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書社 古籍整理編輯室,安徽 合肥 230071)
雜詩最初為《文選》中詩歌的一類,這類詩歌多以“雜詩”為題,內(nèi)容龐雜。雜詩在后世得以繼承和發(fā)展,后世的“雜感”“雜興”“雜詠”“偶題”“感遇”等,都可以歸入雜詩一類。雜詩的特點:“一是寫作的動機是偶然形成的,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二是詩意的隱晦性。以《雜詩》為題的詩,詩意多不明晰,如曹植、陶淵明的《雜詩》,其詩意到現(xiàn)在仍存在爭議。三是詩題的模糊性?!氖沁@些詩由于是觸物生感,因此多用比興手法?!盵1]
張耒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以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聞名于世。據(jù)《張耒集》,張耒存詩有二千一百多首,其中雜詩約有四百首,占其詩歌總量的1/5??梢哉f,自魏晉以來,雜詩創(chuàng)作數(shù)量之豐,無如張耒者。張耒創(chuàng)作出如此豐富的雜詩,是有特殊的時代和個人經(jīng)歷及思想、文學師從諸背景的。
張耒一生宦海沉浮,直接受到北宋后期新舊黨爭的影響,這次黨爭是由王安石熙寧新法直接引發(fā)的。蕭慶偉在《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一書中,把這場新舊黨爭分成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自熙寧二年至元豐七年(1069—1084),凡十六年,是為熙寧、元豐時期。此期為舊黨放逐之始。第二階段,自元豐八年至元祐八年(1085—1093),凡九年,可稱元祐時期。此期舊黨初次回歸,新黨放逐。第三階段,自紹圣元年至元符二年(1094—1099),凡六年,為紹圣時期。此期舊黨再放逐,新黨初次回歸。第四階段,自元符三年至建中靖國元年(1100—1101),共二年,為建中時期。此期舊黨再度回歸,新黨再次放逐。第五階段,自崇寧元年至宣和六年(1102—1124),凡二十二年,稱崇寧時期。新黨再度回歸,舊黨第三次放逐[2]。如果說王安石變法初期產(chǎn)生的新舊黨爭,還具有進步與保守的區(qū)別的話,那么在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再度罷相之后,所謂新黨與舊黨之間的斗爭就完全是一種惡劣的權(quán)力之爭了。從紹圣元年(1094)開始,基本上是由新黨把持朝政,其中雖有建中時期舊黨的再度回歸,但為時很短,只有兩年的時間。之后新黨再度回歸,并長期掌握政權(quán),尤其在宋徽宗即位后,蔡京逐漸把持朝政,借新黨的旗號對元祐黨人進行殘酷的迫害。
張耒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員,屬于舊黨。張耒青年時代游學陳州,以文章受知于學官蘇轍,因而得從蘇軾門下。從實際情況看,他并沒有參與當時的新舊黨爭。蘇門文人團體并不是一個政治派別,它的形成,是因為蘇門文人對蘇軾的服膺和蘇軾當時的“文宗”地位,是一個文人團體。王安石熙寧變法時,張耒只是擔任了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等地位很低的官職,與新舊黨爭沒什么關系。張耒和其他蘇門文人因蘇軾的原因在元祐年間卷入了新舊黨的政治紛爭。元祐時期,舊黨初次回歸,“蘇門四學士”也先后供職三館,彼此詩文唱和,過從甚密,生活也比較安定。由于蘇軾是舊黨,張耒和其他蘇門文人自然也被視為舊黨。哲宗紹圣親政后,蘇軾連遭貶黜,遠謫海南儋州。張耒不久也因坐元祐黨籍,被貶謫在外,開始了顛沛流離的謫宦生活。張耒先以直龍圖閣知潤州,數(shù)月后徙宣州,紹圣四年(1097)再貶監(jiān)黃州酒稅,接著又貶復州監(jiān)酒。在從元符末到崇寧初的這一段時間里,張耒曾一度被起用,召為太常少卿,但為時很短,接著就復出知潁州、汝州。不久,“臣僚上言管句明道宮張耒在潁州聞蘇軾身亡,出己俸于薦福禪院,為蘇軾飯僧,縞素而哭”。結(jié)果“詔張耒責授房州別駕,黃州安置”[3]458。直到崇寧五年(1106),由于詔除黨禁,53歲的張耒才得以離開黃州。張耒從此便長期投閑,寓居陳州,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政和四年(1114),61歲的詩人抑郁而終。張耒一生的命運隨新舊黨爭的發(fā)展而沉浮,是新舊黨爭的犧牲品。從紹圣元年(1094)開始,張耒基本上過著漂泊羈旅的生活,成為新黨打擊和迫害的對象。
