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麗 王書才
內容摘要:文體之“體”是由身體之“體”演變而來的,全面探討先秦兩漢“體”字的用例所蘊含的各種義項,有助于理清這一演變的過程?!绑w”字在這一時期其詞性有二,即名詞與動詞,具體所指則頗為繁富。曹丕《典論·論文》等篇里,將文章范式稱作“體”,將文章風格稱作“體”,此后不久當代西方“文體”概念主要含義有三種即文章范式類型、體裁行文風格、作家作品風格。如此看來,文體之“體”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形成比較成熟完善的體系了。
關鍵詞:文體 演變 詞性
在文章中,將具體討論“體”的含義。論例如下。
一.作名詞,表達與“身體”相關的義項
“體”字之義,劉熙《釋名·釋形體》云:“體,第也。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逼浔玖x當是“肢體”,按照許慎《說文》之說,即:“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十二屬”指的是身體的十二個部位,段玉裁認為當指頂、面、頤、肩、脊、椎、肱、臂、手、股、脛、足。然并非“體”之本義。古人以四肢為體,《禮記·雜記》鄭玄注云:“體,手足也。”手之屬有肱、臂、手,足之屬有股、脛、足,共六屬,左右合計之,則為十二屬。十二屬僅籠括肢體而言,頂面頤肩脊背等不包含在內?!墩撜Z·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可以證明?!对娊?jīng)·相鼠》“相鼠有體”毛傳云:“體,支體也。”《孟子·公孫丑上》“則具體而微”趙岐注云:“體,四肢股肱也?!斌w指肢體,與“身”對稱,身指軀干部分,《說文》:“身,躬也,像人之身?!惫识绑w”與“身”可對稱,如《禮記·祭義》:“曾子聞諸夫子曰:‘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薄抖Y記·問喪》:“孝子喪親,哭泣無數(shù),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p>
身、體非一,故用例中常多連稱,如《禮記·樂記》:“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p>
然“體”與“身”也可用為同義詞,如《禮記·曾子大孝》:“身者,親之遺體也?!薄夺屆め屝误w》:“腰,約也。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毖热辉凇绑w”之中,此“體”必不僅僅指四肢,而是指整個身體。
“體”本義既然指四肢外在部分,故又可與“心”對稱,如《管子·君臣》云:“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管子·心術》:“心之在體,君之位也?!?《禮記·緇衣》:“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薄抖Y記·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二.作名詞,表示體現(xiàn)、形象、體制、形制、品質、象征形象等義項
身體與心思是相對的,心思難見,身體易觀,故而古人將凡是具象者都稱之為“體”,而與抽象相反對。抽象的概念如“神”、“易”、“仁”、“禮”均無法認識觀察,只有表現(xiàn)在具體事物上才能為人們所得見。故《周易·系辭上》云:“故神無方而《易》無體?!薄盾髯印じ粐罚骸叭f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shù)也?!?/p>
占卜之時,吉兇的外在展現(xiàn)也稱“體”,如《詩經(jīng)·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薄抖Y記·玉藻》:“卜人定龜,史定墨,君定體?!闭疾氛哌x用占卜之龜甲,然占卜結果的吉兇,只有君王自己才能下決斷。
國家機構的外在機構,可稱為“體”,如《管子·君臣》:“四肢六道,身之體也。四正五官,國之體也。四肢不通,六道不達,曰失。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亂?!?/p>
賈誼認為,“善”本身是無法觀察的,但可以通過個人對親人、對朋友等言行中得其品質。故賈誼云:“曰:‘請問品善之體何如?對曰:‘親愛利子謂之慈,反慈為嚚;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愛利出中謂之忠,反忠為倍。心省恤人謂之惠;反惠為困。兄敬愛弟謂之友,反友為虐?!泊似芬?,善之體也,所謂道也。”4
“禮”作為概念是抽象的,無法觀見的,所以要借助于具象的外在的動作行為來表現(xiàn)。所以社會交往中,人們內心態(tài)度表現(xiàn)在外,表達為軀體特別是四肢屈伸的各種動作,從而就形成為各種禮儀規(guī)范,猶如“身體動作”與“思想觀念”之關系,故“體”本與“禮”為同源詞,劉熙《釋名·釋言語》:“禮,體也,得事體也?!?/p>
故而又常與“禮”對稱,并具有類比、隱喻之義,如《禮記·禮器》:“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韓詩外傳》:“禮者,則天地之體,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者也。”《管子·心術》亦云:“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斌w是禮的表現(xiàn):“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體也?!?/p>
“禮”重在外在表現(xiàn),所以也就有敬在內心,表達于外而沒有一定之規(guī)和動作模式的“無體”之禮,如《禮記·孔子閑居》:“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瓱o體之禮,威儀翼翼;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體之禮,施及四海。”
重要的品質亦能稱為“體”,如韓非子所謂“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6,言世人對于自己不贊同的總要尋找各種理由加以反對,對于自己贊成的總要隨聲附和,這是世人的重要意識趨向。
