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兒童史,教學改革,兒童心理,兒童史料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7-0010-09
2016年夏,筆者發(fā)表了題為《兒童史與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短文。文章在說明兒童和兒童史的含義,簡要介紹近幾十年西方兒童史學的發(fā)展情況及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后,熱情建議初中歷史教師關注社會史領域中這門影響日增的“顯學”,適當引入兒童史研究的成果,運用兒童史史料,彌補我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局限與不足,推進初中歷史教學的內(nèi)容更新,并以此帶動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此文發(fā)表后,引起一些同行的興趣。在筆者生活和工作的成都,反響更強烈一點,一些歷史老師接受了文章的觀點,開始進行引入兒童史的實踐探究,高新、龍泉等區(qū)還成立了課題組。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歷史教研室因勢利導,籌建市級課題組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兩年來,大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
(1)對兒童史和兒童史教學的基本理論進行學習和研究,寫成《引入兒童史學術成果,靈動中學歷史教學——基于兒童史引入中學歷史教學進行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讓“兒童”了解“兒童”,“兒童”研究“兒童”》《兒童史引入初中歷史課堂的思考與教學探索》《兒童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初探》《兒童必定出席》《運用兒童史史料,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淺說“兒童史”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有機結(jié)合》等。在2018年成都市歷史教學論文評比中,這些文章以較高的原創(chuàng)性獲得一、二等獎。
(2)收集可用于中學歷史教學的兒童史資料,整理出《晚清留美兒童》《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兒童史》《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兒童》《成都近代兒童》等資料。
(3)進行教學設計,如《“洋務運動中的留美兒童”教學設計》《“拯救抗戰(zhàn)難童”教學設計》《“工業(yè)革命進程中兒童基礎教育的變遷”教學設計》等。
(4)多次舉行兒童史教學公開課,先后上了《我們是抗日兒童團員》(活動課),《羅斯福新政中的兒童福利制度》《清末民初教育的發(fā)展與兒童成長》《拯救抗戰(zhàn)難童》《留美幼童》《責任與擔當,兒童也自強》《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的童工——榮光背后的凄涼》等課。
(5)舉辦研討會,交流研究探索情況和心得。
如今,成都市“以兒童史為內(nèi)容的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已立項,并于2018年4月正式開題。全市十多所學校近百名歷史教師參與其事,形成了?!獏^(qū)—市三級組織架構(gòu)。大家有信心將本課題打造成為成都市歷史教學改革的一張“名片”,為推進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貢獻光和熱。
在兩年的兒童史課題前期研究中,作為一個老教師,筆者與年輕教師們一起學習,共同研究,交流切磋,對引入兒童史及其相關教學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提高。這里將主要收獲和體會整理出來,與廣大同行交流。
根據(jù)聯(lián)合國《兒童權(quán)利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以18歲為成人的起始之年這一事實,①我們將兒童界定為18歲以下所有的人。兒童可分為學前兒童和學齡兒童。按我國學制,學齡兒童包括小學生、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兒童史是以歷史上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的史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歷史上兒童的生活與學習,以及兒童成長與家庭、學校、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本文集中研究兒童史與初中學生歷史學習的關系。
我們主張將兒童史史料及研究成果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絕非心血來潮,無的放矢。恰恰相反,這樣想和這樣做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
