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蕙,呂彥妍,劉瑞華,劉竹韻,張贊梅,高玲玲(.廣州市第七中學,廣東廣州 50000;.廣州市執(zhí)信中學,廣東 廣州 50000;.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東 廣州 5000;.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0000;5.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0080)
器官移植是目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法[1]。自20世紀60年代中國器官移植技術開展以來,移植數(shù)量逐漸增加,移植技術也發(fā)展較快,但目前面臨供體器官不足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器官移植技術的發(fā)展[1]。自2015年1月1日起,器官捐獻已成為我國器官來源的唯一合法途徑,然而我國器官捐獻尚處于起步階段,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現(xiàn)階段公民身后器官捐獻率僅為0.6/100萬人口[2]。因此,如何提高我國公民器官捐獻意識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加強公民對器官捐獻的認知、提高器官捐獻意愿,是解決器官缺乏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關于大學生的器官捐獻知識、態(tài)度和意愿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較多[3-5],但關于中學生的器官捐獻現(xiàn)狀則較少。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們調(diào)查分析了廣州市某中學在校228名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探討提高器官捐獻意愿的有效措施。
1.1 研究對象:2018年3月對廣州市某中學的228名在校中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男性107人(46.9%),女性116人(50.9%);年齡(16.28±0.972)歲;漢族206人(90.4%),其他民族10人(4.4%);農(nóng)村24人(10.5%),縣城 2人(0.9%),城市178人(78.1%);無信仰的學生178人(78.1%);無獻血史204人(89.5%),有獻血史僅12人(6.2%)。家庭人均月收入>6 000元84人(36.8%);親友簽署了器官捐獻卡8人(3.5%),親友是器官捐獻者5人(2.2%),親友進行器官捐獻僅3人(1.3%);通過網(wǎng)絡了解器官捐獻知識181人(79.4%)。
1.2 調(diào)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diào)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民族、籍貫、有無信仰或獻血史、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1.2.2 器官捐獻量表:采用史麗珠等[6]編制的器官捐獻量表,該量表分為器官捐獻知識、態(tài)度及意愿3 個部分。器官捐獻知識部分有10個條目,答對1題得1分,答錯得0分,總分最高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器官捐獻知識水平越高。器官捐獻態(tài)度部分分為認同器官捐獻價值、不認同器官捐獻價值和阻礙器官捐獻價值3個維度,共 22個條目,采用Likert 7 分制,每個條目得分1~7分,總分22~154分,得分越高表示對器官捐贈的態(tài)度越正向。器官捐獻意愿部分分為自我器官捐獻意愿和家人器官捐獻意愿,總分1~5分,得分越高表示器官捐贈意愿越強。該量表 Cronbach系數(shù)為 0.93。
1.2.3 死亡態(tài)度描繪量表(修訂版)(DAP-R量表):采用朱海玲等[7]編制的中文版死亡態(tài)度描繪量表,該量表包括25個條目,分為死亡恐懼、死亡逃避、逃避接受、自然接受和趨近接受等5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總分5~25分,得分越高表示越傾向于該死亡態(tài)度。各維度重測信度為0.616 ~ 0.934,總量表 Cronbachα 系數(shù)為 0.848[8]。
1.2.4 利他主義行為量表(SRA量表):采用Rushton等[9]編制的SRA量表,選擇其中的18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18~90分,得分越高代表利他主義行為傾向越強。
1.2.5 家庭討論意愿量表:該量表包含 3 個條目,每個條目1~7分,總分為3~21 分,得分越高代表家庭討論意愿越強,Cronbach系數(shù)為0.75[1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分類資料用頻數(shù)、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各個變量與中學生器官捐獻意愿的相關分析使用Spearman秩相關檢驗,采用“stepwise”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228名中學生的自我器官捐獻意愿得分為(2.29±0.88)分,家人器官捐獻意愿得分為(3.46±1.11)分,處于中等水平,具體結果見表1。
2.2 中學生的器官捐獻知識和態(tài)度、死亡態(tài)度、利他主義行為及家庭討論意愿:中學生的器官捐獻知識總分為(2.30±1.61)分。答對正確率最高的條目為“器官捐獻取出手術必須至少在判定腦死亡后方可進行”(n=142,62.3%),正確率最低的為“人死后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n=4,1.8%)。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態(tài)度的總分為(110.11±24.68)分,總量表均分為(5.01±1.12)分。其中認同器官捐獻價值均分為(5.47±1.80)分;不認同器官捐獻價值均分為(4.09±1.50)分;阻礙器官捐獻原因均分為(5.08±1.46)分。在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態(tài)度原因方面排名前3位的為:宗教觀念、醫(yī)療信用問題和傳統(tǒng)習俗。死亡態(tài)度得分最高的為自然接受得分(19.28±4.44)分,其后為死亡恐懼(13.37±4.55)分、逃避接受(12.19±5.08)分、死亡逃避(11.72±4.47)分,最低為趨近接受得分(11.26±4.77)分。
