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前年,一位戲劇專業(yè)的博士生寫關(guān)于《茶館》演劇風格的論文,和我討論為何現(xiàn)在排不出上世紀60年代北京人藝老舍、焦菊隱的《茶館》,是否因演劇人員太浮躁了。我想了想,說,本質(zhì)上是大環(huán)境變了。老北京雖是城,但從農(nóng)村集市發(fā)展起來,屬于農(nóng)村的擴大版,生活習慣和環(huán)境氛圍,都是農(nóng)村的。市聲嘈雜,雞犬相聞,騾馬為伴,駱駝行街,人們在四合院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城市邏輯一統(tǒng)天下,城與鄉(xiāng)地位顛倒了,鄉(xiāng)村成了城市的附庸。鄉(xiāng)村的標志是莊稼,城市的基礎是建材。莊稼自然地從田地里生長出來,渾然一體,原生態(tài)的樣子,美與丑,高與低,豐與歉,枯與榮,自然如此,天地人合一。建筑是一個個預制好的標準件拼接組合,精巧的設計、高超的技術(shù)、艷麗的色彩,讓天工嘆為觀止??梢圆灰娨淮缒嗤?,也可以調(diào)節(jié)冷暖,甚至控制雨和風。在城市,人類用強大的力量,把自己和自然分割開來。景觀花樹,寵物貓狗,均為“人的意志力量的對象化”?!独献印返睦硐胧恰半u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陶淵明吟詠“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人與雞犬牲畜,都是農(nóng)村的主人。城市則不然,站在高樓下眺,只見按規(guī)則來去的車與人,以及呆立在水泥夾縫里,如動物園中野獸的樹。
與我熟悉的北京、上海,甚至蘭州相比,天水城區(qū)面積小很多。這種小,不只面積小,而且落差大。走路僅幾步,一轉(zhuǎn)彎,高樓大廈就變?yōu)楣畔镌郝?。開車幾分鐘,繁華鬧市拋在身后,土路彎彎,黃土巖巖,樹木蔭蔭,莊稼田田,瓜果垂垂,完全隱居田園。在山頂眺望市區(qū),發(fā)現(xiàn)幾十層的大樓,都在山下,不如一株小樹、一枝野花、一棵青草離天和云更近。
天水被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含意有三:一、歷史,從八千年前的伏羲時代綿延至今天;二、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經(jīng)典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三、歷史文化,曾經(jīng)的領先輝煌,鞭策著今日的后發(fā)趕超。慢慢體味天水,我發(fā)現(xiàn),天水的歷史文化,不僅凝聚在麥積山、伏羲廟等標志景觀,更彌漫在城鄉(xiāng)的角角落落,特別是強大的現(xiàn)代化浪潮沖刷的邊緣。
連續(xù)幾個清晨,我約三四好友同游天水西關(guān)古巷。不同于近在咫尺殿宇森嚴的伏羲廟,雖然有近代天水名人哈銳、張慶麟故居,立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嵌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院落的漢白玉銘牌,但也只是凡人翹楚,落入紅塵,一派煙火人間的景象了。
戴望舒最著名的詩《雨巷》有句“沿著頹圮的泥墻,走進這雨巷”,不理解的朋友,建議到天水古巷尋找舊時詩意。不寬的巷子,地面已被水泥瀝青硬化,墻卻黃泥抹就。歲月沖刷,經(jīng)風歷雨,原本光滑的泥墻漸漸粗糙,仿佛刻上記憶的年輪,倒與黃土高原的原生態(tài)地貌相似了。初看,以為是夯土版筑而成。其實,里面是土坯壘起。不同于江南水鄉(xiāng)的白墻黛瓦,青磚到頂,貧瘠的西北,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磚依然是建筑材料里的奢侈品。主材是黃土稍加水潮濕后,放在長約一尺半,寬約一尺的木范里,用石錘砸成的,長寬比例,倒符合黃金分割??梢钥醋鹘橛谕林痛u混的結(jié)合,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墻壘好,外面以細泥涂之,我老家稱“絞泥”,是技術(shù)活,需抹得既光滑又均勻。白石灰抹墻,我家鄉(xiāng)叫“明灰”,想都不敢想。記得小時候,鄰居家大兒子在縣政府上班,月月有“麥黃”,就是工資,明灰了房子的前墻,我二叔羨慕地說“這是咱村第一個白院?。 ?