其一是針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成人化”傾向及其弊端。廣大初中學生喜歡歷史,卻不喜歡上歷史課,這是中學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事實。究其原因,“成人化”難逃其責。張華尖銳地指出,我國的歷史學科60多年來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忽視了兒童的歷史視野和探求需要,把“成人的歷史”與“兒童的歷史”混為一談,使兒童學歷史的過程成了記誦成人提供的“歷史結(jié)論”的過程,歷史課程的“人文探究”價值被摧毀。他強調(diào):“成人的歷史”和“兒童的歷史”是兩種不同的歷史,唯有兒童進入真實的歷史情境去探究真實的歷史問題,每一個兒童都能產(chǎn)生自己的歷史理解,歷史課程才能成為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過程和資源。因此,歷史教學改革的迫在眉睫的課題是讓每一個教師和學生成為真正的歷史探究者。②任世江也說,以往的中學歷史課程內(nèi)容就是成人通史的濃縮和簡化,初中教材充滿了成人的歷史結(jié)論,不管學生的認知水平如何,有的課程從初高中到大學都是一樣的,只是詳略不同而已。我們習慣按照成人的歷史認識面向兒童,要他們適足削覆,死記硬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沒意識到,要求初中十三四歲兒童學習的是成人的歷史,更沒想過如何設計兒童學習的歷史。時至今日,初中歷史教學“在無意中仍然堅守著成人化”。③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張、任二老師有同感,并認為這種傾向必須盡快糾正,而引入兒童史是避免和克服成人化傾向的一個好辦法。
其二是針對歷史學科校本課程建設的“瓶頸”。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個層級,近年校本課程建設取得很大成績,但歷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fā)目前似乎進入了“瓶頸期”。其主要表現(xiàn)是,選題單一,大部分還是局限于地方史內(nèi)容,而且同一地區(qū)不同學校都在挖掘地方史,卻缺乏交流和共享。④引入兒童史可以擴大校本課程開發(fā)者的視野,豐富校本課程的內(nèi)容。同時,因這是一個原創(chuàng)性程度很高的課題,更能激發(fā)教師執(zhí)教和學生選學的興趣與熱情。
其三是針對一線歷史教師在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時難以取舍的窘境。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教科書的編制和編寫過程較長,一經(jīng)形成又會穩(wěn)定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其講述的內(nèi)容不易更新。因此,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充實教學內(nèi)容,讓歷史常講常新,始終是任課教師的責任。但史學發(fā)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成果不斷推出,給人以“知識爆炸”的感覺,到底吸收什么新東西充實教學,一線初中歷史教師常為此犯難。有鑒于此,我們提出更多關注兒童史研究的新成果,為他們打開一扇新窗,會給他們以啟發(fā)。
以上側(cè)重從“治病”的角度說明將兒童史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的理由,通過兩年的實踐性教學探索,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將兒童史引入初中歷史教學還有多重“開新”的意義。
第一,引入兒童史有助于初中學生學習更完整的歷史。
狹義的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歷史和歷史教學都不能缺少“人”。而從年齡的角度看,“人”包括成人和兒童。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國史學界“未將視線下移到兒童”,“兒童一直是被史學遮蔽的對象”。⑤中學歷史教科書也是如此。但是,兒童缺席的歷史是不完整的歷史。為彌補這個不足,讓學生學到完整的歷史,有引入兒童史內(nèi)容的必要。
近年,社會史研究發(fā)展迅速,社會史觀廣為流行。社會史觀認為,學習和研究歷史,眼睛既要“向上看”,又要“向下看”,否則會失之片面。而以往的初中歷史課程,只引導學生眼睛向上去看成人(其中老人不少),尤其是成人中的“精英”,而不讓他們眼睛向下去看大眾、兒童。由此而來,其結(jié)果是學生很少注意歷史名人的兒童時代,從未想到兒童也是歷史的主人,也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提高來說,這也是一種片面的歷史觀。引入兒童史,讓學生了解和認識歷史上的同齡人,可以使他們對歷史有更完整的認識,有助于正確完整的歷史觀的形成。
第二,引入兒童史有助于學生找到最佳“對話”對象。
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與歷史對話的過程,更準確地說,是與歷史上的人進行對話的過程。對話應有合適的對象,否則,話不投機半句多。歷史教科書的“人”雖然很多,但都是成人,且老年人不少。十多歲的初中學生與之對話,肯定是有“代溝”的,交流會困難一些,乃至無從說起。而如有機會與歷史上的同齡人即兒童對話,一定會融洽很多。比如學唐朝文化,初中學生要與投入激烈政治斗爭、為人代寫聲討武則天檄文的成年人駱賓王對話,恐怕很不容易,但與寫《詠鵝》詩時的七歲駱賓王對話,肯定會有親切感。同樣,讓初中學生與大名遠揚、已確定詩壇至高地位的“詩圣”杜甫對話,不可能沒有“代溝”,但與壯如牛犢、來回走不停、秋日里在梨樹棗樹上爬上爬下的兒童杜甫對話,不是可以息息相通嗎?
