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鳳
摘 要: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促進經(jīng)理人的職業(yè)發(fā)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代理問題,股東為解決其與經(jīng)理人之間的沖突,主要可以從監(jiān)督與激勵兩方面進行著手。監(jiān)督主要是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的報表審計,激勵主要形式是股權激勵,使得經(jīng)理人員的個人利益與企業(yè)的整體利益息息相關,從而減少對股東權益的損害。股東要權衡監(jiān)督成本、激勵成本與偏離股東目標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選擇最優(yōu)的解決辦法?;诖耍蟛糠謱W者展開理論研究,形成了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高管股權激勵會增加審計收費,而另一種則認為高管股權激勵能抑制審計收費,本文從兩種角度展開,對現(xiàn)有文獻加以整理分析。
關鍵詞:股權激勵;盈余管理;內(nèi)部控制
一、高管股權激勵增加審計收費
持高管股權激勵增加審計收費這種觀點的學者大多從盈余管理、財務重述和公司治理角度進行分析,實施股權激勵使得高管的利益與公司業(yè)績緊密相連,為了達到行權條件,高管出于自利原則會操縱公司的利潤,進行盈余管理。為了應對管理層凌駕于控制之上的風險,審計師需要實施更多的有針對性的實質(zhì)性程序,所以審計收費也就會相應提高。
1.高管股權激勵導致盈余管理
Daniel(2006)研究結果表明當高管的報酬與公司股票和期權價值緊密相關時,管理層更加傾向于進行應計盈余管理。
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學者的研究起步較晚。畢曉芳和韓傳模(2012)以2006年至2010年首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同時與未實施計劃的公司組成樣本組,對其進行實證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相對于未實施計劃的樣本公司而言,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會導致高管進行最大化的盈余管理,公司盈余質(zhì)量下降更加明顯。趙晶(2017)利用修正的橫截面瓊斯模型進行分析,研究表明股權激勵程度與盈余管理水平顯著正相關。
2.高管股權激勵增加公司財務重述概率
國外學者中較早進行研究的是Mehran(1994),他的研究表明,當管理者的業(yè)績與權益掛鉤時,公司的績效和管理層的薪酬存在關聯(lián)。2006年Burns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管獲得的期權組合與股價相關程度(敏感性)越高,公司發(fā)生錯報的概率就越大。Meyer(2008)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公司發(fā)生錯報的諸多原因中,虛增利潤是主要原因。
胡國強和彭家生(2009)通過將A股上市公司分為實施股權激勵與未實施股權激勵兩組,對其進行配對研究,并采用邏輯回歸分析方法,實證結果表明為股權激勵計劃與財務重述之間顯著正相關。李琦和彭陽慧(2014)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高芳(2016)參照李啟亮的手工收集方法選取樣本,另外選取同等數(shù)量的上市公司進行配對分析,從代理理論和契約理論角度展開研究,結果同樣表明股權激勵會誘發(fā)盈余管理行為,進而導致財務重述。
3.高管股權激勵與審計收費正相關
Chen(2015)對美國的11120家企業(yè)的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實證分析表明高管薪酬對股票回報的波動越敏感,審計收費就越高。他們將高管的年齡、權利和審計師任期作為控制變量,綜合考慮發(fā)現(xiàn),審計師(會計師事務所)會將高管薪酬誘發(fā)的風險與其他風險一起考慮,為了補償自身付出的額外努力和彌補潛在的訴訟風險,審計師會增加審計收費。
目前我國關于股權激勵與審計收費之間的研究較少,且研究結論大多是股權激勵會降低審計收費。
二、高管股權激勵降低審計收費
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通常認為股權激勵能夠降低第一類代理成本、抑制盈余管理行為、增加企業(yè)有效投資、增加內(nèi)部控制有效性等,從而在整體上降低了公司的財務風險,促使審計收費下降。
1.高管股權激勵降低代理成本
蘇坤(2015)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shù)據(jù)為樣本,研究結果表明股權激勵作為一種長期激勵手段促使管理層轉變風險理念,提高公司的風險承擔水平,能有效的降低代理成本;而且企業(yè)風險承擔水平提高意味著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公司的風險容忍度會增加,能夠充分利用投資機會,提高投資效率。
陳文強和賈生華(2015)對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在分析中學者又進一步將代理成本分為第一類代理成本和第二類代理成本,最終實證結果表明在降低第一類代理成本方面,股權激勵作用顯著并能夠間接地提高企業(yè)業(yè)績,但這種作用在第二類代理成本中并不顯著。
2.高管股權激勵抑制盈余管理行為