磚主要用在兩個地方,一在街門,二在屋脊?,F(xiàn)代人講究“品牌意識”,其實先前的人也有,街門和屋脊,就是主人家的品牌,越富裕,地位越高,街門越闊大,越多,屋脊也更高聳?!度龂萘x》里,有個著名的橋段,曹操嫌新建的府邸街門太大,門上書一“活”字而去,眾不解,楊修曰,丞相覺門闊耳。于是,重建,改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終身未稱帝,街門改小,非為節(jié)儉,不越禮制也。
官員大戶,街門高大,最重要的,是門頭的雕飾?!都t樓夢》里,林黛玉進賈府,進了垂花門和抄手游廊。天水的大宅也有。街門兩側(cè),木雕蓮花垂垂,越富貴之家,垂花層數(shù)越多,少者兩層,所見最多者,達六層。門頭正面,是兩朵突出的牡丹。周敦頤《愛蓮說》有句“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鼻祖,卻先以易學大師名世,大范圍吸收易學知識入儒,是宋明理學的特色。伏羲故里、易卦源起之地天水,居民將牡丹、蓮花同雕門楣,也有儒道融合之意吧。而且,不諱言世俗富貴,一樣不拒絕隱逸高古,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以入世之身修出世之心,流連生活于秦州古巷的蕓蕓眾生,內(nèi)含著一種踏實和灑脫。
門頭雕飾,原本著五彩,所謂雕梁畫棟也,歲月煙塵,繁華已逝,漸露出木頭本色,蒙了歷史的灰,斑斕返歸素樸,繼續(xù)迎送著來去的人和事。因建筑年代和經(jīng)濟實力、社會地位的不同,雕飾風格也各異,有的放達粗獷,數(shù)刀傳神;有的精鏤細錯,紛繁復雜。這種工藝,現(xiàn)在的天水依然傳承。先在木板上刷白,繪出圖樣,用鋒利的小鏟子,一點點鏟出來,而不是刻。工作臺案上,擺著大小不一的許多鏟子,隨時因需更換。因此,成品表面是約30度傾斜,而非垂直的,更顯出立體感。
赫然,我們發(fā)現(xiàn),一門頭,居然雕著龍鳳圖案。伏羲廟大殿門邊對稱著龍鳳窗,那是“百王之祖,萬帝之先”的居室,理應如此,凡人而用帝王之制,卻為何故?細察,乃清晚期作品,皇權(quán)衰微,“禮崩樂壞”,王室專用,亦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市井街巷靜靜飛舞了。龍陷淺灘,鳳凰落架,升起的,是普通民眾的社會地位。天水,作為西北近現(xiàn)代化的先聲,不僅西北地區(qū)第一個建設使用路燈,更本質(zhì)的,在民眾意識的覺醒。八千年前大地灣的篝火,輝映著20世紀初天水街巷的路燈,也連著今天藉河噴泉光影,點亮一樣的煙火人間。
門頭有雕刻,有垂花,亦多見題字。今天許多農(nóng)村門口上,也鮮紅瀟灑地寫著“紫氣東來”“耕讀傳家”“見賢思齊”“進士第”,等等。吉祥勵志,充滿喜氣洋洋的正能量。我記憶里最明晰的門匾,在姥姥家,青磚砌成的門頭上,嵌一塊青石,上書“扶危濟困”,敦厚的顏體。小時候,常抬頭,但沒看見,被泥涂上了。后來舅舅刮開,才見真容,有落款,民國三十一年立。
幾天考察天水古巷,最觸我心的,是“重規(guī)疊矩”。干凈的木板門頭,沒有任何雕飾,四個清雋的柳體字。字如其文,規(guī)規(guī)矩矩,舉目一見,嚴慈并濟,仿佛一襲青衫的長者,正和你眉目相對。不是陰文,不是陽文,不是墨書,而用勾線清晰刻出,本色自然。
這匾,在第三重街門上嵌著。我生長山西,但上海讀書工作多年,對“船自家中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江南古鎮(zhèn)更熟悉些。天水古巷,我看到一種別樣的風格,不少大戶宅院,都需幾個轉(zhuǎn)彎,通過幾重門,才能進到院子。我和同行朋友討論為何要如此曲折。風水上蔽煞氣當然是重要因素,最里一道門前,都有照壁,有的雕福書壽,有的光可鑒人,祈福遠禍之意,自不待言,亦合人情性理,可能同時有實用價值。葉利欽說過一句話,克里姆林宮長長的走廊,可以讓我思考很多問題?!扒鷱酵ㄓ摹钡闹刂亻T巷,功能大約也一律。沒有手機電話的時代,來訪無法提前預約,到大門口遞上名刺,站在街頭等,亦失身份,進入第一重門內(nèi)等候。見,則前驅(qū);不見,則后退,主客都默契自然。既是大族士紳,求見之人當不會少,來客彼此撞見,亦不大好,幾重曲折,當是候見室了。
