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 張保榮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深圳 518107
在臨床上,拔牙術后牙槽骨出現(xiàn)缺損問題是非常常見的問題,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為骨缺損治療開辟了一個新的治療領域,而前傾及水平阻生的下頜第三磨牙拔除后會造成下頜第二磨牙遠中牙槽骨的缺損,而進口的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其價格相對昂貴,所以找到一種價格實惠又具有良好性能的治療骨缺損的措施非常重要[1]。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在治療拔牙后牙槽缺損患者的過程中,采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手術措施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拔牙后牙槽骨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無無全身性疾病,口腔衛(wèi)生良好,對照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 20~ 57歲,平均(32.1±1.2)歲,研究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18~50歲,平均(30.2±1.3)歲。所有拔牙后牙槽骨缺損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的標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拔牙創(chuàng)組織修復愈合 確認患者無糖尿病以及骨質疏松等癥狀以后,根據所有患者的不同損傷程度進行基礎治療,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檢查,其中包括探診附著水平、牙槽骨高度以及牙齦退縮的程度,在手術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修復平整牙槽骨面,手術后注意對患者進行觀察,觀察患者有無出現(xiàn)紅腫或者壞死的不良情況,提醒患者定期復診[2]。
1.2.2 研究組患者采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修復手術方法 采用翻瓣術等手術方法清除炎性病變的肉芽組織,采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對患者進行手術缺損修復,所有的患者傷后進行縫合固定治療,持續(xù)五天需要用漱口液含漱,拔牙術后依據每位患者骨缺損的不同情況,植入Bio-oss骨修復材料,根據術后修復部位進行口腔全景片檢查,對比影像學的變化來評價療效,觀察牙槽骨的高度、成骨密度變化情況以及有材料填充部位形態(tài)的變化[3]。術后對患者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并且定期進行X線檢查,檢測患者牙周臨床指標的變化,注意觀察牙槽骨缺損修復的改善情況,以及加強監(jiān)測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情況[4]。
1.3.1 研究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咀嚼功能改善情況 對比牙槽骨形成高度以及牙齦厚度的變化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指數(shù)的改善狀況。
1.3.2 咀嚼功能評價標準[4]主要從咀嚼效率和咬合力兩方面對患者的咀嚼功能進行評價;咀嚼效率采用稱重法測定;咬合力采用MCF-8701型咬合力測定儀進行測定,選擇下頜第1磨牙作為測量點,測定連續(xù)10次咬合的平均咬合力。
1.3.3 患者牙周指數(shù)的對比 評價標準是患者牙齦是否健康,是否有出血、炎癥等情況的發(fā)生以及顏色、形態(tài)是否發(fā)生改變,采用計分制[4],0分說明患者牙齒已經恢復健康,無炎癥、紅腫、出血等情況的發(fā)生;1分說明患者經治療及護理后出現(xiàn)輕微炎癥,可伴有輕度出血也可不出血;2分說明患者經治療及護理后出現(xiàn)中等程度的炎癥,伴有出血情況的發(fā)生,但一般在觸診時才會發(fā)生;3分說明患者牙齦出現(xiàn)嚴重炎癥,甚至出現(xiàn)潰爛,不許觸碰就會有出血情況的發(fā)生。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改善情況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牙槽高度以及牙齦厚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牙周指數(shù)的改善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高度及牙齦厚度等的變化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高度及牙齦厚度等的變化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時間 牙槽高度 成骨密度 牙齦厚度 鄰牙松動度對照組 治療前 3.2±0.5 2.3±1.2 5.5±1.2 0.8±0.2治療后a 1.9±0.4 1.9±0.9 3.8±0.8 0.5±0.2 t 12.368 11.346 13.524 12.853 P<0.05 <0.05 <0.05 <0.05研究組 治療前 3.2±0.6 2.2±1.1 5.4±1.1 0.8±0.3治療后ab 0.7±0.2 0.8±0.5 2.2±0.7 0.3±0.1 t 11.486 11.258 12.362 13.273 P<0.05 <0.05 <0.05 <0.05
