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退回到自己

2018-11-12 19:52:39
小說評論 2018年2期
關鍵詞:潮流作家文學

張 煒

自然和自我

威海地處大陸最東端,擁有最長的海岸線,無數(shù)島嶼和海岬,是半島地區(qū)最美的城市。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普遍惡化的二十一世紀,能夠居住在這樣的地方已屬奢侈了。一個人長期住在這里也許會習以為常,初來乍到者卻一定要驚訝和興奮。看海邊原野灌木叢林,到處清新潔凈,真是進入了大藍大綠的夢幻世界。

大自然會陶冶人的心靈。一片山水總要孕育自己的文化,培育出獨特的藝術個體。我們平常說的“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僅指物質層面,也指文化,指精神的滋養(yǎng)和成長。

我們在主觀上意識到這一點,可能也十分重要。

大概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大家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自我”,經常談論它。許多人動輒講到自己的苦惱:找不到“自我”。誰能找得到?這對于每個人來說可能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么“自然”和“自我”有沒有聯(lián)系?當然有。沒有大自然這個母體,“我”就不會存在。

“自我”這個概念幾乎等同于“我”。但它們其實還是不同的,特別是從精神現(xiàn)象學、心理學和哲學的意義上談論它們的時候。翻開一些辭典,關于“自我”的解釋也不相同,有的稍稍復雜一些。不過大致上都把“我”分為三個層面:“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大致就是那個擁有生命本能的、原來的“我”。人總不能把“本能”去掉,作為一種高級生物,他對食物、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一些自然的生理與精神的需求和欲望,都源于一種本能。這是不依賴后天學習而天生具備的一種能力,是生命的本來屬性。各種動物都有本能,植物也有。比如仙人掌這種植物,它就特別耐旱,用肥厚的莖葉儲存水分,可以抵抗極其干燥的自然環(huán)境。而柳樹,在水里面泡半截也會活得很好。這涉及到一個生命本來就有的能力和特質。他(它)來自哪里,從什么自然環(huán)境里誕生和生存,是這些復雜的因素決定了其本能和屬性。

一個人誕生了,除了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還要生活在一種社會關系中。長期以來人類形成的一些文明準則、道德倫理標準,會對一個人加以改造,提出要求。社會潮流、經濟政治各個方面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趣味和觀念。社會將賦予人某些責任,這會極大地改造那個本來的我(本我),超越原來的我,所以稱之為“超我”。

第三個層面就是一個人對“本我”與“超我”的整合以及平衡了,是經過理性選擇之后形成的結果,通常來說這個結果應該是最理想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談論的“自我”了。人的一生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尋找它,因為比較起來它算是最好的、最有益于自己的選擇。如果人的一生只依賴本能去生活會是糟糕的,一些很原始的欲望要悉數(shù)滿足,自己受不了社會也受不了,必然會得到人類文明規(guī)范的改造與限制。但是一旦這種來自客觀的牽制過于強大,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將自然人完全變成社會人,即一切按照外部世界的要求和召喚去做,恐怕也會很累很痛苦。

每個人總會有不同于他人、不同于一般社會要求的個人天地,一個人怎樣保留這塊天地,在本來欲望與社會要求之間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抉擇,于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與和諧點,是最重要的事情。這就是把個人的生存利益最大化。

這里所說的“利益最大化”必須是一種理性的把握,而不是一般的利己主義,因為那樣仍然要傷害他人和社會,做不到與客觀環(huán)境和諧相處,所以自己也必然被來自客觀世界的反擊力量所摧折,產生新的痛苦??梢姟白晕摇辈⒉坏扔凇白运健?,而是理性和真實、合理與自信的人生選擇。這里強調的是人的自由和理性,這才是幸福的基礎。

失去了這個基礎會有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嗎?我們可以從這里進入文學和藝術的探討。

