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文學獎宣布今年暫停頒發(fā)后,陪跑諾獎多年的村上春樹這兩天又上新聞了——瑞典一些作家和記者設(shè)立“新學院”,要頒自己的文學獎。由瑞典各地的圖書館員提名,全球3萬多讀者參加了票選。結(jié)果,四名入圍作家中又有村上。
村上春樹是中國讀者十分熟悉的日本當代作家,此外還有東野圭吾,他們是享有盛名的暢銷天王,中日皆然。不過,這些年來,我們還漸漸熟悉了一些其他的名字:吉田修一、三浦紫苑、湊佳苗、角田光代、石田衣良、伊坂幸太郎……他們比村上和東野年輕,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也是日本暢銷榜上的??停矣懈黝愇膶W獎加身,譯成中文的書,少的五六本,多的達二十多種。就當代外國文學的出版而言,日本小說備受重視。那么,這些在村上春樹之后走入中國讀者視線的日本作家,又形成了一道怎樣的閱讀風景呢?
中日兩國作家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中國作家的代際比較分明,即使受媒體命名的影響,“60后”“70后”“80后”的創(chuàng)作依然有跡可循。余華、蘇童等“60后”以及他們的前輩莫言、賈平凹等人,成名早,地位穩(wěn)固,至今依然享有較高的公眾知名度?!?0后”現(xiàn)在是各種文學期刊的主力,很多人既是作家又是文學雜志的編輯,在文學出版領(lǐng)域的地位漸漸上升?!?0后”曾作為一個概念被大炒特炒,作者類型相對多樣,有些人商業(yè)化程度很高。相對而言,日本作家則很難以年齡來劃分。
日本作家的代際和年齡沒有關(guān)系,提到一位作家會以哪一年出道作介紹。有的作家年紀比較大,但是出道晚。像是以和世界名畫有關(guān)的推理小說而聞名的原田舞葉,她1962年生,是策展人,2006年才出道,讀者會覺得她是一個新作家。
而絕大多數(shù)日本作家出道,首先是要拿到一個文學獎,這是一個標志,之后才會以作家的身份展開活動。和中國不同,日本的文學期刊都是約稿,一般不接受新人作者投稿。例如吉田修一,他憑文學界新人獎出道之后就有了很多的稿約,同時他非??炭啵荒陮懰牡轿灞緯?。日本很多作家是在這樣一個生態(tài)下,大多數(shù)人都非常勤奮。
這種職業(yè)化、高強度的寫作,顯然和中國主流文壇的生態(tài)不同,倒是有點像中國的網(wǎng)絡(luò)文學。不過日本的網(wǎng)文機制并不發(fā)達,創(chuàng)作還是要依托于傳統(tǒng)出版。日本作家最大的優(yōu)點是特別能寫,把寫作當成一個職業(yè),不斷有新作品。
那寫不了那么多、那么快的作家怎么辦呢?總的來說日本還是比較呵護作家的,編輯會跟著作家,維系關(guān)系、培育作者、不斷地約稿。
三浦紫苑
既然獲獎是成為“作家”的身份證,那么必然有相應(yīng)的機制予以保障,日本的各種文學獎多如牛毛:山本周五郎獎、菊池寬獎、泉鏡花獎、江戶川亂步獎、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獎、書店大獎……而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是芥川龍之介獎和直木三十五獎。
中國讀者有個誤解,通常認為芥川獎是純文學的,直木獎是偏通俗的。其實芥川獎首先是面向新人作家,當然它有一定的文學傾向,但并不是一個純文學獎,而且很多拿芥川獎的作品都是在期刊上發(fā)表過的。而直木獎的前提,首先作品得是一本出版的書,獎項頒給有一定的藝術(shù)成熟度也有暢銷品質(zhì)的作品,是商業(yè)和藝術(shù)的結(jié)合,純文學和商業(yè)的界限在日本沒有那么分明。
吉田修一
日本設(shè)立文學獎的機構(gòu)多種多樣,有的甚至是私人辦的,比如“水煮蛋獎”。村上達朗是早川書房的資深編輯,現(xiàn)在非常紅的三浦紫苑就是他最早挖掘的。后來他設(shè)立了“水煮蛋獎”,萬城目學憑《鴨川荷爾蒙》拿到這個獎出道,之后幾度入圍直木獎,《鹿男》《豐臣公主》等作品暢銷且被影視化。在日本編輯是非常重要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可能會與編輯的約稿和要求有關(guān)。另外評獎當然也有運氣的成分,要看作品是不是符合評委的口味。
