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學習任務群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提升學生寫作素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馮至的《杜甫傳》為例,我從傳記的閱讀方法、傳主的詩作特點及其人格精神、傳記作者的寫作風格等方面展開整本書閱讀活動,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進而激發(fā)學生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更深思索和對祖國的深切熱愛。
馮至的《杜甫傳》十萬字左右。我圍繞整本書閱讀的要求與指導,以高一文科生為教學對象,歷時八天共讀,開設4節(jié)閱讀課,在實踐中教與學相長,受益匪淺。下面,我將從《杜甫傳》的課前準備、過程實施和課后反思等角度,介紹我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中的探索與思考。
一、課前準備
(一)學習目標
艾德勒等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閱讀目標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谡Z文課程目標,我擬從三個層面展開:
1.習得層:整體把握《杜甫傳》的行文脈絡,記誦杜甫詩作,感知杜甫形象;感受馮至的寫作風格與傳記特點。
2.咀嚼層:鑒賞杜甫的詩作特點,從杜甫的生平軌跡的比較中理解傳主的思想情感的變與不變;分析馮至“以詩人寫詩人,以心照心”的情感性寫作特色。
3.消化層:能夠客觀評價傳主形象,把握該書對當下的意義,并從傳主身上汲取前進的動力與使命。
(二)單篇預熱
整本書閱讀是單篇閱讀的延伸。在進入到全書閱讀前,我以書中第五節(jié)《長安十年》之節(jié)選《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為例,請學生從時間、時代事件、個人際遇、杜甫詩作等方面梳理內(nèi)容,初步感知傳記類作品的閱讀方法以及杜甫詩作特點,強化學生對杜甫的印象。梳理內(nèi)容大致如下:
(三)材料收集
材料收集包括兩方面,一是圍繞該書,從作者生平經(jīng)歷、書評等方面搜集資料,把握該書的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寫作特點與價值。其中書評從作者自身和他人兩個維度展開,以期激發(fā)學生興趣,探尋閱讀意義。二是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以“我給杜甫貼標簽”等方式收集學生對杜甫的固有印象,了解學生眼里的杜甫。以期在閱讀過程中踮起腳尖,一方面理解杜甫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另一方面擴展新印象,為更深入且全面地走近杜甫。
二、過程實施
基于學習目標,我以學生小組學習為活動單位,安排四課時:“讀前導”一課時,“讀中導”兩課時和“讀后享”一課時。主要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讀前導——激興趣,明方法
1.溫故而知新。學生對杜甫并不陌生,如何避免審美疲勞?可以在已有印象基礎上給予新意補充,激發(fā)陌生化后的興趣。
在活動之前,我請學生收集對杜甫既有印象的三個關鍵詞,而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進而我以《杜甫傳》的部分詩句為例,補充擴展杜甫的新印象,摘錄部分如下: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茍活到今日,寸心銘佩牢……
通過相關背景的介紹來闡釋詩意,讓學生意識到:杜甫除了憂國憂民、心系天下,還灑脫、富有青春朝氣、懷舊、重情……讓杜甫走下神壇,親近學生。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生對馮至的了解并不多,我適時補充相關資料,以“作者印象初感知”“詩人與詩人的惺惺相惜”等環(huán)節(jié)分享馮至其人其事其風格,捕捉其抒情詩人的特質;交代創(chuàng)作《杜甫傳》的時代背景,把握作者與傳主的精神共鳴,進而引導學生推導出馮至為何為杜甫作傳。學生推導的重要原因如下:
時代氛圍相似: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
遭際相似:人到中年、顛沛流離
共通的仁者情懷:結合該書附錄一《人間要好詩》中 “另一方面,杜甫對于自然界優(yōu)美的景物也善于體貼入微”到結尾的部分,感受博愛情懷
詩歌理想的靠近:不但寫現(xiàn)實,還有對生命的思索。從小我走向大我,狹窄走向無限
可以說,不僅僅是作者選擇了杜甫,也是時代選擇了杜甫,進而激發(fā)學生對《杜甫傳》內(nèi)容及意義的重視與思索。
3.分享方法明文體。點撥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及閱讀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方向。
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接觸到傳記作品,如《名人傳》等。在他們初步感知傳記文的基礎上,結合《杜甫傳》的目錄,歸納如下:
傳記特點:真實性(史實)、文學性(寫作風格)
傳記閱讀方法歸納:
4.為消化課堂內(nèi)容,并為下一環(huán)節(jié)作鋪墊,布置課后作業(yè)如下:
①閱讀三至四章,整理杜甫年譜;
②閱讀五至七章,分小組從時間、時代事件、個人際遇以及詩作等角度理出脈絡。
(二)讀中導——感詩情,品文風
1.讀中導課時一:以“詩史交相映,赤誠照汗青”為主題,基于《杜甫傳》的《長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等三章,分析杜甫詩篇的詩與史交融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并感受其文字背后情感的走向及赤誠之心。思路如下:
①梳時事,理詩作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點面結合重歸納,對照比較促發(fā)展”一法。這一方法適合于宏觀而深入地把握全書內(nèi)容。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已完成的作業(yè)較為散點化和感性。在其基礎上,教師進行對比歸納,促進思維提升。
請三組學生通過投影方式,從時間、時代事件,個人際遇及詩作等角度分別展示《長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的梳理成果。而后,由我在學生習作基礎上以圖表整合方式進行提煉補充。學生和老師的展示,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直觀呈現(xiàn),既有每一時間節(jié)點的詩與史的聯(lián)系,也有整體風格上詩與史的走向。
梳理成果節(jié)選如下:
通過對比歸納,把握杜甫的詩作與時代背景的密切關系,體會其一生的心路歷程,讀出杜甫蛻變的原因。同時,縱使經(jīng)歷了不同時期,他的愛國熱情從未退卻,只是時代的變化,個人的境遇,使得他的眼光由向上轉而向下,由追求功名轉而關注民生疾苦,由供奉詩人走向人民詩人,由小我走向大我。而他的詩歌也由狹窄走向廣闊。
②品詩句,感詩情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細讀文本品詩情,舉一反三促延伸”一法。學生既要能跳出書外,整體把握,也要深入文本,讀過留痕。在學生提前閱讀相關章節(jié)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細讀文本,品味詩情。
在該環(huán)節(jié),我展示選自杜甫的十二組詩句,請同學們聯(lián)系史實談談對詩句的理解,學以致用。部分呈現(xiàn)如下: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咸陽宮。
富家廚肉臭,戰(zhàn)地骸骨白……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詩句并進行鑒賞,主要從詩句所描繪或影射的社會現(xiàn)狀中,體味杜甫的情感。所選詩句盡量多角度展示社會及個人遭際,事件涉及貴族奢侈行徑、兵役、徭役、地方官打獵、流亡等;情感涉及親情、愛情、家國情等;詩句時間跨度大、事件多,盡量讓學生在深切感受大唐坎坷歲月的同時,讀出杜甫“窮也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赤誠之心。
2.讀中導課時二:以“樸素飽滿畫子美,處處留情照詩心”為主題,基于該書的前記、《成都草堂》《悲劇的結局》等,層層深入,分析馮至的寫作風格,感受作者字里行間對傳主的情感。思路如下:
①細讀前記,有的放矢
在該環(huán)節(jié),請同學細讀前記,歸納作者所流露的寫作傾向,從而在閱讀文本時,對馮至的寫作風格做到心中有數(shù)。部分寫作特點歸納如下:
尊重史實,還原形象——客觀性(文中“作者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jù)等”)
考慮受眾——可讀性(文中“為了使讀者不被煩瑣的考證和論據(jù)所累等”)
②縱覽全章,理清思路
在該環(huán)節(jié),我在學生完成的《成都草堂》寫作思路的基礎上,結合該章內(nèi)容的關鍵詞句的提煉,呈現(xiàn)我借助思維導圖理出的寫作思路,給予學生啟發(fā)。思維導圖如下:
師生共同歸納馮至寫作特點之“由點及面,由面論果——通觀性”。
③深入文本,留心細節(jié)
在學生提前閱讀《成都草堂》一章的基礎上,請同學挑選最喜愛的文字并分享原因,歸納如下:
豐富的修辭手法:夸張(“驚天動地的暴風雨”),比喻(“好像聽田園交響樂”)等。
錯落長短句:“因為一經(jīng)嚴霜,惠葉便與蕁草同枯,沒有法子分辨美惡了。他這樣披荊斬棘,兢兢業(yè)業(yè)……
共情:“他的悲感又像是脫卻韁鞍的馬一般,在平野里奔騰起來,發(fā)出悲壯的聲音……”
從而印證馮至寫作特點之“考慮受眾——可讀性”時,進而水到渠成地推導作者寫作風格之“以詩人寫詩人——情感的共鳴與評價的冷靜”。接著請學生以《悲劇的結局》一章為例,找出相關語句來印證“作品的客觀與溫度兼并”的特征。舉例節(jié)選如下:
這是一個正直的詩人在封建社會里必然的悲劇。
他同時把災難的解除與痛苦的減輕寄托在當時的統(tǒng)治者身上。
同時他的詩里也有一部分是古典的堆砌……
(三)讀后享——讀杜詩,訴衷情
