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摘 要:拓展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創(chuàng)新,是課堂教學的深化。拓展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習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促學生對文本的深層理解,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升綜合能力。主要從尋找拓展切入點的層面,論述有效拓展的問題,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切入點;拓展策略
文本拓展,是新形勢下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創(chuàng)新。但縱觀目前的語文教學,在文本拓展時,追求外在的形式,忽視拓展的實效。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鉆研教材,找準拓展的切入點,有效進行拓展延伸,通過有效拓展,引領學生積極思維,放飛想象、深入探究,從而提升拓展的實效性,提升教學效果。下面,就如何找準拓展切入點的問題,進行簡單論述。
一、巧以情境激趣,找準課前拓展的切入點
拓展,從文本的閱讀的環(huán)節(jié)上看,分為讀前拓展、讀中拓展和讀后拓展。其中,讀前拓展,就是教學前,教師通過有效的導入,以新穎的導入方式,引領學生快速進入文本閱讀、引發(fā)學生讀前對文本內容的討論和探究。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教學前,教師應研讀教材,找準文本拓展的切入點,利用情境等方式,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好奇和求知欲、促其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如《守株待兔》的教學前,教師借助于多媒體呈現(xiàn)出《刻舟求劍》《猴子撈月》《畫蛇添足》等圖片,每呈現(xiàn)一幅圖片,都讓學生說說圖片中講述的是哪一個故事,再讓學生說說這些故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引領學生對“寓言”進行思考和總結:用故事揭示某一個道理。之后,教師繼續(xù)呈現(xiàn)出一個農(nóng)夫在樹下等兔子的圖片,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個故事的名字嗎?學生自主發(fā)言后,教師給以簡單介紹:一天,一個農(nóng)夫在田里干活,到樹下歇息,突然,一只兔子慌慌張張跑了過來,一頭撞到了樹樁上,撞死了。你們猜,這個農(nóng)夫的心情怎么樣?這個農(nóng)夫會不會天天到樹下等兔子?如果是你,你會天天去樹下等嗎?為什么?這樣的情境設計,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孩子們頓時情緒高漲、爭先恐后地暢所欲言,給出各種奇思妙想,如“農(nóng)夫非常高興,到家里和老婆美餐一頓?!薄安粫焯斓綐湎碌韧米?,不會再有這么巧的事。”于是,教師順勢引導出這個文本內容:可是,這個農(nóng)夫不是這樣想的,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樣做的?想知道答案的話,《守株待兔》給我們講述了這個農(nóng)夫的故事。這樣的情境引文,誘發(fā)學生的思考,促學生積極探討,打開文本拓展的突破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有效課堂奠定了基礎。
二、巧用披文入情,找準課中拓展的切入點
閱讀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語文綜合能力。要想實現(xiàn)這個目標,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和文本中的人物是教學的核心。為此,教師應找準閱讀拓展的切入點,在切入點上巧設任務和活動,引領學生披文入情,放飛想象,有效拓展。
如《荷葉圓圓》的閱讀時,文本洋溢著童真童趣,容易引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如果帶領學生純粹讀、背誦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就遜色許多。教學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為本”的理念,從三維目標上設計教學活動,尤其是從生活的角度,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和體驗生活的美、趣、真,激發(fā)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為此,進行拓展閱讀,不能忽視。
拓展閱讀,教師首先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帶領孩子們走進夏天、走進文本的閱讀中。如播放音樂——“音樂聲下的荷葉”、呈現(xiàn)“荷葉”的畫面,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孩子們回答:“荷葉。”教師繼續(xù)設疑:“荷葉什么顏色的?”孩子們說出“綠綠的”“圓圓的”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你們喜歡荷葉嗎?為什么?”孩子們七嘴八舌交流后,教師指出:“不僅我們喜歡,好多小動物也喜歡?!比缓?,教師簡筆畫畫出荷葉,再在荷葉上畫上一顆小水珠,然后給學生播放課文錄音片段: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籃?!毙∷樘稍诤扇~上,眨著亮晶晶的眼睛。……然后,繼續(xù)講述:“荷葉上不僅有小水珠躺在上面睡覺,還有小青蛙蹲在上面唱歌、小魚兒在荷葉下游來游去,不同的小動物,有不同的姿態(tài)和動作,請你發(fā)揮想象力,說說還有哪些動物會出現(xiàn)在荷葉上,又會有怎樣的姿態(tài)和動作?”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披文入情,促其積極主動聯(lián)想和想象,他們想象著、交流著,不亦樂乎。
三、巧設課后活動,找準課后拓展的切入點
一節(jié)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后,往往布置學生寫生字、背課文的傳統(tǒng)作業(yè),學生對這類作業(yè),缺乏興趣、積極性也不高。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對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應優(yōu)化作業(yè)形式,找準課后拓展的切入點,對文本進行目的性地延伸,從而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推動閱讀教學走向高效。
如《守株待兔》的閱讀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閱讀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推薦一些寓言故事,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如《揠苗助長》《鷸蚌相爭》《亡羊補牢》《濫竽充數(shù)》《葉公好龍》等,這些閱讀材料的推薦,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開闊學生視野,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課堂上再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和收獲,促使學生不斷愛上閱讀。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拓展活動,但是拓展不能隨心所欲,而應潛心研究和設計拓展活動,找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暢.拓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途徑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103.
[2]蔡海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拓展之我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3):7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