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帝國以前的羅馬城*
——從聚落到都城的考古學(xué)觀察

2018-11-16 02:42:36
關(guān)鍵詞:神廟羅馬

周 繁 文

羅馬地處亞平寧半島中部的第勒尼安海岸、阿布魯佐亞平寧山脈和臺伯河之間,分布在帕拉蒂諾山、坎匹多伊奧山、奎里那勒山、維米那勒山、切利奧山、埃文蒂諾山和俄斯奎里諾山之間,建城后歷任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早期羅馬帝國時代的都城??ㄆネ欣嵘胶团晾僦Z山一帶自青銅時代至今都是城市的中心區(qū)域。羅馬的城市模式在環(huán)地中海城市體系中獨具特色,尤其是它的延續(xù)性之長、重疊性之強,在同時代的歐亞大陸極其少見。本文從考古學(xué)視角觀察羅馬從聚落到都城的變遷過程,進而討論它的空間演化形式和動因,分析羅馬城在形成和擴散中的空間結(jié)構(gòu)形成、重組及變革模式,并嘗試概括羅馬城歷史空間與城市界線的關(guān)系,以及最終成為地中海中心城市的復(fù)雜機制。

一、石器時代的意大利中部

(一)考古學(xué)分期和年代序列

舊石器時代早期,今羅馬西北的托利馬皮埃特拉便有古人類活動跡象。舊石器時代中期,今羅馬東南的奇爾切奧山和阿尼奧河流域都是尼安德特人的活動范圍,后一地點發(fā)現(xiàn)所謂的薩科帕斯托勒人①M.Cary and H.H.Scullard, A History of Rome: Down to the Reign of Constantine, London and Bastingstok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The Third Edition, 1975, p.7.。

公元前6000年左右,拉齊奧地區(qū)進入新石器時代。此時,貝殼戳印紋陶器文化(Impressed Wares,前5600—前5200)流行于環(huán)第勒尼安海岸,薩索文化(Sasso,前5500—前4400)流行于意大利中部西海岸,這兩種文化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拉齊奧地區(qū)并存。

新石器中期,約公元前5000—前4300年,今托斯卡納到拉齊奧一帶近海岸處興起棕彩陶器文化(Brown Painted-Incised)。大致與此同時,意大利中部和南部都被賽拉達爾托文化(Serra D’Alto,前4700—前4000)控制。公元前4500年,意大利中北部還出現(xiàn)了利波里文化。

新石器晚期,利波里文化的晚期類型在拉齊奧地區(qū)一直延續(xù)至公元前3000年。大致同時期的狄安娜—貝亞維斯特文化(Diana-Bellavista)則廣泛存在于意大利中部和南部[注]Caroline Malone, The Italian Neolithic: A Synthesisi of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003, Vol.17, No.32, pp.242-243,p.258,pp.258-261.。

總體來說,整個新石器時代,流行于不同地區(qū)的幾支不同的考古學(xué)文化影響著拉齊奧地區(qū),時間和空間上互有交錯(見圖1)。

圖1 亞平寧半島及周邊島嶼新石器時代主要考古學(xué)文化分布示意圖

(二)居住形態(tài)和空間布局

新石器早期,拉齊奧地區(qū)的主要棲居形態(tài)是洞穴和露天,視地貌類型的不同而定。前者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區(qū)[注]John Robb, The Early Medditeranea Vill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76.,如維納斯山洞穴(圖2:5),自公元前6000年就開始使用,發(fā)現(xiàn)有貝殼戳印紋陶器和生活痕跡[注]F. Delpino and M.A.Fugazzola Delpino, La “facie” di Monte Venere nell'ambito della cultura del Sasso, Atti della XXVI Riunione Scientifica, 1987, pp.671-680.。內(nèi)陸地區(qū)的居址則是近河或環(huán)湖的房屋建筑,遺跡包括疑似棚屋(hut)或小屋(capanne)的基址、溝渠、柱洞、灰坑、生活遺跡、人工制品以及垃圾堆④Caroline Malone, The Italian Neolithic: A Synthesisi of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003, Vol.17, No.32, pp.242-243,p.258,pp.258-261.。這一時期的相關(guān)發(fā)現(xiàn)不多,只見到與家庭生活相關(guān)的遺跡,居址間的關(guān)系也不十分明確。

新石器中期,拉齊奧的材料較少,因此擴大到意大利中部來觀察,仍延續(xù)著前一階段的兩種棲居形態(tài)⑤Caroline Malone, The Italian Neolithic: A Synthesisi of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003, Vol.17, No.32, pp.242-243,p.258,pp.258-261.。

洞穴遺址中出現(xiàn)了空間的功能區(qū)分,部分遺址明顯不屬于日常居住的性質(zhì),而與信仰行為或經(jīng)濟活動相關(guān)。亞平寧山脈的高地洞穴遺址如皮齊奧尼洞、阿布魯佐的博洛尼亞(圖2:27)[注]A.M.Radmilli et al., Recenti scavi nella Grotta dei Piccioni di Bolognano (PS) e riesame dei scheletrici umani proenienti dai circoli, Atti della Società Toscana di Scienze Naturali, 1978, Vol.85, pp.175-198.以及托斯卡納的切托納山,洞內(nèi)堆積似與信仰活動相關(guān)。意大利中西部的地下洞穴,如貝拉洞(圖2:12)[注]Guerreschi et al., Grotta Bella(TR), Una sequenze stratigrafica dal neolitico inferiore all’età imperiale, I livelli presitorici, Bullettino di Paletnologia, 1992, 83(1), pp.143-227.、翁布里亞的皮亞納洞(圖2:7)[注]L.Passeri, Ritrovamenti preistorici nei Pozzi della Piana(Umbria), Rivista di Scienze Preistoriche, 1970, Vol.25, pp.225-251.、拉塔伊亞洞(圖2:8)[注]R.D.Whitehouse, Underground Religion: Cults and Culture in Prehistoric Italy, Accordia Specialist studies on Italy, 1992, Vol.1, pp.27-28.、撒爾特亞諾(圖2:9)、托斯卡納阿夏諾的拉·洛米塔[注]R.Peroni, La Romita di Asciano, Riparo sottoroccia utilizzato dalla età neolitica alla barbarica, Bulletino di Paletnologia Italiana, 1962-63, Vol.72, pp.251-442.和拉齊奧的帕特里茲—薩索·弗巴拉洞(圖2:1)等,發(fā)現(xiàn)有畜牧和狩獵活動的遺存以及與信仰相關(guān)的堆積。

