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磊華 胡迪青 譚志虎
摘 要:分析了MOOC特點,提出了MOOC教學設計原則,并從教學內容、作業(yè)與測驗、教學方法、交互等四個維度研究了MOOC教學設計的策略和方法,以期為提高MOOC教學效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MOOC;教學設計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交互
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是新時期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如何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MOOC建設質量,是現(xiàn)階段MOOC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MOOC教學設計原則
MOOC具有大規(guī)模、開放性、網絡化和自主性學習等特征,成千上萬的學習者,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自主選擇符合自己學習動機的課程和內容進行學習與交流,最終達成各自的學習目標[1]。為適應基于MOOC學習的需要,結合MOOC特征及筆者MOOC建設與應用的經驗,提出如下MOOC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1)人本化學習原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外界強迫所致的被動行為,而是在正確途徑與方法指引下、在好奇心驅使下進行自主學習,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還要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的行為、態(tài)度、人格等全面發(fā)展。因此,需要為學習者構建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和實現(xiàn)自我的學習環(huán)境。
(2)及時評價與反饋的原則。教育理論認為積極的情感與成功學習具有較高相關度[2]。MOOC的網絡化學習特征表明教師與學生缺少面對面交流機會,因此,MOOC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如何構建促進積極情感和提供成功體驗的情境,對學習結果的及時評價與反饋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3)交互性原則。建構主義和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都認為交互在學習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3]。為使MOOC學習條件下知識建構更有效,在教學設計中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提供的交互手段,構建良好的交互學習環(huán)境。
(4)系統(tǒng)化原則。以系統(tǒng)方法為指導,把MOOC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協(xié)同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互評作業(yè)、討論話題、測驗與考試等內容,實現(xiàn)重點內容重點教、重點練、重點考,使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二、MOOC教學設計
MOOC教學設計是MOOC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將重點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交互等維度的設計策略與方法。
1.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始終是MOOC教學的主體,精致得當的教學內容是MOOC充分發(fā)揮作用的載體和依托,應結合MOOC特點和課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1)高度凝練課程內容。MOOC主要基于視頻實施教學,受視頻時長等因素的制約,MOOC的內容不能直接按照所選教材的章節(jié)順序來組織,需對課程內容進行凝練。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建議先采用逆向思維方式對課程核心內容進行分解,形成粒度較小的元知識點,然后依據教學目標對元知識點進行編排,將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的元知識點聚合成主題鮮明、內容精煉的復合知識點,作為一集視頻的教學內容。層層遞進,最后得到滿足MOOC教學目標的全部知識點及與其對應的視頻映射關系[4]?;谀嫦蛩季S的知識點凝練如圖1所示。
(2)引入新技術、新知識,充實教學內容。為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除選擇教材內容外,還應適當引入產業(yè)新技術、行業(yè)新要求、研究新熱點、發(fā)展新趨勢,豐富MOOC教學內容,促進教育鏈與人才鏈、產業(yè)鏈、創(chuàng)新鏈的有機銜接,增強綜合應用課程理論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還可參考國際著名高校同一課程的教學動態(tài),吸收國外課程教學中的新元素,促進課程教學內容的國際化,開拓學習者的國際學術視野。
(3)增設實踐環(huán)節(jié)。隨機分別從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學堂在線等國內主流MOOC平臺共選擇40門課程對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實踐是現(xiàn)階段MOOC建設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只有30%的程序設計類課程布置了課后編程練習,高達80%的物理、化學、電路、計算機硬件等實驗類MOOC中沒有安排自主實踐環(huán)節(jié)。實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MOOC的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等特性使其不能直接使用線下實踐教學模式,需要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解決辦法。
① 程序設計類課程的實踐教學設計。從原理上講,程序設計類MOOC課程最容易開設實踐環(huán)節(jié),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準確評測學生編程完成情況??赏ㄟ^開發(fā)或借助已有的在線編程及評測系統(tǒng)來解決上述問題,但由于這些系統(tǒng)不能與MOOC平臺有機集成在一起,不便于實踐成績的統(tǒng)一管理,更有效的辦法是MOOC平臺提供在線編程和代碼自動評測功能(含代碼查重)或接口。
