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玲 曾子芙
從現實主義中升華出的高度寓言提示——論潘靈小說《一個人和村莊》的現代寓言美學特質
夏 玲 曾子芙
云南昭通作家潘靈的中篇小說《一個人和村莊》講了農民包伍明獨自一人領著一群羊堅守在空心的丫口村這樣一個荒誕而富有寓言性的故事。小說在憂郁性的整體氛圍中,成功地塑造了包伍明這樣一個有救贖性意識的人物,結構了丫口村破碎化荒誕化的前史。正是寓言性賦予了《一個人和村莊》獨特的文學魅力,使該小說承載了遠遠超越于一般現實主義的強大多義性,有了比傳統現實主義更為飽滿的精神意蘊。
寓言性是指小說表層敘述的故事與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背后隱藏著更深層的意味,這種意味可以是文化學意義上的多義闡釋空間,也可以是社會學意義的批判性,還可以是哲學層面的對存在的追問。本雅明認為在當代的現代主義藝術語境下,寓言是文學的必要表達方式,寓言這一現代主義的藝術形式能打碎現存社會的虛假表象,在寓言的碎片與廢墟中,認知真理、救贖真理之光才有可能冉冉升起。本雅明將現代寓言的基本特性提煉為氣質上的憂郁性、內容上的破碎性和升華的救贖性。下面我們就以本雅明的這一寓言理論作為理論參照,具體地研究《一個人和村莊》的現代寓言性美學特質。
寓言性小說的主導情感是憂郁,本雅明認為“客體在憂郁的沉思下變成寓言”《一個人和村莊》打動人心的不是故事,而是彌漫在小說中的沉痛感和創(chuàng)痛氛圍,包伍明情感的關鍵詞是嘆息、疼痛和可惜,這種情感基調正契合了本雅明所說的“憂郁沉思”的特點。
小說中將包伍明強烈的悲愴感寫得非常具體生動,“包伍明會覺得滿山遍野都在疼痛?!保槊饕蚍磁选斑w入城市”,因而深陷于精神困境中,但卻在悲憫的氛圍中,對人和村莊、人和人性、人的命運、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鄉(xiāng)村傳統文化的作用進行了自己的沉思,小說對包伍明獨特的行為和豐富的心理活動有許多精確描寫,同時還通過回憶、獨白、對話來一層層地揭示包伍明立體的內心世界,使得這個具有寓言性美學特征的人物的語氣神態(tài)活靈活現,也讓小說的主題具有了現代性的混生性和豐富性。
包伍明的經驗是寓言式的,而不是簡單的現實主義摹寫,包伍明的胃痛讓山河都疼痛了起來,這就讓小說的能指是多義的,而不是簡單的指人的身體的疼痛了,包伍明“心疼勝過胃疼”,這個人物形象在身體和精神上精疲力竭的痛感,構成一種寓言性,反映了一個時代一類人的共同命運,寄托了作者對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現實的衰敗與被分解的憂郁性反思。
本雅明認為:“寓言在物質世界里實際就是廢墟”寓言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在《一個人和村莊》中表現為地理空間上土地荒蕪,昔日人口繁盛的村莊成為“聽得見狼的嗥叫”的廢墟,“田地拋荒的程度觸目驚心”,小說中的丫口村就是本雅明所說的物質世界的廢墟。只剩下一個人的丫口村本身就是一個寓言形象,荒涼的丫口村有黑色幽默和批判現實主義色彩,也有著和艾略特的《荒原》和卡夫卡的《城堡》一樣的高度隱喻特征。
在丫口村這個物質上的廢墟上,小說還進一步展示了鄉(xiāng)村人文空間的廢墟景象,人心的荒蕪,鄉(xiāng)村文化荒蕪,人的精神家園也坍塌成為廢墟,小說在對包伍明細致的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展示了廢墟般的丫口村只剩下一個人的震撼畫面,也通過包伍明的視角來展示了丫口村人的心靈世界的廢墟景象。小說用民間話語表達鄉(xiāng)村的城市化給人帶來的精神荒蕪和人與人的疏遠,在憂郁性的氛圍中表達對失落的鄉(xiāng)村文明的追憶和懷念。
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是還鄉(xiāng),還鄉(xiāng)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處?!钡诋敶袊l(xiāng)土小說中嚴格意義上的“親近本源”的“還鄉(xiāng)”已經是一個謊言,因為作家生活過的記憶中的田園鄉(xiāng)村已經陷入了現代性的衰敗凋敝中,中國的鄉(xiāng)村其實處處都是丫口村了,都在逐步成為廢墟。包伍明一個人的后面,是一個時代一類人的集體命運。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代作家再去書寫幻想中或者回憶中優(yōu)美的田園和牧歌式的鄉(xiāng)村是靠不住的,本雅明認為文學的本質是“清除對客體世界的最后幻覺,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世界上嬉戲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視之下嚴肅地重新發(fā)現自身”潘靈正是以高度的寫作責任面對了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的衰敗與沒落,“在寓言中,觀察者所面對的是歷史彌留之際的面容,是僵死的原始大地的景象?!彼鶕约旱挠^察和思考,在小說中塑造出了富有寓言性的空間形象丫口村。
