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 (重慶醫(yī)科大學)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nèi)核,對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很多問題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
漢語國際推廣作為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除了推廣漢語外,還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而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中國文化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中國文化課上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包括以下幾種:教師講解介紹,學生閱讀理解和學生主動體驗。其中教學效果好且受歡迎的就是學生主動體驗式教學法,尤其受初級漢語學習者和少兒漢語學習者的歡迎。在了解中國春節(jié)習俗的課堂上,學生們動手剪窗花、寫春聯(lián)、寫福字、包餃子,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讓留學生們?nèi)豚l(xiāng)隨俗地過了節(jié),嘗試了民俗習慣和手工藝術,還在他們心里深深烙下了中國春節(jié)的“年味兒”,有的印記甚至讓他們永生難忘。
可哪些中國文化元素可以納入中國文化體驗課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如何來制訂,采用什么教學手段來展示和體驗,如何來安排教材的編寫體例,設計練習和學生活動等問題的探討和解決,對體驗式中國文化課的宣傳推廣和品質(zhì)保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哪些中國文化元素適合納入中國文化體驗課的教學大綱呢?以初中級漢語學習者為對象,英文授課或雙語授課的中國文化課堂,通??梢赃x用的文化實踐課體驗項目如下。
1 節(jié)日習俗與傳統(tǒng)手工藝相結(jié)合
春節(jié):剪紙、中國結(jié)、書法(寫福字、對聯(lián))、包餃子。
元宵節(jié):做元宵(也可包湯圓)。
端午節(jié):包粽子、做香包。
中秋節(jié):賞月、做月餅。
清明節(jié):放風箏、祭掃烈士墓。
要了解中國的節(jié)日習俗,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入鄉(xiāng)隨俗地過一次節(jié)日。既可以到中國人家里體驗,也可以由教師在課堂上、在校園里按中國傳統(tǒng)習俗給同學們過一次節(jié),在宿舍門上貼對聯(lián)、貼福字、貼窗花,師生動手包餃子、包湯圓,都是體驗春節(jié)習俗的好辦法。
2 中國藝術賞析
音樂:欣賞和背誦唐詩、欣賞中國民族樂器演奏、欣賞民歌、學唱中國民歌、學唱流行歌曲、欣賞中國民族舞蹈、學扭秧歌、學跳少數(shù)民族舞蹈。
美術:學畫中國畫(畫梅花、畫墨竹、畫臉譜、畫山水畫、畫扇面等)、欣賞書法作品、學寫毛筆字、練習硬筆書法、學剪紙、學做中國結(jié)、做風箏、做香包、寫對聯(lián)和福字。
戲曲:欣賞京劇、地方戲、看皮影、學唱京劇或地方戲選段。
電影和電視:欣賞中國的電影(武打片、故事片、動畫片、歷史片、紀錄片和喜劇片)、欣賞流行的電視劇。
在以上活動中,留學生們通過看、聽、寫、做、練來親身體驗中國各種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藝術的魅力及特色,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教學模式,讓同學們更貼近這些藝術形式,更了解他們的歷史以及所傳承的文化技藝。
3 體育運動類
踢毽子、抖空竹、扭秧歌、武術(太極拳、拳術、器械術)、滾鐵環(huán)、欣賞舞獅舞龍、欣賞和嘗試劃龍舟。通過看一看、練一練、比一比,來體會和體驗中國傳統(tǒng)體育運動的魅力與功效。
4 飲食
欣賞茶道及品茶、包餃子、包包子、包湯圓、包粽子、做月餅、自制火鍋、品嘗北京烤鴨、學做宮保雞丁、學做拉面等。重點強調(diào)體驗,以品一品、嘗一嘗、做一做等方式,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特點的印象。
體驗式中國文化課的教學目標,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講授式或講座式中國文化課,也不同于以閱讀、理解和記憶為主的高級漢語學習者的研習式學習。前者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留學生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增強學習漢語的興趣,主動參與有助于提高漢語能力的活動,以幫助留學生更好地在中國生活和學習,促進中國文化的推廣,培養(yǎng)知華、親華、愛華的國際友人。后兩種教學更偏重中國文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偏重研究型學習,多以教師為中心。體驗式中國文化課多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主要以準備實踐材料、精講操作、組織課堂活動和指導學生實踐等方式來參與課堂教學,既有知識的傳授,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習得。
因此,一堂文化課的具體教學目標應該包括: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完成什么樣的任務。例如,在設計唐詩賞析課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這樣來表述。
(1)了解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了解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能吟、能譯、能背誦三首唐詩,如靜夜思、絕句、賦得古原草送別,等。
體驗式中國文化課,因其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實踐性、體驗性較強,建議以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為主,語法-翻譯法、視聽法、自覺實踐法、認知法等教學法為輔。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一系列任務來開展語言教學,強調(diào)在做中學,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在我國的語言教學界廣受推崇,也頗受歡迎,非常適合在體驗式中國文化課堂上使用。例如:在了解中國人過春節(jié)習俗時,給學生布置親手剪窗花、書寫福字、對聯(lián)、包餃子、包湯圓等任務,既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國人春節(jié)前布置新春裝飾和制作傳統(tǒng)食物的意義,也有利于學生掌握中國傳統(tǒng)藝術和廚藝的基本技巧,這樣的文化體驗任務給他們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中國春節(jié)烙印。
起源于20世紀末的學習性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是一種關注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方式。學習性評價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運用有效提問的技巧;(2)運用評語和反饋的策略;(3)與學生共享學習目標;(4)同伴和自我評價。[2]中國文化課與基礎漢語課不同,課程的評價不能局限于掌握了多少教學內(nèi)容,而要同時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受,因此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能彌補傳統(tǒng)的終結(jié)性評價和單一教師對學生評價的不足。
檔案袋評價法也很適用于體驗式中國文化課程,將學生的課堂作業(yè)、課后作業(yè)、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等系列教學資料逐一裝入資料袋,在期末學習結(jié)束時教師可以據(jù)此進行形成性評價總結(jié),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進而使評價更客觀、公正、有理有據(jù)。同學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檔案,了解自己的成長、收獲,并進行學習總結(jié)和反思。
因此,體驗式中國文化課程的評價方式可由兩部分構成,形成性評價部分可占學生總成績的50%,可以檔案袋評價法為主要評分依據(jù),包括課堂出勤、課堂活動參與情況和課堂任務及作業(yè)完成情況等幾個方面;終結(jié)性評價成績可占50%,考查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四個方面,我們探討了如何制訂體驗式中國文化課的教學大綱,實際上也為體驗式中國文化課的教材編寫提供了參考。
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如何展形象,如何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落腳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就是要讓來華留學生能夠聽懂、讀懂、記住、會講、會做、會傳承中國文化的故事、傳統(tǒng)和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