真正的成功者

人生總是渴望成功,這不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而且是所有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目的之一,或者說是主要目的。誰是成功者?從一個重要的生命維度上考察,應該是那些活得最愉快的人,或者準確點說,是那些擁有愉快心情時間最長的人。這個標準大概不會有誰真的反對,因為實際上就是這樣:人的一切作為和后果,最后不過是返回到心情,回到感受上來。感受不到幸福,幸福也就不存在了。一個人擁有巨量錢財,獲得了極高的世俗地位或名譽之后,卻不一定活得愉快。從世俗意義上看,有的人“成就”并不少,可惜這一切并沒有使他變得愉快起來,相反倒有了更多的憂慮,甚至多半時間里被悲傷和恐懼所折磨,被忐忑不安和困惑圍籠,這又怎么算得上成功?不,這樣的人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敗了。

有人會問,那些“先天下人之憂而憂”者難道就不能談成功了?這些人的確常懷憂患,可他們也正是因為憂患才發(fā)奮,才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業(yè)績,這種人生不僅不能否定,而且還由于崇高而備受尊敬。事實上這些人的“不愉快”完全不同于人們所談論的那些庸?,嵭?,而是發(fā)生于遠大的目標,所以不能混同于前面談論的那些“不愉快”,絕不是什么“小人長戚戚”。

從世俗的角度看,有的人似乎各方面的條件都很一般,卻能憑借心靈的優(yōu)異,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活得豁達爽朗。我們于是可以說這個人是成功者,在很大程度上作出這樣的界定。這種界定也許并不依賴他人的觀感,不是采用外在標準,而是具體到他自己的實實在在的感受。愉快來自心靈的充實,所以他是真正的成功者。誰給了他這樣一種素質和能力?或者源于天性,而天性是不能討論的,也很難追求:有人天生就快樂,少有愁事,而有的人天生就多憂多慮。讓后者像前者一樣是不可能的。這就涉及到“本我”的問題了。

但是如果把一切都推到天性方面,顯然也過于簡單了,因為事實上并非如此。人生在開始的時候總是比較快樂的,兒童像小狗小貓一樣歡樂,一旦長大憂愁也就來了??梢娚鐣P系的“總和”是相當沉重的,它作用于人生之后,人也就不再輕松了,會增加很多憂慮和痛苦。人一“懂事”慢慢就不愉快了,這里的“事”主要是指一些社會知識。一個人“懂事”越多,莫名的恐懼和憂慮就越多,擔心的東西越多,提防的東西越多。

社會對人的改造力是巨大的,它無時無刻都在改變人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心里會堆積很多東西,這就是時間里的“黃沙”。人的不愉快大都是“黃沙”壓迫的結果。本來一天過得很好,心情愉快,可是一個不好的消息就把這種狀態(tài)破壞了?;蛘吒惺艿侥撤N力量在威脅和傷害,某種憂慮正在逼近,人也就不再愉快了。有時追求某一件事,折騰了很久還不成功,就難免會有失敗感和屈辱感。除了這些還有貧困問題,疾病問題,終極問題等等。財富也會帶來痛苦,物質的豐富和貧瘠都可能帶來沮喪。人類文明中已經形成的許多倫理道德層面的元素,也會施加一些特別的痛苦。當然,歡樂也會來自這些方面。

人的不自由是痛苦的總根源。來自各方面的羈絆太多,怎樣盡力克服那些不利于心靈的因素,拋棄那些能夠攪亂心情的瑣屑和蕪雜,成了每個人面臨的一大難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白晕摇庇惺裁从茫克淖畲笞饔?,無非就是讓自己盡可能地變得自由自在一些,在最大程度上變得輕松愉快起來。

一個人大部分時間被恐懼和沮喪纏住,再要葆有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特別是藝術創(chuàng)造力,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心靈不自由就難以釋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人生當中所接受的社會層面的改造,就心靈自由來說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有時候為了讓自己服從于一個觀念、跟隨一種潮流、遵循既定的一些規(guī)則,“自我”就完全喪失了,這后果是極其嚴重的,會給人極大的痛苦。那些觀念和潮流以及規(guī)則,有時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個性的成長,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有些則相反。我們知道有很多的原理、定理,包括一些常識,一代又一代人積累的關于科學和真理的追求,都屬于這一類文明成果。這些成果對于我們個人的發(fā)展當然是積極的,或者說主要是積極的。但是潮流與觀念之中會有一部分是浮淺而虛妄的,它很粗暴,將蠻橫地剝奪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這就是選擇力和判斷力,是每個人生來就要擁有的基本權利。人一旦失去了這種自由,也就失去了尋找“自我”的可能性,喪失了作為一個生命應有的立場、見解與判斷,也只好隨波逐流。他人的意見代替了自己的意見,個人的生活不復存在。一個人本來應該具有的、有別于他人的愿望和趣味,這時都沒有了位置。人在這時候再去談論創(chuàng)造和成功,就成了荒謬的事。這時候偶有一點快樂,也是愚昧無知帶來的,是極短暫極不穩(wěn)定的。

