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卉
摘要:小說《聶小倩》被改編拍攝成影視作品已有三十二部,傳播相當廣泛,成為《聊齋志異》中影視改編最多的單篇?!堵櫺≠弧吠暾臄⑹陆Y構、豐滿的人物塑造和多層次的主題表達使其具有巨大的改編潛力,并且從它的影視改編起伏中折射出兩岸三地的影視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影視作品的改編運用了再現(xiàn)、闡釋和重塑三種方式,《倩女幽魂I:妖魔道》是其中改編最成功的電影。影視改編擴大了文學的傳播范圍,成為當下運用最廣的傳播方式,要警惕偏離文學內核作品的誤導,從優(yōu)秀范本中吸取經驗,使古典文學與影視改編契合完美,傳播包含當代意識的中國文化精髓。
關鍵詞:聶小倩;影視;改編;倩女幽魂;聊齋志異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聊齋志異》是清代文人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故事內容離奇多彩,人物刻畫細膩豐滿,主要表達跨越物種的愛情、邪不勝正、鞭撻社會黑暗等主題,塑造出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連接的荒誕世界,其光怪陸離的風格深深吸引著讀者。兩百多年來,《聊齋志異》以自身的魅力,成為各門藝術的重要題材來源。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電影部將《聊齋志異·嶗山道士》改編成無聲黑白電影《清虛夢》起,小說《聊齋志異》已經被改編、翻拍成影視作品多達一百八十一部(電影一百二十七部,電視劇五十四部) ① ,具有巨大的影視改編空間。
《聶小倩》是其中一篇,主要講述女鬼聶小倩在書生寧采臣、劍客燕赤霞的幫助下,逃離妖物的控制,不再害人,并與寧采臣一同回府,最后借助劍囊的法力徹底擺脫妖物的襲擊,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② 。1957年周詩祿導演的電影《陰陽配》首次將其改編成影視作品,六十年來《聶小倩》已被改編成十八部電影、十四部電視劇共三十二部影視作品,橫跨兩岸三地,是《聊齋志異》中影視改編數(shù)量最多的單篇小說。
那么,《聶小倩》是如何被影視改編選中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摘得《聊齋志異》的影視改編桂冠?《聶小倩》的影視改編情況如何?改編者運用哪些方式進行改編?在改編過程中,小說的情節(jié)、人物、主題和背景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影視改編對文學作品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正是本文需要分析、探尋和思考的。
一、《聶小倩》的改編潛質和發(fā)展情況
影視和文學是兩種藝術形式,兩者關系密切。影視作品偏愛改編文學作品,原因有三:一是具有敘事性的文學作品中有現(xiàn)成的布景、情節(jié)和人物,改編已有的故事和劇本要比重新創(chuàng)作一個腳本更加容易;二是借文學的威望來提升電影這一新的藝術形式;三是改編文學作品能減小投資風險,這些廣為流傳的故事已經被大眾認可和接受 [1]17-21 。
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小說《聶小倩》故事完整,敘事詳略得當,情節(jié)曲折起伏,人物刻畫生動形象,表達了女鬼的自我救贖、人妖正邪兩立、善惡有報、人鬼相戀四個大主題;從影視欣賞的角度來看,正義與邪惡的沖突性、鬼怪的魔幻性、愛情的風月化能夠經受住不同年代流行元素的混合,滿足觀眾更多的心理訴求;從商業(yè)角度來看,《聊齋志異》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已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能夠保證票房和收視。可以說,《聶小倩》本身的藝術造詣讓改編者選擇了它。而1987年程小東導演、徐克監(jiān)制的電影《倩女幽魂I:妖魔道》獲得空前的成功,更促使《聶小倩》的影視改編激增,衍生出“倩女幽魂”系列的影視作品,為此后的改編者提供了新的元素??梢?,《倩女幽魂I:妖魔道》的成功是《聶小倩》能夠登頂《聊齋志異》影視改編之巔的重要原因。
