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教師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柴米油鹽的現(xiàn)實世界,另一個是課堂的“世外桃源”?,F(xiàn)實世界里,因為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的原因,教師感到人微和言輕。但課堂的“世外桃源”里,因為有了科學的瑰奇和人文的美麗,教師便有了詩意和遠方。魯迅的一首詩中有這么兩句:“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闭n堂就是教師的“小樓”,教師身在其中,感受著生命的純潔和真摯,享受著理想的真善和靜美。無怪乎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p>
小小三尺講臺搭建起教師的幾乎整個精神世界,那里有大愛的教育情懷、藝術的教學設計、足夠的思想深度、豐厚的學科素養(yǎng)……課堂,是教師個人事業(yè)的大天地和學校文化的大世界。
關于課堂,筆者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評價:
一、課堂的布局
課堂首先要有大局觀。課堂是社會著眼于人類未來發(fā)展的、以知識為載體的生命活動場,這種活動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化身,更以自己的教育眼光和教育思考影響著學生。人們希冀著明天更美好,這個夢想靠更優(yōu)秀的下一代人來實現(xiàn)。課堂的意義就是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下一代人!讓下一代人完成上一代人的夙愿,讓知識得以傳承和發(fā)展,讓人性得以進化和完善。
從這個根本出發(fā),課堂的功能就要既著眼于學業(yè)成績的發(fā)展,又著眼于支持著學業(yè)成績發(fā)展的心智成長、意志成長和品質成長。課堂的任務既要著眼于知識學習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又要著眼于品行培育的春風化雨。課堂的評價既要著眼于教學的成與敗,又要著眼于教育的得與失。
有教育大局觀的課堂,教師既有關于學科知識的嚴謹構思,又有關于思維、視野、道德的教育設計。
有教育大局觀的課堂,教師總在課堂方案里把學生的自主活動放在設計的首位考慮。
有教育大局觀的課堂,既不否認認知規(guī)律在學業(yè)發(fā)展中的指導意義,又重視價值觀、理想主義和心腦科學在治學上的重要價值。
有教育大局觀的課堂,篤信自主精神在個體精神和學業(yè)的雙重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唯知識的課堂只迷信“扣、摽、抓”的管理。
有教育大局觀的課堂把“身心成長”作為主旨,唯知識的課堂則把“獲得知識”作為目的。
課堂的形式雖然有很多,但從本質上說只有兩種課堂:以學為中心的課堂和以教為中心的課堂。
二、課堂的環(huán)節(jié)
新課堂都有自學和研討的環(huán)節(jié),但有自學和研討環(huán)節(jié)的不一定是新課堂。有的自學是教師把語言的教學變成了文字的教學而已,學生沿著教師設定的路線,思考著教師設計的問題,尋覓著教師設置的答案。這種自學不叫自學,它甚至更加強化了對學生思維的禁錮。自學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開放性。開放性有空間和自由兩個維度,喪失了思考的空間,沒有了選擇的自由怎么能叫自學呢?現(xiàn)在常說要讓孩子從“學會”走向“會學”,沒有開放性作為自學的前提和保證,怎么能實現(xiàn)“會學”這個目標呢?