近河和環(huán)湖仍然是內(nèi)陸棲居的選址原則,出土遺跡仍多與生活有關(guān)。近河型聚落包括阿布魯佐的卡蒂尼亞諾(圖2:24)和莫利塞的瑪烏羅山(圖2:33)[注]G.W.Barker, A Mediterranean Valley: Landscape Archaeology and Annales History in the Biferno Valley, in G. Barker ed., The Biferno Valley Survey: The Archa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Record, Vol.2,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ǖ倌醽喼Z發(fā)現(xiàn)有五個半圓形建筑基址,環(huán)繞著石壁爐、窖穴、灶,包括帶半圓間的長方形棚屋,約5×10平方米[注]Grifoni Cremonesi and C.Tozzi, Il neolitico dell’Abruzzo, Atti della XXVI Riunione Scientifica, 1987, pp.239-252.。環(huán)湖型聚落包括薩包迪亞湖區(qū)的賽特維拉·迪·圭多尼亞(圖2:29)、拉·波特(圖2:31)[注]A.P.Anzidei, Il processo di Neolizzazione nel Lazio centro-Meridionale, Atti della XXVI Riunione Scientifica, 1987, pp.173-185.。布拉齊阿諾湖區(qū)的拉·瑪摩爾塔(圖2:4)發(fā)現(xiàn)了湖泥中保存著的木樁和連接結(jié)構(gòu)[注]M.A.Fuggazzola Delpino et al., La Marmotta (Anguillara Sabazia, Roma), Scavi 1979, Unabitato perilacustre di età neolitica, Bullettino di Paletnologia Italiana, 1993, 48(new series), pp.181-342.。

這個時期的建筑既有土木結(jié)構(gòu),也有土石混合結(jié)構(gòu)。托斯卡納的皮恩扎(圖2:10)遺址發(fā)現(xiàn)有木骨泥墻(wattle and daub)結(jié)構(gòu),以及用粘土粘結(jié)的圓形卵石堆[注]G.Calvi Rezia, Pienza (Siena): ipotesi di una fascia cronologica parallela alla fase culturale e ceramiche graffite, Preistoria Alpina, 1977, Vol.13, pp.216-221; G.Calvi Rezia, La ceramica impressa di Pienza (Toscana) e quella di Basi in Corsica, Rivista Scienze Preistoriche, 1980, Vol.35, pp.323-333.。托爾·維加塔遺址則為粘土和干砌石墻(未用灰泥)建筑[注]R.Grifoni Cremonesi, Il Neolitico nell’Italia centrale e in Sardinia, in A.Guidi and M.Piperno, eds., Italia Preistorica, Bari:Laterza, 1992, p. 311.。

圖2 意大利中部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示意圖

新石器晚期,意大利中部的東海岸出現(xiàn)環(huán)壕聚落。關(guān)于壕溝的作用,存在象征界限、防御設(shè)施、圈衛(wèi)牧群、集水、排水、停尸處等多種解釋[注]John Robb, The Early Medditeranea Village, p.93-94.。

阿布魯佐的利波里遺址(圖2:22)地處河流階地,壕溝的圍合面積約300×120平方米,壕溝約寬7米、深5米。聚落內(nèi)部區(qū)分出生活空間和埋葬空間,共發(fā)現(xiàn)50余座半地穴式棚屋,3—5座為一組,有居室葬的現(xiàn)象。其他的利波里文化聚落,如圣安吉羅城遺址(圖2:19)也發(fā)現(xiàn)有環(huán)壕,佛薩切西亞和塞爾瓦的圣瑪利亞(圖2:16)聚落內(nèi)的房址規(guī)模存在差異。托爾托雷托的匹亞納齊奧(圖2:17)有超過80個成排分布的半地穴式棚屋房址,直徑約1.2—5米不等。帕特爾諾(圖2:23)、蒂涅羅山和波波利的圣卡里斯托遺址(圖2:25)都發(fā)現(xiàn)有壁爐遺跡和火燒面,其中圣卡里斯托斯遺址的環(huán)壕形態(tài)較特殊,平面為長方形。翁布里亞的諾奇亞(圖2:13)發(fā)現(xiàn)有棚屋基址和家庭生活垃圾。少數(shù)遺址中出現(xiàn)了專門的手工業(yè)區(qū)域,如賽迪豐蒂的一些棚屋與粘土開采有關(guān),托爾·斯帕卡塔(圖2:30)遺址發(fā)現(xiàn)有與黑曜石制作有關(guān)的踩踏面[注]Caroline Malone, The Italian Neolithic: A Synthesisi of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003, Vol.17, No.32, p.261.。

如果壕溝在當時代表著界線,那么新石器晚期的聚落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單個聚落的規(guī)模更大,空間的功能分區(qū)更明顯,生活、埋葬和手工業(yè)區(qū)域,且在同一聚落內(nèi)存在房址規(guī)模間的差異。

二、青銅時代的羅馬:聚落成型

(一)考古學(xué)分期和年代序列

約公元前3000—前2300年為“銅石并用時代”或“紅銅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亞平寧半島逐漸進入青銅時代,大致分為三期:早期(前2300—前1700)、中期(前1700—前1325/1300)、晚期(前1325/1300—前950/925)[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26-27,pp.67-69,pp.69-70.。

拉齊奧地區(qū)的相關(guān)發(fā)現(xiàn)較少,未能構(gòu)建起系統(tǒng)的考古學(xué)文化序列,僅知從青銅時代中期起,意大利中北部的考古學(xué)文化持續(xù)南下對這里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先是亞平寧文化,而后是“先維拉諾瓦文化”。

約公元前15世紀,半島從北邊的博洛尼亞到南邊的阿普利亞都被亞平寧文化(Apennine Culture)所控制。這支考古學(xué)文化以小型聚落、土葬墓、裝飾性陶器為特色[注]T.J.Cornell,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48.。亞平寧文化晚期(公元前13—前12世紀),愛琴海邁錫尼文化的陶器到達意大利中部[注]Gary Forsythe,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21.。