當代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都重視體驗歷史,提倡“神入”歷史。引入兒童史,可以為身為兒童的初中學生體驗歷史上的兒童的生活,“神入”歷史上的兒童世界,創(chuàng)設多彩的歷史情景,提供歷史想象的空間。
第三,引入兒童史可為初中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提供更多的貼近自己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的課題。
進入21世紀后,初中歷史學科的探究式學習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成績有目共睹,但也存在明顯不足,其一是盯住歷史上的成人找課題,其二是集中于鄉(xiāng)土史領域,而且在此領域中也總是“眼睛向上”。引入兒童史,可以擴大初中學生探究的視野,從兒童史中找到更適合他們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新穎的課題。
第四,引入兒童史,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近年來,尤其是2016至2018年間《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和正式文本先后公布以來,“核心素養(yǎng)”理念已為我國教育界接受。和高中歷史教師一樣,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也將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而正如下圖所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借助、依托“必備的歷史知識”。哪些是“必備的歷史知識”?歷史課程標準會列出,歷史教科書應該講述。但以往的課標和教科書中的“必備的歷史知識”都排除了兒童史知識。而我們認為,初中學生的“歷史必備知識”中應有一定的兒童史知識。如中外近現(xiàn)代史知識中,應有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童工”,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兒童團”,聯(lián)合國《兒童權(quán)利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知識。借助或依托這些貼近兒童的歷史知識,可以更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其歷史核心素養(yǎng)。但課標和教科書不講這些,只好由校本課程來補充了。
(一)引入的基本方式
在《兒童史與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一文中,筆者設想,將兒童史史料或史實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散點式,二是專題式。兩年的教學實驗表明,這是可行的。
1.散點式引入
所謂散點式引入是指在使用現(xiàn)行初中歷史教科書進行常規(guī)教學時,在適合的地方或多或少地講講有關兒童的情況。如講河姆渡原始農(nóng)耕文化遺址,可說明這里出土了陶豬、陶舟等珍貴文物。接著引導學生猜測、判斷這些沒有實用價值的陶制品是用來做什么的?通過師生互動,作出小陶豬、小陶舟等應是當時的“兒童玩具”的判斷,進而斷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有教育兒童的意識。又如講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可介紹他年十歲誦“古文”,即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書,為其以后研究歷史打下了初步基礎。講孫中山生平,可介紹孫中山曾說,他革命的“最初動機”產(chǎn)生于幼年時代聽家鄉(xiāng)“太平天國軍中殘敗之老英雄”講戰(zhàn)斗故事。原來,翠亨村有一位參加過太平軍的老戰(zhàn)士,名字叫馮觀爽,夏天他常坐在孫家門前的大樹下乘涼,因而常向?qū)O中山講述太平天國的故事。①講1919年的“五四運動”,可引入較多的兒童史史料。如5月18日,在北京先農(nóng)壇焚毀日貨現(xiàn)場,“北京師范附屬小學第二部童子軍張寧全(年十四歲)、龔渤(年十二歲)、盧榮祥(十五歲)三人,及公立第二小學學生盧榮福,相繼演說,言辭均極動人”。6月5日,上海罷市后,全市大中小學生積極支持?!叭行W生于罷課后亦在教員的率領下,手執(zhí)‘誓殺國賊,喚醒國魂的旗幟舉行示威游行”。湖南長沙中等及以上學校以罷課聲援北京、上海學生的斗爭。小學生們雖然沒有像中等以上學校學生那樣參加罷課行動,但他們所表達的愛國熱情,是很感人的。例如長沙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于6月16日整隊游行、販賣國貨。第一隊為音樂隊,奏國貨歌。第二隊為童子軍,具尚武之精神。“第三隊則為販賣隊,其貨如牙粉、人丹、信紙、毛巾等類,極其充足,購者甚伙,一時應接不暇?!鹘缬^者、莫不歡欣鼓舞,贊嘆不止。”不僅城市兒童投入愛國運動,鄉(xiāng)村兒童也熱情高漲,行動積極。如天津北斜村一所“民立”學校的老師介紹說:“敝人暇時,輒與數(shù)齡(位)小學生講說此次中國交涉失敗之源起,各生聞之莫不摩拳擦掌,憤氣填胸。及說至抵制日貨一節(jié),竟有數(shù)學生將所用之色盒、鉛筆當時搗毀拋棄……于是全校和之,謂我輩雖系小兒,我校雖在鄉(xiāng)辟,然能立志作去,將來全國小學皆如我校之不用日貨,其影響亦不為小云。”②這些材料雖不一定全講,但適當引入一些充實教學內(nèi)容,定會引起初中學生興趣,加深其對“五四運動”的印象。
散點式引入兒童史史料,機動性強,易于操作,可廣泛運用。但要想達到良好效果,教師亦必須充分準備,精心設計,講究技巧。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耿霞老師把自己“植入”史料的經(jīng)驗概括為“適時、適度、適切”六個字,認為,在歷史課堂上擇機順時“植入”史料是誘發(fā)學生聚焦關注的起點,依據(jù)學情適切精當“植入”史料是引導學生有效解讀史料的前提。史料植入要恰到好處,順暢周瞻,與歷史敘事融合貫通,與教學機理有機融合。③在用散點方式引入兒童史史料時,這些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
2.專題式引入
所謂專題式引入,是指圍繞一個主題,相對集中地講述某一時期或某個方面的兒童史。下面所列,是我們構(gòu)想的幾個兒童史專題。
【課例1】唐代的兒童世界
序:強大的帝國,繁榮的時代
(一)唐代兒童的日常生活
(二)唐代兒童的游樂活動
(三)唐代兒童的學習生活
(四)朱門與柴門內(nèi)的兒童
【課例2】晚清民初兒童生活的變遷
序: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一)兒童衣、食、住、行的變化
(二)兒童學習的變遷
(三)兒童玩樂的變化
【課例3】抗日烽火中的兒童
序:“鬼子兵來了!”