② 電子及硬件類課程的實踐教學設計。電子和硬件課程可通過現(xiàn)有的仿真軟件如logisim、Multisim、Proteus、ModSim等設計實踐環(huán)節(jié)。為準確評測實驗完成情況,可基于所使用的仿真軟件開發(fā)自動評測功能,實現(xiàn)硬件仿真實踐的自動、精準評測。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在計算機組成原理MOOC課程中,基于Logisim設計了CRC校驗、運算器、寄存器文件、存儲器等系列硬件實驗及其自動評測工具,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5]。
③ 其他理工科課程的實踐教學設計。對無仿真軟件支撐的其他理工科課程,可通過共享教育部已經立項建設的國家虛擬仿真中心或虛擬仿真項目的成果,也可另行開發(fā)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來支撐MOOC的在線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2.作業(yè)、測驗與考試設計
作業(yè)、測驗與考試是引導學習過程、檢查學習效果、促進知識掌握、提升綜合能力的必備環(huán)節(jié),MOOC課程的作業(yè)、測驗與考試設計要成為學習者參與的舞臺。不同課程特點不同,其作業(yè)、測驗與考試的設計也存在較大差異,結合MOOC課程建設和使用的經驗,本文提出如下兩點有關作業(yè)、測驗與考試的設計原則。
(1)圍繞核心,一體化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與作業(yè)、測驗、考試等環(huán)節(jié)都圍繞課程總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進行,避免內容的無序、發(fā)散。按照重難點內容重點講、重點練和重點考的模式開展,既要讓學生重視課程學習的各環(huán)節(jié),還要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課程的核心內容。筆者利用SPSS軟件對自己建設的組成原理MOOC的測驗成績、MOOC考試成績和期末常規(guī)考試成績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行了分析,得到的結論是三者之間具有強關聯(lián)性。
(2)形式多樣,各有側重。MOOC平臺提供了單項與多項選擇(以下分別簡稱單選、多選)、填空、判斷、討論和互評等多種形式的測試或作業(yè)題型。為充分發(fā)揮各種題型的優(yōu)勢和作業(yè)、測驗、考試等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建議不同環(huán)節(jié)使用不同形式的測驗和練習。
作業(yè):建議圍繞各章的核心知識,以便于開展討論的綜合性話題為主,采用學生互評方式進行考評。
測驗:建議以單選和填空(計算相關的內
容)題型為主,判斷、多選題型為輔。主要檢驗各章學習效果,題目應覆蓋每章的全部知識點。
考試:建議以多選和填空題為主,單選題型為輔。主要檢驗課程重、難點知識的學習效果。
3.教學方法設計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MOOC把教學模式從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椤皩W生學、教師幫”的主動學習,需要設計能促進這種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方法。
(1)問題導向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6],該方法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調動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設計是問題導向教學的關鍵,由于不同課程具有不同特點,很難給出適合所有課程問題設計的具體方法,本文將根據MOOC的特點并結合MOOC建設的經驗,提出問題設計的原則。
① 趣味性原則。有趣的問題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對MOOC而言,還能增加選課人數和有效學習的人數。
② 層次性和導向性原則。一方面,通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系列問題,學習者可以了解當前學習單元的核心內容和求解問題的路徑。另一方面,通過對前面問題的求解來構建后續(xù)問題求解的基礎和思路,層層遞進,引導學習持續(xù)進行和不斷深入。
③ 探索性原則。探索性問題使教學內容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習者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習者的探求動機和動力。學生在探尋問題的求解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從而發(fā)現(xiàn)新知識、構建新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2)目標導向教學法。目標導向教學的理論依據是“掌握學習”理論,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目標為主線的教學方法。目標可以指明學習的方向,使學習有的放矢。MOOC教學是通過視頻實施的,如何為每集視頻設定學習目標是MOOC教學設計的靈魂和引導深度學習的關鍵。與前文問題導向教學法類似,下面也將提出目標導向教學法中目標設計的幾個原則。
① 科學性原則。即注重目標實現(xiàn)的可能性。單集視頻的教學目標不一定都能達到課程目標的高級層次,因此每集視頻的教學中應該選擇位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可實現(xiàn)的目標。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可通過設計若干動態(tài)、相互聯(lián)系且層層遞進的若干中間目標達到。
② 系統(tǒng)性原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整體把握課程總目標要求。一方面,依據課程總目標、單集視頻教學內容、學生實際進行單集視頻的教學目標設計;另一方面,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各類目標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共同支撐課程總目標的達成。
③ 差異性原則。MOOC的大規(guī)模、開放性等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對象基礎參差不齊、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多種多樣,很難用單一的目標去組織和實施教學,為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關注不同層次學習者的發(fā)展需要,應制定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的教學目標,一般性目標全體學習者都能達到,發(fā)展性目標優(yōu)生能“吃飽”。