不同的時代

現(xiàn)在我們打開一本文學書籍和雜志,讀下來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文章的氣息非常接近:造句方式,語調,都似曾相識。網絡時代的傳播力很強,某種流行的語調很快就能感染一大片,讓許多人說話的口氣變得大同小異。這是時代腔。再看下去,還會注意到許多文章主題類似,內容也差不多。文學寫作一旦被統(tǒng)一到同一種語調里,更不要說思想內容了,肯定是沒什么意義的。這等于不停地復制,是浪費。

網絡時代鋪天蓋地的喧嘩不等于創(chuàng)造的千姿百態(tài),相反還會制造出新的概念化和單一化。每個時期都有這種的可能,都需要警惕?;仡^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數(shù)極少的文學雜志和書,很容易就看出那種“時代腔”:濃濃的火藥味,內容幾乎全是階級斗爭。今天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物質主義,欲望泛濫。過去的文學幾乎沒有性,而今天的作品中最常見的就是性。

兩個時期的文學可以對照,讓人反思互鑒。我們曾經經歷的那個文學時代特征鮮明,用今天的文學水準和鑒賞能力來看一下,存在什么問題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當年,身陷其中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讀者卻不是這樣,那時并不覺得有什么怪異,相反還有過沖動和喜悅,沒感到特別荒謬可笑。今天看,那種無所不在的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很少個人內容的革命生活,還有極其沖動夸張的語言,足夠虛假和拙劣。

每個時期的文學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質地,那個時期主要寫階級斗爭,寫“造反”和“上山下鄉(xiāng)”,還有“反帝反修”;而今是物質的急遽追求,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欲望化表達,還有巨大失敗感所帶來的無條件的崇洋媚外??梢娒總€時期都有特定的主題、腔調和故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舞臺和文學作品中基本上不寫愛情,戲劇中夫妻不能同臺,性愛是絕對忌諱。今天打開一本書一本雜志,常常充斥著下流的淫欲發(fā)泄或血腥。兩個時期兩個傾向,都走到了極端,而且許多人步伐一致,很少有哪個人作出異常的表達和表現(xiàn)。也就是說,每個時期都有強大的模式、潮流和趣味在左右人,正常自主的藝術表達并不容易:或者稀少,或者很快就被淹沒了。

今天回顧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學,說這么多,不是因為特殊的嗜好和趣味,而是為了給自己提個醒。每個時期都有認識上的盲區(qū),都有大潮流中流行的腔調。不自覺地跟隨潮流,用一種腔調說話,是最容易發(fā)生的事情。所以說寫作者橫亙在面前的一個嚴重阻障,仍然是怎樣堅持從個人出發(fā),找到“自我”。

只要進入網絡世界,嘈雜的聲音就會淹沒一切,這里沒有一個安靜的角落讓我們獨處和思考,所以也就沒法冷靜。我們在喧囂里很難判斷,因為不能清理腦子,場所不行。隨著網絡化的日益推進,整個社會都會成為網絡的縮影,我們面臨的獨立思考的難度會更大。網絡社會正在形成,這樣說并不是聳人聽聞,只要正視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網絡語言以及生活方式已經滲透到身邊來了,極大地影響到了我們的觀念。

于是我們開始擔心,即便是一個比較疏離網絡的人,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語言方式不受它的感染。每個人都有被網絡化的危險。在這時候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原創(chuàng)力,保護樸素而強大的個性,最好的辦法只能是疏離再疏離,回到真實的土地上去。這是一句老話,但并沒有錯。沉浸到大自然里,依賴這片土地并從中汲取力量。設法讓自己在母親般的山水里得到哺育和安慰,這在推理上是可行的。有人試著做了,發(fā)現(xiàn)很難:人與人的交流是容易的,人與自然的交流則要困難得多。的確,自古以來能夠忘情于山水的人,都是一些極有情懷的人,他們不會是煙火氣很重的俗人。