(一)淪陷區(qū)的兒童
(二)大后方的兒童
(三)抗日根據(jù)地的兒童
1.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兒童
2.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qū)的兒童
結(jié)尾:日本投降了!我們勝利了!
【課例4】古代希臘、羅馬的兒童
(一)古希臘的兒童
1.雅典兒童的公民教育與“學園”生活
2.斯巴達兒童的軍事訓練與體育鍛煉
(二)古羅馬的兒童
1.日常生活
2.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生活
【課例5】工業(yè)革命時期的英國童工和兒童立法
(一)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童工
1.從農(nóng)村到城市的兒童
2.工廠中的童工
3.礦場上的童工
(二)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兒童法
1.工廠法與兒童
2.救濟法與兒童
3.兒童立法的推進
【課例6】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兒童
序:從繁榮到蕭條 從富足到寒酸
一、藍鷹標志與“赤腳報童”
二、領救濟的兒童
三、干活的兒童
四、電影院、劇場和圖書館里的兒童
【課例7】“二戰(zhàn)”中的兒童
(一)法西斯國家的兒童
1.德國兒童
2.日本兒童
(二)反法西斯國家的兒童
1.蘇聯(lián)兒童
2.中國兒童
3.英、美、法兒童
(三)珍愛和平,保護兒童
【課例8】科技革命與兒童生活變遷
序:農(nóng)業(yè)社會兒童生活掠影
(一)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對兒童生活的影響
(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對兒童生活的影響
(三)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對兒童生活的影響
結(jié)尾:展望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對兒童生活的影響
除上述8例外,《新中國兒童的生活》《中國近現(xiàn)代的兒童組織》等也是不錯的課目,限于篇幅,其要點就不一一列出了。
以上課例,僅供一線老師參考,如被認可,則可作為課題和課時教學設計的內(nèi)容綱目,并舉一反三,設計出更多的兒童史課目。以此為基礎,可編寫出兒童史校本課程的講義、教材。我們設想,如初中3個年級6個學期使用,每個學期可安排3~4課,全一冊兒童史講義或教材以18~20課為宜。
(二)常用引入方法
中外古今兒童史史料豐富多彩,但分散零亂,教學中運用這些史料應講究方法。課題組老師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故事法
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依據(jù)可靠資料,講述有頭有尾,情節(jié)曲折起伏的生動故事,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無論是散點式引入,還是專題式引入,都可廣泛運用故事法。如配合“康乾盛世”教學,講述少年天子康熙帝除鰲拜的故事,這是散點式引入。而在講“晚清民初兒童生活的變化”這個兒童史專題時,可以講述一組兒童故事,這是專題式引入。兒童歷史故事一定要有史料依據(jù),做到“大事不虛”。如講孔子兒時故事,其家“貧且賤”“十五志于學”等都是有依據(jù)的。小處可以作一些想象。但有的重要細節(jié)也要依據(jù)歷史事實。如孔子正式場合說“雅言”,我們不能說當時的“雅言”是北京語言的“普通話”,而應解釋為鎬京或關中語言“普通話”。又如不能說家貧且賤的小孔丘有時只用幾個土豆或幾個紅薯充饑,因為土豆(馬鈴薯)和紅薯(甘薯)是明代才從海外傳入我國的。歷史人物,無論成人還是兒童,不應隨心所欲地虛構(gòu),一度流行于課堂的二毛等兒童故事不宜再講了。
2.史料研讀法
呈現(xiàn)簡短易懂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閱讀,并從中提取有用信息,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yǎng),可常使用。如講孔丘的兒童時代可引用如下史料:
材料1:“孔丘年少好禮……孔子貧且賤……(及長)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摘自《史記·孔子世家》
材料2:子曰:“吾十五志于學……”
——《論語·為政》
材料3:(曾點)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今譯:(曾點)說“暮春時節(jié),春天的夾衣已經(jīng)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個,兒童六七個,去沂河洗洗澡,到求雨祭事的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一路走回來。”孔子長嘆了一聲說:“我與曾點的想法一樣”。)
——《論語·先進》