《聶小倩》的三十二部影視改編作品以電影、電視單元劇、電視連續(xù)劇這三種類型呈現(xiàn)。(詳參表1)
表1 《聶小倩》的影視改編作品一覽表
注:“*”表示暫時未能看到視頻資料。
從表1中可以看出:1957年《聶小倩》首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陰陽配》;1975年《民間傳奇·聶小倩》首次將《聶小倩》作為單元劇融合進聊齋系列電視?。?992年《人鬼狐》則首次將《聶小倩》從單元故事擴展至連續(xù)劇。電影改編以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為主,獨立制作十一部部,合作一部,并且形成“倩女幽魂”系列;電視單元劇的改編分別融入了“聊齋志異”“民間傳奇”“中國古代愛情故事”“天師鐘馗”這四個系列電視劇之中,其中內地改編的數(shù)量最多;電視連續(xù)劇長度從二十集到四十三集,兩岸三地制作數(shù)量相當。小說《聶小倩》只有不到三千字的內容,電影是其首選的呈現(xiàn)形式,數(shù)量亦最多。
從小說《聶小倩》影視改編作品來看,以1957年首部改編電影《陰陽配》上映為起點,每十年為一個時段,可分為六個時段。(詳參圖1)
圖1 《聶小倩》影視改編趨勢圖
總體看來,影視改編作品第一個時段兩部,第二個時段兩部,第三個時段三部,第四個時段十三部,第五個時段四部,第六個時段八部;前三個時段屬于發(fā)展階段,較為平緩;第四個時段則是繁榮階段,是巔峰時期;第五個時段是回落階段,陡然下滑;第六個時段則是回升階段,持續(xù)發(fā)展。
具體來看,香港制作的影視作品十五部,以電影為主,六個時段都有作品,主要制作時段集中在第四個時段,即1987-1996這十年,是這個時段的領軍。20世紀50年代,香港商業(yè)片蓬勃發(fā)展,粵劇大為流行,影視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較少,多戲劇改編和文學作品改編,出現(xiàn)了《聶小倩》的第一部改編電影《陰陽配》 [2]198, [3]237。60年代,李翰祥作為香港邵氏影視公司旗下的招牌導演,拍攝了不少歷史、武俠、風月等題材的電影,《倩女幽魂》(1960)則是此類風格的代表 ① 。80-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一代,1987年后影視作品更是呈井噴式出現(xiàn),共有九部作品,連帶發(fā)展了《聊齋志異》系列電視劇,如《聊齋志異》(1988)《聊齋1》(1996)《聊齋2》(1998)《聊齋》(2009)等,但未再將《聶小倩》收入其中,這與《倩女幽魂I:妖魔道》珠玉在前不無關聯(lián)。1997年后,香港獨立制作的影視作品只有《小倩》《倩女喜相逢》《倩女幽魂新傳》三部,在第五、第六個時段呈斷崖式下滑,這與香港電影的逐漸沒落、低迷的大環(huán)境息息相關,并且對《倩女幽魂I:妖魔道》的模仿已到瓶頸。香港影視作品引領第1-4個時段的發(fā)展趨勢,影響第五個時段的發(fā)展趨勢,參與第六個時段的發(fā)展。
內地各省改編的影視作品有十一部,以電視劇為主,從第三個時段開始有作品,緩慢上升,第六個時段是其最高峰,即2007-2016這十年,是這個時段的主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影視媒介成為能與印刷媒介抗衡的傳播手段,電視劇產業(yè)欣欣向榮,故而內地影視改編形式多是電視劇 [4]4-11。《古墓荒齋》《古廟倩魂》以恐怖氛圍為主,風格與“聊齋電視系列片”一脈相承?!栋偌凝S·人鬼情緣》《中國古代愛情故事新編·聶小倩》《狐仙》這三部是以愛情為主線進行改編,折射出內地影視在第五階段仍以較為樸實的愛情風格為主,雖然有所改動,而第六階段則開始走仙俠愛情劇的路線。受臺灣偶像劇影響,2005年的《新聊齋志異I·小倩》是青春版的聊齋故事?!短鞄熺娯浮ぱx鴦》雖與《天師鐘馗·倩女情仇》故事相異,但同樣雜糅。內地的影視改編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以戲曲影視的形式來表現(xiàn)原著內容,《古剎鬼影》是黃梅戲,《倩女幽魂》(2010)是越劇 ① 。內地的影視產業(yè)在新世紀以后發(fā)展迅猛,是第五個時段的主力,是第六個時段的領軍,引領第六個時段的總體趨勢。1987年-1990年福建省電視臺拍攝的《聊齋電視系列片》是當時影響最大、涉及原著篇幅最多的電視劇,《聶小倩》雖有劇作改編但未拍攝,較為遺憾。
