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甲取
吃貨,原指光吃不干活的懶人?,F(xiàn)如今,這個貶義詞逐漸演化成略帶褒義色彩,甚至隱隱有些撒嬌賣萌的意味,專指愛吃、能吃、會吃的人。
魏晉時,有位著名吃貨叫羅友,此人以愛吃、能吃、會吃聞名于世。羅友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經(jīng)常吃了上頓愁下頓,因此,吃飽吃好,就成了羅友一輩子最大的追求。
那時,大戶人家經(jīng)常會在祠堂擺祭品祭祀祖先,祭祖儀式結(jié)束后,會把祭品分發(fā)給眾人。羅友最擅長鉆這個漏子,每次提前打聽到哪家準(zhǔn)備祭祖,就會趕過去等著打秋風(fēng)。
一次,因為羅友去得太早,祠堂還沒開門,他就守在祠堂門口耐心地等。主人家出來迎神時看到他,就問:“小羅,這大清早的你候在這干嘛?”羅友大大方方地回道:“喔,我聽說你家祭祀,就想來討點好吃的,打打牙祭?!闭f完就往門后一站,不急不躁地等祭祀結(jié)束,這份耐心與守矩簡直讓人“感動”。祭祀禮畢,羅友就不客氣了,上去就甩開腮幫子狂吃一氣,吃飽飯菜一抹嘴,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碰上十里八鄉(xiāng)有辦紅白喜事的,羅友更是從無遺漏地主動自發(fā)地積極出席。當(dāng)然,他是白吃白喝,以他的家庭條件是沒有也不會隨禮的。
桓溫擔(dān)任荊州刺史時,羅友在他手下當(dāng)從事。盡管有了固定工資拿,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羅友依然不改吃貨本色,逮著誰就在誰家蹭吃蹭喝,鮑魚燕窩當(dāng)然更好,饅頭咸菜也不嫌棄,只求填飽肚子就滿足了。
對于這點,桓溫看不過眼,就訓(xùn)他說:“你個沒出息的東西,就知道整天到處騙吃騙喝,太沒有節(jié)操了,丟不丟人!你說說,想吃白食為啥不來找我?”羅友還挺有性格,一翻白眼傲嬌地說:“找你蹭飯吃,能靠譜嗎?那還不得吃了今天愁明天?!被笢卮笮?,也不計較他的冒犯。
后來,羅友被任命為廣州刺史。臨行前,桓溫的弟弟桓豁請他吃飯,并約好一眾同事為他餞行。結(jié)果,令人意外的是,大吃貨羅友居然推掉了:“抱歉了,我已經(jīng)跟朋友約好共進晚餐,不如咱們抽空改日再聚?!?/p>
桓豁不信,就派人偷偷跟著他,發(fā)現(xiàn)他居然去了桓豁手下一個掌管文書的小吏家里,兩個人就著粗茶淡飯,吃喝說笑,歡樂無限。對于羅友這種寧跟下屬吃飯也不赴自己飯局的表現(xiàn),桓豁表示極為費解,一肚子問號得不到解答。其實,羅友的想法很單純,對他來說,吃飯重在內(nèi)容而非形式,重要的是吃得開心歡樂。
魏晉時期,名人雅士燦若群星,然而夠資格入圍《世說新語》得以揚名后世的并不算多。作為名不見正史的小人物,羅友竟以“吃”而占據(jù)“任誕”篇的兩個詞條,也算為吃貨長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