公元前1150—前1000年,在原亞平寧文化的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骨灰甕火葬墓地,也出現(xiàn)了新的陶器形制和裝飾風(fēng)格,以及小提琴弓形扣針、單拱形扣針、曲背刀、直背刮刀、曲背刮刀等新的青銅器類型,均屬于“先維拉諾瓦文化”(Proto-Villanovan Culture)。關(guān)于這支文化的來源,學(xué)界尚存在亞平寧文化和意大利北部波河河谷的灰泥土文化(Terramare Culture)兩說。至于其去向,則普遍認為與鐵器時代的維拉諾瓦文化有關(guān)[注]R.Ross Holloway,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Rome and Latium, pp.14-17; Gary Forsythe,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pp.12-25.。

(二)聚落形態(tài)和空間布局

青銅時代早期在羅馬的圣奧莫波諾一帶可能有一個低地遺址。但穩(wěn)定的聚落應(yīng)該是從青銅時代中期開始。阿爾貝托·卡澤拉認為此時羅馬的聚落應(yīng)當只局限在卡匹托利姆(卡匹托利尼峰南部),規(guī)模不超過1公頃,人口約為200人。但安德烈·卡蘭蒂尼認為由于羅馬是重疊型城市,前代遺址被后代破壞的現(xiàn)象很常見,所以很有可能此時的聚落已經(jīng)包括整座卡匹托利尼峰,占地約7—8公頃⑥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26-27,pp.67-69,pp.69-70.。青銅時代晚期,原先卡匹托利尼峰的聚落可能擴展到了帕拉蒂諾山⑦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26-27,pp.67-69,pp.69-70.,也有學(xué)者認為應(yīng)該也包括北邊的山谷(即廣場谷)[注]A.P.Anzidei etc., Roma e il Lazio dall’età della pietra alla formazione della città, Roma: Quasar,1985; R.Peroni, Introduzione alla protostoria italiana, Roma-Bari: Laterza,1994.。到公元前12—前10世紀,卡匹托利尼峰的聚落已占地約14公頃,帕拉蒂諾山的聚落可能約占23公頃。卡蘭蒂尼認為此時的奎里納勒山也有人居住[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70-72.。

整個青銅時代,以卡匹托利尼峰為中心的聚落逐步壯大,帕拉蒂諾山及其北邊的山谷也先后被納入聚落內(nèi)。但由于考古學(xué)證據(jù)的匱乏[注]近代的工程建設(shè)和法西斯的發(fā)掘計劃都忽視前羅馬時期的遺址,造成大量考古學(xué)材料的丟失。,對這一時期聚落的具體形態(tài)和空間布局尚不甚清楚。

三、鐵器時代早期的羅馬:聚落擴大與融合

(一)考古學(xué)分期和年代序列

公元前10世紀,在先維拉諾瓦文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了維拉諾瓦文化,分布在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包括兩個主要類型:北方類型,在博洛尼亞周圍;南方類型,在托斯卡納和北拉丁地區(qū)[注]M.Cary and H.H.Scullard, A History of Rome: Down to the Reign of Constantine, pp.7-13.。

公元前9世紀,拉丁和阿勒巴諾山區(qū)分布著拉齊奧文化[注]Ⅰ、Ⅱ期才是鐵器時代,Ⅲ期以后已屬于東方化時代或稱王政時代。。在這支考古學(xué)文化的分期問題上,學(xué)界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包括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喬萬尼·平扎—J.C.邁瑞爾的分期體系,也是最主流的觀點。平扎以廣場谷和俄斯奎利諾山墓葬群為基礎(chǔ),綜合墓葬形制、隨葬陶器和銅扣針的演變,以及希臘式器物及仿制品的出現(xiàn)與否,將拉齊奧文化分為早晚兩期,其下又再細分[注]Giovanni Pinza, Le civiltà primitive del Lazio, Bullettino della Commissione Archeologica Comunale di Roma, 1898,vol.26, p.157; Gary Forsythe,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p.37.。邁瑞爾基本延續(xù)了平扎的分期,僅將Ⅲ期以公元前740年為界細分,并對Ⅳ期各段的年代界限略有調(diào)整,對不同期段的考古學(xué)文化特征的認識也略有不同[注]J.C. Meyer, Pre-Republican Rome: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and Chronological Relations 1000-500 B.C., in: Analecta Romana Instituti Danici, Supplementum XI, 1983, pp.9-60.。

表1 拉齊奧文化的分期體系

第二種觀點是赫爾曼·穆勒—卡培和雷納托·佩羅尼的分期體系[注]R.Ross Holloway,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Rome and Latium,pp.40-42,pp.47-50.。他們以葬具和銅扣針為標準器,將廣場和俄斯奎利諾山墓葬群分為四期。但安娜·瑪利亞·比埃蒂·瑟斯提埃利認為地位、性別、年齡等因素都綜合影響著隨葬品,因此穆勒—卡培等學(xué)者所謂的不同期別實際上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不同人群。

第三種觀點是埃納·耶爾斯塔德的分期體系。耶爾斯塔德將隨葬的希臘式陶器作為標準,根據(jù)其形制演變將兩處墓葬群分成了三期⑧R.Ross Holloway,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Rome and Latium,pp.40-42,pp.47-50.。他的分期雖然存在較多爭議,采信的人也并不多,卻不容忽略,尤其是他注意到拉丁地區(qū)與意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所出的希臘式陶器在變化軌跡上有同步的趨勢,似說明希臘文化對拉丁地區(qū)的影響變得明顯。

(二)聚落形態(tài)和空間布局

鐵器時代早期的意大利中部,一些小型山頂村落開始融合形成大型的中心聚落,在埃特魯利亞南部尤其表現(xiàn)明顯。拉丁地區(qū)雖未發(fā)現(xiàn)如此清晰的演進鏈條,似乎也有類似的過程,在拉齊奧文化時期,這里的聚落明顯增多、規(guī)模增大,從Ⅱ期開始,墓葬和隨葬品的數(shù)量也顯著增加[注]Christopher Smith, Early and Archaic Rome, in Jon Coulston and Hazel Dodge, ed., Ancient Rome: The Archaeology of the Eternal 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18-19.。約在拉齊奧文化ⅡB段,之前被分散的獨立村落占據(jù)的遺址上出現(xiàn)了集中型聚落,但具體布局不清,只知道有大量集中的棚屋,并無證據(jù)表明有空間規(guī)劃或正式的組織[注]T.J.Cornell,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p.92-97,p.50,p.48,pp.60-63.。但同時期的阿勒巴諾山區(qū)依然保持小型的分散聚落,并未觀察到類似的人口增長趨勢③T.J.Cornell,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p.92-97,p.50,p.48,pp.60-63.。(見圖3)

