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何謂“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古人云:“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立足點即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學生寫出包含真情實感的作文初稿后,教師指導學生修改、互評、再修改,直到學生修改出代表自己當時最高寫作水平的作文,并把它當作“千軍萬馬”一樣“養(yǎng)”起來,之后再反復閱讀、揣摩和推敲,并隨著自身閱歷的增加和寫作水平的提升,回頭再修改作文,不斷向其注入新的思想、素材和活力,使其更加完美,“兵強馬壯”,并且長期堅持,從而顯著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08-02
引 言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學生的作文水平已比較了解,并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一個問題:要想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使大多數(shù)學生的寫作水平有較大提高,單憑作文教學本身是不行的。
一、對幾種影響較大的作文教學改革與研究的反思
1.基于能力訓練的作文教學改革
這一流派以文體中心為依據(jù),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順序安排作文教學,并把每種文體分成若干能力要素,如刻畫人物的外貌,寫出事件的波瀾,注重細節(jié)描寫等。代表人物是錢夢龍,其基本程序為“模仿—改寫—仿作—評析—借鑒—博采”。“能力訓練”的作文教學容易上手,提升成績也較為顯著,但它對生命情感的真實表達重視不夠,容易使學生喪失寫作興趣。
2.以思維拓展為主的作文教學改革
這一流派強調(diào)寫作主體的作用,認為寫作是個體的思維活動,把寫作能力歸結(jié)為思維能力,按照“觀察積累(記憶)、想象、聯(lián)想、分析和綜合”等思維元素進行訓練。代表人物是劉朏朏、常青、高原、章熊?!八季S寫作”重視思維拓展的作文教學改革,從一定程度上接觸到寫作本質(zhì),但它將整個思維過程肢解開來,訓練任務十分抽象且不好把握,因此一直以來頗有爭議。
3.從寫作過程切入的作文教學改革
一篇文章的誕生是從審題立意開始的,繼而選材、謀篇布局、語言運用(提筆成文)、品讀修改、交流發(fā)表。代表人物是周蕰玉、于漪?!斑^程訓練法”有嚴密的體系和序列,便于操作和實施,但它容易忽視寫作主體的心理過程,導致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大量雷同。
4.基于興趣激發(fā)的作文教學改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濃厚且持久的寫作興趣,想寫不出好作文都難。中央教科所在20世紀90年代開展了一項“農(nóng)村興趣作文教學訓練體系研究與實驗”的課題研究,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芭d趣教學法”有助于促進學生寫作,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由于指導學生作文缺少系統(tǒng)性,因此要配合其他方法綜合使用。三十年來,作文教學研究成果頗多,但大多關(guān)注寫作主體和寫作過程,而較少關(guān)注寫作本質(zhì),講訓練和技巧的多,講生成和心智才情的少;模仿者多,創(chuàng)新者少;追逐功利、趨附應試者多,靜心思考、回歸本真者少。這些現(xiàn)象值得廣大研究者深思。
二、“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的現(xiàn)實意義
1.不僅重視對作文寫前的教,更重視對作文寫后的長期指導
平時教師在學生寫前不厭其煩地教授寫作章法、技巧,列舉素材,提供優(yōu)美詞句、優(yōu)秀范文,以期學生能寫出好文章。它固然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學生會聽,并不代表會寫。要想克服作文教學中費時多、成效低的弊端,教師還得讓學生下筆“躬行”。
2.糾正學生的依賴心理和懶惰習慣
很多學生平時不會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覺積累寫作素材,完全依賴教師這根“拐杖”,一切等著教師的安排和指導;寫作文時,不愿主動思考,不去尋找素材,缺乏認真的態(tài)度,只求完成,不論質(zhì)量。“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強調(diào)學生寫后發(fā)揮主動性,對作文進行反復推敲修改,克服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糾正學生的懶惰習慣。
3.使作文百花齊放,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與靈氣
寫前教師包辦太多,寫時學生不主動思考,寫后又沒有把作文“養(yǎng)”起來,反復推敲修改,融入自己的特點,而是束之高閣,甚至隨意丟棄,導致個性、愛好不同的學生的作文在選材和構(gòu)思甚至語言上都千篇一律,缺少應有的兒童情趣和活力,這和作文教學的初衷是相悖的。
綜上所述,“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優(yōu)點明顯。教師不妨嘗試把以“寫前指導”為重心的作文教學模式轉(zhuǎn)為以“長期指導”為核心的“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
三、“養(yǎng)作文”教學模式的特點
1.作文訓練計劃整體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次作文訓練,教師都要設(shè)立一個作文教學目標,一學期要有一學期的作文教學目標,一年要有一年的作文教學目標,以便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能夠循序漸進地提高。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許多教師的寫作教學隨意性很大,并未嚴格按照教材編排體系從初一到初三、高一至高三循序漸進地訓練,導致作文訓練計劃缺乏整體性。
2.作文教學方法活動化
著名教育家呂叔湘先生反復強調(diào),應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縮到最低限度,通過限制教師活動來保證學生有充分的“練”的時間,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練”的機會。作文教學方法應活動化,教師應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積極引導學生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如體育比賽、合唱比賽、去敬老院和社區(qū)等地方勞動),讓學生閱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養(yǎng)成記錄生活點滴的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1]。
3.作文講評形式多樣化
于漪說:“縱觀寫作教學的全過程,習作講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對學生習作成果綜合分析的串聯(lián)與評價。”作文講評應針對學生生活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可以讓學生動手多次修改作文,讓他們學會修改作文。
4.學生寫作興趣最大化
教育家贊科夫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lǐng)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痹谧魑挠柧氈?,這種效應尤其明顯。如可以把學生寫得好的作文或者學生互評時得分高的作文投影在教室電子屏幕上,讓一些學生分段朗讀,在全體學生對范文有更深的認識和感受之后,再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評價作文,在思想碰撞交流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寫作的悟性和能力。
5.“養(yǎng)作文”的長期性
作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從作文訓練的角度來說,學生寫完初稿之后,可以多次自行修改,然后在課堂上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學生間進行三評,找出文中的三個亮點,并打上分數(shù),寫上五十字以上的評語,然后從中挑選出學生認可的或者有爭議的作文,讓全體學生一起朗讀并評價,找出作文的優(yōu)缺點。之后,把大家一致認可的范文打印出來,貼到教室的公開欄上,供學生課間揣摩、學習、借鑒,并根據(jù)師生評語發(fā)現(xiàn)自己作文的不足,反復修改,修改好后,養(yǎng)起來,不斷充實、完善作文,最終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結(jié) 語
從養(yǎng)作文的過程來看,它具有長期性,學生要學會把經(jīng)過自己反復修改的作文珍藏起來、養(yǎng)起來。假如一周養(yǎng)一篇,一年就是五十篇左右,初高中六年下來就是三百篇,這樣就可以編成一本比較充實的作文選了。在六年的養(yǎng)作文期間,如果學生精心思考,踏實努力,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將獲得極大提升,從而實現(xiàn)甚至超越中學階段作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田俊.作文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嚴崔(1980.1—),男,湖北鄂州人,研究生在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閱讀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