但是不管怎么說,加強與大自然的交流,疏遠和規(guī)避光纖化的生活,都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一定要修好的一門功課。這么長的海岸線,無數(shù)的島嶼,奇特的地形地貌,驚濤駭浪或水平如鏡,有時候海霧彌漫仙氣繚繞,有時候又一碧如洗。這種不可思議的大自然,正是我們心靈的源泉。

屬于這片山水的個性與思想是什么?答案就在時間里,在個體所組成的群體里。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物,他們有獨特的心靈,今后還將繼續(xù)培育。只有獨特的心靈才會產生出獨特的藝術,心靈與自然環(huán)境說到底是分不開的,如果二者脫離了,就是不正常的。

人一旦忽略了腳下這片土地,把精神寄托全放到網絡間,腦子也就亂了套。這就等于放棄了個人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剩下的只有尾隨、服從和接受那些時髦,匯入潮流中,取消了自己。當我們長期待在網絡之外,覺得太沉寂太閉塞時,覺得再也不能忍受時,倒有可能去山上海上,去田間鄉(xiāng)野,就這樣漸漸接近土地,開始與大自然溝通,感受山海呼吸。事實上這里一直有傾心野外的人,他們待在海上島上的時間很長,說話也就沒有網絡腔。

生活方式上隨眾跟風,會從根上敗壞了我們的創(chuàng)作。說到底,就文學藝術而言,對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千篇一律,我們今天也沒有什么不同,仍然是大致相同的腔調和內容。作為個體,我們并沒有從時代的平均值中超越出來,所以寫出真正的杰作是不可能的。別的不說,僅僅從閱讀上看:我們從手機上消遣,看電視,看網絡,看流行讀物,被各種廣告牽著鼻子走,也是一窩蜂。為什么不讀經典?為什么不讀自己找到的書?一句話,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閱讀趣味?民俗方面的,流傳本土的;諸子百家,詩經,從屈原到蘇東坡;托爾斯泰,但丁,那些離我們很遠,離時下光怪陸離很遠的正是代代傳誦的經典,它對我們倒極有可能是全新的。

生活在這樣一片極美的山水之間,更要有美好的閱讀,只有這樣二者才能諧配起來。

退回到自己

就文學藝術而言,不同的時代比較起來是互有進退的,并不是隨著時代發(fā)展什么都變得更好了??梢源竽懙貑栆痪洌簭挠杏洃浀浆F(xiàn)在,什么時候比今天接觸到的色情和暴力、各種下流更多?從網上,從各種有聲讀物和文字圖片中,已經無法回避那些放肆和下流。正因為如此,一個寫作者在這樣的時候與他人比放肆算什么本事?這時候與他們比清潔還差不多,真要有本事,就應該寫得更干凈更高貴。自古以來我們形容崇高的人格很喜歡這兩個字:“清貴”?!扒濉焙汀百F”合在一起不得了,比起這兩個字,“富貴”和“權貴”在等級上就差多了。

在這個物欲大漲的年頭,誰能沾上一點點“清貴”氣都是特別不容易的,更不要說其他了。做人有些倔強才好,比如回頭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些寫作者為什么不在那個連夫妻都不能同臺的時候大肆寫“性”?因為膽怯。那時候這樣做盡管同樣不值得贊賞,但多少還有些勇氣和孟浪;到了網絡時代才這樣做,那就只剩下猥瑣和鄙俗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人性表達上虛偽的清規(guī)太多了,今天即便要反撥這清規(guī),也不能一味地發(fā)泄,這是兩碼事。

任何時候寫性和暴力都要審慎,放肆一分需要給予十分的理由;放肆二分,需要給予二十分的理由。

寫作者哪怕離開一個時期的潮流一寸,都是可貴的。優(yōu)秀的作家總會與時髦和流行拉開一定的距離,最終退回到自己。舉例說戰(zhàn)爭時期吧,大量的戰(zhàn)爭小說都差不多,回頭看只有極小一部分不是那樣的,這一部分的生命力就比較長久。孫犁的作品同樣是寫抗日,就和那個時期的大多數(shù)作品不一樣:更多地保留了個性,有自己的內容和說話方式。他的作品中描寫了大量的自然風光,女性和動物。他特別會寫女性。