至于羅馬所在地,在拉齊奧文化Ⅰ期,羅馬廣場和俄斯奎利諾山皆發(fā)現(xiàn)有以火葬墓為主的墓葬群④T.J.Cornell,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p.92-97,p.50,p.48,pp.60-63.。到拉齊奧文化IIA期,康奈爾等學(xué)者認為此時羅馬主要的居住區(qū)在帕拉蒂諾山,面積不到20公頃[注]Pierre Gros e Mario Torelli, Storia dell’urbanistica: il mondo romano, Roma-Bari: Laterza, 1998; T.J.Cornell, La Prima Roma, in Andrea Giardina, a cura di, Roma Antica, Bari: Editori Laterza, 2000.,羅馬廣場的墓地可能屬于帕拉蒂諾山聚落。弗蘭切絲卡·弗勒米南特則認為仍是在卡匹托利尼峰和帕拉蒂諾山,只是朝奎里納勒山和俄斯奎利諾山的方向有所擴展。拉齊奧文化IIB期,兩個主要的聚落區(qū)向東北方向擴展。卡匹托利尼峰—奎里納勒峰(奎里納勒山東北部)聚落可能有

圖3 羅馬時代的意大利語族分布示意圖(約前450—前400年)(據(jù)T.J.Cornell,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Map2, p.42重制)

54公頃。帕拉蒂諾山聚落可能有37公頃,假如包括俄斯奎利諾山墓葬群的話可能達到60公頃[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72-77.。但學(xué)界對此仍未達成共識。

這一時期的羅馬聚落大體呈現(xiàn)高地居住、低地埋葬的特征,結(jié)合地貌特征對空間進行了功能區(qū)分。目前聚落的整體形態(tài)和具體布局仍不清晰,但從規(guī)模上看,能觀察到發(fā)生了明顯的擴張,這也可能意味著若干分散聚落的融合。

四、王政時代的羅馬:城市初創(chuàng)期

(一)城市起源理論

至少在奧古斯都時代就已流傳著公元前753年羅慕路斯建城的傳說⑦T.J.Cornell,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p.92-97,p.50,p.48,pp.60-63.。不過各種文獻中對建城的具體年代存在爭議:公元前3世紀的埃拉托斯特內(nèi)記載為公元前1184年[注]F.Jacoby, Die Fragmente der Griechischen Historiker, Leiden: Brill, 2004: p.241, F.1, F.45; p.566,F.60.,西西里歷史學(xué)家提密歐認為當在公元前814年②F.Jacoby, Die Fragmente der Griechischen Historiker, Leiden: Brill, 2004: p.241, F.1, F.45; p.566,F.60.,羅馬歷史學(xué)家如法比奧·皮托雷、秦齊奧·阿里門托和卡托內(nèi)·伊勒·錢索勒等人都認為是公元前8世紀。

但從考古學(xué)的角度,建城的起始時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者們對“建城”行為的定義??偨Y(jié)以往的研究,關(guān)于羅馬城起源的理論主要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城市”是革新性的突變,與短時性的營造行為有關(guān),將修建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設(shè)施如廣場或城墻視為建城的標志。耶爾斯塔德認為羅馬廣場開始鋪設(shè)地板即是“城市化”的象征,也即公元前575年左右[注]Einar Gjerstad, Early Rome, 6 vols, Lund,1953-1963.。但他對絕對年代的認識與最新研究成果之間存在偏差,按照今天的分期,假如用“廣場開始鋪設(shè)地板”作為標志,那么年代應(yīng)當在公元前7世紀。而卡蘭蒂尼則將建城的行為指向帕拉蒂諾山東北坡發(fā)現(xiàn)的墻址,他認為這道建成于公元前8世紀后半期的設(shè)施,可以解釋為具有防御功能,也可解釋為出于自覺性政治行為而營造的空間分隔界限[注]Andrea Carandini, Le mura del Palatino:nuova fonte sulla Roma di età regia, Bollettino di archeologia,1992,16-18, pp.1-18.。這背后隱含的是界限內(nèi)外空間有別的共識,以及調(diào)動資源建成這道圍墻的權(quán)力生成。

第二種觀點以穆勒—卡培為代表,更傾向于用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取代“城市革命”的理論,也就是說并不存在短時間的、突然的建城行為,羅馬城應(yīng)當是逐漸從帕拉蒂諾山的原始居住中心發(fā)展而來的,在鐵器時代擴展到其他山丘。

第三種觀點則強調(diào)“城邦”而非“城市”的概念,將對整體空間的規(guī)劃以及建筑技術(shù)的發(fā)展視為其形成的標志。蒂姆·康奈爾從羅馬城的考古學(xué)材料著手,指出這個過程應(yīng)當發(fā)生在公元前625年前后十年[注]T.J.Cornell, La Prima Roma, in Andrea Giardina, a cura di, Roma Antica, p.100.。

不同的理論模式將會對考古材料產(chǎn)生不同的解釋。本文贊同蒂姆·康奈爾的界定標準,假如將“建城”視為一個關(guān)鍵的歷史節(jié)點,那么它應(yīng)當對應(yīng)著社會組織和制度的深層次變革,而整體規(guī)劃的實施,顯然代表著廣泛空間內(nèi)的唯一權(quán)力中心。但是,就作為建筑群體組合的“城市”而言,羅馬所在地自史前以來就有人類連續(xù)居住,并非全新修建的城市,因此舊的聚落并不能夠即時被完全取代。也就是說,羅馬城的建成應(yīng)當是“二元結(jié)構(gòu)性”的:權(quán)力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短時性革新,私人空間的漸進式發(fā)展。

