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珍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杜甫的名篇,同時也是寫岳陽樓寫得最好的詩歌,僅僅四十個字,但是后人對他的評價極高。陸游稱其“絕妙古今”,劉克莊稱其“獨步千古”。
這首名詩從山水詩的角度來看,其中描寫山水的詩句就是頷聯(lián)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弊鳛槿娢ㄒ坏木罢Z,并非僅僅是寫景,它還有著抒情的功能,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一、登高望遠(yuǎn),目之所及
杜甫早就對洞庭湖有所耳聞,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去見識一下洞庭風(fēng)光,直到五十七歲才有幸一睹其真容。目之所及,看到的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浩浩蕩蕩的洞庭湖水把吳國和楚國分裂成東南兩面,日月都在這湖上日日夜夜地沉浮。洞庭湖真的有那么大?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湖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其中?!庇谑嵌鸥φ驹谠狸枠巧咸魍赐ズ畷r被它的浩瀚無邊、包容萬物所震撼。
對于這一詩句,有許多評論家都對此贊賞不已。如仇兆鰲在《杜詩詳解》中引黃鶴的話:“一詩之中,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lián),尤為雄偉,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次豁達?!?/p>
但是,洞庭湖真的很大嗎?若把它放在整個宇宙之中看,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小湖而已,就像人在宇宙之中極其渺小一樣。那么到底是什么撞擊了杜甫的內(nèi)心讓他“涕泗流”呢?
二、一切景語皆情語
頷聯(lián)所寫的景色十分闊大,但是緊隨其后的頸聯(lián)卻十分狹小。清代黃生在《杜說》中說:“前半寫景,如此闊大;五六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倍鸥吹竭@樣能夠包容日月的浩淼景色,想到的卻是這浩淼天地之中的渺小的自我,很多人都評論說這是“景大身小”!而這種的現(xiàn)象在杜甫的很多詩歌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高》、《秋興》等。但是我認(rèn)為“景大身小”的說法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覺得“雖景大身小,而心更大于景”會更好!
哀自身渺小之無奈。面對洞庭湖的蒼茫無邊際,自身的渺小在極致的大的對比之下就暴露無遺了。人只不過就是整個宇宙中的過客,一生匆匆就那么幾十年,更何況自身已經(jīng)不年過半百,還體弱多病,所剩時間已經(jīng)不多,而自身的志向抱負(fù)還從未實現(xiàn),可以說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真的是“時不我待”啊!而這浩浩蕩蕩的洞庭水則是永恒不變的,日月依舊升升落落,不為外物所改變。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地球離了誰都一樣轉(zhuǎn)”。在這一大一小,一不變一變之中充滿了時間易逝留不住的無奈之情。正如同蘇軾在夜游赤壁時的感受一樣——“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p>
嘆平生遭遇之不順。杜甫這時又想到自己平生遭遇諸多不順。杜甫希望通過做官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但是現(xiàn)實是仕途不順,一生坎坷。他在寫這首詩之前,已經(jīng)度過了近十年的客居漂泊的生涯,此時從夔州到江陵,原本打算北上返回故鄉(xiāng),但是途中遭遇商州兵亂,只得被迫流落荊湘。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親人朋友漸漸地離世,而且自己還老弱多病。杜甫曾在《清明二首》中寫道:“右臂偏枯半耳聾”。他連寫信都得要兒子代筆,可見其身體差到何種地步。他還曾以“沙鷗”自比,“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自己就像天地間孤單漂泊的沙鷗一樣漂泊了一生。在仕途方面則是波折不斷,自己的滿腹才華不為當(dāng)局者所賞識、重用,沒能夠遇到真正的伯樂。真可謂是郁郁不得志。所以杜甫特別希望能夠有人慧眼識珠。他在《上韋左相二十韻》中寫的“廟堂知至理,風(fēng)俗盡還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隱淪。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回首驅(qū)流俗,生涯似眾人”,就表達了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慧眼識英雄的美好愿望,以及由于當(dāng)局者不具慧眼使得自己這種驚世絕才流落在外的苦悶。
立葵藿之心而不改。“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人在看到壯麗的事物時總是能夠激發(fā)熊熊的斗志,樹立宏偉的目標(biāo),杜甫也是如此。他見到這樣氣勢浩大的洞庭湖,在感慨自身渺小和生平不幸的同時也激起了他的雄心壯志,渴望把自己渺小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正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即便在位者不賞識自己,不認(rèn)可自己,但是我仍然保持著一顆赤誠之心,“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
杜甫之所想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家國!
憂國憂民之當(dāng)先。洞庭湖給人的震撼力不僅在于它有廣闊的面積和驚人的氣勢,更在于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不管世人的生活如何變化,它始終在那里。在那里見證著朝代的興盛和衰落,在那里見證著人的生老病死,在那里見證著人類的繁衍生息。就好比當(dāng)初慘烈的吳楚之爭,到了現(xiàn)在,哪里還有吳楚?都已經(jīng)統(tǒng)一為唐朝了。但是歷史的發(fā)展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dāng)初四分五裂,現(xiàn)在統(tǒng)一為一國,但是以后終究還是會再次四分五裂,只是不知道這個“以后”是多久之后而已,說不定就是不久的將來。杜甫看到洞庭湖就有著這樣的家國憂慮。因為作這首詩的時候是唐代宗大歷三年,即公元768年。這時安史之亂剛結(jié)束不久,安史之亂帶來的后續(xù)問題還有待解決,例如出現(xiàn)的地方割據(jù)、吐蕃侵臨長安、宦官專權(quán)的局面。這都使得唐朝由盛轉(zhuǎn)衰,不斷的戰(zhàn)爭也使得百姓遭受災(zāi)難。這些都令杜甫為百姓為國家而擔(dān)憂不已。都說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是我感覺杜甫盡在憂國憂民,不曾樂過!可不就得“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嗎!
三、總結(jié)
《登岳陽樓》之中的景語,不僅是寫洞庭湖之大,更是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結(jié)合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時代背景,我把景語中的情語歸結(jié)為哀自身渺小之無奈、嘆平生遭遇之不順、立葵藿之心而不改、憂國憂民之當(dāng)先這四個方面。杜甫雖然感嘆自身之渺小,遭際之不順,但是這些人生的困難都沒能改變他的報國之志,憂國憂民之心。有著這樣的情感在其中,如何能說是“景大身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