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敏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心為萬法之源,眾妙之體,靈明不昧,清凈空寂;義理精深,內涵博大;包羅萬象,無所不在。心即世界、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諸論,極盡心性之能。以是《黃帝陰符經》謂:“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可見,人心所稟即天地之性,天之所以動,地之所以靜,此機在心,萬古不移。
心學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范疇。諸子百家皆傾“心”于此而以儒、道、釋、醫(yī)諸家研究者最多。但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若非才高識妙者,惟望洋興嘆,難窺心機!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院王輝武教授主編的《心病條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是近年來研究心學心病的佳作,有明心見性、直指人心、啟迪心智之妙!其出版發(fā)行對于學術界,特別是中醫(yī)學界來說,實在是件可喜可賀的大事。
我是抱著先睹為快的心情學習此書的。展卷閱讀,深感此書內容清新,如春風拂面,令人耳目一新;掩卷深思,又有醍醐灌頂之妙,發(fā)人深省。本書從文體的選擇,內容的把握,理論的應用,案例的解析,方藥的篩選,治法的歸納等方面,都飽含王輝武教授的心血與真知灼見,體現著王輝武教授的治學理念與方法。通過理論闡述實踐驗證交融,旁征博引,融會貫通,最終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創(chuàng)新性;而以《心病條辨》為載體,又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此之謂也。
本書采用的是獨具中醫(yī)特色的“條辨”體,文體新穎,特色鮮明,表達形式具有創(chuàng)新性。中醫(yī)典籍以“條辨”體編撰的不多。代表性的有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吳鞠通《溫病條辨》、陸廷珍《六因條辨》、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程應旄《傷寒論后條辨》、陳葆善《白喉條辨》,其他還有惲敬《明儒學案條辯序》等等,屈指可數。
“條辨”亦作“條辯”,意為逐條辨析?!皸l辨”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序》:“事事條辨,略宣后章?!逼鋬?yōu)點誠如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概括的:“然其條分縷析,使稽古者可以按類而考?!奔o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標其立論之意,條分縷析,條理秩然?!绷簡⒊蹲兎ㄍㄗh》亦謂:“條分縷析,庶易曉暢,省讀者心力?!笨梢?,以“條辨”著書立說,其特點是條分縷析,經緯分明,易于閱讀、理解與應用。從這個意義上看,《傷寒雜病論》也具備“條辨”性質。更因為其內容形式的完美結合,使之成為中醫(yī)學的經典。可以認為,《心病條辨》就是在學習、吸收、借鑒這些優(yōu)點的基礎上編撰而成。
本書以中華文化的核心概念“心”為切入點,進而探尋“心病”的解決方案,內容豐富,綜合集成,有綜合集成創(chuàng)新的特點。“心”具有傳統哲學、醫(yī)學的雙重屬性。學術界認為,傳統哲學所謂的“心”有3種含義:一是道德之心,指人的情感、心理生華而形成的道德意識,屬于道德理性范疇;二是理智之心,指認識事物的能力,屬于心理認知范疇;三是虛靈明覺的本然之心,指虛而明的本體狀態(tài)或精神境界,屬于超理性的本體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心分血肉之心及神明之心,前指藏于胸中、推動血液運行的心臟,后者無具體形態(tài),但主宰人的精神活動。現代心身醫(yī)學對此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但欲揭示心與心病本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心病條辨》的編寫,注重多學科的交融和優(yōu)勢互補,探求心性心靈的奧秘而不偏執(zhí),解析心病心藥的醫(yī)理而不拘泥,“超藥物療心法”是其集中體現。
中國心性心學理論堅實,思想深邃,不是空談之學,而是致用之道。體用不分,本體未彰是導致心學與心病研究誤區(qū)的主因;通達致體,隨感而應,是心性真如萬有之根源,是本來清凈、自性清凈之真心的基礎。中醫(yī)學以心為君主之官,五臟之專精,強調五臟六腑,心為之主;明確心不能受邪,受邪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為保持心的真如清凈,寂然不動,以膻中為心主之宮城,以心包絡代心受邪,提出“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的觀點,實現了哲學之心與醫(yī)學之心的具體化、模型化的統一,真可謂是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
心為體,智為用,體用并舉而生心智;心如明鏡,映照萬象,心鏡,生神識根;心隨境轉,境隨心轉,心田,生善惡苗;心識靈妙,心地清凈,平等湛然是真心;煩惱污染,妄念雜想為妄心。妄心為萬病之根源,煩惱為心之垢穢,貪欲、淫欲為心魔。中醫(yī)認為“心安而不懼”,圣人“無恚嗔之心”,得道者“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這些都可以視為保持本心體用之法;而“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則為心病之根由。以心醫(yī)心之法為上乘功夫,故心病還需心藥醫(yī)。心藥者,滿足心愿,解除思想苦悶的事物或方法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各從其欲,皆得所愿”“德全不?!笔切乃幍木唧w化指征與功用。心藥又含以出世之教法,醫(yī)治眾生心病之意,故又稱佛法為心藥,表述不同,本質則一。
理論大多抽象,有時還會艱澀難懂,之間的關聯需要鉤玄、詮釋與解析??紤]到心學與心病的復雜性、專業(yè)性及其難度,《心病條辨》以哲理開篇,從哲學之心的范疇與醫(yī)理的心神切入,闡述心病的概念、原理、規(guī)律、法則、應用,繼之以神識篇、情志篇、血脈篇、雜病篇、文論篇層層遞進深入以發(fā)明之,又以驗案、方藥佐證之。全書體現了作者王輝武教授扎實的國學哲學醫(yī)學功底以及深邃的思想思維內涵,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大圓鏡智、轉識成智的深厚學養(yǎng)。
心病是現代難治病。王輝武教授在數十年的臨床科研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摸索出一整套診斷、治療、康復方法。今天將這些寶貴的臨床經驗以“條辨”形式進行整理歸納并無私奉獻給社會,這不僅對臨床科研工作者有所裨益,相信對其他學科探索性命之學與心性心神心靈的奧秘也會有所啟迪。
應該指出,心病屬于身心疾病范疇,我們提倡發(fā)揚中醫(yī)學的優(yōu)勢特色,但仍然主張要吸收借鑒全人類的聰明智慧與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一切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致死率,恢復神識神機為核心,這應該是本書的寫作初衷與目的、意義、價值所在。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本書,特別是重點研讀書中提供的一系列“超藥物療心法”,以拓展自己的臨床診療思維,說不定會有“慧然獨悟”的意外收獲與驚喜,這也是以實際行動躬行《素問·異法方宜論篇》“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的具體體現,而“條辨”不過是經驗總結的一種形式罷了,這是需要強調并明確的。
王輝武教授的學問與人品如高山仰止,談何容易!在本書出版之際,筆者作為學生、作為讀者,就把這段文字作為“作業(yè)”呈上,請先生批閱修改,這是我人生學業(yè)最難得的學習提高機會,希望先生不吝賜教,定會讓學生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