通過以上史料,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可以了解孔子的兒童時代。材料1所說身高,雖是孔子長大以后的身高,但可以推斷兒童時代他比一般孩子要高出很多。材料3雖為曾點所說,但可“遷移”到孔子兒童時代,其情景孔子兒時應是經(jīng)歷過的。用于初中(尤其是初一)的史料,要為學生掃除文字障礙,所以材料3附有注音、今譯。
引用兒童史史料,首先要考慮基本史料(亦稱傳統(tǒng)史料)。這種史料,“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以至數(shù)千年的時間檢驗,大部分是具有較高的可信性的,我們現(xiàn)在所認知的許多中國古代史的歷史事實,基本上建立在傳統(tǒng)史料的判研基礎上得以印證的”。①正因為如此,本文講孔子的兒童時代,十分重視《論語》《史記·孔子世家》等基本史料。
3.圖像影視資料呈現(xiàn)法
圖像影視等資料的特點是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再現(xiàn)歷史情景。運用得當會效果良好。如講河姆渡遺址,可呈現(xiàn)一組“兒童玩具”②(圖1)、講唐都長安的繁榮與開放,說及這里可以見到很多外國人,包括外國兒童時,可呈現(xiàn)“黑人男童”陶俑(圖2)③,此為散點式引入。而如講“唐代的兒童”專題,則可較多地呈現(xiàn)敦煌壁畫中的兒童形象。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秀清著文介紹說,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莫高窟有兒童畫像的洞窟多達183個,占洞窟總數(shù)的37%。④這些畫像反映了當時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構(gòu)成一部“中古兒童生活史”。
4.表演法
根據(jù)一定的史料,編演歷史短劇。如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一老師上《我們是抗日兒童團員》,學生主要活動就是表演“宣誓入團”“站崗”“送情報”“慰問抗日軍屬”等幾段短劇。
5.講演
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再現(xiàn)歷史上兒童的講演,如再現(xiàn)“五四運動”中兒童的講演。二是以兒童史中的某個問題為題進行講演,如以“兒童對五四運動的貢獻”為題,引用相關材料進行講演。
6.討論、辯論
如圍繞工業(yè)革命中的兒童的身份進行討論。辯論和討論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辯論必須有不同觀點的交釋。比如以“兒童是工業(yè)革命的受害者還是受益者”為論題辯論,就至少有三種觀點:受害者、受益者、既是受害者又是受益者。而且,第三種觀點持有者中,在受益大還是受害大的認識上又可能有差異。
7.探究式學習
教師可布置“從《論語》看春秋末期的兒童”“孔丘的兒童時代”“唐代詩人的兒童時代”“祖孫三代比童年”“兒童也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類探究式問題,引導學生查找、收集和運用兒童史史料,包括文字、圖像和口述史料。
8.在歷史練習、測評和試題中運用兒童史史料
2017年北京卷第37題(“兒童:成長、保護與發(fā)展”題)是一道少見的典型的兒童史試題。此題給課題組的成員很大鼓舞和啟發(fā)。它說明運用兒童史材料可以命出高質(zhì)量的歷史題目。為此,我們進行一些探索,如:
例1:孔丘小時候喜歡用“雅言”朗讀詩(尤其是“頌”)。作為周代的標準音(普通話),“雅言”應是
A.北京話 B.鎬京話
C.洛邑話 D.山東話
例2:孫中山小時候,常坐在家門前的大樹下,聽村里參加過太平軍的老人講太平天國的故事。這對他反清革命思想的萌生有重要的影響。孫中山和太平天國領導人洪秀全都是
A.廣西人 B.廣東人
C.湖南人 D.江西人
例3:下表介紹的小學教材,其使用的時間和地區(qū)當是
A.20世紀20年代中期 粵北
B.20世紀30年代前期 贛南
C.20世紀30年代后期 陜北
D.20世紀40年代前期 冀中
在課題研究啟動之初,大家感到頭痛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系統(tǒng)的兒童史資料奇缺,以往常用的教學資料、教學用書上找不到有用的材料。當進入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后,大家才發(fā)現(xiàn),資料雖然重要,但還有比資料更重要的東西。因為,即令你用了豐富的兒童史資料,但如果依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使勁傳授學生被動接受,上出來的肯定依舊是老式的、成人的歷史課,而不是兒童的歷史課。
歷史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其構(gòu)成要素最重要是歷史教學內(nèi)容(以歷史教科書等呈現(xiàn))、歷史學習者(學生)和歷史教育工作者(教師)三個。要將“成人化”的初中歷史課堂轉(zhuǎn)變?yōu)椤皟和钡某踔袣v史課程,三個要素要同步聯(lián)動。那么,在引入兒童史材料的同時,初中學生應怎么辦?初中歷史教師又該怎么辦?我們的體會是,一定要更新學生觀和教師觀,科學地為學生和教師進行身份定位。
(一)解放初中學生,還其兒童的本真身份