每重門都有雕飾,但有的外簡內(nèi)繁,如龍鳳,亦雕在內(nèi)門;有的外繁內(nèi)簡,只本然四字,不重、不疊。細品,卻大有深意。跨過這道門,就進入院子。高門大戶,規(guī)矩不少。天水稱羲里媧鄉(xiāng),伏羲女媧誕生于斯,著名的“伏羲女媧交尾圖”,許多人浮想聯(lián)翩,但從下向上,看到伏羲女媧手中物,才更應深思細慮。伏羲握矩尺,女媧持圓規(guī)。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伏羲十二大功績,一言以蔽之,為人類社會制定規(guī)則,家庭規(guī)則、文字規(guī)則、節(jié)令規(guī)則、圖騰規(guī)則,等等,俱如此。伏羲女媧最近的后人,把規(guī)矩刻在每日進出的頭頂,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且鄭重強調(diào)“重規(guī)疊矩”——規(guī)矩多,別嫌煩,違反就得受處罰,勿謂言之不預也。我看景很少拍照,幾天來第一次拿出手機拍了一張,天色早,光線弱,照片有點暗,卻更深沉。
跨過門,回頭看,心又重重動了。背面墨書的兩個大字“慎獨”!時間既久,墨色已剝落不少,尤其“慎”,勉強可辨。走進大宅,要求更嚴,重規(guī)疊矩,立德修身齊家,出門前,抬頭警醒“慎獨”,家人不在,自立于外,規(guī)矩不能破,要求不能降。
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總書記要求,守紀律、懂規(guī)矩,既多且嚴。在上海工作時,就告誡領導干部,慎權(quán)、慎獨、慎微、慎友?,F(xiàn)今,實施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黨的要求是相統(tǒng)一的。中華文明八千年,立于規(guī)矩;中共黨員八千萬,亦立于規(guī)矩。
看街門和里面的門,不需驚動主人,觀察院落屋宇,就得打擾人家了。我們?nèi)サ迷?,龍城廣場、伏羲廟廣場上,晨練的人漸漸出現(xiàn),賣呱呱、黃饃、杏茶、茶葉蛋、菜夾餅的早點攤正擺開桌凳碗筷,空氣和天氣一樣清新——在一株株500多歲古槐的注視下,尋常一天又開始了。山迎朝陽天接水,日日如此,卻有滋有味。
進得大門,探頭探腦,對剛起來,還在洗臉刷牙,灑掃庭除的院中人說,我們看看院子??催^一個資料,牙刷是明代中國人發(fā)明的,列入影響人類文明的偉大發(fā)明之列。上溯幾百年,蹲在垂花門內(nèi)青石臺階上刷牙的景象,就在天水西關(guān)屢見不鮮了。院中人回:看吧。表情淡淡的,沒有被打擾的不快,也沒有有客來訪的不亦樂乎,該干啥還干啥。久居都市高樓,習慣貓眼看人,對門多少年互不相識,甚至“智子疑鄰”,親友相見下飯店,來客只在電視中,快遞員都不敢讓上樓。重回記憶中推門就進的無防無范無虞無慍,一時竟有些感動。
昔日富貴之家,早已寥落,即使后人還住其中,也生活得不大滿意,有的說“沒啥看的,爛場哩”。殊不知,這種“爛場”,正是“笙歌掃院落,燈火下樓臺”的今日遺存,雖塵埃滿面,依然氣象萬千。
西北地區(qū)老房子,單邊蓋的很多,一面坡,檁直接搭在后墻上,可不用大梁。西關(guān)老宅,卻都是人字梁,梁上再起屋脊。墻以土坯壘就,屋脊和大門一樣,屬于主人家的品牌標志,自然全用青磚。一磚順梁鋪過,寬窄正好。有實力的人家,屋脊也起得更高聳,仿佛巍峨的官帽。
