僧祇律比丘尼戒本》寫本,《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10695號為6世紀(jì)隸楷寫本,北敦11486號為5-6世紀(jì)隸書寫本,其實(shí)此二號乃同一寫卷之撕裂,可以完全綴合,則《國圖》條記目錄關(guān)于此二號字體及抄寫時(shí)間的判斷必然存在問題。又如第六組《摩訶僧祇律》寫本,《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10386號與北敦9854號為5-6世紀(jì)南北朝隸書寫本,而《浙藏》敘錄稱浙敦136號為唐行楷書寫本、浙敦137號為唐行書寫本,其實(shí)此四號乃同一寫卷之撕裂,前三號可以完全綴合,后二號內(nèi)容亦先后相承,則上揭二書對此四號抄寫時(shí)間和字體的判斷必然有誤。又如第九組《摩訶僧祇律》寫本,《國圖》條記目錄稱北敦11120號殘片為5-6世紀(jì)南北朝楷書寫本,《天圖目錄》稱津圖126號殘片為5-6世紀(jì)南北朝行書寫本,上文指出此二號可以完全綴合,則上揭二家對此二號字體的判斷必有一誤。如此等等,其意義是多方面的。由此可見,只有先完成綴合這項(xiàng)基礎(chǔ)研究,才能更加客觀、全面、準(zhǔn)確地認(rèn)識和研究敦煌文獻(xiàn),才能更好地推動敦煌學(xué)的發(fā)展。

猜你喜歡
國圖角碼殘片
文稿所含圖表的具體要求
110歲國圖正青春
《那風(fēng)·那雪·那年除夕》(國畫)
俄藏Инв.Νо.5448號殘片考補(bǔ)
黑城所出《地理新書》刻本殘片考
英藏西夏文《莊子》殘片考釋
一種門窗轉(zhuǎn)角連接件
淺談框架式玻璃幕墻閉腔橫梁系統(tǒng)
誰是國圖
遙遠(yuǎn)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