長期存在的初中歷史教學“成人化”傾向,除表現(xiàn)在學生歷史認知客體即探究對象中兒童缺位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歷史學習主體即學生是以“小大人”乃至“大人”(成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首先是歷史課堂上。坐好、手放在背后、不準說話、舉手發(fā)言、認真聽老師講、在書上重要地方劃上符號、記住教科書的結(jié)論……一條條清規(guī)戒律將其捆綁起來,十多歲的兒童被塑造成“小大人”乃至大人(成人)。要把“成人的歷史課”變成“兒童的歷史課”必需更新學生觀,還初中學生的兒童身份,讓他們以兒童本真身份參與到歷史學習過程中去。為此,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其一,教學要符合初中學生(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比如,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可能長達40分鐘,因此,一節(jié)課應分為松緊不同的幾個段落,張弛有致。又比如,在學生看來,歷史老師就是應該講故事,不講故事或講不好故事的歷史老師很難說是好老師。他們的想法有些片面,但歷史老師一定要理解,并適當滿足其要求。
其二,學生的行為方式有好動難靜的特點,要讓他們靜坐40分鐘實為困難,因而要設計動靜結(jié)合的教學過程。
其三,學生有一定生活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但活動空間有限,最熟悉的是家庭和家鄉(xiāng),因此,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應從“家”(包括家庭和家鄉(xiāng))入手,再及“國”、及“天下”。他們的歷史認知已不是“白紙”一張,如何利用其已有知識,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其四,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于抽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常是粗線條的,習慣于為歷史人物戴上“臉譜”,分為“好人”與“壞人”,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歷史抽象能力,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的過程。
其五,學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讓其解釋一個歷史概念(名詞)說出大概可以,準確定義則需老師示范、指點。
其六,聯(lián)合國《兒童權(quán)利公約》規(guī)定了兒童的數(shù)十種權(quán)利,“參與權(quán)”是其中之一。什么是“參與權(quán)”?參與權(quán)首先是指兒童參加各種適合兒童活動的權(quán)利,但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權(quán)利,而成人對兒童的意見應予以尊重,并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的程度給予適當?shù)乜创?。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作為兒童的初中學生,應充分享有這種參與權(quán)。
引入兒童史材料,進行兒童史教學時要充分地、盡可能地適應初中學生(兒童)的特點,尊重他們的參與權(quán)。“適應”和“尊重”不是遷就,兒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兒童的成長,但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各步的要求要設置在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地方,亦即“最近發(fā)展區(qū)”。不跳就夠著,沒意思;跳斷腿也夠不著,要求就太高了。
總之,讓本真的兒童真正成為初中歷史課堂的學習主體,至關重要。舍此,不會有“兒童的歷史課”。
(二)教師自覺修煉,甘作兒童歷史教育工作者
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diào)“師道尊嚴”,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今天看來,這種觀念是一種融精華和糟粕于一體的觀念,我們應以揚棄態(tài)度對待之。要避免和克服初中歷史教學“成人化”傾向,現(xiàn)階段歷史教師主要不是維護“尊嚴”,而應更新教師觀,重新進行自我角色定位。
初中歷史教師無論年齡大小,從教時間長短,都應通過自我修煉,使自己“兒童化”?!皟和钡臍v史教師是有童心、童真、童趣、“童顏”,會說“童言”的歷史教師。其中,童心最為重要。《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說,“童心”有二義,一是指“小孩子天真純樸的心”;一是指“像小孩子那樣天真純樸的心”。此處取第二義。不過這是淺顯的解釋,說深一點,“童心”是指人“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人在幼童時期所具有的“本色心性”,是未受到污染的自然淳樸、純真無邪的心境。對生活于現(xiàn)實社會的歷史教師來說,有一顆童心殊不容易,但我們應努力追求和修煉。