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是選擇性的引導再生潛能的細胞朝著牙根表面進行增殖的現(xiàn)象,從而產生新的牙骨質和新的牙周韌帶,是用外科的方法在牙周結締組織瓣和牙根間放置一種能夠作為物理屏障阻止牙齦結締組織內生長,分隔不同的組織的膜,它能夠使特定組織的再生功能得到的有利環(huán)境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出來,從而恢復缺損區(qū)的功能和結構[5]。現(xiàn)階段,在臨床上比較有效的修復牙槽骨缺損的方法是聯(lián)合使用顆粒狀骨移植物和屏障生物膜的GBR術,醫(yī)學上將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應用于拔牙后的GBR術,將其覆蓋在牙槽骨缺損的部位作為一種生物膜屏障,可以有效的阻隔結締組織逐漸長入牙槽骨缺損的部位,從而促成新骨的形成,有效修復牙槽骨缺損的部位[6]。長管狀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的研究要注意膜材料的選擇以及技術應用方面的選擇,在臨床上對于技術層面還有很大的距離,多數(shù)醫(yī)療人員沒有將一些治療手段和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結合起來,從而使技術的實用性沒有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高[7]。拔牙后為骨質的生長提供足夠的空間是修復牙槽窩內骨質的關鍵,屏障生物膜和骨代材料這兩者之間具有協(xié)同作用,膠原膜可以為骨組織的再生提供較為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可以為骨粉的植入提供初步的物理固定,但是就算是再小的移動都會骨再生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骨粉會對上方的生物膜起到支持的作用,為骨再生維持足夠的膜以下的空間,從而防止生物膜的塌陷和移位情況的發(fā)生,并且會幫助血凝塊得以穩(wěn)定,所以在臨床研究的過程中,應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的時候,醫(yī)療人員應該注意把握適應癥,不應該對急性炎癥期還有正處于骨感染期的患者采取該技術進行手術治療[8]。生物膜能夠產生一個相對獨立并且相對穩(wěn)定的骨誘導空間,并且產生出不同的濃度梯度,能夠產生出一定的特殊的再生空間,這骨髓的骨生成細胞向空間內不斷地進行遷移,促進內源性BMP等生長因子不斷的濃集,并對成骨細胞分泌活動進行調控,引導組織反應促使成骨細胞反應,從而抑制成纖維細胞反應,并且促進細胞附著和細胞激活,調節(jié)成骨細胞分泌活動[9]。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是應用組織工程學原理為牙槽骨創(chuàng)傷手術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途徑的技術,現(xiàn)階段,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研究還尚未見大量的臨床應用報道[10]。
在本次研究當中,對26例患者采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修復牙槽骨缺損,手術后患者的牙周指標相對于手術前有了明顯的改善,其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拔牙創(chuàng)組織修復愈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定期的X線檢查顯示牙槽骨缺損情況也有了良好的成效[11]。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相比于單純翻瓣術相,引導組織再生術與聯(lián)合應用植骨術治療垂直型牙周骨內缺損的情況可以獲得更為良好的臨床效果,GTR聯(lián)合植骨術相對于較為單純的止血明膠海綿修復術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對牙槽骨缺損的患者運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進行治療以后,在治療后的第十二周以及第二十四周均采用平行投照根尖片對牙槽骨缺損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數(shù)據顯示牙槽缺損處的陰影部分值出現(xiàn)了明顯的降低,牙根尖表面和牙槽最低點的長度值均發(fā)生明顯的增加現(xiàn)象[12]。牙拔除手術后牙槽骨的缺損情況會對以后對牙周進行種植修復帶來很大的困難,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拔牙后拔牙窩逐漸的自然愈合會導致新生牙槽骨的質量下降,不能呈現(xiàn)出最佳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骨密度降低或者是骨質疏松,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拔牙后就算是早期的牙槽骨能夠快速的吸收,牙槽骨高度的下降情況會造成骨缺損狀況,甚至是會引起齦乳頭的退縮,從而影響種植修復的美學效果[13]。在醫(yī)學上,牙外傷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其中急性損傷主要包括牙周膜損傷、牙折、牙體硬組織損傷牙脫位等[14]。慢性損傷主要包括磨牙癥、牙磨損、牙隱裂等,其中慢性損傷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大多數(shù)的牙外傷患者可以采用暫時性夾板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但是許多臨床資料顯示,有一些患者可能在固定期內出現(xiàn)牙槽骨角形吸收的情況[15]。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修復牙槽骨損傷的治療方法還是比較多的,采用骨移植物聯(lián)合屏障膜進行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是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其較多的優(yōu)點在臨床上得以廣泛的應用,在運用該技術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16]。
綜上所述,在進行拔牙后牙槽骨缺損修復手術中采用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技術的進行缺損修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能夠有效的修復牙槽骨缺損的情況,并且患者的牙周臨床指標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減少了不同病變程度對研究結果造成的影響,安全性相對較高,可以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