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陳立新,李欽峰
(天津市兒童醫(yī)院,天津300074)
患兒男,10歲,主因“左側(cè)面頰出現(xiàn)紅色斑塊2個月”于2016年1月20日就診于我科門診?;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左側(cè)面頰出現(xiàn)2小片紅色斑片,微凸起皮膚,無明顯癢痛等自覺癥狀,見圖1。曾診斷為“丘疹性蕁麻疹”,外用藥膏(種類不詳),無明顯好轉(zhuǎn)?;純杭韧w健,起病以來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發(fā)熱、及光敏現(xiàn)象,否認蚊蟲叮咬史及外傷史,家族中無結(jié)締組織病及類似病史。否認系統(tǒng)疾病史。
體格檢查: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頸淋巴結(jié)未觸及。皮膚科檢查:左面頰可見2片孤立的紅色斑塊,有浸潤感,界不清。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及 CRP 正常,血清 ESR、ANA、RNP、抗 Sm、抗 ds-DNA、SSA、SSB、補體 C3、補體 C4 正常,抗鏈“O”586 IU/mL(0~150 IU/mL)。皮損處組織病理檢查:鏡下可見角質(zhì)層輕度角化過度,表皮萎縮變薄,毛囊角栓,毛囊及表皮基底層細胞可見空泡變性,真皮淺層色素失禁,真皮血管和附屬器周圍噬色素細胞及致密淋巴細胞浸潤,見圖2。免疫組化染色:CD3(+),CD20(+),CD68(+),CD23(-),CD1a 少量(+)。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RCM)檢查:表皮萎縮變薄,可見毛囊角栓,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血管和附屬器周圍噬色素細胞及致密淋巴細胞浸潤,見圖3~6。根據(jù)臨床及組織病理檢查結(jié)果,診斷為:兒童局限型盤狀紅斑狼瘡。
盤狀紅斑狼瘡(Discoid lupus eryhematosus,DLE)是紅斑狼瘡病譜中最輕的1個亞型,Gilliam[1]分類法將慢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分為局限性DLE和泛發(fā)性DLE。局限性DLE,好發(fā)于外露部位特別是頭面部,多表現(xiàn)為紅色的單個或數(shù)個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斑塊,表面可覆著黏著性鱗屑,表面可有毛細血管擴張。隨著疾病發(fā)展皮損可發(fā)展為典型的盤狀紅斑,表現(xiàn)為邊緣略隆起,中央輕度萎縮凹陷,可出現(xiàn)色素減退等。袁星海等[2]的研究表明雖然DLE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但診斷符合率僅為74.39%,常有因皮損不典型造成誤診者[3-4]。兒童DLE臨床少見,10歲以內(nèi)小于2%[5],16歲以內(nèi)患兒發(fā)病約為7%[6],且兒童皮疹變化較成人更快,故診斷較為困難。
圖1 患者右頰部紅色浸潤性紅斑
圖2 組織病理檢查照片(HE染色×100)
圖3 表皮淺層皮膚CT照片
圖4 真表皮交界皮膚CT照片
真皮淺中層:可見彌漫浸潤的淋巴細胞。
圖6 真皮深層皮膚CT照片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DLE與皮膚淋巴細胞浸潤癥、皮膚淋巴瘤、多形日光疹、扁平苔蘚等有許多共同特點需要鑒別。在組織病理上,上述疾病的共同點是真皮內(nèi)可見以淋巴樣細胞為主的大片炎細胞浸潤。各疾病的主要鑒別點是表皮結(jié)構(gòu)的改變:皮膚淋巴細胞瘤與皮膚淋巴細胞浸潤癥表皮均大致正常[7-9];多形日光疹表皮可呈皮炎樣改變,同時伴有真皮淺層明顯水腫;扁平苔蘚與DLE均有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其中扁平苔蘚可見顆粒層楔形增生,DLE表皮萎縮變薄,可見毛囊口擴大角質(zhì)栓塞形成的毛囊角栓。
DLE常見于顏面等暴露部位,組織病理學檢查為有創(chuàng)性的,在兒童疾病的診斷中該檢查方法接受度低。RCM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近幾年國內(nèi)外有很多學者探討其在DLE診斷中的應用。Koller等[10]報道稱RCM在DLE診斷中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2.96%和94.53%。本例患兒RCM可以觀察到毛囊角栓、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大量噬色素細胞及致密淋巴細胞浸潤等特征,與其病理檢查相對應[11-12]。Wassef等[13]報道可以通過RCM觀察到真表皮的界面改變,空泡變性及色素失禁等DLE典型病理表現(xiàn),本文中觀察到的RCM結(jié)果與其報道中描述的結(jié)果一致。Ardigo等[14]提出可以通過RCM檢查選擇準確的病變位置,提高活檢的準確度。綜上,筆者認為RCM在兒童局限型盤狀紅斑狼瘡的診斷中有一定的指導價值,但目前觀察例數(shù)較少,數(shù)據(jù)有限,爭取進一步積累資料,完善RCM檢查在DLE診斷中的診斷依據(jù),爭取可以將RCM作為初步診斷DLE的篩查方法,進而減少漏診率,提高病理檢查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