而且,某些象征性的形象也可稱為“體”,如東漢大臣李固上奏記勸諫梁商,云:“月者,大臣之體也。夫窮高側危,大滿則溢,月盈則缺,日中則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數(shù)也。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yǎng)壽,無有怵迫之憂?!?此言月亮是大臣命運的具象之物,不可能長保尊位與富貴,高則危,滿則溢,為臣應效仿古賢,功成則退。
三.作名詞,表示綱領、規(guī)則、章程等義項
“體”由表現(xiàn)于外的禮儀規(guī)范,又引申為“綱領”、“法則”之義,鄭玄云:“禮之言體也,故謂之禮,言本有法則而生也。”8《荀子·榮辱》:“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币浴按蠓帧迸c“常體”對稱,則常體為一定之綱要明矣。
如《禮記·仲尼燕居》:“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薄绑w”與建筑宮室時的長寬高要求、與鑄鼎時的形制等并列而論,則“體”明顯為一定之規(guī)的含義。
董仲舒認為,求雨止雨亦均有應當遵守的“大體”,大體就是行為的總綱,就是抽象的理念核心表現(xiàn)在外部的重要事務。董仲舒思想核心乃陰陽之學,求雨要男藏女出,求止雨要女藏男出:“凡求雨之大體,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樂。”9“凡止雨之大體,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樂也,開陽而閉陰。”10
禮儀亦有綱領,重大環(huán)節(jié)是為“體”,如《禮記·昏義》云:“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薄胺蚨Y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鄉(xiāng)射,此禮之大體也?!?/p>
以“體”指稱禮儀綱領乃先秦兩漢學者之習語,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貴賤不失其體,則天下治矣。”上下指君臣、君民等等級,各守禮儀規(guī)范則能夠和諧安定。
居官能夠注意大處,分清輕重緩急,不因為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耽誤對大事的關注和處理,是為“知大體”。
人們的禮儀規(guī)范被稱作“體”,那么合乎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就稱為“得體”,違背禮儀規(guī)范的就被視為“失體”。如《管子·四稱》所謂:“事君有義,使下有禮,貴賤相親,若兄若弟,忠于國家,上下得體?!鄙舷轮妇迹贾g相處都遵守政治規(guī)章制度,便是“得體”。而注重無用的事務,則被稱作“無體”或“失體”;違背朝廷禮法,亦為失體,如《漢書》云,漢末劉向因為假造黃金觸犯國家法律,將受重刑,其父劉德上書為兒子辯解。大鴻臚遂彈劾劉德以父親身份而為兒子辯解以求減刑,“失大臣體”11,違背了作為大臣當遵守的準則。
四.作動詞,表示體現(xiàn)、表現(xiàn)、履踐、實踐、顧及等意義
班固奏記東平王劉蒼云:“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曰:將軍擁千載之任,躡先圣之蹤,體私懿之姿”12。句中的“體”即體現(xiàn)、展現(xiàn)之義。
體又有實踐、踐履之義,此亦從體現(xiàn)之義引申而來。古人多以此贊頌圣人與皇帝品德高尚。如“君子體仁,足以長人”13,言君子無一行為不在體現(xiàn)仁德,在時時處處履踐仁,是抽象的“仁”的外在具象。猶如“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希,故圣人以身體之”14,此劉安稱揚圣人履行善變之德。“陛下躬天然之姿,體仁圣之德”15,此為鄧騭上疏之句,言皇帝言行在實踐仁君圣人的品質。
“體”作為外在展現(xiàn),又引申為對事物的關注、顧及,這些事物包括大臣、民眾等。如《禮記·文王世子》:“外朝以官,體異姓也?!毖栽谕獬险摴傥蛔鸨岸徽撆c君主的親疏關系,此所以顧及異姓臣子之感受也16?!独献印吩疲骸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跄巳酥凶畲笳撸町斝Хǖ?,道又稱“太一”,故而劉安主張帝王當以“太一”為體:“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厭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jīng)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泛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17此節(jié)以“體”與“法”、“則”、“用”并稱,“體”字明顯是接近于效法這一含義。也即帝王應當自覺地在言行之間把自己當作抽象的“道”的化身,去實踐它,體現(xiàn)它。
五.用以表示與言辭相關的義項
國家章程合適為得體,社會交往動作合宜為得體,言辭也有得體與否的區(qū)別,也以得體為宜,故《尚書·畢命》云:“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边@就將“體”與文學牽上了聯(lián)系,以至于“體”成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稗o尚體要”的“體”,孔安國釋為“理實”,孔穎達將此句釋為“言辭尚其體實要約,當不惟好其竒異”。于“體”義仍不明晰。宋·夏僎講得更加明白,云:“而或以言語號令于下,又當有體有要。體則欲其具于理而不至于不足;要則欲其嗇于辭而不至于有余。謂所出之言,在理足而辭約?!?8則“體”之含義是“充分地表達出來”,也即完全表現(xiàn)、全面展現(xiàn)之義。宋蔡沈《書經(jīng)集傳》:“完具而已之謂體,眾體所會之謂要”,也是此意。
與后世文體直接相關的義項,是“體”字含有的事物的體態(tài)風度之含義。如《漢書·禮樂志》所錄《日出入》樂府詩:“太一況,天馬下,志俶儻,精權奇。籋浮云,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薄叭菖c”不是指馬的形體本身,而是指馬的形體所展示出的從容不迫的氣度。從具體事物上體現(xiàn)出的帶有抽象意味的風度被稱作“體”,此例是文獻中出現(xiàn)最早者。由此引申,從具體的篇章語句體現(xiàn)出的帶有抽象意味的文章風格,自然亦可稱為“體”,由此中國特色的文學風格論中的“體”這一概念也就被逐漸創(chuàng)造出來了。
