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舒,高立超,李永春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頸肩腰腿痛醫(yī)院,山東 濟南250014)
患者,女,22歲,2018年5月16日初診。主訴:自覺上半身發(fā)熱10年余?,F病史:患者自述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冷熱交替感,并伴有禁錮感,曾服中藥(具體不詳)治療,服藥期間效可,停用中藥則反復,現仍遺有上半身發(fā)熱感??滔掳Y:自覺膈肌以上及頭面部發(fā)熱,熱甚如置沸水中,伴手腳心發(fā)熱,冬季上半身亦發(fā)熱,盜汗,心煩,口渴,納眠可,大便難,小便可,舌淡紅,邊有齒痕,苔白略膩,脈細數。西醫(yī)診斷:發(fā)熱。中醫(yī)診斷:內傷發(fā)熱,陰虛發(fā)熱證。治則:滋陰清熱。穴位取內關、陰郄、足三里、腎關、三陰交、太溪、照海。操作:囑患者取仰臥位,以上腧穴常規(guī)消毒后,均采用0.25mm×40mm 毫針針刺。陰郄、太溪、照海直刺10~15mm,余穴直刺15~20 mm,行平補平瀉法,以局部酸脹為度,留針20min,隔日1次。方劑選用青蒿鱉甲湯合清骨散加減以滋陰清熱,處方:青蒿、知母、牡丹皮、炙甘草各9g,生地黃、炒白術、龜板(先煎)各15g,地骨皮12g,鱉甲(先煎)、生黃芪、茯苓、當歸、炒白芍各20g,7劑,每日1劑,水煎服。2017年5月23日二診:上半身發(fā)熱癥狀減輕,手腳心發(fā)熱癥狀消失,停服中藥,針刺治療同前。2017年6月2日三診:上半身發(fā)熱癥狀明顯消失,針刺治療同前。2017年6月15日三診:上半身發(fā)熱癥狀及其余不適癥狀皆消失,停止治療。隨訪4個月未見復發(fā)。
按語:陰虛發(fā)熱屬“內傷發(fā)熱”范疇,常表現為低熱,或自覺發(fā)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不升高,亦有表現為高熱者,多見于素體陰虛,或熱病日久,耗傷陰液,或治病過程中誤用、過用溫燥藥物,導致陰液虧虛,陰衰則陽勝,水不制火,陽氣浮于外,而導致陰虛發(fā)熱。病機為陰氣不足,陽氣有余,陰陽失調?!饵S帝內經》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惫手我俗剃幥鍩?補充人體陰氣的不足,調整陰陽動態(tài)平衡。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常用腧穴之一,可清心胸,利達三焦。陰郄為手少陰心經之郄穴,汗為心之液,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而骨蒸盜汗,取陰郄穴養(yǎng)陰清熱以治之。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位,陽明經多氣多血,補益氣血,氣血足,則虛火自然歸原。腎關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為治療腎虧第一要穴。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補肝、脾、腎三經之陰。太溪是足少陰腎經輸穴和原穴,足少陰腎經五行屬水,腎主水,所以太溪可以補水,起到滋陰、清虛熱的作用。照海為八脈交會穴,通奇經八脈之陰蹺脈,為陰蹺脈所發(fā)之處,分主一身左右陰陽,可補一身之陰。
邪氣深伏陰分,不能純用養(yǎng)陰,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鱉甲入肝經至陰之分,既能養(yǎng)陰,又能入絡搜邪;青蒿芳香透絡,從少陽領邪外出;生地黃清陰絡之熱,牡丹皮瀉血中伏火;知母佐鱉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焉。吳瑭自釋:“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盵1]配合清骨散清退骨蒸之熱,兼以滋陰透熱,治療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等病證。兩方相配,效果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