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王青,崔云靜,翟雪靚,楊楠,王麗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yī)院綜合科,北京 100038)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藥代學和藥效學特點,以致一些藥物在老年人中更容易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1],有時藥物引發(fā)的不良后果往往大于治療獲益,為此美國學者1991年提出了老年人潛在不適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概念并制定了診斷標準。PIM是指老年人使用此類藥物的潛在不良風險超過預期獲益,是一類高風險藥物[2]。我國對PIM關注較晚,2017年推出了中國老年人PIM目錄修訂版[3]。目前基于2017版中國PIM目錄的研究較少,而現(xiàn)代老年醫(yī)學研究以多病共存和老年綜合征為特點,以老年人綜合評估和診治為核心[4],為此我們對PIM是否與老年患者共病、衰弱、失能有關進行了研究。
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yī)院綜合科住院老年患者372例,根據(jù)中國老年人PIM目錄(2017 版)確定是否存在PIM[3],分為PIM組238例和非PIM組134例。納入標準:年齡≥65歲;能完成評估內(nèi)容;入院前6個月服藥規(guī)律。排除標準:未服藥;重癥和終末疾病及預期壽命不長;長期臥床。
1.2.1 資料收集 通過醫(yī)院病案系統(tǒng)收集符合入選標準患者的病歷資料,利用自行設計的表格記錄患者性別、年齡、診斷、聯(lián)合用藥情況、住院時間、患者功能狀態(tài)評估結(jié)果、電話隨訪此次出院后1年內(nèi)全因再住院次數(shù)。由綜合科1名負責合理用藥質(zhì)控專員提取相關數(shù)據(jù),1名臨床藥師進行數(shù)據(jù)核對。
1.2.2 軀體功能評估 (1)6 m步速檢查:從起點出發(fā)記錄步行6 m所用的時間,6除以所用秒數(shù)即為步速。患者可使用輔助工具但不能攙扶,>0.8 m/s為正常。(2)握力檢查:自制握力測量表,收集患者住院時間、優(yōu)勢手、入院時優(yōu)勢手握力等內(nèi)容。采用香山EH101 握力計(廣東中山) 測定患者優(yōu)勢手握力。測量方法:患者優(yōu)勢手持握力計,掌心向內(nèi),表盤朝外,采用站立姿勢,身體直立,雙臂自然下垂,握力計勿與身體和衣物接觸,語言鼓勵患者使出最大的力量,測1次前臂最大等張收縮力即握力,男性<22 kg、女性<14 kg為降低。(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Katz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daily living,ADL)量表[5]和Lawton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daily living,IADL)[6]量表進行評定。Katz ADL量表包括洗澡、穿衣、上廁所、吃飯、自身移動和大小便自控能力6個條目,總分6分。6分:完全獨立;3~5分:部分功能依賴;≤2分:嚴重功能依賴。Lawton IADL量表包括使用電話、購物、烹調(diào)食物、維持家務、洗衣物、使用交通工具、服用藥物和家庭財務處理共8個條目,總分8分。8分:正常;6~7分:輕度依賴;3~5分:中度依賴;≤2分:嚴重依賴。條目中至少有l(wèi)項不能完成分別定義為ADL受損和IADL受損。
1.2.3 衰弱評估 衰弱量表(frail scale)在2008年由國際營養(yǎng)、健康和老年工作組的老年專家提出,適用于臨床老年衰弱人群的篩查[7]。包括疲勞、最近1年內(nèi)體質(zhì)量下降>5%、不能上一層樓、不能走500 m、患有>5種疾病共5個條目,每條1分。0分為無衰弱,1~2分為衰弱前期,3~5分為衰弱。
1.2.4 共病評估 Charlson等[8]于1987年參考不同疾病對患者1年死亡率的相對危險度開發(fā)了查爾森共病指數(shù)(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并隨后加入了年齡因素。CCI包括疾病評估、嚴重程度評估和評分系統(tǒng)3大部分。其中疾病評估包括19項疾病,嚴重程度評估則是根據(jù)疾病嚴重程度權(quán)重分別賦予1、2、3和6分。CCI根據(jù)年齡調(diào)整分值,自50~59歲開始計1分,每增加10歲分值增加1分。
依托我院綜合科,按照統(tǒng)一標準和儀器設備測量握力和6 m步速。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后的專職醫(yī)師對受檢者進行病史詢問和PIM情況調(diào)查,并負責ADL、IADL和衰弱評估結(jié)果的分析。
372例患者中,男性205例,女性167例,年齡65~107(84.3±6.5)歲,患病數(shù)量1~22種,≥5種疾病患者占83.8%(312/372),PIM發(fā)生率64.0%(238/372)。PIM發(fā)生率最多的3種疾病為反流性食管炎86.5%(83/96)、焦慮抑郁狀態(tài)82.0%(50/61)和睡眠障礙75.8%(69/91)。PIM藥物前3位分別為氯吡格雷27.2%(101/372)、艾司唑侖26.9%(65/372)和雷貝拉唑14.8%(55/372)。6 m步速降低患者占54.3%(202/372),握力降低患者占38.7%(144/372),ADL提示依賴患者占55.9%(208/372),IADL提示依賴患者占63.7%(237/372)。
2組患者性別、住院時間和握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IM組患者年齡、服藥數(shù)量、衰弱評分、CCI和6 m步速降低比例高于非PIM組患者,ADL和IADL評分低于非PIM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PIM與年齡(r=0.152,P=0.003)、服藥數(shù)量(r=0.493,P<0.001)、CCI(r=0.126,P=0.015)、6 m步速降低(r=0.110,P=0.034)、衰弱量表評分(r=0.141,P=0.006)呈正相關,與ADL評分(r=-0.131,P=0.011)和IADL評分(r=-0.128,P=0.014)呈負相關。
