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鈺
摘 要:中法兩國由于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tǒng)不同,在日常語言表達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了解兩國之間的日常交際用語中的差異,對于學習兩國的語言有著重要作用。文章重點從禮貌用語、問候語、稱呼語、禁忌語的差異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guān)鍵詞:中國;法國;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用語
一、禮貌用語的差異
無論在中國還是法國,感激對方時都要說“謝謝”,在法語中要說“Merci”。但是如何運用這個詞和在什么時候說,中法兩國間存在許多差異。比如,在收到他人稱贊和夸獎時,法國人通常會熱情高興地回復一句“Merci”,并欣然接受。而中國人往往會表示謙虛回絕或否定自己,并順勢夸獎一下對方。在法國人眼里,中國人往往過于否定自我,而在中國人眼里,法國人又過于自信甚至有些自大。這其實與兩國的文化差異密不可分,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以集體利益為重,從小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響,以謙遜為重。法國人崇尚個人主義,強調(diào)自我,自信是他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在告別時,中國人通常會說“慢走,再見”等,并且依照中國人的習慣,有客人從主人家離開時他們通常會從對方角度出發(fā)說“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這樣的對話是從體諒對方的角度出發(fā),也符合中國人在外謙遜為他人著想的特點。法國人在道別時尤其是客人向主人家告別,一般都會說“Et vous êtes ensemble très agréable,mais je dois y aller.”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會讓主人家太尷尬和難堪[1]。
二、問候語的差異
問候語是我們每天見到他人的第一句話,十分常見和實用。實際上,看似十分簡單的問候語,也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xiàn)代生活中,許多中國文化向西方靠齊,問候語已經(jīng)變成十分簡潔明了的“你好”等,法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保持距離性,不想他人太過關(guān)注自己的生活,一句“Bonjour”便已經(jīng)足夠。而傳統(tǒng)中國人的問候語就品種繁多,五花八門,從見面招呼一句“吃了嗎”到見到鄰居出門問一句“到哪去呀”,普通人會覺得十分常見和自然,不會產(chǎn)生其他情緒,這種日常的問候語還會讓他人覺得親切和熱情。要是在法國用中國式的問候語,會讓人覺得被冒犯或被侵犯隱私,更不會覺得熱情了。而在中國,用西方式的問候語,別人會覺得你十分冷漠無趣,反而不會跟你有太多交際。所以說,問候語在不同文化中有許多區(qū)別,我們用時一定要根據(jù)當時情況認真對待。
三、稱呼語的差異
在稱呼語方面,中法兩國的習慣也相差甚遠,我們在學習這兩者差異時一定要注意,否則很有可能在交往接觸中因稱呼語的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在法國,人們稱呼同齡人一般直呼其名,遇見年長自己的人,才在前面加上“M”或“Mlle”。而在中國,朋友之間直呼其名也會顯得生疏,一般叫其小名,面對年長的人,則更不能草率稱呼。小孩子為了表示對長輩的尊重和禮貌,一般用“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稱呼,無論這位長輩是否有血緣關(guān)系。反觀法國,如果有人第一次見面就稱呼“Grand - mère”,對方只會感到被冒犯或感覺十分別扭,而直接稱呼名字反而更好。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家庭等級是十分復雜和嚴格的,而由此產(chǎn)生的稱呼也變得復雜起來。像“堂哥”“表弟”等這些稱呼在中國文化中是分得很清的,而在法國就并沒有分這么清楚,“哥哥”和“弟弟”甚至都是同一個詞“Frère”[2],所以親戚之間的稱呼也都可以直接稱呼名字。
四、禁忌語的差異
中法兩國在禁忌語上也有許多不同,在法國很多不能接受的話題在中國是很常見的問題。比如,在中國逢年過節(jié)時,家里有親戚會問工作、收入或婚姻狀況之類的問題,而在法國甚至西方國家,這些問題都屬于個人隱私的問題,他們會認為自己受到了侵犯,因此在法國飯桌上討論這些問題是十分不合時宜的。另外,關(guān)于年齡的問題,許多法國女士是不喜歡別人問起自己的年齡的,這方面的詢問甚至會讓她們很生氣,除非她們自愿提起。
綜上所述,中法兩國的文化都十分博大精深,要想深度學習并理解它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里,我們從日常交際用語來分析這兩國文化上的差異,能使這兩方學習者對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從而學習起來更加輕松。
參考文獻:
[1]邊 華.日常交際用語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分析[J].河南農(nóng)業(yè),2011(10).
[2]曹春春.“交際文化與基礎(chǔ)英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