漢代文獻中已經(jīng)有將“言”、“辭”與“體”相連之數(shù)項文例,如董仲舒云:“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效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9此言文辭能夠表現(xiàn)天地自然的微妙之處,所謂“體”雖仍是體現(xiàn)之義,然已有積極意義。至西漢末年揚雄則直接將“言”、“書”也即語言文字與“體”緊密對稱:“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滌之,灝灝乎其莫之御也。面相之,辭相適,抒中心之所欲,通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彌綸天下之事,記久明遠,著古昔之惽惽,傳千里之忞忞者,莫如書。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20這段話的價值在于,揚雄第一次高揚了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珍貴價值,并且將這一價值與“體”相提并論。他認為只有圣人才能夠正確切當?shù)倪\用語言文字,才能夠做到“得體”。這里的“體”自然已經(jīng)不是身體等具體的義項,而是指抽象意味的規(guī)范綱領等等,而且是指發(fā)言作文時的綱領和規(guī)范,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這都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到了東漢蔡邕,他已經(jīng)將文章范式與“體”的概念直接相連,揭出文章范式要講究“體”的要求,如他論述策書寫作綱領時云:“策書:策者簡也。禮曰:不滿百丈不書于策。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曰,以命諸侯王三公。其諸侯王三公之薨于位者,亦以策書誄謚其行而賜之。如諸侯之策,三公以罪免,亦賜策文,體如上策而隸書,以一尺木兩行。唯此為異者也?!?1這里的“體”指的是篇章結構、行文用語等方面的規(guī)范,證明“體”的概念已經(jīng)移入文章寫作,而且較之《尚書》“辭尚體要”僅及言語的局限,文章理論概念的創(chuàng)造又邁上了新的臺階。
其后三五十年,到了曹丕《典論·論文》等篇里,將文章范式稱作“體”,將文章風格稱作“體”,已經(jīng)是時人都能夠理解的概念詞語了。所謂“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等句,則已將文章范式體裁稱作為“體”;《與吳質書》“仲宣續(xù)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則將作家氣質個性的外在表現(xiàn)稱作為“體”,已開風格論之先河?!兜湔撜撐摹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此“體”指內在的“氣”在外表上的有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叭赵率澎渡?,體貌衰於下”之“體”則指身體。短短一文將先秦兩漢“體”之義項幾乎盡籠其間。明瞭“體”在先秦兩漢的義項,則曹丕所謂“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數(shù)句中的“本末”也就可明了,“本”指思想內容情感意志,“末”指行文范式,今人稱作“體裁”是也。此后不久當代西方“文體”概念的三種主要含義,文章范式類型、體裁行文風格、作家作品風格,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落落大備,不需贅述矣。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漢]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清]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
[7]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7]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新編諸子集成).
[8]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宋]夏僎.尚書集解[M].商務印書館發(fā)行.
[13][漢]蔡邕.獨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本).
注 釋
1《說文解字·骨部》,第86頁。
2《管子·君臣》,第583頁。
3《管子·心術》,第759頁。
4《新書·道術篇》,第303-304頁。
5《禮記·禮器》,第400頁。
6《韓非子·奸劫弒臣》,第98頁。
7范曄《后漢書·李杜列傳》,第2078-2079頁。
8《禮記·喪服》鄭玄注,第1672頁。
9《春秋繁露·求雨》,第554頁。
10《春秋繁露·止雨》,第556頁。
11《漢書·楚元王傳》,第1928頁。
12《后漢書·班彪列傳》,第1330-1331頁。
13《周易·乾卦·文言》,第4頁。
14《淮南子·泛論訓》,第934頁。
15范曄《后漢書·鄧寇列傳》,第613頁。
16“體”字亦有解釋為連接之義者,與此不相遠。
17《淮南子·本經(jīng)訓》,第582-583頁。
18宋·夏僎《尚書詳解》,第587頁。
19《春秋繁露·精華》,第107-108頁。
20揚雄《法言·問神》,第159-160頁。
21蔡邕《獨斷》,第3頁。
(作者介紹:李佳麗,鄭州大學文學院2016級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魏六朝文學文獻學;王書才,文學博士,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學文獻研究,主要著作有《昭明文選研究發(fā)展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