張耒素懷大志,二十歲進士及第,投師蘇門,成為蘇軾的門生,可謂春風得意,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先是被授臨淮主簿,隨又任了壽安尉。這些低微的官職與張耒遠大的志向顯然是矛盾的。元祐元年(1086),張耒召試學士院,在三館先后共八年,主要職務是掌管經(jīng)籍圖書、國史實錄,??薄顿Y治通鑒》,雖然生活清閑,但只是文學侍臣,他的宏大志愿也無從實現(xiàn)。
北宋之世,武備孱弱,對外戰(zhàn)爭常以失敗而告終,北方和西北的遼與西夏政權(quán),時時威脅到宋朝的安全。它們對宋不時發(fā)起侵略戰(zhàn)爭,迫使宋王朝賠款割地。詩人從小就希望自己能為國靖邊,掃滅胡塵。這種志向在積弱的宋朝是無法實現(xiàn)的。張耒在他的八十余篇議論和史論中,探討治國之道,論述漢唐兩代的歷史經(jīng)驗,講求經(jīng)世致用,也體現(xiàn)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在這種不斷被貶、流離四方的仕途上,張耒自然無法實現(xiàn)他的理想。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詩人就用雜詩的形式表達自己的這種痛苦,所以在張耒的雜詩中,有很多關于歲月流逝而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由于長期被貶,仕宦在外,四方奔走,所以詩人的許多雜詩都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其中黃州和陳州對詩人來說是兩個重要的地方。張耒在這兩個地方都生活了較長的時間,很多雜詩也作于詩人生活于這兩地之時。紹圣四年(1097)張耒再貶監(jiān)黃州酒稅。元符末年(1100)張耒通判黃州。崇寧元年(1102)七月,詩人因知潁州時聞蘇軾死訊,為之飯僧,并縞素而哭,并因此被貶為房州別駕,黃州安置。此后張耒就住在柯山腳下,并自號柯山。直到崇寧五年(1106),由于詔除黨禁,53歲的張耒才得以離開黃州。張耒一生中三到黃州,黃州也在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冬日放言》二十一首、《感春》六首、《雪中狂言》五首等作于黃州。張耒和陳州的關系也很密切。青年的張耒在游學陳州時,受知于蘇轍,并得以投學于蘇軾門下。詩人的晚年也是在陳州度過的。大觀二年(1108)張耒到陳州定居,在那里度過了他貧困交加的晚年。詩人因長期住在陳州,陳州古名宛丘,因此后人也常稱張耒為張宛丘。張耒的雜詩《寓陳雜詩》十首等就作于陳州。
以上說明,長期被貶的經(jīng)歷,是張耒能夠創(chuàng)作出眾多雜詩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代的文化高壓政策對張耒的雜詩也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宋代的統(tǒng)治者對知識分子采取了既拉攏又打擊的政策,一方面拓寬了知識分子的出路,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對知識分子思想的控制。如發(fā)生在元豐二年(1097)的“烏臺詩案”,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蘇軾為此差一點丟掉了性命。老師的這場風波,對張耒當然有著深刻的影響。而愈演愈烈的新舊黨爭對張耒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崇寧年間,蔡京將元祐黨人“等其罪狀,謂之奸黨,請御書刻石于端禮門”[3]459。其中就包括蘇軾、張耒等人。宋徽宗于崇寧二年(1103)下詔,“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馬涓《文集》、范祖禹《唐鑒》、范鎮(zhèn)《東齋記事》、劉攽《詩話》、僧文瑩《湘山野錄》等印板,悉行焚毀”[3]460,并禁止其作品傳播。在如此嚴酷的思想控制下,為了避禍全身,張耒在詩中不能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評議得失;但張耒又不愿像黃庭堅那樣,脫離現(xiàn)實,回避矛盾,資書以為詩。在這種情況下,雜詩就成了張耒的第三種選擇。這可以說是張耒選擇的一條“中間路線”。因為雜詩的內(nèi)容多隱晦含蓄,創(chuàng)作雜詩,既可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又不會被別人抓住把柄,避免文字獄降臨到自己身上。綜觀張耒的雜詩,極少有對朝政發(fā)表見解的內(nèi)容,而且有些雜詩的內(nèi)容也具有多義性,難以確指。而且張耒的雜詩多用比興手法,更增加了雜詩內(nèi)容的含蓄性??梢哉f,張耒的雜詩是當時文化高壓政策的產(chǎn)物。
