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蒼松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宗教是伴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文化現象,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有著強烈的影響。當今社會邪教頻出,高校大學生對宗教信仰認知不健全出現盲目信教現象,引導大學生宗教信仰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隨著社會傳教活動的滲透,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現信教傳教的現象。大學生群體中,女生占比例較多。其中農民家庭、個體戶家庭和私營企業(yè)主家庭的信教大學生較多,宗教信仰具有家族性,其中有不少學生是整個家族信教,在有著宗教信仰家庭中長大的學生,對宗教的認同感較強。近年來,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宗教派別,其中不乏各種邪教,傳統(tǒng)宗教中,佛教、基督教占比最多,社會上宣揚基督教的越來越多,不斷滲透到校園,信仰基督教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
根據近幾年收集的數據發(fā)現,信教學生中有一大部分是團員,少數黨員存在信教的現象。根據談話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宗教信仰認識模糊,認為入團、入黨的同時可以有其他宗教信仰,不知道宗教信仰與共產主義信仰沖突。
大學生信教往往帶有盲目性、功利性。大學課堂普遍缺乏宗教教育課程,對宗教認識不全面、不客觀、不理性。當大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各種挫折、壓力時,在現實中尋求不到釋放的突破口,往往帶有功利心的轉而通過宗教來釋放壓力、緩解情緒,更有甚者認為宗教可以幫自己擺脫困難,祛病擋災,實現心愿。宗教的接納與包容使大學生感覺自身擁有了一個精神依靠,從而將身心精神寄托于宗教信仰。還有部分同學將宗教當做認識世界的、探索世界本源及未知世界的渠道,這都是帶有功利性的。很多同學對宗教抱有曖昧的態(tài)度,他們不信教,對宗教保持一種寬容、包容或者是趨同的態(tài)度。
大學校園人流混亂,各種社會人員進入校園傳教,污染校園文化,很多學校沒有良好的校園文化做支撐來做引導教育。信息化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網絡化、數字化,除了通過家人或同學、朋友接觸到宗教,大學生了解認識宗教大都通過網絡,通過書刊、視頻各種媒介。網絡信息環(huán)境雜亂,監(jiān)管不嚴,也會伴隨著各種宗教邪說的傳播。
有些宗教組織通過在高校中進行宗教相關講座以宣揚宗教文化,有些外教會通過課堂對學生進行宗教宣傳,在復雜國際形勢下,一些國外的宗教組織或國內非法宗教組織向高校進行非法滲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應該嚴肅控制宗教事務,對境外不法分子或國內非法宗教組織的滲透行為加強防范措施,嚴禁校內傳教,嚴禁校內舉行宗教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社團文化建設入手,圍繞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環(huán)境,多打造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讓學生能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熏陶中學習成長。
通過設置宗教相關課程,選擇一些適合大學生的宗教課程,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我國宗教政策的宣傳和教育。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劃清唯物論與唯心論、無神論與有神論。大學是科學、文明的環(huán)境,學生最起碼應該有識別分辨科學迷信、文明愚昧的能力。多開設宗教相關課程,讓學生了解宗教,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才能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除了宗教教育課程,還應多增加科普知識課程、多開展科普知識競賽,重點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思想,教會學生用科學思想去辨別真理與謬論。高校通過大力宣傳科普知識,讓學生樹立起科學思想。
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自覺抵制邪教等行為的重要基礎,從邪教侵蝕的人群可以看到,一般是老人小孩或婦女,這些群體都在心理上是弱勢群體,只有自己內心強大,心理健康,心理素質高才不會輕易相信邪教的歪理邪說。
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心理健康站,朋輩小屋,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互助社團、素質拓展、文藝集體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自覺擴大個人的交往范圍,多交良師益友,拓展自己的知識圈和人際圈。使學生在自我認知、自我控制、自我發(fā)揮、自我鼓勵和自我評價等方面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促進心靈健康,學會通過合理的方式和方法釋放情緒,調試心理,消除因負面情緒帶來的種種壓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