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雪,吳志明,董智佳
明代中后期女襖紋樣的表現(xiàn)手法與裝飾特征
蔡小雪,吳志明*,董智佳
(江南大學 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無錫 214122)
從實地調(diào)研、資料考證和圖像分析入手,對明代中后期漢族女襖的紋樣題材、形成方式、裝飾位置和布局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發(fā)現(xiàn):明代中后期漢族女襖紋樣題材的世俗化特征、織繡技藝多種多樣以及裝飾位置布局的新穎獨特,受到當時社會風尚、行業(yè)發(fā)展、思潮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裝飾特征。
明代中后期;女襖;紋樣;表現(xiàn)手法;裝飾特征
“紋樣是以紋化的方式記錄歷史與文化的形式”[1]。服飾紋樣作為服裝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傳統(tǒng)服飾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明代服飾紋樣的種類豐富,裝飾花樣繁多,尤其是明代中后期更加新奇多樣,審美異彩紛呈。襖作為明中后期女子穿著最頻繁、廣泛的服飾之一,其上的紋樣也是當時服飾裝飾藝術的典型代表。目前對于漢族女襖紋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代與民國時期,而針對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女襖紋樣的研究卻不多見。本文以明代中后期女襖的紋樣題材及裝飾表現(xiàn)手法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紋樣裝飾特征與影響因素,以期對明代服飾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襖由襦演化而來,即有里的夾衣?!妒挛锛o原》卷三曰:“襖子?!杜f唐書·輿服志》曰:燕服,古褻服也,今亦謂之常服”[2]。
襖作為明代婦女穿著使用最為普遍的上衣,在明初期,由于服飾制度的森嚴,其款式和裝飾需要符合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因此款式變化較少,裝飾也不甚繁美。而在明代中后期,由于朝廷管控力度的削弱,商品經(jīng)濟的萌芽以及奢靡、僭越之風的盛行等原因,反映在服飾上,也就使得女襖不僅款式多樣,裝飾圖案更是品種繁多、新奇華美。而且通過對明代五十余座墓葬簡報的梳理,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的女襖的實物年份大都是在明代中后期。因此,本文以定陵、泰州博物館以及山東博物館等地出土或館藏的明代中后期女襖作為實物來源,再結(jié)合相關史實資料,以期對明代中后期女襖的紋樣裝飾特點進行解析。
通過以實物和史料結(jié)合的方式對現(xiàn)有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后可知:明代中后期女襖的紋樣題材豐富、取材廣泛,大量從自然界、社會生活中取景選材,內(nèi)容不僅承襲了傳統(tǒng)裝飾題材,并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拓展,創(chuàng)造出瑰麗多姿并且極具時代特色的裝飾紋樣。按其表現(xiàn)題材的不同可以分為八大類(如圖1):植物紋、動物紋、幾何紋、文字紋、器物紋、人物紋、自然氣象紋、宗教紋。
在這些題材品類的基礎上,還有根據(jù)節(jié)氣時令而設計的時令應景紋樣。比如在“年節(jié)”時使用葫蘆紋象征辭舊迎新、“元宵節(jié)”時用燈籠紋、“清明節(jié)”飾秋千紋、“端午節(jié)”繡五毒艾虎紋、“七夕節(jié)”用鵲橋紋、“中秋節(jié)”用玉兔紋、“重陽節(jié)”繡菊花、“冬至”使用陽生紋等。這類應景紋樣共同特點“是選最有代表性的事或物,用相應的圖像來象征這一節(jié)令”[3],采用與節(jié)令相對應的圖案題材作為主題紋樣,同時搭配數(shù)種其他類型的題材作為輔助紋樣。比如圖1[4]中定陵出土的黃?女絲綿襖上的紋樣,稱為“串枝子孫葫蘆吉語文字紋”,以葫蘆作為主題紋樣,葫蘆之間以綴滿小葫蘆及花葉的藤蔓相連接,中間穿插著萬壽、吉祥如意等吉語文字,即可在年節(jié)期間使用,也代表了子孫綿延、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的吉慶思想。如圖2[5]是明萬歷織金纏枝蓮萬壽補女襖的補子局部圖,其上紋樣為中秋節(jié)應景紋樣——玉兔,紋樣內(nèi)容為玉兔口銜靈芝,上托“壽”字,底繡山、海與雜寶等,因為萬歷皇帝生日臨近中秋,于是將中秋節(jié)與皇帝萬壽的紋樣組合到一起,所以此件女襖上出現(xiàn)了兩個節(jié)日的應景紋樣,使喜慶的氣氛更加濃厚。
圖1 明代中后期漢族女襖紋樣題材分類示例
圖2 明定陵黃?女絲綿襖紋樣
圖3 明定陵方領女襖局部—玉兔萬壽補