孫犁為什么能夠持久地吸引讀者?就因為他沒有采用別人的腔調,而堅持用自己的嗓子發(fā)聲。別人都是同一種語調,到了他這兒是獨一份,所以就很新穎很別致。孫犁滿腔柔情,對自然、對女性的美滿懷深情。當年我們讀不到這種筆調和情懷,這是特殊的,屬于孫犁個人。今天看,他也許沒有脫離那個時期的大主題、大題材和大的人物關系,只不過是加上了不可取代的個人趣味,只加進了這么一點點,結果也就讓人難以忘懷。

由此設想一下,一個作家從個人趣味那個位置再往后退,退到完全的個人,情形又會怎樣?這樣想一下都覺得陡峭。那該多難啊,又該多么驚人啊。不管一個時期大家都在寫什么,都在表達什么類型、什么題材、什么主題、什么人物關系,只由著自己的心性往前,有無這個可能?當然有,但肯定是極小極小的一部分。

這一小部分能夠超越時代,從生活方式、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向,一切的方面都大步退回到個人。這需要怎樣的境界和情懷?首先他的閱讀跟別人不一樣,他的見解,文化視野、生活視野要比一般人寬得多高得多,他知道:無論這個時期有多么強大的社會潮流,發(fā)生了多么巨大的社會事件,對于人類歷史而言不過是瞬間,一閃就過去了;而他的作品卻要留給未來,留給無邊的時空。

這樣放空了想一下,就有可能去寫另一些東西了。

當?shù)氐奈膶W兄長

許多人有搏擊“潮流”的雄心,這當然好,但是卻不能被“潮流”卷裹而去。先是要設法讓自己在“潮流”里挺住,其他另說。寫時代的悲喜劇,正劇,肯定是最有力量的,但并非每一個人都適合往大里寫。面對時代洪流,如果寫不出個人的獨特性,還不如寫一只小蟲子更有價值。比如報告文學,我們這幾十年來變得特別畸形,題材狹窄到幾乎只寫兩種人:企業(yè)家和領導。其實可以用這種體裁寫各種事物,一條河,一條狗,一只小蟲,植物和動物,都是可以的。

威海有一個文學兄長王潤滋,當年影響很大。他有一個了不起的優(yōu)長,就是不斷地反省自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始終努力地尋找“自我”。他開始的寫作基本上也是跟風的,被所謂的“使命”所吸引。后來卻寫出了身邊的海,寫賣螃蟹的小姑娘。再后來他又寫出了一個倔強的鄉(xiāng)村老木匠,引起了很大的爭論。這是他個人的觀察與見解,是自己的聲音。當年關于他的批評文章很多,有些也算嚴厲。那些只想跟隨潮流的人認為他犯了大錯,一定要將他拉回人云亦云的那個群體里去??墒沁@種“群體文學”是沒有價值的,是打引號的文學。不要說是群體,就是兩個作家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他們的題材、味道、趣味、色彩完全一樣,其中必有一假。

文學是不能重復的。

在當年的群起批判聲中,這位文學兄長只回答了兩個字:“就不!”這文登口音很濃的兩個字意味著什么,大家可能比我更明白。他在盛年之期離開了我們,這兩個字就成為他送給文學朋友們最寶貴的遺產。我相信他在說出這兩個字時,正處于創(chuàng)造狀態(tài)和生命狀態(tài)最好的時刻。一切真正杰出的作家都擁有這樣的時刻。這正是努力尋找“自我”的結果。

理解文學寫作是一個復雜的審美過程,盡管一部作品客觀上會有許多功能和作用,但具體到創(chuàng)作中,還是要滿懷詩意,進入審美之旅,感受語言之美,幽默,以及掌握那些深奧的技術層面。將文學簡化為批判稿和表揚信,就取消了文學本身。我們許多年來熱衷于引用“寧要歌德式而不要席勒式”的經典文藝理論,那就起碼要理解一點“歌德詩學”才好。歌德是何等深奧、博大和個人化。文學藝術是復雜甚至有些神秘的審美活動,常常是不可言說的,需要用全部的悟力去感知。