脊上,多踞獸。如果說街門、屋脊有講究,脊獸更大有深意。我們?nèi)ゾ包c,導游往往指著屋脊說,看,上面有兩條龍,證明主人尊貴的地位,龍只有皇帝才可使用的。其實不然。脊上之獸,也不稱獸,而名“吻”。獸之形,賦于木炭。李清照詞“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金獸”就是削成獸形的木炭,以猛獸之力助火勢也。屋脊所踞,從一開始,就是龍。漢代柏梁殿上即有“魚虬似鴟尾”,龍生九子,鴟尾為其一,后轉(zhuǎn)名鴟吻。其功能,并非顯示富貴,也不是籠統(tǒng)地“辟邪”,而是防火,因鴟吻為水中龍,傳說可噴水,以水鎮(zhèn)火也。從古到今,防火,一直是土木建筑最大的難題。我們所見,西關(guān)古宅,鴟吻剩余不多,一幢房頂卻脊獸高踞,龍頭向天,如觀天象、祈風雨。清前期建造,已300多年。原來天水無高樓,此高度,可一覽眾屋小,見慣龍城滄桑,藏了多少故事,卻不與人言。當然,鴟吻也非只為裝飾,許多信仰,其實都有實用功能隱于其中。歐洲建筑,將門柱雕成神像,既實用又吉祥;鴟吻所踞之處,梁頭檁角,榫鉚最集中,以重物壓之,可以穩(wěn)固,既吉祥又實用,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皇家脊獸,琉璃制之,或覆彩釉,故宮太和殿的脊獸,多達十尊,井然森嚴,意在賓服四海。普通百姓,則磚瓦本色,只圖安家護院。屋頂覆瓦,一派青灰。有的宅子有閣樓,本來梯子在室內(nèi),為方便,多在院中外掛水泥臺階。沿階而上,矮的屋頂盡在眼中,可細觀慢察。青瓦自屋脊而下,一一參差羅列,至于檐頭。普通人家房檐,只有瓦片,常成為麻雀的家園。天水多山,但城區(qū)尚平坦,屋頂攀爬不易。我老家在山村,一家的門前,往往就鄰著另一家的屋頂。膽大的孩子,一步就能跨過。斜著腳,踩著瓦中間,一步一列,小心翼翼地移動到早已觀察多少遍,有麻雀飛進飛出的瓦后,坐在房頂,掀開瓦片。不敢蹲著,怕一不小心摔下房去。兩片瓦凸起的連接處,小小的三角空間里,圓圓的麻雀窩靜靜地住著。有的還是空的,有的有蛋,一枚、兩枚、三枚、四枚、五枚都可能,不會超過五枚。有的五只小麻雀擠在一起,從未見過的陽光,讓它們驚慌失措,沒頭沒腦地亂擠。不管啥情況,麻雀窩都是滅頂之災,即使里面空無一物,麻雀也不會再回去了。窩被端時,麻雀夫妻在旁邊上下翻飛,不停地叫。大人說,麻雀在罵你們呢。我們都知道公雞打鳴,其實小孩子睡得沉,聽不見公雞叫,每天一睜眼,耳朵里全是麻雀嘰嘰喳喳的說話聲。都市唯有車聲,鳥鳴只在手機里了。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看看西關(guān)古宅屋頂,就會明白為何這首詩能流傳千古?!镑[鱗”二字,把屋瓦描繪得既見個體又見群體,連密密排列、擠而有序的感覺都準確鮮明生動地刻畫出來了。瓦薄而彎,很容易打碎。小學三四年級,《少林寺》《霍元甲》熱播,小學生們也興起習武練功的熱潮。磚當然空手劈不開,瓦就容易得多。尤其把瓦貼到墻上,一掌拍去,應聲成兩半,感覺自己真長了功夫。如此脆弱之物,經(jīng)雨雪風雷,百余年而不朽。只是原本青灰的面容,染了滄桑,變得玄黃。瓦棱間,稀疏地長出了細而矮的草。一歲一枯榮,年年新鮮的生命,和百年老屋相伴相存。
西關(guān)古宅,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筒瓦”。瓦的制作,本來就是由筒而分的。將和好的泥,注入分成四個部分的圓形木范里,稍干,取掉木范,干透入窯燒制前,沿連接處掰開。一個圓筒,分成四片瓦。筒瓦,則直接燒為圓筒形,放在板瓦交界處。只有高門大戶才能用,無關(guān)禮制,主要取決于經(jīng)濟實力。杜甫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廣廈”,才用筒瓦,小屋一間,屋頂狹小,甚至“屋上無片瓦”,更無論筒瓦了。如此高大上之物,我老家農(nóng)村,自然不會有。筒瓦出檐頭處,即為瓦當。瓦當多雕寓意吉祥的花紋圖案,常見蝙蝠、福字,西關(guān)大宅的瓦當,卻只書一篆體的“桶”字,不知何意,似乎“筒瓦”也可寫作“桶瓦”?
