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華
(江蘇省如東縣栟茶小學,江蘇如東 226400)
演繹一首歌曲高音部分的演唱往往是歌曲的難點部分。如何幫助小學生把握好歌曲的高音,是音樂教師應該注重的問題。借助科學的訓練,幫助小學生獲得正確的歌唱方法,是準確把握高音的關鍵。音樂教師要引導小學生掌握輕松歌唱高音的妙法,提高小學生音樂的表現(xiàn)力。
要想唱好高音,首先要打好中低音的歌唱基礎。唱歌就好比蓋樓房,要想樓房巍然聳立,就要打好地基,而中低音就是歌唱高音的基礎。教師要從基礎內容進行訓練,科學地協(xié)調位置,找到中低音區(qū)的正確唱法,將聲音位置統(tǒng)一起來,幫助學生體驗輕松的歌唱,實現(xiàn)低中高音區(qū)變換時歌唱的通暢感。
例如,在學習歌曲《五月的夜晚》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將歌曲的高音唱得更完美,著重從中低音開始強調,體驗聲音位置的前后統(tǒng)一,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歌唱位置,達到輕松歌唱高音的目的。教師要告訴學生,唱歌是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不能大聲喊唱,錯誤的唱法不僅僅會損壞嗓音,還會破壞歌唱的意境,并且會造成音準的誤差,為此歌唱位置的協(xié)調相當重要。為了讓學生體驗得更加真切,教師采用字母哼唱的方法,帶領學生進行樂句的練習,幫助學生找到歌唱中輕聲歌唱的狀態(tài),體會中低音與高音歌唱時位置的統(tǒng)一,幫助學生獲得高位置歌唱的輕松,有效地提高學生高音的把握能力,在唱準旋律的基礎上提高音樂表現(xiàn)力。
教師在訓練歌唱中高音把握能力的同時,要注重中低音的訓練,要引導學生體會聲音位置統(tǒng)一的歌唱,借助輕聲哼唱的發(fā)聲,幫助學生找到高位置歌唱的輕松,有效提高歌唱中高音的音準,讓歌唱演繹變得更完美。
音樂旋律的起起伏伏構成了音樂的旋律美。一首歌曲在音符的高低變化之中表現(xiàn)著音樂的主題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精準地把握歌曲的旋律[1]。為了讓聲音更加流暢動聽,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真假聲結合的科學演唱,拓寬學生的音域范圍,巧妙度過換聲區(qū)域,讓歌曲的演唱水平在科學的訓練中穩(wěn)步提升。
例如,在學習歌曲《送別》時,教師在課堂中著重強調了真假聲結合的歌唱方法,達到真假聲的完美結合。中低音區(qū)域的歌唱往往運用真聲就能夠完成,可歌曲的高音如果不結合方法的話,單憑嗓子喊唱恐怕很難唱上去。即使有的學生嗓門兒高,也往往會因為方法的不當而造成音色的瑕疵。為此,教師要在高音的歌唱中強調頭腔的運用。所謂頭腔,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假聲。將假聲融入高音的歌唱當中,會讓歌唱變得更輕松。但歌唱不是僅用假聲就行,它是真假聲結合的過程,包括中低音的歌唱也要科學地融入假聲。也就是說,無論低、中、高哪個音域,都應該講究真假聲結合的科學歌唱,而不是只用假聲或者只用真聲,否則就會出現(xiàn)前后聲音位置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教師要結合科學的發(fā)聲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幫助學生巧妙度過換聲點,讓換聲區(qū)域的音色更圓潤、更動聽,做到聽不出換聲點在哪里的那種自然流暢的效果,幫助學生提高歌唱水平。
歌唱要講求真假聲結合,這是輕松歌唱的秘訣。教師要展開科學的訓練,幫助小學生體驗低中高音域變化中真假聲的科學結合,幫助他們訓練換聲區(qū)域的音色,做到聲音的自然流暢,完美地歌唱高音,讓真假聲在音高的不斷變化中默契配合,達到輕松歌唱的效果。
要想讓學生將歌曲的高音演繹好,就要講究多元共鳴的歌唱方法。教師要講解共鳴歌唱的重要性,并結合一系列科學的訓練達到輕松歌唱的目的。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強調腔體運用中比例的均勻,幫助小學生打破音域的概念,準確地把握好高音。