臺灣省制作的影視作品有四部,從第二個時段開始,每個時段都是一部作品,十分平均,但每個時段的影視作品都反應了臺灣當下的影視流行趨勢。20世紀70年代,導演姚鳳磐將《聊齋志異·竇氏》改編為電影《秋燈夜雨》大獲成功,開啟臺灣民營電影公司拍攝鬼片的風潮,次年乘勝追擊,改編《聶小倩》,拍攝成電影《寒夜青燈》,恐怖氛圍極其濃厚 [5]285 。朱延平是臺灣省80年代最賣座的導演,以商業(yè)喜劇片為主,《先生騙鬼》貫徹惡搞風格 [5]286 。臺灣戒嚴解除后,在影視改編的文學作品中,電影多關注現(xiàn)當代作品,電視劇則多關注古代作品,并且常將多個古代神話、奇聞異事糅合在一起,《天師鐘馗·倩女情仇》即是“鐘馗”與《聶小倩》故事相結合?!堵櫺≠弧罚?016)將時下流行的穿越元素帶入,關聯(lián)甚少。
三地合作制作的影視作品兩部,出現(xiàn)在第五、第六個時段,是新世紀以來影視產業(yè)的新形式:兩岸三地的導演、演員、制作團隊合作加強,不再拘泥一方,亦是內地影視崛起的典型拍攝方式。21世紀初,臺灣偶像劇風靡兩岸三地,《倩女幽魂》(2003)主打青春、愛情、偶像,不再具有陰森之感,以古代奇幻愛情偶像劇,聚集了三地的優(yōu)秀團隊,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故事?!顿慌幕辍罚?011)是內地和香港在電影上的結合,融合了新時代的特效和審美,是對《倩女幽魂I:妖魔道》的致敬。
由此可見,《聶小倩》的影視改編發(fā)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波動起伏的,從側面折射出兩岸三地影視產業(yè)的發(fā)展走向。
二、《聶小倩》影視改編的方式和作品對照
影視與小說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要將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改編者就必須采用影視特有的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對原著中的情節(jié)、角色、背景、視角、主題進行重新編排,文學元素或被保留、去除、增加,以符合改編者所要達到的藝術效果 [1]23-44 。美國電影理論家杰弗里·瓦格納將電影改編小說分為三種:移植法、注釋法、近似法 [6] 。約翰·M·德斯蒙德和彼得·霍克斯則以文學和電影的關系密切度將文學改編成的電影分為緊密型、松散型和居中型三類 [1]58 。
筆者根據影視作品對小說《聶小倩》的改編,將其改編方式可歸納為再現(xiàn)法、闡釋法、重塑法三種。
再現(xiàn)法,即直接在銀幕上再現(xiàn)原著。這類影視作品與原著關聯(lián)緊密,嚴格地將文本轉變成影視語言。雖然偶有對次要情節(jié)、次要人物的增刪,但仍然呈現(xiàn)出保全原著基本結構、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和整體風格的努力。如《陰陽配》*、《倩女幽魂》(1960)、《寒夜青燈》*、《民間傳奇·聶小倩》《聶小倩》(1981)*、《聊齋夜話之聶小倩》《古剎鬼影》*、《古廟倩魂》。
闡釋法,在保持原著敘事結構核心的基礎上,重新闡釋原著。將當下的意識形態(tài)融入原著中,用影視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既是獨立的電影,又與原著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如《倩女幽魂Ⅰ:妖魔道》。
重塑法,將原著當做一種誘因,重新塑造一個新的故事,與原著關聯(lián)甚遠。在保留題目、人物、主要關系、次要情節(jié)等一個或多個元素的前提下,無限擴充情節(jié)、增加人物關系,使矛盾多元化。如《先生騙鬼》《畫中仙》《倩女失魂之天師捉妖》《倩女幽魂II:人間道》《倩女幽魂III:道道道》《聊齋驚艷》《人鬼狐》《天師鐘馗·倩女情仇》《小倩》《倩女幽魂》(2003)、《新聊齋志異I·小倩》《中國古代愛情故事新編·聶小倩》*、《天師鐘馗·血色鴛鴦》《倩女幽魂》(2010)、《倩女幽魂》(2011)、《倩女幽魂新傳》《倩女喜相逢》《狐仙》《聶小倩》(2016)。其中,融合是重塑法中特殊的存在,即,將多篇具有一定內在聯(lián)系的聊齋小說進行整合?;驅ⅰ堵櫺≠弧纷鳛榛A,加入其他單篇中情節(jié)、人物;或作為部分融合到其他故事中。如《嶗山鬼戀》《聊齋艷譚4·欲焰三娘子》《古墓荒齋》《百集聊齋·人鬼情緣》。