講究人家,板瓦連著滴水。最外端的瓦,仿佛向下彎折,半圓形、略向前翹,帶著紋飾,雨水沿瓦流下,經(jīng)滴水,滴到地上。北方水缺,雨水極寶貴。不僅滋潤大地萬物生長,也是人畜飲水的重要來源。一下雨,檐下常擺一溜桶盆,水滴入盆,清脆有聲。滴滿,趕緊倒進水缸。缸滿,就放在桶里盆里。下一回雨,好幾天不用擔水。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哀婉凄清,詩意蔥蘢,卻也繪出了水滴石穿的硬道理。門前檐下,常鋪石階,年深日久,淺淺的坑隱約可見。
屋大檐高,門窗就闊?,F(xiàn)在安裝了玻璃。看到暗紅的門楣窗欞,忽然覺得,糊上透光的窗紙,才真的和這門窗、屋宇、院子匹配,而且,還可以貼上福字和窗花剪紙,把生活的滿意和向往,鮮艷地亮出來。院子里,多生花樹。樹常見品種,不高,卻綠,靜靜地立在院子里、石階旁,好像家中的孩子。謝玄回答叔叔謝安“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是以樹喻人,其實反過來也貼切。夏日,花都開得盛。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古樹很多,數(shù)量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揚州。其實,古花也不少。伏羲廟里的凌霄花,逐漸長成了樹,不再是“攀緣的凌霄花”,也不用“借高枝炫耀自己”,獨立于地,開出絢麗的花朵,仿佛是舒婷贊美的英雄樹。普通人家院子的花,當然沒多名貴,但一簇簇怒放著,讓早起的主人一開門,就迎見燦爛的笑臉。
和古巷相鄰的,是古樹?!靶标柌輼?,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天水西關(guān)舊宅高門里的名人大族,俱已煙塵仙去,后人也多流散,唯有垂花青瓦,留駐昔日繁華。古樹年年新芽,風過細葉有聲,似在低語獨吟,述說歲月深處的名城往事。
天水多古樹,古樹550株左右,千年以上230余株。古樹不居深山,而在市井,非名貴樹種,以國槐為多。街邊巷口,綠陰如蓋,大木數(shù)抱,抬頭一看釘著的古樹保護牌,“數(shù)齡500年”“數(shù)齡700年”。樹身櫛風沐雨、蒼老深沉,葉子卻歲歲春芽、年年新綠。新與舊,枯與榮,代與謝,和諧地融會在一起。正如這古城,城古,人不古,日新月異而氣韻依舊,傳承著中華文化長房長孫的興象風神。
古樹和古城,相依相伴,相輔相成,樹在城的懷抱里,城在樹的記憶里。古巷舊宅,雖滄桑滿眼,其實代有興建,最多三四百年。樹則更長久,七百載朝夕變換、陰晴圓缺,不言不動,又盡在眼底。遙想一下,元朝初創(chuàng)之時,一棵細細的小槐樹苗,被不知什么名字的人隨意種下,一同栽種的,一定還有許多同伴。有的,不久便被路過的牛馬騾驢啃光,有的成了羊的美餐。稍大成材時,不少被砍了做成檁、椽、梁、柱。一棵樹從小到大,逃過砍伐的幾率,委實極小。以至于《莊子》首篇《逍遙游》專門討論樹因無用而長生,“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20多萬個日日夜夜,一棵毫無抵抗能力的、普普通通的槐樹,要躲過多少偶然和必然的戕害風險,才能屹立至今,何況并非無用之材。
不過,天水古樹尤多,與其人文傳承的確不無關(guān)系。每年夏至日公祭伏羲,主題都相同,“傳承伏羲文化,弘揚中華文明”。伏羲開天明道,其道,一言以蔽之,道法自然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之間,隔了三重,不是“人定勝天”,甚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難以表達人對自然的尊重和自覺順應。中華民族,從人文始祖起,就人與自然為一,不是對立統(tǒng)一,而是唯精唯一。這種精神,和著樹木一起,從古傳到今。