為擴大視野,拓展思路,進行跨學科研究,近兩年筆者瀏覽了兒童學、兒童文學、兒童藝術、兒童哲學等方面的一些著述,獲益不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感到,在初中歷史教師“兒童化”方面,以少先隊輔導員為代表的兒童教育工作者和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家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段鎮(zhèn)在《少先隊學》一書中說:“少先隊輔導員首先要有一顆童心。童心就是非常熱愛兒童,非常了解兒童,能夠同兒童心連心,同兒童打成一片,時時處處把兒童放在心里。”少先隊輔導員應“一切為兒童幸福著想,一切從兒童實際出發(fā)”,經(jīng)常接觸兒童、經(jīng)常了解兒童、經(jīng)常研究兒童,讓兒童自己想、自己說、自己做。①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是這樣的兒童教育工作者。我國兒童文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周作人早在20世紀初,就倡導“以兒童為本位”②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觀。這一觀點已為廣大兒童文學作家普遍接受。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說:“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在一起,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是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那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雹僦敶鷥和膶W作家楊紅櫻更直截了當:“我是一個堅持兒童本位的作者。”②在總結(jié)自己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她說,一定要努力地使自己“回歸童年狀態(tài)”,“蹲下身來與孩子們處在同一個平行視角上寫作,幫他們說出他們想說的話”。③初中歷史教師應學習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家的經(jīng)驗和品德,甘心一輩子作有童心的兒童歷史教育工作者。
若問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初中兒童史教學是什么樣的教學,一言以蔽之,它是本真的兒童(初中學生)在兒童歷史教育工作者(有童心的初中歷史老師)指導下,學習和探究歷史上兒童世界(兒童生活)的歷史教學,是兒童(學習主體)、有童心的教師(教育主體)、兒童史材料(教學資源)有機融合、三位一體的歷史教學。推而廣之,整個初中歷史教學也應如此,只不過教學資源或內(nèi)容要從兒童史擴充至適應兒童成長需要的人類社會史,以及人類與自然關系史。
毫無疑義,初中歷史教學必須體現(xiàn)政府意志,保證政治正確。初中歷史教學必須尊重歷史、敬畏歷史,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歷史認知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在此前提下,“初中歷史課程應該具有適合兒童的特點”。④這不僅應成為我國歷史教育界的共識,而且應把這種科學認識落實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去。落實的途徑和辦法很多,在我們看來,引入兒童史是可行方案之一,值得探索?!傲⒌聵淙恕笔墙逃母灸繕恕5说某砷L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故有“百年樹人”之說。而人的成長、發(fā)展過程是可劃分為若干階段的。每個階段的人都需要學歷史,但授教者和受教者的身份定位、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方式方法等都應有一定乃至明顯的區(qū)別。如始終把本該是“兒童的歷史課”的初中歷史課上成“成人的歷史課”,就有違初中歷史課程開設的初衷,難達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了。通過兩年的實踐性探索,我們深切感到讓初中學生(兒童)上“成人化”的歷史課無異于拔苗助長。因此,從“成人化”到“兒童化”是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應有之義。
附記:寫作本文時,筆者參考了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歷史教研室和成都市兒童史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課題組編印的《兒童史課題組簡報》《兒童史教學論文匯編》《兒童史教學設計匯編》《兒童史教學資料匯編》等資料,謹此說明,并表謝意。
【作者簡介】馮一下,成都大學退休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