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林
意境理論的由來最高可追溯到《周易》與《莊子》的形成時期。在唐朝時,意境理論進入了成熟期,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了“詩有三境”的說法,分別為“物境”“情境”和“意境”,原著對于“三境”的解釋是:“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神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爆F(xiàn)今我們所說的“意境”,實質(zhì)上包括了“物境”和“情境”。意境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因素,而缺少情感的文學作品會變得枯燥無味。同時,意境又是文學作品美學品質(zhì)和審美價值的核心,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景中藏情是指寫景而藏情于其中,景中見情之詩歌審美意象,一般是以寫“境”為先,藏“意”其中,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景中藏情的文學作品通常將較多的筆墨放在景物的描寫上,通過心理作用于人的感官,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畫面,然后再表達情感因素。景物描寫是情感表達的鋪墊,而情感表達的部分則是活化整幅畫卷的點睛之處。例如在《天凈沙·秋思》中,僅用28 個字就勾畫出一幅“游子思歸圖”。其中,前四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通過幾組意象的呈現(xiàn),描繪了一幅暮色將至、蒼茫蕭肅的秋野景色。在讀的過程中,讀者仿佛就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了黃昏時分飛回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的烏鴉,坐落在潺潺流水旁的農(nóng)家小院,行走在傍晚風中的瘦骨如柴的馬匹。這一部分讀下來,雖讓人有所感傷,卻不那么具體清楚,不知究竟因何而感,為何而傷,直到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將作者心中的思鄉(xiāng)之情陡然間傾瀉出來,不僅讓讀者的目光從外部之景回到了內(nèi)心之情,回過頭來讀前面寫景的部分,也會發(fā)現(xiàn)作者蘊藏其中的情感,而使讀者能夠有新的感悟。
情中見景,與“景中藏情”相對,指“以寫景之心理言情”,運用情中見景的手法,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審美想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圖畫。如《金縷衣》中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前兩句中已然明顯地表達出作者珍惜人生時光的思想情感,但后兩句卻補充了折花的景象,意在通過“花開當折”的實景,來深化前兩句的意義,使讀者產(chǎn)生更加清晰深刻的體會。這首詩的思想很單純,可以用一句“莫負好時光”來概括,這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意識,也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詩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主題。這首詩篇幅簡短、語言淺顯易懂,讀來卻是深情切切,言有盡而意無窮,呈現(xiàn)出一種不可思議的藝術(shù)魅力?!督鹂|衣》以簡明的主題和通俗的語言成為一首經(jīng)典之作,這與詩里情中見景的意境創(chuàng)造手法有著不可脫離的關(guān)系。
情景并茂是“景中藏情”與“情中見景”兩種方式的融合,在這樣的文學作品中,作者將景物描寫與自身情感的表達相結(jié)合,寫景與抒情渾然一體,相互滲透。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痹谠娭校髡呃谩霸侣洹薄扒锼薄皾O火”“鐘聲”等這些看似互相獨立的景物,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夜間景色。這首詩的前兩句布景很大,短短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意象,而后兩句詩卻顯得十分疏朗,只寫了“臥船聽鐘”一件事。但詩中最具意境美的,恰恰是這寒山寺的靜夜鐘聲。前面的“月落”“烏啼”等意象雖從多個方面寫出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較為全面地描述出了楓橋夜泊的特點,但還未能傳盡神韻。在夜晚中,人的聽覺是最為靈敏的感官,夜半鐘聲帶給人的印象又十分強烈。這樣一來,“夜半鐘聲到客船”不單襯托出夜的靜謐,還表達出了夜晚帶給詩人的寂寥之感,而詩人在客船中臥聽鐘聲時所想所感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了。
總而言之,文學作品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形式上,更體現(xiàn)在內(nèi)容上。意境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反映了作品的文學水平和藝術(shù)特征。好的意境能夠為文學作品增光添彩,使讀者刻骨銘心,難以忘懷。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意境的分析,有利于幫助我們欣賞和研究優(yōu)秀文學作品,也是提高我們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和審美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