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第一中學 劉俊鋒
以教師為中心是傳統(tǒng)課堂師生關系的主要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先教后學,教主導著學的活動,教與學之間無法產(chǎn)生讓人期待的“化學反應”,更不能做到真正教學相長。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相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課程理念的傳播,有人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主張淡化教師在教學過程和師生交往中的作用,應放手讓學生自由、自主、順其自然地學習,教師不應該干預甚至不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出現(xiàn)了一種“去教師化”傾向。
新課程改革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但是不能排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那么,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如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呢?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并不是回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而是對以往的一種超越,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教師要主動學習、善于積累和反思。教師是主導,但不是一切包辦,什么時候“導”、怎么“導”都是教師應該思考的。要想“導”出水平,“導”出自己的風格,讓學生樂意參與其中,有相當?shù)碾y度。這要求教師學習掌握新課程的理念和精髓,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然后改進。其二,課堂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應由教師主導。新課程強調(diào)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在調(diào)動學生的同時,要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要使教學目標得到實現(xiàn),教學任務順利完成,而不能為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而完全放棄了原有的教學計劃,使課堂成為劇場。其三,課堂教學的方向應該由教師主導。新課程強調(diào)互動與生成,鼓勵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堂上生成新的教學資源,這無可厚非。我們要強調(diào)的是,這種生成必須在教師引導下的生成,必須與教學目標有相應關系的生成,而不是失去方向的胡亂生成。有這么一個案例:語文課上,教師正在講解《塞翁失馬》。討論時有學生提問說塞翁丟失的馬是公馬還是母馬?語文教師看到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認為是一個新生成的教學資源,就讓學生分組繼續(xù)討論。結果大半節(jié)后的內(nèi)容就糾纏在公馬母馬的討論中。如此生成,危害大矣。
第一,要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一個話題,一個活動,一次討論,如果學生不感興趣,那么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將大為降低。教師要多與學生接觸,經(jīng)常和學生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喜好,掌握學生群體中的“亞文化”走向,再把了解到的學生思想動態(tài)與課堂知識相結合,改變教學方式,給學生一個課堂上思考、討論、合作、探究的平臺,讓他們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還課堂于學生。第二,要敢于、善于、樂于給學生留下時間,讓學生有時間思考,有時間發(fā)表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第三,要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的思想自由地飛翔。不強迫學生去認同自己的觀點,不以教師的權威壓人,與學生平等相處又不放棄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是情景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教師的作用是做“平等中的首席”。
長期以來,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一直是兩個獨立面,非此即彼,兩者完全對立起來。其實,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完全可以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如果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造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提供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教學情境,反而是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而學生主體性充分發(fā)揮的話,那教師的主導就更容易進行。所以應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以學生為主體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的平等、民主、互動、合作的師生關系,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