在國內(nèi),文學書一般是指“純文學”,這個概念區(qū)別開了推理、科幻等類型小說和網(wǎng)文作品,指向一些講求個人風格、不是非常高產(chǎn)、讀者相對小眾的作家。而在日本,純文學和商業(yè)小說的分野不是絕對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跨著各種類型,典型的如三浦紫苑,作品多樣,很難概括。還有很多作家以推理小說出道,創(chuàng)作卻越來越深入,遠遠超越了休閑讀物。
旅美作家倪湛舸曾經(jīng)說,純文學是東亞的概念,美國沒有這個概念。中國總講純文學,日本則不那么明顯,即使村上春樹的作品都很難界定為純文學,大多數(shù)日本作家都沒有純文學這一類的邊界。相對小眾的作品,像梨木香步的《家守綺譚》,這本書有點類似《聊齋志異》,很多的山精水怪。她的作品有一種古典的氣質(zhì),因此有很多死忠粉絲。她的第一本書《西女巫之死》,是一個療傷性的兒童小說。她拿了很多兒童文學獎,《家守綺譚》也得到書店大獎第三名,雖然看上去是小眾氣質(zhì),可也有廣泛的受眾群。
日本和中國的暢銷書概念不一樣,日本賣到10萬冊以上的書非常多。像吉田修一的《怒》賣到80多萬冊,《惡人》達200多萬冊。而我國的原創(chuàng)小說能賣到10萬冊以上的屈指可數(shù)。
在當當?shù)奈膶W榜上,《三體》《活著》《解憂雜貨店》《追風箏的人》等賣了多年的書依舊在前列。中國的文學暢銷作品榜單相當固定,但是日本的榜單變動頻繁。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到二十名沒有東野圭吾,他確實是大暢銷作者,但是其他人也能冒頭,新人也能沖進榜單。
和中國一樣的是,暢銷有時需要外因,比如得獎或影視化,像池井戶潤,電視劇《半澤直樹》熱播的時候,他的原著小說自然也排在前面。不過也有例外,像《火花》,作者又吉直樹是搞笑藝人,一出來就登上了榜單,同時也獲得了芥川獎。還有一種情況是,作品屬于Kindle Singles,短篇的售價非常便宜,99日元或199日元,銷量也會格外好。
在日本的書店里,小說類是本國作家占據(jù)了絕對主流,翻譯作品比較有限。而中國的文學書市場,很大程度上要靠引進版來支撐。不過,日本的暢銷小說引進到國內(nèi),除了東野圭吾等少數(shù)作者,其他普遍有點“水土不服”,銷量和在日本相比差得很遠,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多和田葉子
大陸譯介日本當代小說,日本的榜單是一個重要因素,直木獎作品等等都很搶手。版權(quán)代理的推介也會起作用,日本方面賣版權(quán)比過去要積極。另外,落實到編輯個人,可能也會按自己的興趣選擇作家。
又吉直樹
日本小說在國內(nèi)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讀者群,偏好“日系”的人群無疑已經(jīng)出現(xiàn),尤其是在大城市,在年輕人中,具體數(shù)量很難估算。不過,書在日本和在國內(nèi)銷量的巨大落差,還是讓許多出版人感到一絲困惑,他們猜不透國內(nèi)讀者到底想看什么。
如今,書價上漲主要源于紙價飛漲,并未改變出版業(yè)整體上利潤微薄的狀態(tài)。文學出版尤其困難,20世紀80年代文學書開機隨便就印幾十萬冊的盛況,不可復(fù)現(xiàn)。新書無論原創(chuàng)還是譯作,能賣幾萬冊編輯們就要謝天謝地,若能突破10萬冊,就是了不得的業(yè)績。暢銷固然和書的品質(zhì)或特色有關(guān),但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出版者的營銷能力或其他外在因素——典型的如高圓圓的一句推介帶動了《追風箏的人》熱賣。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文學編輯可能特別需要平穩(wěn)的心態(tài)。做編輯本質(zhì)上是一種分享。出版界需要的還是愛書的編輯,老想著做暢銷書是做不出來的。做一些自己愛的作者,有可能會挖到金礦,有可能不能。畢竟是編輯首先看到一本好小說,把它分享給更多原本不能閱讀它的人。
據(jù)說,日本的閱讀人口也呈減少之勢,但日本讀者對本土小說的追捧還是讓人羨慕的,日本作家基本能夠滿足本國讀者的需求和期待。相形之下,中國讀者能從原創(chuàng)文學中得到的樂趣似乎比較有限。問題出在哪兒呢?是作家還是讀者?是創(chuàng)作還是出版和銷售?是個人還是文學機制?在這個意義上,日本仍然可以成為我們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