(二)考古學(xué)角度的觀察

1、王政時代早期

相當于東方化時代早期(拉齊奧文化ⅢB期到ⅣB期早段),時間大致從公元前8世紀到前7世紀末。帕拉蒂諾山上出現(xiàn)第一道墻,奎里納勒山、維米那勒山、俄斯奎利諾山的墓地仍繼續(xù)使用,但切利奧山被占用的跡象不明顯,推測此時羅馬擴張到了275公頃,如果不包括切利奧山則是210公頃[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80-82.。

公元前7世紀中期,位于后來羅馬廣場神圣大道和圖密善騎馬雕塑一帶的棚屋群被毀,形成了粗糙的踩踏面,這就是最早的廣場露天區(qū)。大約公元前625年,廣場谷的沼澤被排干,修建了大型的下水道體系[注]Frontinus, De Aquis, Loeb Classical Library, 1925, 111; Ashby, The Acqueducts of Rome, London, 1935, p.46; Strabo, The Geography, 5.8, Loeb Classical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liny, the Elder, Naturalis Historia, 36.10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va Margareta Steinby, a cura di, Lexicon Topographicum Urbis Romae(后文縮寫為LTUR), Vol.Ⅰ, Roma: Quasar, 1993-2008, pp.288-290;,填充土石并鋪設(shè)地板,周圍逐漸集中了維斯塔神廟、議會等建筑[注]Einar Gjerstad, Early Rome, Vol.III, pp.217-223; F.Coarelli, Il Foro Romano, Vol.Ⅰ, Roma: Quaser, 1983, pp.119-130, 161-199; Gary Forsythe,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pp.87-88.。大致同時,出現(xiàn)了石結(jié)構(gòu)、陶瓦屋頂?shù)姆课?。帕拉蒂諾山類似的建筑年代為前6世紀早期[注]T.J.Cornell, The Beginnings of Rome: Italy and Ro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unic Wars, pp.92-97.。

公元前7世紀后半期,帕拉蒂諾山東北部的城墻被毀,局部被墓葬打破(可能是人牲),似乎與城墻廢棄的儀式有關(guān)。約前625—前600年,第二道新墻建于舊墻之上。弗爾米南特認為,帕拉蒂諾山城墻的象征意義更甚于實際功能??ㄌm蒂尼認為帕拉蒂諾山的土墻與羅慕路斯所建之城有關(guān)。帕拉蒂諾山東北角發(fā)現(xiàn)了十字交叉的道路(公元前8世紀末到前7世紀初)以及兩座東方化時代的建筑(沿用到帝國早期,其中一座是后來的維特勒元老院)[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83-95,p.96,pp.80-82,pp.83-95.。

這些建筑活動有四個明顯的特征:一是以廣場為中心的政治-宗教建筑群、以坎匹多伊奧山為中心的宗教建筑群、以帕拉蒂諾山為中心的政治建筑群、帕拉蒂諾山西南山谷的公共活動建筑群、臺伯河?xùn)|岸的商業(yè)建筑群成型,在較為廣闊的區(qū)域內(nèi)結(jié)合地形對空間進行了功能的整合和劃分。二是廣場作為最具象征意義的區(qū)域,同時兼具世俗—神圣雙重功能。三是具有政治、宗教和象征意義的區(qū)域均是“近尊”,即是毗鄰離當時權(quán)力中心者的活動區(qū)域。在空間位置上,將城市的中心等同于權(quán)力的中心。四是建筑類型的轉(zhuǎn)變。自公元前7世紀中期開始,土木結(jié)構(gòu)的棚屋逐漸被木梁、陶瓦的磚石房屋取代。建筑類型和技術(shù)的轉(zhuǎn)變很可能受到來自腓尼基和希臘的影響[注]Gary Forsythe,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p.86、p.91,p.92,p.88.。

這個過程中,城市中心區(qū)成型,公共基礎(chǔ)設(shè)施逐步完善,在一定空間內(nèi)出現(xiàn)了整體規(guī)劃的跡象,表明存在著這個空間具有主導(dǎo)權(quán)的統(tǒng)治階層,以及認同這種權(quán)力的共同體④Gary Forsythe,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p.86、p.91,p.92,p.88.。

2、王政時代晚期

相當于東方化時代晚期(拉齊奧文化IVB期晚段)到古風(fēng)時代,即前7世紀末到前6世紀末⑤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83-95,p.96,pp.80-82,pp.83-95.。切利奧山被占據(jù),羅馬的面積擴展到了約310—320公頃(不含埃文蒂諾山)⑥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83-95,p.96,pp.80-82,pp.83-95.。

這個時期的建筑活動主要包括:橋梁、碼頭等基礎(chǔ)設(shè)施的修建;廣場上修建了王宮建筑群、維斯塔中庭⑦Gary Forsythe,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p.86、p.91,p.92,p.88.;卡匹托利尼山成為天神朱庇特神廟(即至高無上朱庇特神廟)等主要宗教建筑的所在[注]Charles Gates, Ancient Cities: The Archaeology of Urban Life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d Egypt, Greece, and Ro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econd edition, 2011, pp.329-331.;帕拉蒂諾山西南的山谷被辟為賽馬等競技活動的場所,商業(yè)活動逐漸集中在臺伯河?xùn)|岸的牛廣場和油廣場;公元前6世紀中期以后,帕拉蒂諾山修建了第三道墻,在約前530年部分并入私人住宅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83-95,p.96,pp.80-82,pp.83-95.;公元前6世紀,塞爾維奧·圖里奧在防守薄弱的羅馬東北部平地修建城墻,并與其他山丘原有的防御設(shè)施[注]公元前6世紀的城墻修建之前的防御工事,遺跡在今阿拉克埃利的圣瑪利亞教堂和祖國祭壇。相連接,即最早的塞維魯城墻[注]即塞爾維奧·圖里奧劃分的四區(qū),包括蘇布拉納、俄斯奎里納、科里納和帕拉蒂納。。

五、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變革與定型

公元前509年,共和國誕生[注]宮秀華:《羅馬:從共和走向帝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15頁。。與新的政治體制相適應(yīng),王政時代的政治中心區(qū)幾乎完全重建,王宮建筑群被改造成包括維斯塔神廟、家神與宅神神廟、瑪爾斯與俄普斯圣所、神圣王室(即后來的公共別墅)在內(nèi)的公共祭祀中心[注]Filippo Coarelli, Il Foro Romano, pp.56-78.。羅馬廣場成為公共政治、經(jīng)濟和宗教中心[注]E.Gjerstad, Legends and Facts of Early Roman History, Lund,1962, p.33.。