2010年C Armstrong對高管股權激勵與會計違規(guī)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但沒有獲得股權激勵與會計違規(guī)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的證據(jù),相反,通過實證發(fā)現(xiàn)股權激勵有助于降低財務報表操縱行為發(fā)生的頻率。2015年Hongyan Fang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股票期權計劃后,公司業(yè)績的改進不是管理者進行盈余操縱的結果,而是股權激勵計劃本身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張東旭、張姍姍和董小紅(2016)以2010年至2014年期間正式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478家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利用傾向評分匹配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未實施激勵計劃的公司而言,激勵組更少發(fā)生盈余管理行為,符合最優(yōu)契約理論的預期。
3.高管股權激勵提升內(nèi)部控制有效性
Bo Lu(2014)的研究結果證明股權激勵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內(nèi)部控制的薄弱,且這一研究結果不受實證方法的限制,不僅在傳統(tǒng)回歸分析中成立,在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時同樣會得到相同的結論。
呂凌玉(2013)年以我國滬、深兩市2010年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實施股權激勵計劃能顯著提高公司的內(nèi)部控制水平,而且計劃實施水平越高,促進作用越明顯。余海宗和吳艷玲(2015)的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而且學者從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兩種視角展開研究。
4.高管股權激勵與審計收費負相關
Judy Tsui(2003)對選取的648家澳大利亞公司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發(fā)現(xiàn)可操控性應計利潤與審計費用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是管理層的所有權能對這種關系產(chǎn)生削弱作用。Vafeas.N(2007)通過對2001年至2003年的審計收費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高管的長期績效薪酬與審計收費顯著負相關。
鄧慶亞(2016)以2010年至2014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使用SAS軟件,并結合代理理論、信息理論和契約理論等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為高管股權激勵水平越高,審計費用越低。股權激勵作為一種長期激勵手段,能抑制短期的盈余管理行為,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因此,審計師所面臨的審計風險也會降低,從而減少審計收費。倪小雅、戴德明和張東旭(2017)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和雙重差分的方法,研究結果表明股權激勵能降低審計收費,且這種作用既適用于橫向比較也適用于縱向比較。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相對于未實施的公司審計費用較低,而且相對于自身實施計劃前,審計費用也明顯下降。
三、文獻評述
綜合國內(nèi)外文獻,關于股權激勵的文獻內(nèi)容全面、數(shù)量較多。目前關于高管股權激勵與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國內(nèi)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股權激勵在降低代理成本的同時又產(chǎn)生了新的道德風險,管理層出于自利原則進行盈余操縱,獲得短期收益,損害公司利益,增加企業(yè)風險,導致審計收費增加;另一種則認為股權激勵是一種長期激勵手段,能夠抑制短期盈余管理行為,促使管理層轉變風險理念,增加風險承擔能力,增加投資有效性,提升內(nèi)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財務風險,促使審計收費下降。
現(xiàn)有文獻的學者研究方法較為完善,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趙晶,喬艷肖.股權激勵機制對管理層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研究[J].商業(yè)會計,2017,(03):76-78.
[2]高芳.大股東控制、管理層激勵與財務重述研究[J].財會通訊,2016:86-90.
[3]蘇坤.管理層股權激勵、風險承擔與資本配置效率[J].管理科學,2015:14-25.
[4]余海宗,吳艷玲.合約期內(nèi)股權激勵與內(nèi)部控制有效性--基于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的視角[J].審計研究,2015,(05):57-67.
[5]倪小雅,戴德明,張東旭.股權激勵與審計收費--來自中國的經(jīng)驗證據(jù)[J].審計研究,2017,(01):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