例如,在學習歌曲《西風的話》時,為了讓學生清楚地知道三腔聯(lián)合的共鳴歌唱原理,教師結合人體結構圖,進行具體的講解,引導學生結合圖片掌握何為三腔共鳴。三腔即胸腔、口腔、頭腔,共鳴即三個腔體在歌唱中進行聯(lián)合運作,打造一種通暢明亮的聲音。三腔共鳴的歌唱講究位置的統(tǒng)一和腔體的打開,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歌唱中那種積極的狀態(tài)。為此,教師要進行現(xiàn)場的示范演唱,帶領學生聆聽多元共鳴的歌唱音色,并引導他們進行具體的發(fā)聲練唱,通過反反復復的體驗練習,找到三腔共鳴的歌唱狀態(tài)。教師在訓練中要強調各個腔體運用比例的不斷變化,歌唱高音時頭腔運用得相對多一些,歌唱中低音時胸腔比例相對多一些,各個腔體的運用比例是在音的高低變化中逐漸增多或者減少,腔體的比例要講究均勻。教師要帶領學生在科學的發(fā)聲中打造共鳴歌唱的完美音色。
要想準確把握高音,就要講求歌唱中科學的方法。教師結合歌唱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多元共鳴的歌唱方法,幫助他們體會各個腔體在歌唱旋律的起伏中,運用比例的均勻變化,幫助小學生在三腔共鳴的歌唱中體驗輕松。
科學的歌唱離不開正確的氣息支撐,教師要在幫助學生唱好高音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的引導及訓練,讓他們能夠掌握胸腹式的聯(lián)合呼吸方法,有效地支撐聲音,打造動聽的音色。教師要注重方法的科學性,引導學生在科學的呼吸訓練中學會正確吸氣、保持及呼氣,能夠用足夠的氣息支撐歌唱,準確把握高音[2]。
例如,在學習歌曲《我們的田野》時,教師幫助學生進行了系統(tǒng)的呼吸訓練,讓其打好呼吸的基礎,能夠在氣息的支撐中把握音準、唱好高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氣息是歌唱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提高音樂的表現(xiàn)力。為此,教師要把氣息的訓練作為一個重點的教學內容常抓不懈,幫助學生底氣十足地歌唱。教師從呼吸的吸氣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嚇一跳”的吸氣訓練,讓他們深刻感知氣沉丹田的感覺,把氣息吸得深一些;隨后引導學生體會氣息的保持,用雙手叉腰感知氣息撐滿腰腹部的感覺;最后進行呼氣的訓練,體會氣息緩緩呼出,同時找到兩肋向外擴張的支撐感,幫助學生完成胸腹式的聯(lián)合呼吸訓練。為了讓學生體會氣息支撐中輕松的歌唱高音,教師結合所學歌曲展開具體的歌唱練習,將歌曲的高潮部分單獨拿出來,進行跟隨鋼琴的練唱,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教師進行科學的呼吸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胸腹式的聯(lián)合呼吸方法,用足夠的氣息支撐聲音,讓歌唱變得更輕松。教師從呼吸的基礎訓練開始,從吸氣到保持再到呼氣,進行一系列的講解及練習,引導學生做到氣沉丹田、底氣十足,在氣息支撐中準確把握高音。
總之,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歌唱訓練時,要著重進行旋律高音的練習,將歌唱中的這一難點進行科學的處理,提升小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協(xié)調好低中高音區(qū)的統(tǒng)一位置、處理好換聲區(qū)的音色過渡、體會多元共鳴的腔體運用比例、學會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的支撐,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歌唱方法中把高音處理得更完美,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
[參考文獻]
[1]姚敏.音樂課堂如何喚醒學生的表現(xiàn)力[J].通俗歌曲,2016,(03):136.
[2]徐吉朗.探討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導學,201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