公元前5世紀,由于平貴斗爭和領(lǐng)土危機,羅馬城的建筑活動基本停滯。公元前4世紀初,高盧人入侵羅馬。傳統(tǒng)記載認為高盧人燒毀了大部分與城市歷史相關(guān)的古老文獻,可能有所夸大。但相關(guān)的考古發(fā)掘與文獻不甚符合,年代較早的和公元前4世紀的重要建筑(如王宮和大量神廟)并未發(fā)現(xiàn)火災(zāi)后的修繕或重建痕跡[注]Filippo 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Milano: Mondadori Electa S.p.A., 2008, pp.7-16.。高盧人撤出羅馬后不久,執(zhí)政官重建并延長了塞維魯城墻[注]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20-24; A.Giovagnoli, Le Porte di Roma, Roma: Edizioni del Pasquino,1973.。

公元前3世紀亞平寧半島統(tǒng)一后,羅馬城的建筑活動恢復(fù),坎匹多利奧山和帕拉蒂諾山修建了大型公共建筑,大量神廟被修復(fù)或重建,營筑阿庇亞大道和阿庇亞渠等基礎(chǔ)設(shè)施。最突出的變革是,希臘藝術(shù)家來到羅馬,創(chuàng)作了大部分建筑和廣場中的雕塑,羅馬逐漸成為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

公元前2—前1世紀是羅馬城的定型期。共和國統(tǒng)一地中海世界后,大批人口涌入。對都城規(guī)劃來說,一方面是實用性的增強,產(chǎn)生平民居住區(qū),出現(xiàn)多層公寓以及配套的基礎(chǔ)設(shè)施。新的實用建筑和基礎(chǔ)設(shè)施如港口和倉庫等也應(yīng)激增的城市供應(yīng)需求而涌現(xiàn)。另一方面則是紀念性的凸顯,蜂擁而入的中下層平民需要尋求政治依靠,相應(yīng)地,貴族家族則以大型公共建筑來作為自身威望的表現(xiàn),以此吸納更多的依附者來獲取政治資源,在羅馬廣場、坎匹多伊奧山和戰(zhàn)神原,貴族競相營造柱廊、園林和神廟等各種公共建筑,也使這些區(qū)域逐漸被“紀念化”[注]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8-11.(見圖4)。

圖4 4世紀的羅馬城區(qū)遺址平面示意圖

共和國末期到帝國時期的主要考古遺跡:1.三城門 2.拉威爾娜門 3.青銅門 4.納維亞門 5.卡佩納門 6.卡厄利蒙塔納門 7.奎爾奎圖拉納門 8.俄斯奎里諾門 9.維米那勒門 10.科里納門 11.奎里那勒門 12.健康門 13.桑庫斯門14.泉之門 15.卡爾蒙塔門 16.江河門 17.凱旋門 18.科爾涅里亞門 19.弗拉米尼奧門 20.平齊奧門 21.鹽路門 22.諾曼圖姆門 23.“封閉門” 24.提布爾門 25.普拉俄涅斯特門 26.阿西納里亞門 27.麥特羅維亞門 28.拉丁納門 29.阿匹亞門 30.阿爾德阿門 31.奧斯提恩塞門 32.波爾圖恩瑟門 33.奧勒留門 34.塞提米阿納門 35.卡匹托利姆 36.阿克斯峰 37.羅馬廣場 38.馬森茲奧會堂 39.維納斯與羅馬神廟 40.凱撒廣場 41.奧古斯都廣場 42.和平神廟 43.過渡廣場 44.圖拉真廣場 45.奧古斯都府與阿波羅神廟 46.提比略府 47.弗拉維宮與奧古斯塔那宮 48.塞維魯府 49.埃里奧伽巴洛神廟 50.斗獸場 51.大競技營 52.克勞狄奧神廟 53.新精銳騎兵營 54.宮廷角斗場 55.塞索爾里姆宮 56.愛蓮娜浴場 57.瓦里烏斯馬戲場 58.圣克萊蒙特教堂的密特拉神殿 59.金屋 60.提多浴場 61.圖拉真浴場 62.“七室” 63.莉維亞圍廊 64.莉維亞市場 65.麥切納斯莊園 66.亞歷山大·塞維魯水神殿(“馬里奧勝利紀念碑”) 67.“醫(yī)療者密涅瓦神廟”(利齊尼阿尼莊園的大廳) 68.塞拉匹斯神廟 69.康士坦丁浴場 70.戴克里先浴場 71.撒路斯提奧莊園 72.禁軍營73.克勞狄奧拱門與維爾勾渠 74.哈德良時期的多層公寓 75.太陽神廟 76.葡萄牙拱門 77.路庫路斯莊園 78.馬塞留劇場 79.阿波羅神廟與貝羅娜神廟 80.弗拉米尼奧馬戲場 81.屋大維婭圍廊 82.菲利普圍廊 83.海神神廟 84.舊米農(nóng)奇奧圍廊(阿根廷廣場) 85.米農(nóng)奇奧小麥圍廊 86.巴勒伯劇場與柱廊 87.龐培劇場與圍廊 88.哈德良火葬堆 89.賽車場 90.塔蘭托 91.阿格里帕浴場 92.萬神殿 93.朱利亞選舉圍廊 94.伊西斯與塞拉匹斯神廟 95.神圣圍廊 96.圖密善體育場 97.圖密善音樂廳 98.尼祿浴場 99.瑪提蒂婭神廟 100.哈德良神廟 101.馬可·奧勒留紀功柱 102.安東尼諾·皮奧火葬堆與紀功柱 103.馬可·奧勒留火葬堆 104.和平祭壇 105.奧古斯都日晷 106.奧古斯都陵墓 107.油廣場108.圣奧莫波諾區(qū) 109.牛廣場 110.大馬戲場 111.狄安娜神廟與密涅瓦神廟 112.蘇拉浴場 113.圣普利斯卡教堂的密特拉神殿 114.德齊奧浴場 115.卡拉卡拉浴場 116.市場碼頭 117.艾米利亞圍廊 118.加爾巴倉庫 119.蘿麗婭倉庫120.特斯塔奇奧山 121.蓋伊奧·切斯提奧金字塔 122.波爾圖恩瑟門居住區(qū) 123.俄利奧頗利斯城的朱庇特神點 124.法爾涅瑟宅邸 125.卡里古拉馬戲場 126.羅慕路斯噴泉 127.梵蒂岡墓地 128.哈德良陵墓 129.席匹奧涅墓

