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高坤
廈門市醫(yī)療急救中心醫(yī)務科,福建廈門 361020
急性呼吸衰竭在院前急救中較為常見,是一種多發(fā)危急重癥,主要由于電擊、溺水、藥物中毒、創(chuàng)傷等因素引起,導致患者呼吸功能在短時間內失去代償,發(fā)生嚴重的缺氧或呼吸性酸中毒情況,具有發(fā)病急、病程發(fā)展快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雖然目前我國醫(yī)療水平不斷發(fā)展,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救治工作得以不斷進步,但臨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強化院前急救工作效果至關重要,在具體救治過程中,合理選擇治療藥物意義重大,其中納洛酮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氣指標,促進病情恢復,值得進一步探究推廣[3-4]?;谏鲜霰尘埃摯窝芯糠奖氵x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間該院收治的7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探討了院前急救中使用納洛酮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中心接診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選擇74例,根據(jù)其接診時間先后編號,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分組,具體分為對照組37例,觀察組37例。對照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22~58歲,平均(40.01±3.44)歲,致病原因:中毒 19例,腦血管意外 10例,顱腦外傷8例;觀察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21~58 歲,平均(39.67±3.18)歲,致病原因:中毒 17 例,腦血管意外11例,顱腦外傷9例。該中心倫理委員會詳細研究該研究資料,予以批準通過,入選患者對研究細則知情且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可進行分析對比。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院前急救,接診患者時立即進行暢通氣道處理,輔助患者仰頭,將其口腔、鼻腔和呼吸道中的異物清除,保持呼吸順暢,隨后給予患者面罩機械通氣,并進行動態(tài)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情況,必要時給予心臟按壓,并做電擊除顫處理,并使用阿托品、腎上腺素等進行對癥治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對照組給予患者尼可剎米(國藥準字H12020962),配合鹽酸洛貝林(國藥準字H31021342)使用,前者用量為1.125 g,后者為9 mg,二者溶于250 mL葡萄糖溶液(5%)中,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給予鹽酸納洛酮(國藥準字:H20057857)治療,靜脈注射,首次劑量為0.8 mg,速度控制為 0.1 mg/min,根據(jù)患者病情,每 15~30 min重復給藥1次,最大劑量不得超過2.4 mg。
治療效果評估比較,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生命體征穩(wěn)定,24 h內回復意識;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生命體征明顯改善,48 h內恢復意識;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人數(shù)+有效人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5-6];血氣指標比較,具體包括:pH值、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血氧飽和度 (SpO2)。
數(shù)據(jù)分析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具體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和計數(shù)數(shù)據(jù),前者表達方式為(),兩組間的比較應用t檢驗;后者表達方式為頻數(shù)和百分比,組間對比利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19%,明顯高于對照組70.27%(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6 h后,兩組患者pH值、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血氧飽和度(SpO2)均改善,其中觀察組pH 值、PO2、SpO2較對照組高,PCO2較對照組低 (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
急性呼吸衰竭臨床較為常見,具體為多種原因所致的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患者在短時間內會發(fā)生低氧血癥,并誘發(fā)一系列生理變化,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雖臨床醫(yī)學水平不斷提升,但臨床死亡率仍較高[7-8]。因此臨床日漸重視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方式研究,具體治療應促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呼吸功能,并促使機體酸堿值恢復平衡狀態(tài),進而緩解患者臟器損傷,穩(wěn)定其病情,其中院前搶救合理用藥置管重要,納洛酮臨床效果較為理想。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19%,明顯高于對照組70.27%,與張宏偉等人[8]研究結果一致,其結果顯示使用納洛酮治療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8.8%。治療6 h后,兩組患者 pH 值、PO2、PCO2、SpO2均改善,其中觀察組pH 值、PO2、SpO2分別為(7.45±0.11)、(71.31±4.92)mmHg、(90.15±4.99)%較對照組高,PCO2為(59.14±4.31)mmHg較對照組低(P<0.05),該研究結果與米久明[9]研究結果相似,在其研究中,觀察組的 PO2、PCO2、SpO2均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 PaO2(55±4)mm Hg,PaCO2(57±3)mmHg,SpO2(76.11±3.01)%;對照組患者 PaO2(55±5)mm Hg,PaCO2(58±3)mm Hg,SpO2(76.58±3.12)%。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急性呼吸衰竭發(fā)作時,患者處于強烈應激狀態(tài),對下丘腦造成刺激,釋放因子數(shù)量增加,進而誘發(fā)腺垂體適當β-內啡肽和ACTH,增加了血漿中β-內啡肽含量,而β-內啡肽是一種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對呼吸中樞具有嚴重的抑制作用,并抑制呼吸沖動,弱化呼吸動力,增加呼吸困難程度,并導致患者肺部通氣量減少,加重低氧血癥,并導致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10]。針對上述情況,在具體治療時應以抑制體內β-內啡肽增加為主,而納洛酮是一種β-內啡肽拮抗劑,能夠對阿片類受體進行阻斷,緩解其作用下呼吸中樞抑制情況,提高呼吸中樞興奮性,對患者低氧血癥進行糾正,改善通氣抑制情況,促使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并緩解肺水腫、呼吸生理無效控制和間質水分子聚集情況,切實促進患者病情恢復,保證其生命安全[11-12]。此外,考慮到納洛酮藥理作用持續(xù)時間大約為30 min,基于此該次研究中在首次給藥后,對患者進行持續(xù)靜脈注射,并合理控制速度,直到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為止。
綜上所述,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搶救中,納洛酮使用效果較為理想,較尼可剎米更利于患者病情恢復,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氣指標,推薦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