什么樣的寫作能讓我們最愉快最滿意,讓我們能夠極其飽滿和酣暢淋漓地進入一場生命的表達?進入了這種自由狀態(tài),才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我們常常是放松不夠,回到自己不夠。在這方面,當?shù)匚膶W兄長的經歷和探求將給予我們深深的啟示。

只剩下幾個/不肯進入文本

文學研究與創(chuàng)作不一樣。作家的思維需要保留更多的感性。一個寫作者滿懷深情追求真理,一生矢志不渝地去做這個事情,當然是沒有問題的,是大作家才有的秉賦;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用一種固定的見識去排斥其他,忽略事物的多種可能性和多個棱面。洞悉事物全部的復雜性和可能性,是一個好作家應該具有的素質。

語言的講究,思想的深刻,啟蒙的性質,是所有好作家的特征,不能以此來區(qū)分他屬于“知識分子作家”還是“民間作家”。寫作者對這二者的劃分會感到很別扭。好作家是個性分明的,所以才有價值。將來能不能走遠,作品能不能成為經典,還要看他的深邃性獨特性到了什么程度。說到獨特,在中國的某個地區(qū)是獨特的,在更遙遠的國度更廣大的地區(qū)是不是獨特的?如果有不少類似的作家,那么這里面一定要淘汰大部分,只剩下幾個,那才是經典作家和杰出作家。

觀察一個作家的杰出與否幾十年不夠,大概最少得一百年。到了一百年才會看清楚一點。但這并不妨礙對當代文學進行研究和判斷。這是兩個問題。

當代文學研究的復雜性就在這里:沒有充分的判斷條件,還得做出判斷。誰的眼光能穿透十年,誰就是比較優(yōu)秀的評論家;誰能穿透幾十年,乃至于一百年,就是一個杰出的評論家。藝術判斷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工作。有時候打開一本文學評論,會覺得他是在那兒進行道德倫理評論、社會政治評論,基本上言不及義。好像只有社會、道德和歷史才值得一評,而文學是不必關心的,真是奇怪。評論者轉來轉去,就是不肯進入文本,對里面的詩意、語言的敏感把握,對于人物細節(jié)和詞匯的那種感受,完全沒有。他們的文學感知是沒有的,藝術的維度、審美的維度是沒有的。

謙虛和誠懇/好藝術的質地

是的,我們從字里行間會發(fā)現(xiàn)作者是否謙虛。如果是,他對正在探討的事物,使用的語言,都會是比較謹慎的。他會極其認真地把握一個詞匯,希望能夠準確。在技術層面,他會非常嚴格地對待。不謙虛就不會誠懇,所以也不會打動我們。胡亂發(fā)揮,沒有把握,姿態(tài)放肆,不太可能是誠實的。寫作時的謙虛是很最重要的,凡下筆之處,明白了就說,不明白就不說;無論對人物和事件,都要懷著體貼的、理解的心情去寫,務求合情合理和真實,不做情感的夸張。

有的人可能講到風格的區(qū)別,比如說波特萊爾和惠特曼,還有李白,都不算謙虛的。李白就很狂放。這里面當然有個性和審美的差異,但這不是根本問題。從一些人“放肆”的脈搏里,仍然能夠感受他們過人的誠懇。那種無知的狂妄,藐視一切的胡扯,是斷然騙不了人的。

謙虛,誠懇,質樸,是一切好藝術的質地,無知、盲目、滿足低級趣味的狂放,低俗的描述,這些一旦出現(xiàn)在作品里,就一定會造成自傷。痞子氣只能滿足一部分卑微的趣味。陶淵明、屈原,托爾斯泰、歌德、雨果、但丁,都是謙虛和誠懇的。說到底浪漫與狂放也是有根柢的,而不是沒有來由和頤指氣使的。

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奇怪的文學時期,亂七八糟的污濁和暴力,不堪入目之物,總有許多人喝彩。極其粗劣的文字竟然大行其道。不過,文學藝術仍然是一個很細致的活兒。

