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橋
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部編歷史新教材投入使用。新教材學習單元的編排更注重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結構完整,導語部分多用耳熟能詳的詩詞,將學生的思維引入詩意的境界,讓學生在吟誦聲中,不知不覺進入歷史學習的求知空間。在歷史教學中,詩詞點亮了學生的求知心燈,詩意點燃了沉寂的歷史課堂。怎樣利用新教材中精選的詩詞,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幫助,讓學生詩意地棲居歷史課堂呢?
歷史人物是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重大影響、起重大作用的人物。每一個歷史時期,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歷史人物,正是這些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加快或延緩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對歷史人物的客觀認識,影響著學生的歷史辯證思維的形成。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的歷史人物進行客觀認識,對其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或影響辯證評價。這時,教材中精選的詩句就可以大顯身手了。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時,用李白《古風》組詩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導入,精心設計讀詩環(huán)節(jié),并設置問題,讓學生齊讀詩句,思考問題,認識歷史人物。讀詩調動了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興趣,講詩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印象,思疑升華了學生對歷史人物的感悟。再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時,也可充分利用教材導語部分所列唐朝詩人王珪《詠漢高祖》詩句“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讓學生在反復讀詩中思考劉邦的草莽經歷和滅秦建漢的偉大功績,歷史人物的形象在詩意中瞬間高大起來,在學生心目中頓時鮮活起來,歷史人物不再陌生,不再遙不可及。
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進行客觀辯證的評價,既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使命。教材中精心挑選的詩詞,是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進行客觀辯證評價的最直接的史料。教師可以在對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進行簡單講述之后,出示相關詩詞,讓學生反復吟誦,在已有的粗略認識基礎上,結合詩意,形成對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客觀認識和辯證評價。如教學七年級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學生對隋煬帝的認識早就被熒屏上的電視劇《隋唐英雄傳》《隋唐演義》等誤導至深,隋煬帝被塑造成一個統(tǒng)治殘暴、窮奢極欲的暴君形象,一無是處。然而,歷史上隋煬帝雖有過錯,但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其在位期間,開鑿大運河和確立科舉制度就可圈可點。根據學情,教師引導學生吟誦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一詩,借助詩意,幫助學生樹立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客觀辯證評價?!氨M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痹娙说脑u價是辯證的,他在詩中一分為二地看待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這一歷史現象。人們都說隋朝短暫而亡,就是開鑿大運河引起的,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詩人的觀點深刻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形成,對歷史現象進行客觀辯證的評價也就水到渠成,對歷史人物的認識也就入腦入心。再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時,可以引導學生吟誦杜甫《憶昔》一詩,在教師講述詩意之后,學生以詩句中描述的情景為輪廓框架,在腦海中再現開元盛世的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富民殷的強盛景象,對開元盛世有了更加直觀、全面的認識,對其評價也就不再片面,有失偏頗了。
以詩詞為知識載體,將歷史知識穿插其間,換一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或許學生的感官會被詩句悠遠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極大地激發(fā)起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自覺投入到學習探究和鞏固知識的過程中來。每課學完后,我嘗試用填詩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知識。例如,教學七年級下冊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掌握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這兩個盛況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事件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師將填詩的做法運用到課堂的歸納總結環(huán)節(jié)當中,讓學生在填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將歷史知識推向深度記憶,既欣賞了美妙詩句,又鞏固了所學知識。出示:1.鑒真東渡的詩句:“_________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玄奘西行的詩句:“西行取經悟佛法,東歸建塔度眾生。太宗揮筆序圣教,_________譯場露嶸崢?!弊寣W生先朗讀詩句,然后根據詩句意思,在空白處填上相關的歷史人物名稱。鄭成功收復臺灣、鄧世昌血戰(zhàn)黃海等知識點都可以嘗試用填詩補缺的方式來總結歸納,學生在填詩中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也就不再膚淺。
(作者單位:平江縣虹橋學區(qū)天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