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張文年(國家級“非遺”宣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周美洪(國家級“非遺”徽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潘筱英(師從國家級“非遺”竹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法兒) 胡秋生(省級“非遺”歙硯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你知道白居易詩里“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說的是什么寶貝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又是用什么墨水所書寫的呢?最愛捉弄和中堂的紀大煙袋最愛的又是哪種硯臺呢?今天,我們聊一聊棲身于書房中的“四大神器”。
宣筆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23年。據(jù)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223年,蒙恬南下伐楚時,途經(jīng)中山,發(fā)現(xiàn)這里的兔肥毫長,可以制筆,因此,有“蒙恬造筆”之說。盛唐時期,宣筆作為貢品進獻朝廷,使得“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見白居易《紫毫筆》)。紫毫,就是選用山野兔尾巴上的毛。
宣筆按制作原料和彈性強弱,一般分為硬毫、軟毫、兼毫,硬毫如紫毫(山野兔)、狼毫(黃鼠狼)、鼠須等;軟毫如羊毫、雞毫、胎毛;兼毫又稱“二毫筆”,是用羊毛、兔毛,或羊毛、狼毫兩種毛配置而成,介于軟、硬兩毫之間。
宣筆的制作技藝極為復雜。需經(jīng)過選料、水盆、制桿、裝套、修筆、鑲嵌、刻字、檢驗包裝八大工序和100多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為選料和水盆。水盆又稱水作工,是宣筆制作過程中最為復雜的工種,要經(jīng)過理毛、切毫、整毫等十幾道流程,至今仍需人工而無法用工業(yè)機器代替。
選料環(huán)節(jié)不僅僅涉及對不同材質原料的選擇,不同地域、不同季節(jié)對毛料選擇也有很大影響。
以羊毛為例,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養(yǎng)殖山羊,毛主要包括皮毛、尾毛、須毛。山羊毛品質與地域頗有關系。由于氣溫適宜、水草豐美,長江三角洲所產(chǎn)的山羊毛歷來都是制筆的優(yōu)質材料,尤其是太湖沿岸的嘉興、湖州、蘇州等地區(qū)的羊毛為著。山羊毛的質量與氣候均有重要的關系,一般而言,冬季氣溫越低,山羊毛質量就越好。
“非遺”大師張文年鉆研制筆三十年,他不但掌握了宣筆制作的全部技藝,而且在筆毫的脫脂、成形方面卓有成就,將傳統(tǒng)宣筆的制作工藝逐漸推向精微。
制墨制得好,還能當官?在南唐皇帝李煜看來,當然能。因為制成了“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的佳墨,制墨師奚廷珪被召為墨務官,并獲賜“國姓”。
而“徽墨”之名的誕生,也是源于一位皇帝,癡迷書畫的宋徽宗將徽墨之都—歙州改為徽州,徽墨從此名動天下。
徽墨采用動、植物油煉煙,拌以皮膠、天然麝香、梅片、金箔等珍貴材料制成,正因為有獨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藝,香味濃郁自然,書畫歷久不褪。
徽墨的品種有一千多個,主要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凈煙、減膠、加香等,其中,用松樹燃燒煉制出來的煙稱松煙,用桐油加動、植物油燃燒煉制出來的稱油煙。
通過對現(xiàn)代松煙燒制工藝進行實地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生長年代較久、含松脂較多的松材,燒出的煙黑且多,為上等原料;而新生的松材、山坡背陰或北方的松材因為接受日照時間短,含有的松脂較少,燒出的煙多呈青、白色,而且煙量較少,不可作為燒煙原料。
徽墨的整個制作過程要經(jīng)過點煙、和膠、杵搗、制墨、晾墨、整理、銼邊、洗水、填金、刻模等十多道工序。在杵搗環(huán)節(jié),所有的制墨原料要盡量攪拌均勻,然后杵搗,直至搗勻搗透才行,所以有“墨不厭搗”之說。
制墨是徽墨制作工序中最吃力氣、最耗功夫的工序之一。依靠的是純手工制作技藝。制墨人要掄起8斤重的方體鐵錘反復捶打,一手不斷地翻動墨泥,直捶得廠房震動、墨香四溢。
覆碗收煙,集煙制墨,徽墨大師周美洪在歷代制墨名家配方和技術的基礎上,傳承和恢復了唐宋以來的制墨工藝,依據(jù)古法工藝燒制的燈盞碗煙墨“一點如漆、萬載存真”。
徽墨歷久彌香,而這煩瑣細致的制墨技藝在悠長的歷史中能留存至今,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周美洪這樣的工匠精神,為“非遺”