作者的功利心/人的定力

寫作者一開始的功利心會比較強,渴望得獎與獲得廣泛的社會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功利心將逐步淡化。功利心一定會扼殺“自我”,讓人喪失自由。說實話,凡是獎賞必有標準,為他人的標準而寫作,就不得不委屈自己。也有人為“未來”,為“永恒”,或者為“文學史”去寫,看起來倒也很崇高,說到底也只是更大的功利心而已。功利心還是越少越好:既不為眼前的功名利祿去寫作,也不為未來的功名利祿去寫作。

真正杰出的作家一般還是要回到業(yè)余,該怎么過日子就怎么過,心里有了沖動就寫,這才符合自然規(guī)律。這樣的寫作也是愉快的?;氐竭@樣的狀態(tài)里才能寫出屬于自己的文字。有的朋友在寫作之前先打坐半月,而后制定食譜,然后再找賓館住下,似乎特別隆重。這樣做雖然敬業(yè),也感人,但總有些不自然。

寫作中陷入漫長的激動,有時累也是難免的。但只要自然就好,這是最重要的。隨著越來越走向自然,功利心越來越淡,更好的文字也就出現(xiàn)了。在一個紛紛追隨熱鬧的時候,一個人還能夠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這本身就是可貴的。這是自我性很強的人才能做到的,是定力。

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力/貓找到了自我

從新時期初期就很有影響的那些作家,現(xiàn)在仍然不斷發(fā)表作品的已經很少了。寫作很難持續(xù)下來,這是常見的現(xiàn)象。怎樣使自己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是每個寫作者面臨的一個難題。持續(xù)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寫出好作品。如果能寫出一部真正的杰作,少寫一些也不必惋惜。如果一直寫,寫得越來越平庸,除了浪費精力和紙張,并沒有更多的意義。

爭取每一個時期都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做出生命表達,這是很難的。他人可以不喜歡作者某個階段的生命狀態(tài),但是只要和前一個階段不同,沒有簡單復制,這就難得。一個人隨著生命的延續(xù)不斷地表達自己,沒有重復,這很了不起。作家寫多寫少都是正常的,不能以多少作為評價依據(jù)。生命不息表達不止,這就很好了。

寫作的不能持續(xù)原因很多,既是生命力的問題又是生活經歷的問題。有人說作家后來生活優(yōu)越了,所以就寫不下去了。其實再優(yōu)越也是生活,雖然跟困苦、坎坷對生命的觸動是不同的。優(yōu)越的生活轉化為生命的巨大觸動,作出復雜而深刻的表達,這種例子在世界上也不是沒有。當然,經歷了困苦坎坷折磨的人更能夠持續(xù)地表達。

生命力不一樣,創(chuàng)造力就不一樣。不是說下一個階段一定要超過上一個階段,只要存在不可比性就是有價值的。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枯竭”所能概括的。不同的事物間很難作比,一只貓和一條狗,哪個更好?不能類比,因為它們是不同的。

說到貓和狗,開個玩笑,大概它們也存在一個找到“自我”的問題。觀察下來好像貓找到了“自我”,狗就沒有找到。貓怎么高興怎么來,有時很獨立很冷漠,有時又很熱情。它把自己的生存利益最大化了:自己活得愉快,似乎也在利他。狗則不同,一切以主人的悲歡喜樂為依歸,等于取消了自己。

猜你喜歡
潮流作家文學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潮流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7:59
潮流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44:02
潮流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8:50:29
從2014到2015潮流就是“貪新厭舊”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21:35:10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英語學習(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车致| 华亭县| 定州市| 同德县| 三亚市| 无锡市| 峨眉山市| 清新县| 宁晋县| 莒南县| 若尔盖县| 津南区| 阿荣旗| 丽水市| 铜山县| 乐安县| 卢湾区| 东阳市| 霍山县| 邵阳市| 泾阳县| 南川市| 松滋市| 广德县| 涞水县| 桂平市| 大姚县| 灵山县| 讷河市| 喜德县| 法库县| 茌平县| 武川县| 丰城市| 鹤山市| 屏东市| 永春县| 寿宁县| 昌图县| 奈曼旗|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