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剛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 吉林 吉林132012)
苓桂術甘湯見于《金匱要略》,原文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方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4味藥物組成,原文主要將該方用于傷寒吐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脈沉緊等證,或用于飲停中焦等證。后世醫(yī)家代有發(fā)展,苓桂術甘湯的應用范圍也明顯增加。筆者近年來采用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多種糖尿病并發(fā)癥,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介紹2則驗案如下。
患者,女,52歲,2019年6月22日就診。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1年,高血壓病病史3年,現(xiàn)服用鹽酸二甲雙胍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等藥物以控制病情。自訴7 d前飲食不節(jié)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痰涎等癥,未予重視,導致反復出現(xiàn)惡心、嘔吐,故于門診就診。刻下癥:惡心,時有嘔吐,嘔出物或為清水,或為痰涎,神志清楚,精神倦怠,乏力,心煩,口干,偶有噯氣,肢體困重,納食不馨,睡眠欠佳,小便略多,大便正常,舌質(zhì)淡暗,舌苔白膩,脈弦細。時測血糖7.2 mmol/L,血壓145/90 mm Hg(1 k Pa=7.5 mm Hg)。西醫(yī)診斷:糖尿病胃輕癱。中醫(yī)診斷:嘔吐病(痰飲內(nèi)停證)。治則:溫陽化飲,健脾止嘔。處方:苓桂術甘湯加味。藥物組成:茯苓25 g,桂枝12 g,麩炒白術15 g,葛根9 g,天花粉10 g,黨參片10 g,枳殼5 g,陳皮9 g,干姜3 g,炙甘草10 g。5劑,每日1劑,水煎后分早晚2次口服。2019年6月27日二診:已無惡心、嘔吐、噯氣、口干等癥,飲食轉(zhuǎn)佳,余癥顯著改善,上方去干姜、葛根、天花粉,加白扁豆10 g,續(xù)服5劑后病愈。
按語: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以胃脹或腹脹、胃痛、惡心、噯氣、嘔吐、便質(zhì)異常等為主要特征,其與中醫(yī)“嘔吐”“痞滿”“便秘”等病證類似[1]。本病的病位在脾胃,多因嗜食肥甘,黏膩礙胃滯脾,使脾胃功能受損,水濕運化失司,進而導致水飲內(nèi)停,飲停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壅而不通而發(fā)病,可見水飲內(nèi)停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故而在治療時應注意溫化痰飲,兼運脾胃。本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典型,故用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以苓桂術甘湯溫化痰飲,振奮脾陽,配伍干姜增強溫化之力,葛根升陽益胃,合天花粉除煩止渴,黨參健脾益氣,枳殼、陳皮行氣導滯,諸藥合用,祛邪扶正,標本兼顧,效果顯著。藥理學研究顯示,白術具有加速胃排空、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雙向調(diào)節(jié)胃腸道平滑肌、修復胃黏膜、鎮(zhèn)痛、抗炎、利尿等作用[2],桂枝也有一定的利尿、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3],故而可有效改善胃輕癱患者腹脹、胃脹、胃痛等癥狀,恢復胃腸道功能。
患者,男,56歲,2019年5月11日就診。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0年,現(xiàn)服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主訴:頭暈目眩6 d??滔掳Y:頭暈,目眩,耳鳴,偶有惡心,時吐清水或痰涎,神疲倦怠,周身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二便大致正常,舌質(zhì)淡胖,舌苔白膩,脈弦滑。時測血糖7.0 mmol/L,血壓130/80 mm Hg。西醫(yī)診斷:2型糖尿病。中醫(yī)診斷:糖尿病眩暈(痰濕內(nèi)蘊證)。治則:祛濕化痰。處方: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化裁,藥物組成:茯苓30 g,桂枝10 g,麩炒白術15 g,姜半夏10 g,生姜5 g,陳皮15 g,澤瀉15 g,炙甘草10 g。5劑,每日1劑,水煎后分早晚2次口服。2019年5月15日患者來電告知,已無頭暈、目眩、耳鳴等癥,余癥亦除。
按語:糖尿病屬臨床常見病之一,其特點是易引起多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如糖尿病患者多見眩暈[4],血壓多不升高,但與高血脂、高血糖關系密切。究其原因,多為消渴病患者臟腑柔弱,陰陽失和,脾胃受損,運化水濕、精微功能異常,導致水濕、痰濕之邪困于體內(nèi),上蒙清竅,而發(fā)為眩暈。苓桂術甘湯證條文有言該方之主癥,即“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等,正合糖尿病眩暈患者中焦受阻、頭暈目眩之候,故以苓桂術甘湯為主方,同時患者痰濁之象明顯,故再合二陳湯化痰燥濕,姜半夏降逆和胃,陳皮行氣,澤瀉利水滲濕,乃利水之主藥,又有“利水第一良品”之美譽,再稍佐生姜溫運中焦、振奮陽氣,以促進痰濕邪氣排出。藥理學研究顯示,白術有較好的降血糖、降血脂、安神、鎮(zhèn)靜等藥理作用[2];陳皮則有一定的降低膽固醇、降血壓、擴張血管等作用[5];桂枝具有保護胰腺β細胞、保護神經(jīng)、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通過以上諸藥共同作用改善眩暈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