張耒的文學觀點主要是明理、平暢、面向生活,反對片面追求聲律之奇,發(fā)乎自然,出乎精誠。這些觀點與雜詩“不拘流例,遇物即言”的要求有著一致的方面。
張耒論詩主張以理為主。他在《答李推官書》中說:“自‘六經(jīng)’以下至于諸子百氏、騷人辯士論述大抵皆將以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勝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詘者巧為粉澤而隙間百出。……故文學之端,急于明理?!盵4]829為了達到明理的要求,張耒強調(diào)“能文者固不能以奇為主”[4]829,反對在聲律技巧上爭奇斗勝,而應該使形式與內(nèi)容相適應相協(xié)調(diào)。張耒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個觀點:“江、河、淮、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溝瀆而求水之奇,無見于此理,而欲以言語句讀為奇之文也。‘六經(jīng)’之文莫奇于《易》,莫簡于《春秋》,夫豈以奇與簡為務哉?勢自然耳?!秱鳌吩唬骸酥o寡?!似鋹悍倍霉言眨侩m欲為繁,不可得也。自唐以來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為缺句斷章,使脈理不屬,又取古書訓詁稀于見聞者,挦扯而牽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覆咀嚼,卒亦無有,此最文之陋也?!盵4]829張耒所說的理,其實就是指充實的思想內(nèi)容。張耒重理,反對那些言之無物而以形式尚奇、故作深奧的詩文。故張耒又在《答汪信民書》中指出:“直者文簡事核而理明,雖使婦女童子聽之而諭;曲者枝詞游說,文繁而事晦,讀之三反而不見其情。”[4]826
張耒論詩,還主張“誠”,也就是真實地反映人情之喜怒哀樂。他在《上文潞公獻所著詩書》一文中指出:“夫詩之興,出于人之情,喜怒哀樂之際,皆一人之私意,而至大之天地,極幽之鬼神,而詩乃能感動之者,何也?蓋天地雖大,鬼神雖幽,而惟至誠能動之。彼詩者雖一人之私意,而要之必發(fā)于誠而后作。故人之于詩,不感于物、不動于情而作者,蓋寡矣。”[5]840張耒認為詩必出于至誠,而出于至誠,則時時心之所感,必發(fā)于詩:“以人之無定情,對物之無定候,則感觸交戰(zhàn),旦夜相召,而欲望其不發(fā)于文字言語,以消去其情,蓋不可得也。則又知詩者雖欲不為,有所不能?!盵5]841張耒在這里指出了詩人觸物生感,則感情郁積于心頭,必須通過詩歌表達出來。這和李善所說的“遇物即言”是相通的。從中也可以說明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會如此豐富的原因。
張耒指出:“古之能為文章者,雖不著書,大率窮人之詞十居其九,蓋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獨發(fā)于言語文章,無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幾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濱耳。如某之窮者,亦可以謂之極矣。某平生之區(qū)區(qū),既嘗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會窮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態(tài),長歌慟哭,詬罵怨怒,可喜可駭,可愛可惡,出馳而入息,陽厲而陰肅,沛然于文,若有所得。某之于文,雖不可謂之工,然其用心,亦已專矣?!盵4]831此處如果用來說明張耒的雜詩為什么多作于貶謫之后,也是適用的,因為張耒的雜詩也是“窮人之詞十居其九”。在不斷遭貶、備受打擊的逆境中,張耒正是通過雜詩創(chuàng)作“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濱”的。