該環(huán)節(jié)是在理解全書基礎上,通過布置寫作任務和開展詩歌朗誦會,在讀寫中表達對杜甫的情感,以及表達從傳主的身上感受到的前行的力量與方向。思路如下:
1.以寫促情
布置寫作任務,主要包括兩部分,請學生以馮至的口吻寫一篇小短文,來看待詩人眼中的杜甫。在此基礎上,請學生以“杜甫給我的精神力量”為主題,寫一篇讀書報告。
2.以讀傳情
開展詩歌朗誦會。以教師首尾引導與作結,以學生小組為單位為主體開展朗誦活動。
學生的朗誦內(nèi)容分三大塊:杜甫“三吏三別”詩歌,杜甫不同時期詩作,以馮至口吻評價傳主的文字。
活動要求:朗誦要求——熟練、洪亮、清晰、有表現(xiàn)力等;內(nèi)容要求——除去詩歌本身,還包括引出詩歌的時代背景詞和總結詩歌的人格精神詞。節(jié)選學生朗誦稿如下:
3.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活動以我分享馮至的詩作《十四行詩》收尾,引導學生體味杜甫力量與其對自己的意義,并作推薦閱讀:李長之《孔子的故事》、林語堂《蘇東坡傳》等,引導學生學會讀這一類作品,并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三、課后反思
首先,多讀書,是語文人的立身之本。我們所選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第2版《杜甫傳》,除了正文之外,還有五則附錄,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從作者和他人角度解讀作品。除此之外,我還查閱了《馮至選集》以及杜甫詩選等,并借助網(wǎng)上資料,如《百家講壇》等,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和作品,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由于《杜甫傳》引用的古詩句較多,加上細節(jié)繁瑣,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畏難情緒。我引導學生:“入門須正,立志須高”(嚴羽語);要讀經(jīng)典,尤其是難讀的經(jīng)典,鼓勵他們查資料,多交流,不著急,反復讀。
其次,多發(fā)問,是深入文本的跳板。困惑的地方往往是思維的起跳點?!抖鸥鳌芬粫校瑢W生最愛問的是:讀完沒印象,內(nèi)容很混亂。學生習慣于單篇文章的信息量,又愛扣細節(jié),他們面對整本書,原本的閱讀習慣與方法不適用,而這正是分享傳記類作品閱讀方法的極佳時機。讓學生自行整理傳主年譜,回顧傳主行跡圖,從而有效地把握脈絡結構,不犯迷糊。
同時,學生拋出的問題,也往往是教學相長的極佳契機。在以《成都草堂》為例品味作者語言時,一生稱其語言讀來沒意思。我請該生舉例,他便以“他離開了兵戈擾攘、動蕩不安的大世界,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鸂鶒沉浮,水上有圓荷小葉,田間是細麥輕花”為例。我意識到,他所謂的沒意思,是基于語言不淺顯直白,晦澀難懂。而這,卻正是馮至文字的妙處——含蓄詩意。所謂以詩人寫詩人,自然也在文字間有對偶,有押韻,有意境。于是,我引著學生以詩歌鑒賞的方法來品味該句的情調(diào),明顯感受到學生的若有所思,也給自己以新的閱讀體驗,印象深刻。
再次,多積思,是思維碰撞的他山石。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方面,在閱讀活動中,讓學生以小組方式展開學習,在合作中相互碰撞,學會權衡比較,完善自我認知。另一方面,在閱讀內(nèi)容上補充資料,激發(fā)興趣,深化認知。如播放《百家講壇之康震解讀杜甫》視頻等。我之所以能想得更深一些,也是基于大量的資料閱讀,如馮至的《我想怎樣寫一部傳記》《杜甫和我們的時代》等。高中生有一定基礎,不能也無需是原生態(tài)閱讀,基于資料的閱讀,于他們的學習效果或許更佳。
最后,多嘗試,是源頭充沛的活水。教學方法需要多樣化。同一個作品,不同的方法,便有了不同質量的呈現(xiàn)。一本書,該怎么讀學生更有收獲,要基于學習目標、內(nèi)容與學情而靈活運用。比如以點帶面,以部分章節(jié)的學習方法遷移至整本書的學習;以任務帶提升,因為課堂時間緊,學生活動程度的不同步使得課堂的有效性易打折扣。課下布置任務,課堂呈現(xiàn)并經(jīng)老師歸納提升較為有益;以師帶生,重在學生的習得,給他們展示的舞臺,才能見證學生而非老師的更多成長;以新補舊,教師可以遷移單篇教學中的內(nèi)容,如我以對比手法來看杜甫在《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等章節(jié)中,由于時代與個人境遇的變化,使得杜甫的眼光由追求功名轉而關注民生疾苦等。至于思維導圖、敘事學批評等方法也是可以拿來試用。多嘗試不同方法,就可能別有一番效果。
《杜甫傳》教學結束后,學生能夠以一顆溫情的心來親近這位老人并觀照自己。他們用行動表達了對于整本書閱讀的認可,而自己也仍有許多問題留待進一步思考與解決。葉圣陶先生說:“腳踏實地,毫不茍且?!闭緯喿x絕非一蹴而就之功,而在于水滴石穿之力。閱讀并非作秀,它很樸素,且是內(nèi)力的潛滋暗長,潤物無聲,急躁不得。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起點。
[作者通聯(lián):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