這些影視作品中,不乏改編成功、別具特色的作品,如表2中所列代表作。亦有惡搞湊數(shù)的作品,良莠不齊,如《先生騙鬼》《聊齋驚艷》等作品低俗不堪。筆者將小說《聶小倩》的影視元素提煉出,與具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進行對照,進而一探影視作品取得改編成功的因由。
表2:《聶小倩》影視改編代表作品對照表
可以看出,《聶小倩》的影視改編由簡到繁,由平鋪直敘到多元述說,并且緊跟時代的步伐。從故事情節(jié)方面來看,小說可以分為夜宿寺廟和回歸寧府兩部分,大多數(shù)影視作品保留、更改夜宿寺廟的情節(jié),刪減回歸寧府生活的情節(jié),只有《古廟倩影》完整呈現(xiàn)了第二部分在寧府的眾相,并且增加了不少武打情節(jié),不再以寶物制服妖物,而是以人的力量戰(zhàn)勝妖魔。這與90年代社會強調個人的力量的價值觀相符。從主要人物塑造方面來看,聶小倩的形象基本都保留了美麗、善良、與命運抗爭的特征,而基于不同時代對女性形象的訴求,影視作品中對聶小倩的刻畫各有側重:《倩女幽魂》(1960)刻畫的是一個知書達禮、擅長琴棋書畫的大家閨秀,《倩女幽魂I:妖魔道》演繹的是溫柔活潑、清純性感的可愛女人,《古廟倩魂》《百集聊齋之人鬼情緣》塑造的是古代傳統(tǒng)婦德的小家碧玉,《倩女幽魂》(2003)《新聊齋志異I·小倩》《倩女幽魂》(2011)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天真善良、不諳世事的小狐貍,其他作品中的聶小倩形象不出這幾類。從風格方面來看,小說中營造的氛圍和風格是前半部分的寺廟夜宿恐怖風、后半部分的寧府生活平淡風以及整體人鬼相戀的怪誕風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影視作品所突出風格不盡相同:《倩女幽魂》(1960)重在古典韻味風;《倩女幽魂I:妖魔道》突出了寺廟夜宿恐怖風,首創(chuàng)人鬼相戀香艷風、日常趣事喜劇風;《百集聊齋之人鬼情緣》以言情平淡風為主;《倩女幽魂》(2003)和《新聊齋志異I·小倩》側重仙俠偶像風和人狐相戀魔幻風;《倩女幽魂》(2011)則呈現(xiàn)出沉悶灰暗的風格??梢哉f,從《聶小倩》的影視改編作品中看到時代的影子。
影視作品受眾層次不一,要滿足所有人的喜好是非常困難的。而其應該做到的是傳達普世的社會價值觀,以此得到絕大部分觀眾的認可。小說《聶小倩》作于清代,文中所描寫的愛情,是在了解彼此之后才發(fā)展起來的,且有男尊女卑、一妻多妾的封建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早已不適合當代社會。故影視作品中多是一見鐘情,再見癡情,寧、聶二人的愛情發(fā)展加速,又為二人的結合設置了重重阻隔,改變原著中循序漸進和較順利的情感脈絡,并全部刪除寧采臣納妾這個封建禮教婚姻中的畸形存在。小說中對燕赤霞的定位是秦人、劍客,是正義的代表。而在影視作品中,除了塑造劍客的形象,燕赤霞有時化身成捕頭、捉妖師等身份,其中又以道士居多,這與大眾所認可的“道士驅鬼”這一根深蒂固的印象不無關系。小說表達的女性救贖、人鬼之戀、邪不勝正、善惡有報四個主題是符合當代社會價值取向,故影視作品會加強渲染,有的作品則亦增加一些揭露官場黑暗、科舉不公的主題,如《倩女幽魂I:妖魔道》《百集聊齋之人鬼情緣》。
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不僅僅是紀錄片式的照搬每一句話、每一個情節(jié),而是帶有導演自身的特色。正是如此,每一部改編的影視作品是文學作品樹上結出的相似又不同的果實。如何在保留文學作品中的元素而進行創(chuàng)新是衡量改編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準。以《倩女幽魂I:妖魔道》為例,其能成為眾多改編作品中的標桿,與其自身的創(chuàng)新有著莫大的關系。首先,電影補充了小說中的一些不明確、隱藏的因素,如年代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的亂象之時,給故事的發(fā)展提供一個可行背景環(huán)境;又如妖物的形象具化為吸血姥姥和黑山老妖,不是書中的寥寥幾字的描寫。