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馳華,馬樹華
(1.2.玉林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在語言學教學中,例子的選擇是一個很常見但是也很重要的問題,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效益的大小,也是課堂教學藝術性的表現(xiàn)之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之一,教師在備課、上課乃至課外輔導、考查和考試中,都需要重視例子的選擇、講究例子的運用,并把它作為教學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下面結合語言學教學體會,就語言學教學例子選擇的意義、語言學教學例子選擇的原則等問題談談看法。
語言學教學,不管是普通語言學的教學還是具體語言學的教學,其基本任務都是系統(tǒng)地講授語言學或具體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完成上述的任務,必須依靠和依賴于例子的選擇。語言學教學內(nèi)容紛繁復雜,但從內(nèi)容的性質(zhì)來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理論性、闡釋性內(nèi)容,其具體體現(xiàn)形式是概念、特點、性質(zhì)、原理、規(guī)律等;二是例子。也就是說,例子是構建教學內(nèi)容不可或缺的因素。語言學教師應當認識到,例子是語言學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子的選擇、選用應當作為課堂教學設計不能回避的問題,選擇什么樣的例子、什么時候使用例子都必須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和合理的設計。例如,“語素”的教學必須包括帶有比較強理論性的概念的教學以及與概念高度吻合的具體例子,否則就無法達成教學的目標。
“基礎理論課,最忌諱空洞的說教。理論是骨架,說明理論的貼切、生動的語言現(xiàn)象或事例是血肉;既有骨架又有血肉,基礎理論課才能鮮活起來,才能有生命,才能吸引人?!盵1]唯有對例子的功能作如此的認識并在教學中切實重視例子的選擇和利用,語言學教學的內(nèi)容才能豐富、充實、完整,語言學教學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成效。
例子在教學中無處不在:闡釋概念需要例子,理解規(guī)律需要例子,論證觀點需要例子,一言以蔽之,例子具有強大的闡釋功能。沒有例子,語言學教學一方面會隔絕自己和豐富多彩的語言生活的聯(lián)系,無法彰顯自身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也會使自己陷入從理論到理論的泥淖,空洞、抽象、枯燥、乏味。我們知道,其他學科的教學也需要例子,但是,就理論與例子的關系而言,語言學中二者的密切程度超過了其他學科,因為語言學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教學程序的推進,都需要例子。以“語素”教學而言,在闡明概念的內(nèi)涵“音義結合體”“最小”之后,就需要能夠闡明上述理論的具體例子,包括一般的和特殊的語素的例子(前者如馬、跑、活、媳、孩,后者如參差、徘徊、克隆、坦克、淅淅瀝瀝)。再如音位是“語言學概論”和“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非常抽象、難懂。如果沒有大量的例子,音位、音位歸納的原則、音位的變體等問題,就根本沒有辦法說清楚,學生也根本不可能理解和掌握??梢?,沒有例子的語言學教學是不可以想象的,甚至根本無法開展教學活動,自然也就談不上什么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都面臨著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學習興趣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的問題,但是其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學生對一門學科的認同和喜愛,是推動課堂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不竭的內(nèi)在動力。所以,每一門學科都要從自身的特點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學教學尤其應當如此,因為語言學缺乏文學的形象性、情感性、情節(jié)性等引人入勝的因素或手段,普遍存在著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而注重教學例子的選擇即為其中之一種。因為豐富多彩的例子,能夠解釋語言生活和語言本身的豐富多彩,而例子本身所包含的豐富的信息又能激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并進而提升了學習的興趣。教學“修辭”,我們選用了《契訶夫手記》中的一句話“這一帶的土壤好極了,你種下一根車杠試試,過上一年的話,就能長出馬車來”作為夸張的例子,選用據(jù)稱是陳寅恪命題的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入學國文試題(上聯(lián))“孫行者”(陳寅恪擬的下聯(lián)答案是“祖沖之”/“王引之”,周祖謨的答案則是“胡適之”)作為對聯(lián)工對的例子。這些例子,或者想象宏奇,造語新奇,道人未道,或者對仗工整,意蘊豐厚,文采斐然,但都能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課堂氣氛的作用,能夠一改語言教學課堂呆板沉悶的局面。
例子選擇的意義,還可以從教師的角度來認識。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教師本質(zhì)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從事教學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學術積累,這種知識儲備和學術積累既包括專業(yè)理論修養(yǎng),也包括與這種專業(yè)理論相對應的語言事實和語言材料即例子。這種語言事實和語言材料的儲備和積累越豐厚,課堂教學的自由度就越大,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就越大。事實上,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怎樣運用例子,在什么情況下運用例子,確實是評價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音位是具體語言或方言中具有區(qū)別詞或語素語音形式的最小的線性語音單位,是一種抽象的“音類”。為方便學生理解,我們設計了“抽象的姓名和具體場景的人”的例子:一個人的姓名,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這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中則是具體的個體。例如“姚明”這個名字,具有抽象性,但在不同場合,假如姚明坐普通的公交車、睡普通的床鋪,就必然要“低頭”和“彎腰”,而這些“低頭的姚明”和“彎腰的姚明”就可以看作是“姚明”這個音位的音位變體(條件變體)。至此,音位、音位變體及其關系,就比較好理解了。所以說,教學例子也具有凸顯教師學術底蘊的作用。