本雅明認為寓言在形式上是破碎的,同時認為拼接是寓言的主要構建方式。在《一個人和村莊》中潘靈通過包伍明的回憶把過去的碎片拼貼起來,包伍明回憶中的鄉(xiāng)村和現實情況形成復調,包伍明的回憶和懷念豐富了敘事碎片的時空多棱鏡效果。同時,小說沒有采用傳統的全知敘述模式,而是采用反中心線索的松散套盒式結構,沒有按照事件的發(fā)展平鋪直敘一個故事,而是運用了多重復調敘事的方法,串結了小翠、陳老漢、陳光宗、肖三兒、父親、張小魚、尹小貴、阿蓮、鎮(zhèn)長等多個人的故事。這樣包伍明堅守的鄉(xiāng)村的孤寂與偶爾進村的人在城市中感受的喧囂形成復調,小說的寫實空間與傳奇空間形成復調,將過去的故事、遠方的故事和現在的日常故事摻雜起來。文本有破碎性特點,也有了更為豐富的寓言性空間。
《一個人和村莊》主線敘事是包伍明平淡的孤獨的一個人堅守鄉(xiāng)村的寂寞生活,并無離奇的故事,但副線上碎片卻是那么的豐富多樣,陳光宗、小翠、阿蓮等一連串人的故事細節(jié)豐富生動,在鄉(xiāng)村廢墟的舞臺上,包伍明好像是一個看戲的人,而這些回來的人進行演出后又離開了。所有人物都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這一系列群像人物的出場讓當下社會的大背景和眾生百態(tài)在小說中展示出來,這些人物都有真實性和典型性。尤其是當年人們?yōu)榱送恋氐母冻龊同F實中拋荒的土地的對比,人們離開土地時的幻想和到了城市中的遭遇的對比,都那么讓人驚心。全篇小說因此既有了空間上的廣度,又有時間上的厚度,營造出了一個多棱鏡般的時空體,反映了鄉(xiāng)村現實社會的支離破碎,過去的鄉(xiāng)村人際關系鄉(xiāng)村文化土崩瓦解為碎片,人事人情人心的破碎感,使得小說的寓言性意義有了多種解讀可能。
小說的復調敘事結構本身就會增加文本的復義性和對比性,客觀上會產生了一種隱喻性寓言性閱讀效果。小說中對阿蓮等人的看似碎片化的復調獨立敘事,恰恰構成了敘事中的互文性,在包伍明這個普通人身上發(fā)現傳奇,在陳光宗、阿蓮那樣的傳奇人物身上發(fā)現普通人,讓堅丫口村的包伍明無法堅守,而離開丫口村的陳光宗、阿蓮等人也沒有被城市接納,而是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中。潘靈在書寫自己感受過的世界時,細節(jié)豐富而處處落實,但是也能站在悲憫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人物,在小說中呈現鄉(xiāng)村衰敗而破碎的歷史,人心的廢墟和人性的墮落,對人物保持貼近而又有一定的距離。
鄉(xiāng)土的破碎是當代鄉(xiāng)村的基本現實,丫口村的困境不僅僅是一個鄉(xiāng)村的困境,而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鄉(xiāng)土的痛楚經驗應該進入現代性小說的表達空間,講述破碎的鄉(xiāng)村恰恰是當下鄉(xiāng)土小說的真實性的表現,正是《一個人和村莊》的真實的碎片敘事的寓言性完成了一種對時代的提示和警醒:一代鄉(xiāng)村人這樣生活過了,下一代鄉(xiāng)村人又該如何生存?現代化的狂奔需不需要剎車?鄉(xiāng)村的傳統之根難道就此丟掉?……
本雅明認為“寓言使人有可能透視出一種從廢墟中升起的生命通向拯救的王國的遠景?!卑槊骶褪沁@樣一個站在鄉(xiāng)村廢墟中的救贖性人物,在村莊荒涼、凄涼、悲涼的背景下,包伍明這個人物嚴肅真誠的精神狀態(tài)讓小說有了悲情之美,在小說中描寫了包伍明面對空心的丫口村五味齊全的復雜情感,這個人物的掙扎、渴望、覺醒和內心的吶喊,使得小說兼容了思想性。美麗繁榮的鄉(xiāng)村正在遠去,但是包伍明還在試圖喚回曾經的鄉(xiāng)村,他一再強調“我只想做丫口村的村民”,這就是包伍明身上的救贖精神。包伍明這個人物是個怪異的人物,他在作品中是叛逆者,也是反思者,卻帶著濃重的拯救意識,他要在鄉(xiāng)村的廢墟中尋找價值。
包伍明的拯救意識一是表現在對人心的救贖上,具體表現在他對陳老漢的幫助、對陳光宗的安慰、對挖“神樹”的肖三兒的叱責、給尹小貴的啟發(fā)、拒絕阿蓮和譴責村官等事件中。
包伍明的拯救意識第二個方面還表現在他對土地的救贖上,在包伍明保護丫口村的神樹這一節(jié)中,包伍明“總夢見丫口村的所有東西都長了腳,正一件件被移走,一樣樣在失蹤”,而他卻又異想天開地“要把這大片土地上的雜草野蒿通通收拾干凈,然后種上莊稼?!?。
包伍明的拯救意識的第三個方面表現在他對鄉(xiāng)村文化的堅守上,小說中多次出現包伍明和陳老漢唱“蓮花落”,鄉(xiāng)村過去過年時的熱鬧景象和其他鄉(xiāng)村民俗,表達了包伍明對昔日鄉(xiāng)村文化的懷念。而包伍明在這個支離破碎的廢墟中堅守,與潮流孤獨地對抗,“包伍明把那些羊的名字全叫了一遍。那些名字都是原來丫口村鄉(xiāng)親的名字”,“他在每一個墳頭跪下,虔誠得就像是他們請求寬恕的兒子”,“他把豬頭煮了,供到村頭去,他要替丫口村的人祭所有的祖。”,獨自一人堅守在丫口村的包伍明在精神上完成自我升華,將他的救贖理念在行為上實施,人走光了,電也斷了,包伍明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情緒復雜,但堅守村莊的決心卻越來越堅定了,這種堅定是無奈的堅定,這就使得這個人物帶有西西弗斯般的荒誕的無意義寓言色彩,孤身一人,徒勞無益地堅守在沒有了人氣的鄉(xiāng)村,憂郁而絕望。