研討是學問切磋的過程。同學之間因為成長中相同的時代背景、相近的學習經(jīng)驗、相通的語言表達方式,極容易獲得一致的心理取向,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溝通氣氛。
研討應該在一種寬松的氛圍中進行,這樣說和紀律無關。寬松指的是學生沒有“回答錯了”的恐懼,指的是教師摒棄強勢引導的企圖。
研討不應該有行政化的分工,不需要構建組長和組員關系去推進研討,而需要營造沙龍式的環(huán)境氛圍和心理氛圍,民主最應該出現(xiàn)在研討的場合。
研討可能會冷場,當講授已經(jīng)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主動思考的欲望、切磋交流的欲望就會降低。這個時候教師要注意三點:第一適當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第二增強耐心和定力,特別要愛護孩子的表達訴求并尊重孩子表達的結果。第三放松對問題討論的方向和局面的控制,教師不要用自己的經(jīng)驗定式去干預學生,不要有對課堂失控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可能來自于自身的實力不足或維護師道尊嚴的心理。其實當你抱定了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的心態(tài),想象中的復雜和難堪就會變得簡單和太平。
精講是課堂上體現(xiàn)教師主導作用的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學科教學水平的試金石?!熬弊钟袃蓚€意思:一是數(shù)量要少,二是質量要好?!熬本鸵獙滩挠腥∮猩幔峋褪橇粢恍﹥热萁o學生自學和研討,取就是教師高屋建瓴、提綱挈領地講解,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在教材上盤桓——反復講、反復練、反復考,這樣很難做到精講。多講很容易,精講卻需要立足教育的本質,站在學科的高度,抓住精要,區(qū)分綱目,將章節(jié)與章節(jié)甚至學科與學科融會貫通,萃取出學科思想,歸納出規(guī)律方法。
三、教師的基本功
教師有兩項最重要的基本功,一是板書,二是朗讀。板書有兩個指向:一是粉筆字的書法功夫,二是板書內容的概括能力。書法在學堂的地位已經(jīng)式微,而今寫字幾乎已成為極少數(shù)書法愛好者的非作業(yè)性練習。有許多知識分子學問做得很好,字卻寫得很糟糕。古有“以貌取人”之說,對社會大眾來講,書法雖然不等于學問,但“以字取師”仍然是普遍的心理。
但光字寫得好還不行,教師非得有對知識內容的較強概括能力,才能使板書簡潔、準確、明快。
在語言類學科(語文、英語)里,朗讀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情感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中小學教師非常重視課堂上的朗讀環(huán)節(jié),他們讀起來搖頭晃腦,沉醉于其中。學生也為教師的投入之美、文章的意境之美而感動。教師醉在詩情和畫意中,學生醉在理想和遠方里。如今的課堂,教師朗讀時少了自得和癡迷,學生聽讀時少了忘我和神往。如果沒有了朗讀,只剩下語法,只剩下八股套路,語言學科的美還有多少呢!
四、教師的四種能力
第一種能力是處理教材的能力。過去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jù),現(xiàn)在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參考。教材是依據(jù)的時候教師必須圍著它轉,是參考的時候它任教師裁剪所用。教師對教材進行取舍時,必須熟悉教學大綱,熟悉學科知識體系,熟悉學情,在這個前提下寫出完整的課案。完整的課案是指要有指導學生自學的學案,要有精講的講案,要有體現(xiàn)教育教學藝術的組織教學的堂案。
這種課案是有生命的方案,因為教師走進教室并不是課案的結束,而是課案的進行時。課案要因課堂中的生成問題而隨時調節(jié),要因課堂的總體感受在課后進行補充和完善。
第二種能力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能力。有人說出了校門走入社會之后,腦海中留下的東西才是學校學到的東西。據(jù)說留在腦海的東西只占學到東西的20%左右,是忘記還是留在記憶中,皆因是否產生“問題意識”所致。若知識經(jīng)過了苦思冥想、夜不能寐、難以釋懷,就會像《酒干倘賣無》里唱的那樣“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所謂“問題意識”,就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生發(fā)出遐思和異想,遇到過疑惑和困難。好課堂不是一覽無余的課堂,而是在思索中感受到柳暗花明的課堂。
第三種能力是課堂的調動能力。這種能力似乎無關教學,但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專注度、學生思維的方向和區(qū)域、學習困難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反映著“教師主導”角色水平的就是這種能力。這種能力是稟賦,是教師素養(yǎng)的展現(xiàn),是讀書、閱歷和課堂經(jīng)驗長期積淀的結果。
第四種能力是語言能力。它包括口頭語言、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它決定于先天的智能類型、后天的文化功底以及對教育的理解和追求??陬^語言要簡潔、明快、親切、準確。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要和善、形象、友好、自然。語言能力不僅僅表現(xiàn)為伶牙俐齒,它還有著深刻、精辟、風趣、明快、樸實等諸多內涵,是教師核心素養(yǎng)的外顯形式。
五、課堂觀
課堂的意義對學生來講,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心智和品德的成長。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歷經(jīng)千山萬水,受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后才完成了英雄傳奇。我想問:千靈萬能的觀音菩薩、法力無邊的如來,為什么沒有免除師徒四人的萬里迢迢之苦難、遭遇妖魔鬼怪之險境,而只在他們處于束手無策的絕境中時才云端呈祥,救他們出“水深火熱”呢?它告訴我們一個生命的真理:想讓弟子成佛,就應該只給他指出一個方向,種下一個信念,而后任由其百般掙扎,經(jīng)歷劫難波折,直至柳暗花明……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就不能成佛!
當教師讀出《西游記》中這層深刻用意時,課堂觀就會發(fā)生翻轉性的變化。
(作者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