明代中后期女襖紋樣的題材特點在于它把順應天時的人文思想和民俗生活相互融合,將代表了季節(jié)交替,天時轉(zhuǎn)換的歲時節(jié)日與紋樣元素相對應,并賦予其祈吉喜慶、辟邪禳災的內(nèi)涵。這種表達方式將多種紋樣元素進行組合搭配,把長期積淀在人們心底的求祥和、祈富達的種種希冀,化作美觀生動的圖案再現(xiàn)于方寸之間。
明代中后期紡織業(yè)尤其是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使得織繡技藝空前提高,絲織工藝科技已發(fā)展到空前水平。緙絲、刺繡、織金、妝花、孔雀羽線等精細加工技藝均已達到高超水平,為服飾藝術的精細加工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和技術支持,使得人們能夠在面料上織出更加精致繁復的圖案花紋。根據(jù)對出土或傳世實物的分析,女襖上紋樣的形成方式可以歸納為織造、刺繡兩種??椩焓侵秆b飾圖案以織造手法呈現(xiàn)在女襖上,刺繡指在女襖面料上以刺繡的方式呈現(xiàn)出裝飾紋樣。
2.1.1 織造
織造工藝即在面料織造時直接織出所需要的裝飾圖案。出土的明代中后期女襖中有花緞、暗花緞、妝花緞、妝花羅、織金羅、妝花紬、改機(雙層錦)等面料,運用妝花、織金、緙絲等裝飾手法。在出土的明代中后期女襖中,各種緞紋組織的花、素面料最多,而妝花工藝是出現(xiàn)最為頻繁的,幾乎各種組織的織物都采用妝花方法來進行裝飾,這跟當時妝花工藝的改進提升有極大的關系。如圖3[6]是北京豐臺區(qū)長辛店618廠明墓出土的明中期暗花緞斜襟夾襖及其紋樣局部圖,其上圖案采用方格幾何紋進行四方連續(xù)排列,形成素色暗花紋,質(zhì)樸典雅。
圖4 明中期醬色方格紋暗花緞斜襟夾襖
2.1.2 刺繡
這里的刺繡指的是在女襖面料上用各種刺繡針法繡出所需要的紋樣。出土的明代中后期女襖面料上的刺繡針法主要有:平針、接針、戧針、纏針、滾針、鋪針等。明代中后期女襖上的刺繡根據(jù)刺繡面積分布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滿繡,即衣料上所有的紋樣全部用刺繡的方式來完成。因其制作難度大、費時耗力,在女襖中使用較少。其特點是圖案立體、華麗美觀,造型緊湊、面料強度大。另外一種是局部繡,只在女襖上所需要的部位進行刺繡。局部繡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直接在面料所需要的部位刺繡,比如肩背部的柿蒂形紋樣以及袖口、領口等緣邊部;還有一種是繡在另一塊面料上,然后將其縫綴在女襖上,也就是補子的形態(tài)。特點是圖案精致細膩,跟面料底紋形成對比關系,主題突出、錯落有致。如圖4中所示的明定陵出土的紅素羅繡金龍百子方領女襖即是采用滿繡的方法,“是全部紋飾和地子滿繡完成的一件富有‘多子多?!⒁獾募?。衣面使用二經(jīng)絞方目紗為地料,其上用戳紗法滿繡四方連續(xù)幾何紋作繡地”[7]。刺繡時,先在地料上墨繪出紋樣,然后用多種變化的針法來繡出龍紋、人物紋、花卉和山石等圖案,再用灑線繡繡出菱形幾何紋作為繡地。整件女襖繡工精巧,針法復雜多樣,技藝精湛,色彩富麗、沉著。
圖5 明定陵百子衣新復制件
“裝飾位置主要是按古代服制要求或造型構(gòu)圖的需要,將服飾圖案‘對號入座’,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2]319。根據(jù)觀察,明代中后期女襖的圖案裝飾主要分布在衣片、補子、衣緣等區(qū)域,并且各個區(qū)域的裝飾手法也各有特點。
(1)衣片。衣片區(qū)域的紋樣是女襖的主體裝飾圖案。這一區(qū)域的裝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將一些單元較小、易于構(gòu)成的紋樣用織造的方法呈現(xiàn)在面料底紋上,營造暗紋效果。還有一種是根據(jù)穿著需要,將裝飾圖案用多種刺繡方法施與衣片上,形成滿繡效果或者只繡在衣片前后肩部形成柿蒂紋。這種形式的裝飾圖案通常選用多種裝飾題材進行組合搭配,繁復華麗、精致巧妙。
(2)補子。補子是將織繡花樣縫綴于服裝上的一種形制,具有彰顯身份和裝飾美化作用。明代中后期女襖上的補子一般在衣服的胸部和背部,稱為“胸補”或“背補”。其形狀有梯形和方形兩種,背補是完整的一塊,而胸補則根據(jù)女襖的開襟方式而定,若是對襟女襖,胸補分左右兩塊,分別縫綴在門襟兩側(cè)。補子上的紋樣通常作為女襖的主題紋樣,前后圖案一致,一般采用一種具有特殊寓意并且有代表性的紋樣做主體,周圍添加其他題材紋樣做裝飾,主題突出、構(gòu)圖飽滿精致。
(3)衣緣。“所謂‘衣緣’,就是服飾的裝飾緣邊”[8]。明中后期女襖的緣邊裝飾主要體現(xiàn)在領緣、袖緣、襟緣這三個部位。其中領緣與袖緣因為造型需要而且與皮膚直接接觸,所以選用觸感比較柔軟、易于造型的絹、綾等面料。女襖的袖緣裝飾一般直接借助所選面料織造時帶有的暗紋,且顏色與衣身相比較為淺淡。領緣上的裝飾手法則根據(jù)款式來定,一些需要外露的領形,比如豎領(立領)、方領等,會按照穿著要求用刺繡的方法繡上一些紋樣,紋樣的題材跟女襖的裝飾主題相呼應。襟緣指的是對襟女襖左右門襟處鑲有的裝飾用的緣邊。襟緣裝飾手法以刺繡為主,由于所處位置的特殊,其上紋樣的題材一般要跟衣片區(qū)域相銜接,或者與其他部位裝飾相呼應。
從組織形式上看,明代中后期女襖的紋樣表現(xiàn)為適合紋樣和連續(xù)紋樣兩種。適合紋樣主要是在女襖的胸補、背補以及前胸、后背、兩肩處的柿蒂形“云肩”上,多為對稱式。連續(xù)紋樣有二方連續(xù)紋樣和四方連續(xù)紋樣,二方連續(xù)紋樣主要用于女襖的領緣、袖緣、襟緣上做裝飾,四方連續(xù)紋樣則用在衣片區(qū)域。