其次,電影集中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內容,加強正邪沖突、人鬼相戀兩個主題的刻畫,符合觀眾獵奇的心理,能夠吸引他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塑造了豐滿、貼切的人物形象,王祖賢的聶小倩角色柔情似水、堅強懂事,是觀眾最喜愛的女鬼,張國榮詮釋的是憨厚、擅文墨的可愛書生,午馬扮演的燕赤霞兼具正義和情誼的道士,以及姥姥雌雄同體的大膽形象,無一不讓人拍案叫絕,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經典組合。第四,在情節(jié)處理上多有改動,使得敘事更加流暢。比如結局的設置上,聶小倩的犧牲和魂魄的輪回,拋棄了原著中才子佳人的大團圓,看似圓滿又有遺憾。最后,將文學作品轉換成影視作品的時候,其兼具二者的優(yōu)勢:完整的故事敘事,精心的場景設置,音效、畫面的合理呈現(xiàn)。如果說《倩女幽魂》(1960)仿佛就是從書中出來的,符合觀眾的期待,那么《倩女幽魂I:妖魔道》就是真正的電影產物。其所提取的小說因素,都是為電影而服務的,而電影所展現(xiàn)的內容,則是帶給觀眾驚喜,不僅是作為一部改編作品,而是成為無可替代的一代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影視作品不僅是對小說《聶小倩》的改編,而且其自身發(fā)展亦有對早期的影視作品繼承和借鑒,如《倩女幽魂I:妖魔道》借用《倩女幽魂》(1960)中“題詩畫作”的情節(jié)并改風景畫為美人洗頭畫,又如《倩女幽魂》(2003)、《新聊齋志異I·小倩》都借鑒了《倩女幽魂I:妖魔道》中“聶將寧藏水缸避免被發(fā)現(xiàn)并接吻渡氣”“黑山逼娶聶”情節(jié),再如《新聊齋志異I·小倩》又借鑒了《倩女幽魂》(2003)中聶小倩的新娘造型??梢姡晒Φ挠耙暩木幾髌纺軌蛴绊懞髞淼淖髌?。
綜上分析,影視作品取得改編成功的秘訣有三點,一是順應時代的要求,二是要符合社會價值,三是創(chuàng)新亮點要突出而不突兀。
余論
自19世紀末電影誕生以來,以影視為代表的視聽媒介逐漸成為主要的傳播方式。影視作品選取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將語言符號變成影像視聽符號,可追溯其產生之初——1900年梅里愛將《灰姑娘》搬上銀幕 [7]22 。現(xiàn)如今依然是方興未艾,近年來熱門IP(Intellectual Property)改編,更是將兩者牢牢綁在一起,使影視成為文學傳播的主導型手段之一。
影視傳播的優(yōu)點體現(xiàn)在傳播速度快捷、傳播信息直觀、傳播范圍廣大等方面,這些都是其他傳播方式所不能比擬的。正是因為有了影視,為大眾普及了許多經典的文學著作,如1986版《西游記》和1987版《紅樓夢》可謂是家喻戶曉?!堵櫺≠弧吠ㄟ^三十二次的影視改編,成為最廣為人知的聊齋作品,尤其是《倩女幽魂I:妖魔道》風靡亞洲,王祖賢扮演聶小倩的女鬼形象深入人心,張國榮扮演寧采臣的書生形象亦深深地烙印在觀眾的腦海中,使聶小倩和寧采臣成功地從書中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六十年來,影視作品的改編、翻拍讓《聶小倩》的藝術生命得到有效而長遠的延續(xù)。
然而影視傳播也有弊端,有些影視作品在改編和加工中偏離原著、偏離文學作品內在主旨和精神,誤導大部分沒有閱讀過文本的觀眾?!堵櫺≠弧返挠耙暩木幾髌分?,亦有不少作品以低俗、惡俗、情色為賣點進行拍攝,如《聊齋驚艷》《聊齋艷譚4·欲焰三娘子》無甚可取之處。影視已經成為最具有實力的傳播方式,更應慎重,不能為一己之私粗制濫造,在誤導觀眾的同時也毀滅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再生。對《聶小倩》的影視改編已經進入瓶頸,若不能將新的時代精神注入、闡釋一個全新合理的故事,一味依瓢畫葫、商業(yè)化地拍攝,終將走入死胡同,沒有提升。
除影視作品之外,《聶小倩》亦被改成舞臺劇、話劇、戲曲、游戲、歌曲、網絡小說等極具當代特色的形式進行傳播,如1982年陳曉旭主演的話劇《聶小倩》;1987年黃霑詞曲、張國榮演唱的歌曲《倩女幽魂》;1987年豬哥亮導演的舞臺劇《新倩女幽魂》;1998年李魯軻和張營作曲、薛瑞光作詞、韓磊演唱的《人鬼情緣》;2011年以來網易出品的《倩女幽魂》系列網游。戲劇針對的中老年人群,音樂、網游針對的青少年人群,新的傳播方式使得《聶小倩》除影視之外得到更新潮地傳播,一直保持與當下社會的接軌。