“寓言被用來提供一個漆黑的背景,這樣,象征的光明世界才能被襯托出來。”小說最后把這個光明的尾巴悲愴地透露了出來,包伍明傾注了最大的熱情演出了自己一個人和一群羊參加的春節(jié)晚會,一個人唱“我們的鄉(xiāng)村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個人表演“蓮花落”,這樣的一個人的狂歡就是一個寓言,這個寓言的背后是對鄉(xiāng)村傳統的懷念和鄉(xiāng)村文化的接納,是對民間文化朦朧的追索。這一情節(jié)的設置本身就是一種現代性寓言,能讓讀者在此寓言性情節(jié)中升華出對現實的思考:村莊在召喚著回歸。這個寓言式的結尾在告訴我們:土地上不僅僅可以產出物質上的糧食,也可以有豐富的精神糧食產出。
《一個人和村莊》是潘靈回應當下社會現實的作品,展示了作者對當下鄉(xiāng)村準確的洞察,潘靈在寫作中調用了民謠、方言、民俗等民間資源,在細節(jié)上注重真實性,以寓言化表現形式表達對鄉(xiāng)村空心化的憂郁的沉思,體現了作者直面現實的責任感和勇氣,但潘靈在這篇小說中的寫作手法上是有先鋒性嘗試的,寓言性美學的特質使得《一個人和村莊》不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而是在真實生動的基礎上完成了寓言化的升華,是一個富有現代主義特點的小說,小說豐富的寓言性,需要讀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思考來解答,這增加了小說的閱讀難度,也增加了小說的厚度和回味空間,成為一篇讓人掩卷沉思的作品。
潘靈認為:“小說家也是匠人,小說是有技法的,沒有一種技法是萬能的。一個好的小說家,跟一個藝人一樣,十八般武藝都應該了解、掌握,當然,各有各的殺手锏。我故鄉(xiāng)有一句俗話: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刀法”。潘靈作為一名云南少數民族作家,他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和地域意識,他的小說主要書寫云南故事,深厚的鄉(xiāng)土情結表現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他小說中的云南地域風情非常濃郁,因此他小說的區(qū)域文化、本土文化、邊地文化、抗戰(zhàn)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較易引起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潘靈的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總體上是多樣的,有不少現代性元素的,如他自己所說盡量掌握十八般武藝,如《愛到未來》的倒敘內聚焦視點的運用?!短炻椤窂驼{對比性展開敘事,在城市和鄉(xiāng)村兩個空間交錯,天麻這個物象在小說中也成為一個喻體?!陡嚒芬詫Χ嗳说牟稍L錄的形式構成小說。再比如長篇小說《翡暖翠寒》以保山的翡翠為具體物象線索,以源遠流長的玉文化為深厚背景,結構了一個可歌可泣的云南邊地抗戰(zhàn)故事,在小說中翡翠這一象征性物象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寓言化的物象。長篇小說《泥太陽》雖寫的是現實主義的新農村指導員的故事,但小說中多種民間文化的寓言性描寫,使得小說也有寓言化的闡釋空間……
本文為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昭通作家群鄉(xiāng)土小說研究” 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QN2016039。
【注釋】
[1] 瓦爾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選[M]. 陳永國 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p138.
[2] [4] [5] [7] [德]瓦爾特·本雅明.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P146,P126,P136,P131.
[3][德]海德格爾:人詩意的棲居[M].孫周興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P87.
[6]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P70.
[8]萬憶 張亮華. 對話潘靈:用故事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云南[J].《文化與傳播》.2014(6) P1-6.
(作者夏玲為昭通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曾子芙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生)
臧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