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和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能力,作文就成為學生語文學習必爭之地,但作文教學中很多違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方法使得學生對作文形成了抵觸情緒,談“作”色變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借助于隨文練筆的方式,為助推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奠基。
文本的創(chuàng)作是作者依托即時心境,借助語言符號的方式進行情感抒發(fā)、觀點表達的過程。學生對于文本的體悟、感知與洞察,不僅要從理性的視角關注文本所蘊藏的寫作技巧的內容,更需要借助語言符號的媒介,與文本中的人物、與作者形成情感上的碰撞,讓學生真實感知文本語言所裹挾的豐富情感,然后再還原、輻照在學生真實的生活經歷上,從而形成情感認知上的共鳴,自然地喚醒學生內在的語言儲備,讓語言隨著情感地迸發(fā)自然的流淌出來。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描寫了波蘭著名音樂家肖邦以退為進的智慧之舉,在國家飽受欺凌之際,他毅然選擇離開,以作曲鼓舞波蘭人民奮勇抗擊敵人的故事,課文的最后,處于彌留之際的肖邦最后遺言令人振聾發(fā)聵: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此處文本情感達到頂峰,肖邦由于處于生命垂危之刻,太多的話語無法表達,都最終濃縮在這一句話中。如何才能讓學生與肖邦的情感形成高度融通呢?學生可以對文本所呈現(xiàn)的內容進行材料資源的整合運用:當肖邦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埃斯內爾贈送的泥土,此時的肖邦會說: ;當耳邊響起《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此時的肖邦會說:;當想到波蘭人民在遭受著戰(zhàn)爭的蹂躪,此時的肖邦會說:。
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其用意就是借助于鮮活的文本語境,讓學生快速走進文本的內在世界,將肖邦對祖國的牽掛、思念自然地對接在學生的心潮中,他們對肖邦最后一句話的認知就已經不再是膚淺的表層意思,隨文練筆就成為了解構人物心理圖譜的重要渠道。
古語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毖酝庵饩褪菚x得多了,寫文作詩就能左右逢源,信手拈來。這其中的讀書,一方面是要學生對文本自身的語言和內容進行自然地感知與積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讓學生利用教材文本中最貼近自己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資源展開大膽的模仿遷移,從文本材料選擇、內容安排、寫作順序等不同的方面展開。
如《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說理文為了印證中心論點,分別選擇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等人物的事例,但作者是怎么描寫這些事例的呢?學生可以圈畫出分別描寫三個人物的語句,然后再加以統(tǒng)整發(fā)現(xiàn),這三個材料中的語言都非常簡潔,與一般性的記敘文中強調細節(jié)刻畫的方式不同,說理文中事例描寫直指中心,刪繁就簡。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單元中前一篇課文《諾貝爾》中的豐富素材,嘗試將其改寫為一篇說理文中的事例,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內容削枝除葉,保留中心,模仿說理文中作者處理材料信息的方法,進行遷移性的實踐模仿,為這篇課文補充第四個案例,從而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材料處理的策略,絕不是越詳細越好,而應該一切遵循著表達的需要。
教材中很多可供挖掘和借鑒的資源都非常豐富,只要教師從文本的具體特點入手,從內在的認知體驗入手,選擇貼近學生認知能力的語用資源,就能真正促進學生表達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件藝術品之所以具有鮮明而濃郁的審美價值,就在于這件藝術品給予了讀者廣闊的認知空間。一篇文本同樣也是如此,如果作者將所有的內容都塞得滿滿當當,讀者就失去了自主想象的空間,自然也就缺失了學生把握文本語言的主動權。這就需要激發(fā)學生從文本中捕捉文本內在的留白點,在閱讀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延伸和情感的升華。
總而言之,隨文練筆注重的是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問題的,重點在于鼓勵學生多寫,寫真情實感。特別要珍惜寫作能力較弱學生的點滴亮點,讓學生在練筆中獲得一份收獲、一份快樂,從而擁有寫作的自信,為學生核心表達力的鑄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