④ 可測性原則。對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評估,是以學習者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來衡量的,這就要求制定的目標要具有可測性,否則就不能發(fā)揮教學目標的導教、導學功能。
(3)兩種教學法的關系及協(xié)同設計示例。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輔相成,問題是目標的起點,目標是問題的解答和升華。下表給出了計算機組成原理MOOC中“CRC校驗”部分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設計示例,以期為其他MOOC的教學方法設計提供借鑒。
在具體的MOOC課程建設中,可根據課程特點和課程目標,創(chuàng)設不同問題情景和設定不同的目標。
4.交互設計
教學交互的本質是學習者與他人(含教師與其他學習者)、教學內容、學習平臺的交互。良好的交互機制對誘發(fā)學習者產生不同的認知加工水平、促進其知識建構和學習目標達成都具有積極作用[7]。本文將結合MOOC的特點,重點討論MOOC視頻、討論區(qū)及作業(yè)互評等環(huán)節(jié)的交互設計。
(1)視頻中的交互設計。學習者與視頻間的信息交互能提高學習者的注意力,促進學習者的積極學習行為。學習者與視頻交互的形式有多種形式,本文將從內嵌測驗、有效線索兩個維度討論與視頻設計相關的交互設計。
① 視頻中內嵌測驗的交互設計。根據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視頻中的內嵌測驗,能及時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有利于促成有意義學習結果發(fā)生。隨機從中國大學MOOC選擇 3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分析發(fā)現(xiàn)67%的課程沒有提供視頻內嵌測驗,而33%提供了內嵌測驗的視頻中,在交互的協(xié)調性、及時性及測驗內容的合理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問題。這說明目前MOOC視頻內嵌測驗的交互有待完善與提高。
協(xié)調性設計方面,由于內嵌測驗不是獨立的測試,其內嵌于教學視頻的特性要求測驗與視頻要保持良好的協(xié)調性,測驗不能對視頻的整體性產生過多的干擾,因此,單次測驗的時間不宜太長,單集視頻中的測驗次數也不宜過多。為此,從協(xié)調性角度看,視頻中內嵌測驗題型宜采用選擇題和判斷正誤題。
為保障測驗交互的及時性,內嵌測驗的時間點不宜放在視頻的最后,而應隨試題相關的視頻之后,以及時檢查學習者對視頻中相關核心內容的記憶程度。
另外,為保持協(xié)調性,內嵌測驗的內容應圍繞當前視頻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尤其是作為本集視頻中后續(xù)知識學習基礎的核心知識點。
② 視頻中有效線索設計。線索是指在多媒體學習材料中加入的箭頭、顏色、高亮等非內容信息[8]。研究表明,多媒體學習中的線索具有引導注意、組織信息和整合信息等功能,合理的線索有利于學習者集中精力進行學習或知識的深層加工[9-10]。
MOOC教學視頻作為一種多媒體資源,包含多層、復雜信息,如何為MOOC視頻設計有效線索是MOOC視頻交互設計的重要內容。首先,對視頻中出現(xiàn)在文本、公式、圖表中的重要信息,通過顏色、高亮、動畫、動態(tài)下劃線等方式增加線索,促進學習者將重要文本信息整合成為連貫、一致的心理表征,促進學習者的認知加工。其次,對教學視頻中出現(xiàn)的原理圖、動畫等內容,按照講解的順序,依次同步添加箭頭、標簽等線索,讓學習者快速、精準同步講課內容所指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和促進遷移學習。最后,還要注意線索的后期加工。盡管老師在制作PPT時往往也會設計一些線索,但視頻錄制過程中音頻講解與PPT中設置的線索可能出現(xiàn)不同步的情況,導致PPT中設計的線索變成無效線索。另外,老師在視頻錄制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用筆在屏幕上對講解內容進行勾畫和標注,但后期編輯的過程中,部分勾畫和標注的畫面可能被剪輯掉。因此,視頻錄制完成后需要對視頻中的有效線索進行全面檢查,并適時通過編輯對線索進行增補。
(2)討論區(qū)的交互設計。在線討論區(qū)中不斷更新的討論內容、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使學習者既可從多方面接受信息,又可從多角度深入思考,從而獲得更強的概念應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11]。對MOOC學習者的調查表明,學習者普遍認為在相互討論中可看到自己的局限性、開拓自己的思路、激發(fā)更強的求知欲。因此,與面對面的討論相比,在線討論區(qū)中學習者表現(xiàn)更加積極和主動,討論區(qū)的交互更能促進課程的高階學習[12]。
① 精心設計討論話題。MOOC應用實踐表明,討論區(qū)學習質量的高低依賴于討論話題的合理設置。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到高的六個層次依次為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前三個層次定位于知識的記憶、初步理解和直接應用等目標,這類話題難以引發(fā)廣泛的討論;而后三個層次則定位于教育的中、高級目標,這類高級話題需要深刻理解原理、強調問題解決的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突出價值判斷的理性和本質特征,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深入探索和廣泛討論。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認知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現(xiàn)有已經存在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發(fā)展的水平”。設置討論話題如果僅限于書本上的基本知識就會局限學生的思維廣度,不能提升“學生可能發(fā)展的水平”。因此,MOOC討論區(qū)應該擴展問題廣度,活用遷移性設問,圍繞課程的重難點、技術發(fā)展的熱點、產業(yè)和行業(yè)的關注點設置側重分析、綜合、評價等層次、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話題。
以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為例,我們在MOOC討論區(qū)設計了如下分析、綜合、評價等層次的討論話題:計算機性能被準確測量嗎?CRC校驗無錯的結論可靠嗎?為什么動態(tài)存儲器比靜態(tài)存儲器速度慢?為什么要使用多種操作數尋址方式?數據在內存中的存放方式會影響程序執(zhí)行速度嗎?統(tǒng)計表明,上述每個討論話題引發(fā)的討論次數都超過100次。