總體來說,明代中后期女襖紋樣的表現(xiàn)手法多種多樣,主要是根據(jù)女襖的穿著使用方式來決定,內(nèi)穿女襖的紋樣因不需要外露,所以采用織造而成的四方連續(xù)素色花紋,且衣緣部位皆無裝飾;外穿女襖紋樣的表現(xiàn)手法較為復雜,衣片部位的紋樣采用織造而成的四方連續(xù)圖案作為底紋,在胸背部的“柿蒂”或者“補子”再加上刺繡而成的適合紋樣作為女襖的主題紋樣。
“服飾紋樣是滲透于生活中的藝術,它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具有質(zhì)樸的生活情趣和獨特的藝術風格”[9],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當時的審美情趣,是社會狀態(tài)在服飾上最直觀的的反映。明代中后期女襖的紋樣在沿襲傳統(tǒng)的基礎上追求新奇,表現(xiàn)手法多樣,含有豐富的審美文化意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
明代中后期,人們思想開始解放,商品經(jīng)濟愈加發(fā)展,但是朝廷的管控力度卻日趨松弛。陳寶良[10]在《明代社會生活史》中寫道:“明朝人生活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社會,是以極具變化為其特征的。若將其置諸‘社會流動’與‘都市化’等范疇下進行考察,其時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顯現(xiàn)出來?!鄙唐方?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以工商業(yè)者為主體的市民階層日趨壯大,帶來了市井文化的異軍突起,社會觀念也由以往的辛勤勞作轉(zhuǎn)變?yōu)樽非筘敻还γ?,重視世俗的享樂,進而使得服飾審美也呈現(xiàn)世俗化傾向。
明代中后期服飾審美的世俗化影響了女襖紋樣的設計與運用,使得紋樣的題材和形式更加符合人們崇尚趨吉避兇、追求榮華富貴與吉祥美好的世俗心理。比如芙蓉、桂花和萬年青組合在一起,寓意永遠榮華幸福,稱作“富貴萬年”;蝙蝠和云朵織在一起,稱作“福從天降”;喜鵲和梅花一起,叫作“喜上眉梢”等。除了這些日常使用的紋樣形式,還有與各個節(jié)氣時令搭配使用的特定的圖案組合,比如在正旦時使用葫蘆紋,象征喜慶祈吉;端午時節(jié)使用五毒艾虎紋,象征辟邪禳災;中秋節(jié)用嫦娥玉兔紋,象征拜神祈福等。這些充滿世俗趣味的紋樣,構(gòu)圖一目了然,寓意通俗易懂,滿足了大眾對富貴榮華、喜樂功名、健康長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在社會各個階層廣泛流行。
明代中后期,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手工業(yè)尤其是紡織業(yè)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蘇州、南京、杭州等專業(yè)生產(chǎn)地區(qū)和工場手工業(yè)。同時,紡織機械得到進一步改良,工場的分工也更加細密,據(jù)《明會典》記載其工匠包括絳匠、繡匠、染匠、織匠、挑花匠、挽花匠等,包含了紡織業(yè)各項工種技藝。紡織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推動了商品經(jīng)濟的迅速生長,從而使紡織品市場不斷的擴大,面料種類不斷豐富、技術更加先進、紋樣變化更加多樣,對明代中后期女襖紋樣提供了豐富的物質(zhì)基礎和技術支持。
明代中后期政府統(tǒng)管的官府織造局遍及全國,同時“許多城鎮(zhèn)開始出現(xiàn)‘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專業(yè)織戶,生產(chǎn)工具也在改進,絲織業(yè)還帶動了棉織業(yè)的發(fā)展”[11]。種類繁多的絲織品和棉布的普及使得服裝面料空前豐富,僅從大處分就有絲、羅、綾、綢、緞、絹、綿等十數(shù)類。與此同時,印染、刺繡、提花、等工藝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花樓機”的構(gòu)造也比以往更加先進,能在綾絹上提織各色花紋,各式提花機和織布機的改進以及推廣,為女襖上紋樣的變化多樣和普及流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明代中后期,日漸僵化的程朱理學觀念逐漸崩塌,陸九淵、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學”崛起并風靡一時,逐漸影響了明人觀念?!靶膶W”主張“心即理”,認為“萬事、萬物、萬理歸根到底都是我‘心’的產(chǎn)物”,其后更是將私欲的價值推向了極致,倡導個性解放,人們開始重視自我的價值。這種思想反映在服飾上,使得服飾風尚逐漸突破程式,而呈現(xiàn)出趨新慕異的流行趨勢。顧起元[12]在他所著的《客座贅語》中也對當時服飾求新求異的社會風尚作了如實記錄:“南都服飾,在(?。c、(萬)歷前猶為樸謹,……近年以來,殊形詭制,日異月新”。