張耒在《賀方回樂府序》中指出:“文章之于人,有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盵6]這種“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的文學觀也是雜詩創(chuàng)作的要求,即“遇物即言”“不拘流例”之意。張耒還主張詩文應為“天理之自然”,而不應以雕琢取勝,他還認為華而不實的文字“可觀不可用,章甫冠土偶”[7],是毫無生命的東西,毫不足取。張耒雜詩的創(chuàng)作正體現(xiàn)了這些觀點。張耒的雜詩往往有感而發(fā),抒發(fā)真情實感,而不求字句的工麗,因此自然而流暢,別有一番風采。
漢魏而后唐代,雜詩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兩個高峰。前人創(chuàng)作的成就,無疑會對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
從體制上看,漢魏和唐代的雜詩多為組詩,如前面所列舉的有影響的雜詩都是組詩。張耒的雜詩顯然繼承了這個特點,張耒的雜詩作品,大部分都采用了組詩的形式。這些組詩,少的有二三首,多的有幾十首,如《感遇》組詩多達二十五首。從體裁上看,漢魏和唐代的雜詩多采用五言古詩的形式。在漢魏時期,雜詩絕大多數(shù)都是用五古寫成的,如在《文選》中,收錄了以《雜詩》為題的詩三十一首,其中只有嵇康的一首《雜詩》是四言,其余都是五言詩。在唐代,如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韓愈的《秋懷》十一首等都是五言古詩。張耒的雜詩也多為五古,他的重要的雜詩作品,如《春日雜詩》六首、《寓陳雜詩》十首、《冬日放言》二十一首、《感遇》二十五首、《秋懷》十首、《感春》十三首等,都是五言古詩。在語言上,前代五古雜詩的那種質(zhì)樸自然、不尚雕琢的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張耒所繼承。從內(nèi)容上,漢魏和唐代的雜詩多抒寫詩人的境遇和感慨。但從中晚唐到宋代,雜詩中的激昂慷慨之氣漸少,恬淡閑適之味漸濃。如白居易晚年和王安石罷相之后的雜詩,多屬此類。張耒的雜詩在內(nèi)容上繼承了漢唐的傳統(tǒng),用雜詩抒寫自己不遇于時、歲月流逝而功業(yè)無成的痛苦,充滿了慷慨不平之氣。
宋代詩人在雜詩創(chuàng)作上也給了張耒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更直接。
宋代從梅堯臣、歐陽修等人登上詩壇以后,宋詩開始顯現(xiàn)了自己的面貌,雜詩也是如此。梅堯臣的雜詩數(shù)量較多,內(nèi)容充實,而且初步顯示了宋詩的特色。梅堯臣的雜詩直接反映時事,體現(xiàn)出了雜詩的戰(zhàn)斗精神。如《雜興》一首,這首詩雖然簡略,反映的卻是當時范仲淹等革新派與王拱辰等守舊派的政治斗爭。張耒也卷入了黨爭之中,其雜詩創(chuàng)作中也有不少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這無疑受到了梅堯臣這類雜詩的影響。梅堯臣還有一些表現(xiàn)個人節(jié)操的雜詩,如《古意》一詩。這首詩雖然名為“古意”,實際上是自出機杼,自抒懷抱,并不是擬古之作,它表現(xiàn)了詩人寧折不彎的節(jié)操。張耒在政治斗爭中,多次被貶謫,但詩人從不向得勢者屈服,并在雜詩中表明了自己頑強的精神。如《寓陳雜詩》十首其八所云:“長閑貧亦好,安用朱其轓。我生本蓬蓽,久已傲饑寒?!奔幢砻髁嗽娙松硖幠婢扯啦磺木瘛T偃纭陡杏觥范迨灼涠?/p>
毀竹伐梧桐,意欲困鳳凰。彼雖無食息,逸氣自高翔。鳳何求于人,人自欲鳴岡。麾之亦安有,庾子鸮在堂。昂昂青云士,忍饑而擇糧。使果腹是求,何憂無五漿。
詩人以鳳凰自喻,對那些打擊迫害自己的得勢者表現(xiàn)出了不屑一顧的輕蔑,體現(xiàn)了詩人在逆境中堅貞的節(jié)操,這與梅堯臣是相通的??梢哉f,梅堯臣對張耒的影響是明顯的,他們的雜詩風格也有較多的相同之處。明代的胡應麟曾說:“張文潛在蘇、黃、陳間,頗自閑淡平整,時近唐人。都官之后,差可亞之。”[8]指出了梅堯臣和張耒在詩風上的相似之處。
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無疑也受到了蘇軾的影響。蘇軾對張耒雜詩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蘇軾關心勞動人民的思想對張耒雜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蘇軾是有志經(jīng)世濟民的詩人,他出身寒族,入仕后對農(nóng)民生活就極為關切,累次貶謫,生活接近下層人民,較為了解各地的風土民情。描寫農(nóng)民生活貧苦,同情他們受到的盤剝以及他們的悲慘命運是蘇軾詩歌的重要內(nèi)容。蘇軾的這種關愛民生的思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給了張耒以很大影響。如張耒的《次韻蘇翰林送黃師是赴兩浙》一詩中,就描寫了蘇軾對農(nóng)民的關切:“誰如東坡老,感激論元元。欲將洛陽裘,盡蓋江湖村。既引海若頸,又鞭江胥魂。意令仰天民,不隔頂上盆。”張耒像蘇軾一樣,密切地關注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張耒的雜詩中,反映農(nóng)民生產(chǎn)和生活的詩篇很多,而且內(nèi)容廣泛,張耒甚至在雜詩中試圖探討農(nóng)民苦難的根源。這些雜詩的問世,與張耒接受蘇軾的影響顯然是分不開的。