可以看出,中國古典文學底蘊豐厚、可塑性強,值得深入挖掘、多方詮釋,擁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影視是非常有效和直接的傳播手段,如何運用當代科技方式契合古典文學作品,并向大眾傳遞中國文化精髓和時代精神,正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思考和行動的。
參考文獻:
[1][美]約翰·M·德斯蒙德,彼得·霍克斯.改編的藝術: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
公司,2016.
[2]謝柏梁,袁玉琴,主編.中國影視藝術簡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3]倪駿.中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4]毛凌瀅.從文字到影像:小說的電視劇改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5]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6][美]杰弗里·瓦格納.改編的三種方式[J].世界電影,1982,(1).
[7]張宗偉.中外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On the Film and Televition Adaptation of
Nie Xiao-qian (1957-2017)
JIANG Hu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Nie Xiao-qian was adapted into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for 32 pieces. It has been spread widely. And it is the top of the film adaptation of Liao Zhai Zhi Yi. Nie Xiao-qian has complete narrative structure, full characterization and multi-level theme expression which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adaptation. We can see the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hree ups and downs from reflection of its film adaptation. Adapt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using the three ways which are reappearance,interpretation and reshape. Chinese Ghost Story,A is the most successful film of adaptatio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has expanded the spread of literature,has become the most widely us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sides,we need to be wary of mislead from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which were deviation from literary core. And learn from good examples to combine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he film adaptation perfectly for spreading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Nie Xiao-qian;Film and Television;Adaptation;Qian Nv You Hun;Liao Zhai Zhi Yi
(責任編輯: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