在這種服飾風尚的影響下,女襖的紋樣同樣也受到了沖擊。紋樣的組合形式更加多樣,寓意更加豐富,甚至在紋樣的裝飾位置與布局上也出現(xiàn)了極具新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比如在女襖胸背及兩肩處的柿蒂形云肩紋飾,采用和衣身同主題的圖案元素組合成云肩的形態(tài),再用與底紋顏色相對比的繡線繡到女襖上,這是一種借助云肩的外形而衍生的新型紋樣布局。還有女襖前胸和后背處的補子,初期補子作為身份等級的標志,格式也較為統(tǒng)一,而在明代中后期求新求異、僭越之風盛行的服飾風尚的影響下,使用范圍大大增加,形式也更加多樣,出現(xiàn)了與天時節(jié)氣相對應的“時令補子”,這也是明代女襖紋樣裝飾的創(chuàng)新之處。
[1] 李硯祖.紋樣新探[J].文藝研究,1992,(06):115-135.
[2] 杜鈺州,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179.319.
[3] 鄭麗虹.明代應景絲綢紋樣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J].絲綢,2009,(12):53-57.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定陵(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13-114.
[5] 董進.明萬歷織金纏枝蓮萬壽補女襖[J].紫禁城,2016,(04):161.
[6]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編委會.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織繡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70-71.
[7] 傅萌.明定陵孝靖皇后百子衣研制報告[A].王武鈺,王亞蓉等.首都博物館館藏紡織品保護研究報告[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10-131.
[8] 劉璇.明代女性民服的形態(tài)研究與設計應用[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1.15-17.
[9] 劉秋霖.中華吉祥紋樣圖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2.
[10]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
[11] 張維華.鄭和下西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140.
[12]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21.
The Performance and Decorative Features of Pattern on Female Jacket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CAI Xiao-xue, WU Zhi-ming, DONG Zhi-ji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Knitting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image analysis about patterns of the jacket, and analyzes the pattern’s factor, technical method and the decoration posi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attern of Han's female jacket in the late Mid and Ming dynasty had secular patterns on the theme, various technical methods and unique decorative layout,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social fash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of thought and culture.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female jacket; performance; decorative features
吳志明(1964-),男,教授,研究方向:服飾文化.
江蘇省產(chǎn)學研聯(lián)合創(chuàng)新資金-前瞻性聯(lián)合研究項目(BY2016022-20、BY2015019-20).
TS941.1
A
2095-414X(2018)06-00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