其二,蘇軾隨緣自適,善于處窮的精神,也給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以影響。蘇軾在心系國計民生的同時,也注重修養(yǎng)和道德。他沉浮宦海,卻總是淡泊名利,保持曠然遺世、游于物外的襟懷,主張隨緣自適。張耒的性格與蘇軾有所差別,張耒的功名心比蘇軾要強,他總想能為國家掃除邊患,靖國安邊。由于強烈的功名心,因此,張耒對于仕途的坎坷,并不能像蘇軾那樣淡然處之,他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隨著歲月的流逝,張耒的思想和蘇軾也漸趨一致,他不再執(zhí)著于儒家的經(jīng)世致用,而是漸漸向佛教和道教靠攏,從佛教和道教中尋求精神上的安慰,以淡泊的心境來面對坎坷的人生。這種擺脫仕途困境的精神,蘇軾和張耒之間是相通的。張耒被貶謫之后的雜詩,開始總是充滿著不平和憤慨,但在詩人晚年,尤其是寓居陳州的最后幾年,其雜詩中的佛、老氣味漸濃,早年的那種功名心也逐漸淡去了。如《寓陳雜詩》十首其七:
疲馬龁枯草,閉門苔蘚深。閑坊居人少,秋日疏槐陰。境寂心亦閑,蕭然散巾襟。靜中有深趣,因見至人心。谷神古不死,茲理良可尋。無令兒輩覺,一撫無弦琴。
詩人顯然從道教中尋求到心靈的淡泊。蘇軾的處世思想,教會了張耒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
其三,蘇軾論詩主張平淡,這對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也有很大的影響。蘇軾論詩以平淡為主,反對浮詞贅句,如其詩《兩頌與明上人》云:“字字覓奇險,節(jié)節(jié)累枝葉。咬嚼三十年,轉(zhuǎn)更無交涉。沖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軌。人言非妙處,妙處在于是?!碧K軾晚年,更推崇陶淵明,盡和陶詩,追求陶淵明的平淡。張耒的雜詩,也是以平淡為主。而且,張耒也很推崇陶淵明,并作《次韻淵明飲酒詩》十九首,并說:“嗟余與淵明神交與千載之上,豈敢論詩哉,直好飲者庶幾耳?!盵9]表達了他對陶淵明的仰慕。故張耒的雜詩,也追求陶淵明的平淡,其詩風和蘇軾有著一致之處。
張耒的雜詩還受到其他蘇門文人的影響。如作為“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其雜詩的數(shù)量較多,而且與張耒詩文唱和,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也受其影響。陳師道的雜詩以《秋懷》十首和《雜題》二首為代表。如《秋懷》十首其二:“有家汴泗間,歲晏榛棘荒。稍知田家樂,感此歸意忘。老馬甘伏櫪,游魂還故鄉(xiāng)。四十尚無君,天下未敢忘。”寫出了詩人仕宦無成,懷才不遇而返回故里的悲涼情懷。這一點顯然也影響了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晁補之的雜詩不多,但《揚州雜詠》七首其五:“皂莢村南三里許,春江不隔一程遙。雙堤斗起如牛角,知是隋家萬里橋?!边@首詩寫景如畫,意境清幽,語言平淡樸實。晁補之和張耒關系親密情如兄弟,兩個也經(jīng)常切磋詩文,張耒的那些寫景詠物的雜詩和晁補之的《揚州雜詠》在風格上是一致的。此外,黃庭堅的雜詩,如《放言》十首、《雜詩》七首,秦觀的《春日雜興》十首、《秋興》九首等,雖然與張耒雜詩的風格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寫作手法、寫作特點和思想內(nèi)容上,無疑都會給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由此可見,張耒的雜詩創(chuàng)作吸取了前輩和蘇軾及其他蘇門弟子雜詩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張耒雜詩成就的取得,是博采眾長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