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字體與毛筆
楷書,宜用兼毫筆;行書,宜用狼毫、兼毫筆;草書,以羊毫筆為主;隸書,用羊毫或兼毫筆為宜;篆書,可用羊毫筆書寫,長鋒尤佳。
青少年用筆建議
張文年建議,初學者可以買一支長鋒羊毫筆,筆鋒長度在4~5厘米左右,直徑在1厘米左右,這樣的毛筆可以寫7厘米見方的大楷字。對于剛學毛筆字的人來說比較合適。
竹紙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紙。它的制作工藝流程可概括為72道手工,繁復的工藝反映出竹紙制作工人真實的工作方式。祭山神、砍竹、斷青、削竹、拷白、浸泡、斷料、漿料、入鑊、煮料、出鑊、翻攤、磨料、打漿、撈紙、曬紙、檢驗……從一支嫩竹到一張竹紙出廠,大小工序可能不止72道,有些工序是需要反復操作的。
其中,“削竹”工藝是竹紙制作流程中較為特殊的環(huán)節(jié),竹子去掉表皮,以獲得均勻、老嫩一致的纖維(白料)?!跋髦瘛笨梢员WC嫩竹纖維的純粹柔韌,令做出的紙張致密光潔。不去皮的竹子叫“湖塘料”,竹皮纖維相對粗糙,有些人喜歡其質樸、自然、帶筋?!翱桨住惫に囎屩袢馑缮ⅲ诤罄m(xù)工序中竹肉容易浸入石灰、尿素發(fā)酵,漂洗析出營養(yǎng)成分?!敖荨薄胺瓟偂钡裙ば颍枰と嗽诟邷貭顟B(tài)下、在石灰水池里手工作業(yè),勞動強度很大?!皳萍垺痹谥窦堉谱鞴に嚵鞒讨凶罹咛攸c,無論紙張尺寸大小,都是一個工人操作,即一個人撈出一整張紙。
自古以來,中國最好的紙都是為文化服務,服務群體是文人士大夫,根據(jù)用途可劃分為書法用、繪畫用、書籍刷印、裝裱裝璜用等。這就對紙?zhí)岢隽藘蓚€要求:第一,保存時間久,不霉變、不腐爛、不遭蟲蛀;第二,著墨受色敏感,適量吸水。而竹紙能夠很好地滿足這兩個要求。
竹紙的特點是紙性半生半熟,見筆見墨,蓄水量相對小,垂直滲透,入木三分。檀竹與檀草混合、長短纖維交織,這是宋代就有的工藝。今人在前人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真正紙壽千年的竹紙產(chǎn)品。
竹紙最早起源于公元4世紀,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多位書法大家的墨寶都采用竹紙書寫。比如書圣王羲之的《雨后帖》,王獻之的《中秋帖》,曾鞏的《局事帖》,米芾的《珊瑚帖》《論紙?zhí)?,等等。時至今日,竹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通過竹紙這一傳遞千年的載體,讓更多人了解、領會竹紙及竹紙背后的故事,將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洮硯、端硯、黃河澄泥硯齊名?!堕單⒉萏霉P記》的作者、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生平最愛歙硯。在比較了端硯和歙硯后,他認為歙硯難得,更稀有而珍貴。
歙石的地質年代距今10億年,歙石所含礦物質成分各不相同,有的如線條層次排列,有的以水滴狀暈開,從紋色上又分為羅紋、眉紋、金星和銀星等。歙硯石質堅韌、溫潤瑩潔、紋理縝密,撫之如柔膚,扣之似金石。
從一塊硯石石材到制成歙硯成品,大致要經(jīng)過選料、制坯、設計、雕刻、磨光、上光等若干道工序,其中選料和雕刻環(huán)節(jié)最為關鍵。
選料。根據(jù)制作規(guī)格和有關要求挑選石料,將挑選出的硯石輕輕敲擊,叩聲清脆為硯石上等品,叩聲低沉次之,發(fā)音如木聲則不宜制硯。制硯對硯石的硬度也有要求,一般在莫氏 3~4 度之間,硬度適中。
雕刻。雕刻分鑿刻和雕刻兩步。定稿后開始鑿坯,首先要將墨堂、墨池(也稱水池)及背石、陰肚等部分鑿出,再用鏟將鑿過的部位鏟平,接著用油石磨平,水砂打光,這樣的素池硯(即不雕刻圖案的硯式)即完成。
歙硯雕刻具有巧、妙、絕之工藝特點,線條流暢、刀法剛健、渾厚樸實、美觀大方,手法以淺浮雕見長,深雕、鏤空雕刻較少。這是因為歙石在雕刻過程中容易成片掉落,淺浮雕是以淺顯深、雖淺尤深的一種雕刻手法。
制作歙硯需要具備嚴謹?shù)膽B(tài)度,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道工序。為達到硯坯準確、硯石標準對稱的效果,“非遺”傳承人胡秋生還探索創(chuàng)新采用熱處理技術,解決硯臺的木盒受氣溫濕度影響收縮變形的問題。
“一方硯不是說拿來就雕的,你得對它負責任,對它的各個方面有一種設想,它的紋理,它的造型,它今后想產(chǎn)生的結果,這是文學、藝術、技藝高度融合的一種作品?!鄙陟ǔ幨兰?,從事歙硯雕刻多年的胡秋生,早已把時間和手藝刻進了他的生命。
作為流傳千年的傳統(tǒng)書寫工具,沒有任何一種工具可以像筆、墨、紙、硯那樣鑲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承載著中華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胺沁z”傳承與活化的未來在我們手中。
要想鑒別墨的優(yōu)劣,要從三方面來認定:1.辨色(紫色為佳、黑色次之);2.聽聲(輕輕叩擊,清脆響亮);3.觀形(挺直干燥為佳,歪曲霉?jié)駷榱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