語言學教學中例子如此之重要,就存在一個如何合理、適時、恰當?shù)剡x擇例子的問題。語言學教學如何選擇例子,我們認為應當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語言學教學中的例子,要符合課程的性質(zhì)要求,要根據(jù)課程的性質(zhì)是普通語言學還是具體語言學來確定例子的選擇和取舍。一般來說,普通語言學例如語言學概論由于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的一般語言,例子選擇范圍比較大,各種語言、方言以及現(xiàn)代、古代的語言都可以作為其例子的來源,因為不這樣就不可能闡明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和理論;當然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學術興趣、研究領域等因素的制約,教學例子不太可能涵蓋古今中外的語言,但是避免例子來源單一語言化卻是必須恪守的起碼底線。例如,普通語言學講“單純詞”,不能滿足于具體語言學例如現(xiàn)代漢語所講的“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叫作單純詞”[2],因為其研究對象的廣泛性,這個概念無法涵蓋豐富多彩的語言現(xiàn)象,必須在上面的基礎上有所補充,即“由一個詞根語素或一個詞根語素加上屈折詞綴構成的詞稱為單純詞?!盵3]91由此例子的選擇也必須包括諸如“books”“students”等情形。至于具體語言學例如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其研究對象比較單一、明確,例子選擇范圍就比較狹窄,一般情況下,必須是“現(xiàn)代”或“古代”時段之內(nèi)的語料,否則就有悖于“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的課程性質(zhì),不符合學科的特點和要求。
科學性是教學必須恪守的第一要素,例子選擇也不例外,否則就會有違“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初心?!墩Z言學綱要》(修訂版)(下稱修訂版)在說明“音素在一個語言中的互補關系主要體現(xiàn)為組合條件的不同,特別是音節(jié)中的語音組合條件”[3]65時舉例認為,“哀”“安”“啊”中的a是前[a],“熬”“昂”中的a是后[ɑ],就存在科學性的問題。漢語傳統(tǒng)的語音教學區(qū)分[a]、[ɑ]和[A],修訂版前的版本也是如此。修訂版改動的原因是“但隨著語言學家了解的語言逐漸增多,他們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語言有三個a的對立。所以,2005版的國際音標方案規(guī)定只區(qū)分前a和后a?!盵3]44我們認為,國際音標可以取消[A]這個符號,但無法取消普通話中存在[A]的事實,所以把[A]合并到[a],既不科學,也違反了漢語的傳統(tǒng)。正因為科學性的缺陷,導致了音理解釋力的下降,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造成了不應有的障礙。再如,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但這“語音單位”是指音質(zhì)成分,超音質(zhì)成分不算音素?!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以前的版本認為音節(jié)“m?!庇小叭齻€音素”是錯誤的(錯誤地把聲調(diào)看作了音素),從2012年第6版開始已經(jīng)做了改正。
語言學教學例子在可能的情況下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以凸顯教學的思想深度,達成教書育人的總目標。當然,這種思想性絕非是外加的,而是與語言教學水乳交融的自然呈現(xiàn)。以推廣普通話而論,如果教學例子選擇精當,將會有助于提高對普通話的認識,獲得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例如,有人說不推廣普通話,不同方言區(qū)的人之間很難或者根本不能進行交際。這個例子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但還不夠全面,更未能深刻揭示推廣普通話的政治意義。因為如果推廣普通話僅僅是為了交際和溝通,眼光也未免短淺了一些,思想層次也低了一些。究其原因,乃是論者的思想層次太低,所舉例子本身缺乏應有的思想深度,自然也就難以全面、有力地支撐起論點。如果能在前面的基礎上,聯(lián)系《憲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的有關表述例如“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4]“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guī)范漢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5],對于明確普通話的法定地位、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的意志以及推廣普通話的政治意義就能有全面、深刻的認識。能夠給我們以啟發(fā)意義的還有李格非先生編字典時對例子的選擇。李格非先生任《漢語大字典》常務副主編,選擇“例句”一絲不茍。他的學生看到他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就勸他:“卡片這么豐富,可以信手拈來。例子證明釋義即可,何必盡善盡美?”可是,李先生卻說:“同樣解釋一個把字句的‘把’,林語堂的例子是‘把人殺死,把錢搶走’,我的例子是‘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8]兩相比較,林語堂的例子只是“證明釋義”而已,李先生的例子則不但“證明釋義”,也傳達了一種對美好德行的尊崇和褒揚,其本人也正是這種美好德行的身體力行者,既追求語言學上的準確科學,也追求一種語言學以外的東西,即例子的思想深度,這是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