有人說,槐樹,因字中含“鬼”,不吉利,蓋房子不能用。字形雖不佳,讀音卻如意?!盎薄币敉皯选?,有懷念之意。2012年,高中畢業(yè)20年,我們想在母校校園栽一棵感恩樹,眾說紛紜之后,最終確定為槐樹,樹下置一小石碑,書“母校是心中永遠的綠蔭”。天水,以及全國許多地方的人,都說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我雖生長在山西,可著名的臨汾洪洞大槐樹,卻至今沒去過。不過,在北方許多山村,都有大槐樹。我很小的時候,“大槐樹底下”,就是全村的“公共空間”。大槐樹立在村子最高處?;叵肫饋?,樹齡比天水老樹肯定差了許多,但如蓋的樹陰下,老老少少依著粗壯的樹干,坐在凸出地面的樹根上,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聊天。一茬茬人出生、成長、老了、走了,老槐樹依然在那里,無言有志,把一天天、一幕幕,默默刻進年輪,周而不復始。
離鄉(xiāng)多年,老屋都頹圮了,村子也新顏舊貌地變了多次,唯一如故的,是大槐樹。由此,我以為,山西大槐樹,并非特指洪洞縣的那棵,雖然明代人口大遷徙時,官府在那里設了登記分配站,殊途同歸之后,又各自離去。而是各自村子里的大槐樹,正如走進清水縣梅江村,迎接歸來游子或遠方客人,都是村口的大槐樹。一看標志著“樹齡700年”的古木銘牌,心里就靜穆踏實了許多。天水古城,一樣靠這尋常樹木堅守和記憶。
不過,天水畢竟乃中華第一古城,庸常日用之外,圣賢風度、帝王氣象亦氤氳彌漫?!吧筋^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生世,溪風為颯然”,詩圣杜甫《秦州雜詩》里吟詠的老樹,今天依然在,只是更老了。南郭寺古柏,植于春秋時期,與孔子同齡。杜甫公元759年流寓秦州,老樹1300歲,而今又過近1300年。斯人雖已歿,千載有余情,是想象的感慨。在天水,卻用一棵又老了1300年的樹,把時光鮮活地流過來。
古柏生于南郭寺院子里,未入寺,首先在眼前的,依然是大槐樹。拾百余階而上,到寺門,綠陰蔽地,光影婆娑,舉頭而望,綠葉依依。兩株大槐樹,如門神般挺立衛(wèi)護在山門兩側(cè)。講解員會告訴你,這是“將軍樹”。莊重者,想到秦叔寶、尉遲恭;戲謔點,以為是哼哈二將。其實,不莊不謔,槐樹而已。無言而忠誠,守護著身后的佛祖詩圣、古柏虬龍,和山下街頭巷口的兄弟姐妹遙相呼應,一樣樸實,把站立,化作責任。
老樹,是歷史的哨兵。他一動不動,眼前風物卻斗轉(zhuǎn)星移,代有更替。兩千多年,任誰也站累了。于是,古柏斜斜地躺了下來。頎長的身子,搭在一棵槐樹上(又是槐樹,守門做架的槐樹)。過多的記憶,讓他不堪重負,于是,他脫了衣衫,想吹吹山風涼快涼快,好奇的頭臉,卻又探出寺墻,繼續(xù)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世事百態(tài),煙火人間。或許心中的秘密太多了,需要一個“告密者”,把以前的事講給今天和后來的人聽,古柏傾斜的枯干中,生出一棵樸樹。已兩百多年,直徑大約10厘米,黝黑的枝干直直地伸向天空,努力要突破旁邊大樹的遮蔽,樹葉因風,述說著無窮的故事。樹中生樹,本不稀奇,樹下常有小樹生出,我們老家叫“抱”出來,大樹抱子而出。但樹種不同,全國唯此一例。
旁邊,是一株龍爪槐。樹齡雖只300年,和2500年的古柏,大門前1300年的國槐相比,年輕太多,在天水古樹叢中,根本排不上號,卻又與眾不同,別有千秋。樹冠枝干不是如通常向旁邊伸出,而是扭曲向上,如一條條虬龍昂首問天。來到樹下,講解員會引導大家從特定角度觀察,龍頭龍身龍尾,當然不難看見,冬季葉落,更是一樹龍蛇,栩栩如生。枝繁葉茂間,仿佛可見一鹿銜草若驚?!袄疃盼恼略?,光焰萬丈長”,南郭寺供奉杜甫,則應有詩圣的偶像詩仙?!皠e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時即騎訪名山?!边@銜草的鹿,當是李白放在秦嶺之尾的青崖間的。樹上紅條密密麻麻,許愿人系上的。把心愿和祝福,說給伏羲的龍,李白的鹿,還有承著深深懷念的樹?!皞鞯罇|柯谷,深藏數(shù)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煙火天水,佳木依然。
責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