結(jié) 語

(一)城市空間結(jié)構(gòu)演變

在羅馬從聚落到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其空間演化方式可以用斯梅爾斯所說的“城市物質(zhì)形態(tài)演變的雙重過程”來概括,即內(nèi)部重組和向外擴展的過程,分別以替代和擴散的方式形成新的城市形態(tài)結(jié)構(gòu)[注]A.E.Smailes, The Geography of Towns, London: Hutchinson,1966.。替代過程包括物質(zhì)性的,也包括功能性的,在城市核心區(qū)尤其表現(xiàn)明顯。

1、內(nèi)部空間重組

坎匹多伊奧山的卡匹托利尼峰是羅馬城所在范圍最早出現(xiàn)聚落的區(qū)域,自青銅時代中期到鐵器時代規(guī)模逐漸增長,公元前8世紀也即王政時代開始,修建了最早的至高無上朱庇特神廟(三主神神廟)[注]S.B.Platner, The Topography and Monuments of Ancient Rome, ed. 2, Boston, 1929, pp.297-302; LTUR III, pp.144-153; 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pp.48-50.。這個最早的居住區(qū)域被神化,從此成為宗教中心區(qū),到帝國時期并將之作為國家祭祀中心。

帕拉蒂諾山聚落出現(xiàn)的時間稍晚于卡匹托利尼聚落,可能由于此處離臺伯河更近、山頂也更開闊,取水、交通和貿(mào)易都更為便利,也能容納更多的人口,逐漸成為中心聚落。在拉齊奧文化ⅢB期出現(xiàn)了第一道土墻,后被拆毀,IVA2期又修筑了第二道。弗勒米南特根據(jù)第一道墻廢棄后不久被墓葬打破的現(xiàn)象,認為墻的儀式意義更重于現(xiàn)實意義[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pp.83-95.。在公元前7世紀,第三道凝灰?guī)r墻的修建被蒂姆·康奈爾等學(xué)者認為是政治性的界線。也許這意味著墻內(nèi)外產(chǎn)生了階層的分化。共和國時期,帕拉蒂諾山被貴族們的宅邸所占據(jù)。帝國早期,這里基本成為皇帝宅邸和宮殿的專屬區(qū)域[注]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214-253.。這是一個“尊化”的過程。

廣場谷早期是沼澤地,到鐵器時代成為墓葬群,可能屬于附近山上的聚落。王政時代晚期,也即公元前7世紀,這里被改造成政治宗教中心,修建了王宮(性質(zhì)存在爭議)和維斯塔中庭等建筑。共和國時期根據(jù)政治制度的需求,將其轉(zhuǎn)型成為公共的政治宗教中心[注]S.B.Platner, The Topography and Monuments of Ancient Rome, pp.230-237; 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56-111.。從凱撒到奧古斯都時期,又經(jīng)歷了新一輪基于政治需求的轉(zhuǎn)型,在周圍增建帝國廣場群,成為了顯示皇帝權(quán)威的政治中樞區(qū)[注]S.B.Platner, The Topography and Monuments of Ancient Rome,pp.220-223, 225-229, 237-245, 386-388; 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113-140,145-147.。

由此可見,羅馬城的核心區(qū)域是自青銅時代以來傳統(tǒng)的人類活動區(qū),因地形和環(huán)境不同,開發(fā)時間不同,產(chǎn)生功能分化,在王政時代普遍發(fā)生物質(zhì)性的替代,共和國時期、帝國早期大致保留原來的物理格局,對空間作物質(zhì)性或功能性的替代。最古老的居住區(qū)域最終成為神圣世界,次古老的居住區(qū)域則成為世俗世界的權(quán)力頂端,原有的政治中樞區(qū)隨著政治制度的變遷而調(diào)整(見圖5)。羅馬城之所以具有超強的層累性和延續(xù)性,和這種內(nèi)部空間的適應(yīng)性重組和調(diào)整不無關(guān)系。

圖5 羅馬城中心區(qū)域沿革表

2、對外空間擴散

羅馬城的內(nèi)部核心區(qū)域在不斷被替代的同時,對外則是逐漸擴散的過程。根據(jù)弗蘭切絲卡的意見,約在公元前9世紀(拉齊奧文化ⅡB期),奎里納勒山、俄斯奎利諾山分別被作為卡匹托利尼峰聚落、帕拉蒂諾山聚落的墓葬群[注]Francesca Fulminante, The Urbanisation of Rome and Latium Vetu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Archaic Era, 2014: pp.72-77.。擴散的主要方向是東北方向的山丘。公元前6世紀塞維魯修建城墻時,將卡匹托利尼峰、帕拉蒂諾山、奎里納勒山、俄斯奎利諾山、維米那勒山、切利奧山和埃文蒂諾山北部都包括在內(nèi)。埃文蒂諾山南部、平齊奧山直到克勞狄奧時期才劃到神圣邊界內(nèi)[注]LTUR IV, pp.96-105.。進入羅馬城“界線”內(nèi)的先后順序也影響了各個區(qū)域的建筑功能和類型。

最早進入“羅馬城”范圍的是俄斯奎利諾山和奎里納勒山。俄斯奎利諾山西部是按照垂直原則分布的平民和貴族居住區(qū)(平民在低地,貴族在高地),東部從墓地變?yōu)楣埠蛧鴷r期的貴族區(qū)再到帝國時期的皇帝別墅區(qū)。山上年代較早的神廟有平民化的特征,還有一些外來神祗神廟。公共紀念物較少,實用建筑較多??锛{勒山東部是平民區(qū),北邊是皇帝宅邸,也有重要的希臘——羅馬神系神廟和近東宗教神廟[注]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214-253.。

公元前6世紀才進入羅馬城范圍的維米那勒山、切利奧山和埃文蒂諾山北部。由于早期都在“界線”以外,因此有大量的外來宗教神廟,共和國時期都以居住區(qū)為主,埃文蒂諾山由于臨近臺伯河,平民特色尤其突出。到帝國時期,埃文蒂諾山逐漸成為貴族聚居區(qū),切利奧山由于緊鄰帕拉蒂諾山,山頂成為皇帝專門的居住區(qū),西邊的低地是平民區(qū)[注]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203-213、 pp.240-253, pp.254-257, pp.318-349.。