文學貴典型,語言學教學也莫不如此。典型就是能夠突出、鮮明、有力地表現(xiàn)出同類的人、物、理的本質(zhì)或普遍性。例子必須全面、深刻、鮮明地體現(xiàn)概念或規(guī)律的內(nèi)涵,而不能部分地符合概念或規(guī)律的要求;如果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勢必會影響人們對概念或規(guī)律的正確理解,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例如,語言學概論講時態(tài),應該選擇英語或俄語為例。雖然漢語有一部分動詞、形容詞重疊之后能產(chǎn)生語法意義的改變,類似于印歐語的形態(tài)變化,“但是漢語的這種形態(tài)變化并沒有什么普遍性,不能類推,因而很難說有什么規(guī)律性”[7],用呂叔湘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漢語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8],即缺乏典型性,不能作為說明形態(tài)問題的典型例子。另外,語言學中的一些現(xiàn)象例如詞與短語之間存在一種亦此亦彼的中間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介于兩類事物中間的過渡狀態(tài)作為這兩類事物中的某一類的代表,例如把離合詞作為一般例子來說明詞的特點,必然會影響對這一類事物的正確把握,會使學生難以準確地把握事物的特點,產(chǎn)生不應有的負效應。
經(jīng)濟,即舉例要簡約、精要,以一當十。能夠說明問題的例子,一兩個就夠了;例子選擇失當,即使數(shù)量再多,效果也不會好。例如,教學普通話輕聲的作用時,我們就只舉了這么一個例子。
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哪討桂花油?(《紅樓夢》第62 回史湘云語)
在口語中區(qū)分“鴨頭”(yātóu)和“丫頭”(yātou),主要看“頭”是否念輕聲。如果“頭”都不念輕聲,這句話就成了“這鴨頭不是那鴨頭”,說的是兩個不同的“鴨頭”;如果“頭”都念輕聲,這句話就成了“這丫頭不是那丫頭”,說的是兩個不同的“丫頭”。唯有前面的“頭”念非輕聲(陽平),后面的“頭”念輕聲,才符合句子的本意。例子雖然僅此一個,但輕聲區(qū)別詞義的功能已經(jīng)昭然若揭了(類似的例子,還可以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來選擇,《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有區(qū)別詞性詞義作用的輕聲詞共有175個[9])。
形象性的例子,能夠化深奧抽象為淺顯平易;這也是人們需要例子的重要原因。以教學而論,不少學科都有較強的理論性,存在名詞、術語抽象枯燥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門學科有一些理論色彩比較濃郁的術語是正常的,但在教學中則不能對這種“理論色彩”熟視無睹,相反,要盡量淡化它,并給予形象化的解說。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并熟練掌握各種修辭手法,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舉例。例如,輔音的發(fā)音方法“塞音”“塞擦音”“擦音”等概念抽象難懂,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可以采用開門、關門等常見而又形象的例子來解說:塞音(如[p]、[ph]、[t]、[th]),把門關死(塞),然后突然打開,氣流爆發(fā)成聲;塞擦音(如[ts]、[tsh]),把門關死(塞),然后稍稍打開一道縫,讓氣流摩擦而出(擦);擦音(如[s]、[f]、[v]),門沒有關死,自始至終都有一道縫,氣流從門縫摩擦而出(擦)。教學實踐表明,這樣選取例子,就可以把發(fā)生在口腔這個“黑匣子”里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語音現(xiàn)象以形象的方式訴諸學生的理性,并有效地指導發(fā)音實踐。
類似的例子還有稱輔音的發(fā)音部位為“收費站”,稱發(fā)音方法為過收費站的方式(例如“交費通過”“繞道”“沖卡”等),稱普通話中輔音nɡ只做韻尾為“韻尾專業(yè)戶”,稱輔音n既做聲母又做韻尾為“腳踏兩只船”,互補原則通俗化稱為“不共戴天”。
例子選擇的別開生面,要求例子要避開陳詞濫調(diào)、人云亦云,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以增強課堂教學的魅力,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語言學家胡裕樹先生講授漢語的句式,他并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上課伊始就逐一列舉漢語的幾種句式,而是問學生漢語的句式都有哪些,接著朗聲背誦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眾人正在莫名其妙,胡先生說話了,這四句詩依次是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漢語的基本句式也就這些[6]。胡先生別開生面的例子,不僅創(chuàng)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而且強化了學生的記憶,讓人終生受用;同時,也會給我們以后選擇例子以有益的啟示。再如,漢語拼音方案中字母“i”代表[i][][]三個音素,這就存在在具體音節(jié)中如何區(qū)分這三個音的問題,我們自擬了一個例子:身高、長相、氣質(zhì)和衣服都相同的三胞胎,識別這兄弟三個,可以從外出時他們跟著的親人來判斷——老大跟爸爸,老二跟媽媽,老三跟爺爺?!巴獬龃钆洹笨梢宰R別三胞胎,“字母搭配”可以識別上面三個音素,即跟平舌聲母搭配的是舌尖平舌元音[],跟翹舌聲母搭配的是舌尖翹舌元音[],不跟平舌聲母、翹舌聲母搭配的是舌面元音[i]。這類例子別開生面,生動、形象,也很好理解。
語言學教學中例子的選擇反映了教師的學術素養(yǎng)、學術視野以及教學理念,是一門藝術,也是教師的智慧和風度的體現(xiàn),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的高低,因此,例子應當謹慎選擇、深思熟慮,“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例子的選擇也應當有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