以是否存在PIM為因變量,以年齡、服藥數(shù)量、CCI、6 m步速降低、ADL評分, IADL評分,衰弱量表評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表明服藥數(shù)量為PIM的危險因素(表2)。
表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PIM: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CCI: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HGS: hand grip strength; ADL: activities daily living; IADL: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daily living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IM的影響因素
PIM: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CCI: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ADL: activities daily living; IADL: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daily living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合理用藥問題越發(fā)被關注。國內(nèi)以Beers標準調(diào)查報道老年住院患者中53.5%~72.4%[9-11]患者存在PIM,高于國外研究報道的34.2%~47.0%[12,13]。本研究以中國老年人PIM目錄為標準檢出住院患者PIM發(fā)生率為64.0%,與國內(nèi)以Beers標準的檢出率一致。PIM藥物前3位分別為氯吡格雷、艾司唑侖和雷貝拉唑,與目前中國老年患者的疾病構(gòu)成相一致[14]。劉琛等[15]對國內(nèi)6城市門診調(diào)查顯示,檢出PIM中使用最多的藥物為氯吡格雷(36.28%),其次是艾司唑侖(12.26%),與本研究結(jié)果類似,分析與住院患者高齡和共病多有關。
我國老年患者PIM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國外,考慮可能與我國PIM目錄制定較晚和臨床醫(yī)師對PIM不夠重視有關。關注老年人的共病、失能和衰弱問題是現(xiàn)代老年醫(yī)學的重點,本研究中的CCI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共病評估指數(shù),也是預測疾病死亡風險有意義的指標,可判斷患者患病的嚴重程度。Reich等[16]對參加瑞士醫(yī)保計劃的169 490例老年人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共病數(shù)量與PIM有關,Beer等[1]也發(fā)現(xiàn)CCI與PIM有關,本研究也表明共病數(shù)量及CCI與PIM相關。
本研究通過Katz ADL和Lawton IADL量表對失能進行評估。國外有研究顯示PIM與ADL下降相關[17,18]。也有研究結(jié)果顯示PIM與ADL下降無關[19,20]。Zhang等[9]針對456例年齡(81.8±7.8)歲的老年住院患者使用Beers標準確定PIM后,發(fā)現(xiàn)口服藥物數(shù)量(OR=1.864, 95%CI1.210~2.871)和衰弱指數(shù)確定的失能(OR=1.935, 95%CI1.056~3.546)是PIM的危險因素。本研究僅表明服用藥物數(shù)量是PIM的危險因素,考慮與本研究使用的是中國老年人PIM目錄有關。另外中國老年人PIM目錄(2017版)中氯吡格雷、尼麥角林等中國老年人常用且易造成身體傷害的藥物也在目錄中,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PIM首位藥物是氯吡格雷,此類藥物的風險主要是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對軀體功能的影響較小,所以與Beers標準確定的PIM研究結(jié)果可能會有偏差。
衰弱是指老年人生理儲備下降,導致機體易損性增加、抗應激能力減退的非特異性狀態(tài)[21]。國際老年營養(yǎng)和保健學會提出的衰弱量表是常用的衰弱評估工具,臨床使用簡單方便,易于操作。但對于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的預測要比臨床衰弱量表和衰弱指數(shù)差。Herr等[22]對1890例年齡(74.7±7.4)歲的老年人研究發(fā)現(xiàn),多重用藥和PIM與衰弱量表得分相關,但是調(diào)整人口學和健康因素后只有抗膽堿能藥物與衰弱相關。本研究表明衰弱量表得分和PIM相關,但不是PIM的危險因素。但也有研究報道PIM與衰弱指數(shù)、臨床衰弱量表評分有關[23,24],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的局限性:(1)使用不同評估量表在確定衰弱、失能患者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偏差。(2)本研究未排除長期住院患者,長期住院過程中經(jīng)過多次查房可能會減少PIM藥物使用,這也可能是住院時間長度與PIM無關的原因。(3)中國老年PIM目錄將藥物分為高、低2個風險等級,如果根據(jù)不同等級分組進行觀察,可能研究結(jié)果更有意義。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服用的藥物數(shù)量對PIM影響最大,而衰弱和失能對PIM無影響。臨床醫(yī)師和藥師在臨床中應重視PIM問題,加強合理用藥培訓,減少使用PIM目錄中的藥物,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尤其對反流性食管炎、焦慮抑郁、失眠和冠心病患者的用藥要更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