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莉 趙紅永
(天津工業(yè)大學,天津 300387)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體系的重要內容。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就強調了“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與傳統(tǒng)思政課不同,理工科專業(yè)課還承擔著傳遞科學知識的重擔,大家普遍認為理工科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較為薄弱。為此如何在理工科的課程中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一個新課題。
理工科課堂中的思政教育應在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悄然實現(xiàn),應借鑒隱性教育的理念和原則,在不經意中達到了教育的功能,即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一批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科學家懷著對祖國的滿腔赤誠,沖破重重阻力,毅然歸國。他們的回歸撐起了新中國的科技事業(yè),他們的選擇改變了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歷程。理工科在講述國內本學科發(fā)展史的時候,都離不開這些的老先生們?yōu)槲覈鲗W科奠定的學科基礎,基本上這些前輩們都是新中國尖端科技領域和薄弱空白學科的開拓者。如我們在《分離材料及應用》課堂上,就詳細講述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院士的巨大貢獻。1954年,原子彈研制工作急需強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陳天池教授請何炳林先生在美國代買。沒想到售賣公司說,離子交換樹脂是國防用品,不能出口。何院士敏銳的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在弄清它是用于提取原子彈的原料——鈾后,毅然從農藥研究轉向離子交換樹脂。兩年后,何院士帶著用私人積蓄購買的一些國內急需的儀器、資料,以及制造離子交換樹脂的原料回國,開創(chuàng)了我國的離子交換樹脂工業(yè),生產的苯乙烯型強堿201樹脂專供國防提取國家急需的核燃料鈾。不僅如此,前輩們在科技強國中不計個人得失的集體主義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早在1956年-1960年間,何院士已經制備出大孔型離子交換樹脂,為吸附樹脂的問世奠定了基礎。鑒于這一成果關乎國防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一重要成果并未公開。而后,捷克科學家獲得了第一個合成多孔樹脂的專利,被譽為“吸附樹脂之父”。[2]我們的前輩們,不僅僅是不計個人得失,他們甚至是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如兩彈元勛鄧稼先院士,先后參與32次試驗,不幸受到核輻射,英年早逝。我們在講授學科發(fā)展史的同時不僅僅可以傳播知識,還可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還可以通過過往的悲劇,提高大家的生產安全意識,這對于我們年輕的馬上要進入實驗室做實驗或走上工作崗位的理工科學生來說也不失是一種警示。
廣大科技工作者默默無私的奉獻使新中國科技實力得到顯著提升。我們在專業(yè)課授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且還會要求有科技前沿動態(tài),我們在科技前沿中展示新一代科學家們?yōu)榭萍紕?chuàng)新作出的卓越貢獻,能大幅提升民族自豪感。如我們在講授《膜分離技術》的課程中,總會講到山東東岳集團和上海交通大學聯(lián)合研制的全氟磺酸羧酸離子交換膜。中國是當今世界氯堿產能第一大國,離子膜制堿所需離子膜在東岳的全氟磺酸羧酸離子交換膜產業(yè)化之前,100%依賴進口,氯堿工業(yè)安全運行的“命門”一直卡在美國和日本手中。且該膜價格昂貴(800-900美金/平米,使用壽命2年)。[3]直到東岳集團100%國產化的全氟離子膜,在萬噸級氯堿裝置上通電成功,中國氯堿行業(yè)才有了“中國心”。我們在講臺上介紹諸如此類的科技進展的時候,除能帶給學生們學科動態(tài)的同時還能給學生們帶來滿滿的民族自豪感。
雖然我國的科技日新月異,但不可否認,我們在很多領域還處于落后的地位,有時甚至受制于人,如芯片。我們雖是制造大國,但某些行業(y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部件和材料被外企所壟斷。如我們在講授《材料科學與基礎》等課程時,我們會講到金屬材料。中國的鋼鐵產量是世界第一,但特種鋼鐵卻大量需要依賴進口。雖然在現(xiàn)在的全球經濟體制下,我們未必需要掌握所有的技術,但一些不可替代的關鍵部件和材料掌控在外企手中,中國的產業(yè)再大也無法擺脫“裝配工廠、低端運行”的被動局面,另外,關乎國防的核心技術無法掌握還會危及國家安全。我們在授課時,將學科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告知學生,對增強學生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會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將思政教育融進理工科課堂應做到潤物細無聲,在傳授科技知識的同時,另辟蹊徑的從多個角度進行思政教育,讓我們新時代的學生牢記,要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學習,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