② 及時做好討論話題的引導和推進。對討論話題的及時回復、引導和推進是使討論順暢有序并演化成為高水平協(xié)作學習的重要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組建教學團隊,并對討論話題的內涵和預期目標進行討論,在此基礎明確分工,確保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及時的回復和評論,保持話題討論的熱度;二是注重對學生觀點的遞進聚焦與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批判性和反思性思維,促進深層次交流,推進話題討論的深度[13]。
③ 建立討論激勵機制。除將參與討論的次數和質量作為MOOC課程平時成績的考核指標外,對積極參加討論的學習者還可通過榮譽排行榜進行公示和表揚;更為有效的激勵措施還包括對高質量的討論給予積極評價和點贊,并將貢獻高質量討論作為申請優(yōu)秀課程證書的獎勵條件之一。
(3)作業(yè)互評的交互設計。作業(yè)互評是MOOC常用的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機制。研究證實,學伴作業(yè)評價不僅可以改善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習者發(fā)展自主學習技能、提高反思與批判思維能力、改善自我效能感和促進學習組織自治等[14]。
與討論區(qū)的交互設計類似,可通過如下幾方面的措施來提高作業(yè)互評的交互設計。
① 精心設計互評作業(yè)。內容簡單、定量計算和單項選擇等類型的題目,可供評價的深度和廣度明顯不足,可評性較差,不宜作為互評作業(yè)選題。建議選擇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中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層次、難度適中、帶有一定主觀屬性的選題。
② 做好互評的監(jiān)督、控制和引導。學伴互評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受到很多學習者的擔心和質疑,因此,需要教學團隊對作業(yè)互評的質量進行密切監(jiān)控,通過點評的方式對合理的互評給予肯定,對出現(xiàn)較大偏差的評價進行引導,從總體上控制和提升互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③ 控制互評作業(yè)數量,提升互評實效。對互評類作業(yè)的總量和布局進行控制,將互評作業(yè)與討論區(qū)統(tǒng)籌規(guī)劃,建議設置了互評作業(yè)的知識點不再在討論區(qū)設置相關討論話題,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MOOC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資源、教師、學習者和平臺等多方面,既要研究各環(huán)節(jié)面臨的問題,還要注重各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同。本文主要從實踐視角對MOOC教學設計進行了探索,下一步還需研究促進MOOC教學協(xié)同優(yōu)化的理論與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永固,張慶. MOOC:特征與學習機制[J]. 教育研究,2014,35(9):112-120,133.
[2] 王會娟. 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研究[D]. 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3] 王志軍,陳麗. 聯(lián)通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最新進展[J]. 開放教育研究,2014,20(5):11-28.
[4] 周圍. MOOC教學視頻中交互設計規(guī)則的構建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2018.
[5] 胡迪青,譚志虎,吳非.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研究[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8,40(4):113-116.
[6] 王桂平.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問題導向的教學設計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2018.
[7] 孫洪濤,鄭勤華,陳麗. 中國MOOCs教學交互狀況調查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16,22(1):72-79.
[8] De Koning, B. B., Tabbers, H. K., Rikers, R. M. J. P., & Paas, F..? Attention cueing as a means to enhance learning from an animation[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7,21(6), 731-746.
[9] 汪存友,王彥,常文靜. 從影響自主學習效果的因素看教學視頻設計[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24):5-9.
[10] 謝和平,王福興,周宗奎,等. 多媒體學習中線索效應的元分析[J]. 心理學報,2016,48(5):540-555.
[11] Juliana Cartwright. Lessons Learned:Using A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nferencing to Facilitate Group Discussion[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0,39(2):87-90.
[12] A. Darabi,et al. Cognitive Presence in A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A Comparison of Four Discussion Strategie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1,27(3):216-227.
[13] 張平霞. 基于文本挖掘的MOOC討論區(qū)學習評價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2018.
[14] 黃如花,劉龍. MOOC在線交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圖書與情報,2014(6):18-22.
[責任編輯: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