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寧
語文課本中,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遠大抱負,領略到祖國的大好河山,體會到偉大的民族精神。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探索文言教學中一些有效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促進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與提升,使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中對傳統(tǒng)文化有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
一、激發(fā)文言文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蘊含著多方面?zhèn)鹘y(tǒng)文化。它是古人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的精華,它的文學性以及歷史性在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必須學習、了解文言文。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在學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要激發(fā)學生對文章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興趣。只有當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原動力,才能有效達到學習的目的,才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文言教學達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實現(xiàn)文言教學要達到的真正目的。在講到“鴻門宴”中項伯、項王東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時,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座位還有這么多講究?這時,我便講了古人座位方面的禮儀。按古代的禮儀,賓主之間宴席四面座位,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鴻門宴上,從座位的朝向可以看出人物地位的尊卑。講到此時,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座次關系,有人說到吃飯時圓桌的坐法,有人說到汽車上的座次等,討論非常熱烈。學生學習了這些以后,在生活中也會更加注重關于座位的禮儀。
二、挖掘文言文內涵,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品質
文言文的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懂得了古代文化知識,更是讓他們學習了古人的行為、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新時代的青少年,使他們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教育者,在文言文教學中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注重對民族精神和價值趨向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在講授《游褒禪山記》中的“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引導學生有志者事竟成,且不論足不足以至,也不論有無憑借,一個人若想成功,首先必須有志,志可以變成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有了志,就有了拼搏追求的大無畏。志是前進的風帆,是勇進的勁頭,是勢如破竹的自信。生活中,我們有時在困難面前軟弱,不自信就失去了前進的勇氣。有時也怨天尤人,其實是我們自己缺乏斗志。人只有在“志”的引導下才會不斷競爭,不斷在坎坷中變強。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一文中表現(xiàn)出在死亡威脅面前,在不能確保自己生存的權利時,他把生存的意義置于權利之上,他向自己保證的是生存的方式——堂堂正正活著,問心無愧死去。這正是仁人志士與小人之區(qū)別。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只要他看得透生死??雌粕溃⒉皇禽p視生命。要知道,處于“非人世所堪”的境遇中,生存就成了一種奢侈,死亡要容易得多。在這種境遇中堅持生存的人,不自殺、不變節(jié)的理由無非是他們認為,有比生存更重要的、超越個人生命的東西,需要他們去奮斗,需要保留生命直到最后時刻,這樣才能無愧于心,含笑就義。我們感謝他的這一舉措,這讓我們明白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堂堂正正地活著,又該怎樣堂堂正正地死去,才不負一生。
三、拓展文言知識,展優(yōu)秀傳統(tǒng)魅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都是膾炙人口的文章,是精華中的極品。除了能讓我們吸取古人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外,更能讓我們了解到古代多方面的知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軍事、服飾、醫(yī)藥……《張衡傳》中地動儀的奇特造型和實用功能的表述,《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服飾精彩描寫以及關于時間的古代稱謂,《燭之武退秦師》中過人的軍事謀略,《蘇武傳》中讓我明白了蘇武臥起操持的旌節(jié)意義等。文言文的學習,不僅讓我們理解了作品的意旨,也為我們多方面的學習提供了空間,讓我們吸取了文言知識中的寶貴財富。所以學好文言文,暢游在古文化的海洋中,才能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才能更好地做到古為今用。
總之,文言教學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文言教學要達到古為今用的教育目的,每個文言教育工作者都要正確認識文言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在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