第三批次進入“界線”內(nèi)的是平齊奧山與戰(zhàn)神原北部。這里較少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共和國時期遍布墓葬和貴族別墅,帝國早期是重要的居住區(qū)②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203-213、 pp.240-253, pp.254-257, pp.318-349.。

而3世紀以前,戰(zhàn)神原南部、埃文蒂諾山南部平原和河對岸都一直在界線外。戰(zhàn)神原南部在共和國時期已有部分公共建筑,到帝國時期成為公共娛樂和休閑區(qū)。埃文蒂諾山南部平原一直承擔商業(yè)中心和交通中心的功能。河對岸則有大量社會中下層,不過高地依然被貴族占據(jù)③F.Coarelli, Guide Archeologiche: Roma, pp.203-213、 pp.240-253, pp.254-257, pp.318-349.。

縱觀羅馬城的整個擴散過程,明顯表現(xiàn)出先高地后低地的特征,從山丘向谷地、平原逐漸擴散,或可稱之為“水流式擴散”。而在從共和國到帝國早期的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也有一個明顯的“等級驅(qū)逐”或“等級擠壓”的行為,皇帝占用了帕拉蒂諾山及其周邊的俄斯奎利諾山東部、奎里納勒山北部和切利奧山,貴族則逐漸搬離到更遠的其他山頂,而平民從原本生活的埃文蒂諾山搬離,居住在各山之間的谷地或河對岸的平原。但唯一不變的區(qū)域是臺伯河?xùn)|岸,從鐵器時代起一直是商業(yè)和運輸?shù)闹行牡貛А?/p>

(二)城市空間演化模式和動力

從史前時代到鐵器時代早期的發(fā)展軌跡看來,羅馬從人口稀少的非中心區(qū)域,逐漸發(fā)展成一個重要的居住中心,它的崛起與地理環(huán)境以及在半島的商貿(mào)交流網(wǎng)絡(luò)中的位置息息相關(guān),尤其是地處從埃特魯利亞到坎帕尼亞地區(qū)必經(jīng)之路。坎帕尼亞地區(qū)有古希臘人最早在半島建立的殖民地,而埃特魯利亞地區(qū)也由于富含礦產(chǎn)受到地中海東部商業(yè)人群的矚目,因而成為半島上較早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這兩地的交流最早以羅馬東南約20公里的阿勒巴諾山區(qū)為中轉(zhuǎn)。鐵器時代開始,羅馬取代阿勒巴諾山區(qū)成為半島南北交流的中點[注]Christopher Smith, Early and Archaic Rome, in Jon Coulston and Hazel Dodge, ed., Ancient Rome: The Archaeology of the Eternal City, pp.18-19.,或許因為阿勒巴諾山區(qū)是復(fù)合火山,羅馬的地質(zhì)條件穩(wěn)定,而且恰好位于臺伯河拐彎口,更少遭受洪澇災(zāi)害,距海又較近,才得到發(fā)展的機會,出現(xiàn)大型中心聚落,并于公元前7世紀建城??梢娫诹_馬的建城和壯大過程中,商業(yè)貿(mào)易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與羅馬城的發(fā)展過程類似,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的大部分城市都是從舊有的聚落發(fā)展而來,雖進入城市形態(tài)的時間先后不一,但城市的沿用時間往往很長。就地中海北部、歐洲南部而言,愛琴海地區(qū)明顯早于亞平寧地區(qū),在邁錫尼時代(前1600—前1200)就已普遍建城。雅典的建城模式是愛琴海以及大希臘地區(qū)(magna graecia)的代表。約公元前4000年左右,衛(wèi)城山上就有人類居住。邁錫尼時代在此修建城墻、宮殿。此后城市逐漸向山下擴散,形成上城(衛(wèi)城)和下城的格局。公元前6世紀起,上城由政治核心區(qū)逐漸成為宗教中心,相繼修建了雅典娜祭壇、帕臺農(nóng)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和尼基神廟等。下城則以世俗職能為主,政治中心在廣場。到羅馬帝國時期,雅典城成為地方城市,在政治核心區(qū)加入了與元首制度相關(guān)的建筑元素[注]John M.Camp, The Archaeology of Athe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綜合比較羅馬城和以雅典城為代表的地中海北部城市,可發(fā)現(xiàn)擴散方式基本一致,都是先高地后低地,在此過程中,建筑實體和地形一般保持不變,但城市內(nèi)部進行與各個城市的等級、制度和功能等相關(guān)的空間結(jié)構(gòu)和功能重組及變革。羅馬城最終之所以成為地中海的中心城市,與羅馬的崛起是雙向性的相互作用,羅馬城在地中海城市序列里的地位隨著羅馬人的稱霸而抬升,地域空間格局的重組和變革也因而比其他城市更加劇烈,根據(jù)上文的分析,這是由地理環(huán)境、商業(yè)貿(mào)易、交通條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軍事實力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jié)果,并最終成為造就羅馬城具有高度層累性和延續(xù)性的復(fù)雜機制。

猜你喜歡
神廟羅馬
神秘的神廟
敬畏與喧鬧的對立統(tǒng)一——以甘肅神廟演出空間為例
戲友(2021年5期)2021-04-04 09:43:22
千萬別當羅馬士兵
書之帕特農(nóng)神廟
永恒之城:羅馬(二)
永恒之城:羅馬(一)
小羅馬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12
神廟劇場演進的動因分析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13
牛河梁神廟漫議
陽光房
金溪县| 霍林郭勒市| 华宁县| 工布江达县| 金秀| 江陵县| 奉化市| 镇坪县| 祁门县| 青铜峡市| 双峰县| 武定县| 阳高县| 黄浦区| 田阳县| 丹巴县| 铜川市| 永登县| 新竹县| 加查县| 江油市| 中江县| 巫溪县| 德昌县| 洛阳市| 丰镇市| 兴义市| 穆棱市| 华亭县| 清水县| 嘉兴市| 合川市| 罗田县| 辽阳市| 凯里市| 崇明县| 恩平市| 越西县| 喜德县| 衡阳市|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