利他主義行為均分為(2.98±0.82)分,總分為(53.56±14.68)分。家庭討論意愿得分均分為(4.28±1.54)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條目為“我愿意告訴家人我要成為一名器官捐獻者的決定”為(4.39±1.73)分。
2.3 中學生器官捐獻意愿的相關因素:在中學生的個人特征方面,僅獻血史對器官捐獻意愿得分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有獻血史且計劃定期獻血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得分比無獻血史學生高〔(4.00±0.00)比(2.25±0.86)分,P=0.004〕。
中學生的器官捐獻知識與與死亡態(tài)度中的自然接受維度呈正相關,與趨近接受維度呈負相關,但與器官捐獻意愿的相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態(tài)度(r=0.299,P<0.01)、利他主義行為(r= 0.215,P<0.01)和家庭討論意愿(r=0.156,P<0.05)等因素均與器官捐獻意愿呈正相關,中學生的死亡態(tài)度則與器官捐獻意愿呈負相關(r=-0.130,P < 0.05)(表 2、表3)。以器官捐獻意愿為因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器官捐獻態(tài)度總分(X1)、利他行為總分(X2)進入回歸方程。經(jīng)檢驗,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該回歸方程為Y = 0.009X1+0.013X2+ 0.539。
表1 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總體情況(n=228)
表2 中學生的器官捐獻知識、器官捐獻態(tài)度、死亡態(tài)度、利他主義行為與器官捐獻的相關性分析(n=211)
表3 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與家庭討論意愿的相關性(n=211)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處于中等水平,與周金莉等[3]和呂彥妍等[5]等在本科護生中的結研究果相似,略高于劉佳琪[4]等在大學生中的研究結果,可能與近年來網(wǎng)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有關宣傳力度加大有關。明確表示愿意器官捐獻的高中生有15.3%,但其中只有1人(0.4%)簽署了器官捐獻同意卡,比周金莉等[3]和劉佳琪等[4]在大學生中的研究結果高,但比呂彥妍等[5]在本科護生中的研究結果低。61.8%的學生想過但尚未決定是否會器官捐獻,同時有76.4%的學生對是否會捐獻家人器官持猶豫態(tài)度,只有16.2%的學生表示會捐獻家人器官,這提示如果采取合適有效的措施,極有可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愿意捐獻器官的人群比例。在器官捐獻種類方面,以捐獻整個身體的最多,其次是眼角膜,這與史麗珠等[6]研究結果相同,而與周金莉等[3]、劉佳琪等[4]和呂彥妍等[5]研究結果不同,可能與研究對象及樣本量有關。在受贈對象方面,與其他在大學生中的研究結果相似[3-5],即中學生最愿意捐贈給家人,且最傾向于與家人討論器官捐獻內(nèi)容。另外,中學生認為最能加強捐獻意愿的前3項舉措分別為:① 家屬優(yōu)先享有醫(yī)療保障;② 家屬優(yōu)先獲得器官移植;③ 撫恤金。這可能與中華傳統(tǒng)孝道文化有關,學生多自小接受敬親和奉養(yǎng)等思想熏陶[11],因而注重維護家庭的利益。因此,完善器官捐獻者家屬的激勵補償機制等措施可能有助于器官捐獻參與度的提高?!澳X死亡判定”“組織配對與移植免疫學”及“法律與倫理議題”等器官捐獻知識需求較多,建議在中學生中開展相關教育宣傳活動時可以側重于這方面的內(nèi)容。
中學生器官捐獻知識得分為(2.30±1.61)分,明顯低于周金莉等[3]、]劉佳琪等[4]和呂彥妍等[5在大學生中的研究結果,這可能與中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且學業(yè)負擔較重,接觸器官捐獻知識的機會較大學生少有關。其中答對率最高的條目8即“器官取出手術必須至少在判定腦死亡后方可進行”只有62.3%,而答對率最低的條目3小于2%,均明顯低于周金莉等[3-4]的研究結果。中學生的器官捐獻知識與死亡態(tài)度中的自然接受維度呈正相關,與趨近接受維度呈負相關,因此加強器官捐獻知識教育可能有助于中學生樹立正向的死亡觀。中學生的死亡態(tài)度中趨近接受維度與器官捐獻意愿呈負相關。只有46.1%的學生對死亡持自然接受的態(tài)度,仍有相當部分學生對死亡持恐懼或逃避的態(tài)度,這與呂彥妍等[5]的研究結果相同。這提示有必要在高中生中開展死亡教育和器官捐獻相關知識的宣傳活動或課程。
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態(tài)度與器官捐獻意愿呈正相關,且器官捐獻態(tài)度總分進入多元回歸分析方程,是器官捐獻意愿的預測因子。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態(tài)度得分明顯高于周金莉等[3]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態(tài)度呈正向態(tài)度,其中認同器官捐獻價值維度得分為(5.47±1.80)分,說明大部分中學生認同器官捐獻價值,不認同器官捐獻價值維度得分為(4.09±1.50)分,表示中學生在此方面呈中立態(tài)度;阻礙器官捐獻原因維度得分(5.08±1.46)分,表明部分中學生在阻礙器官捐獻方面呈正向態(tài)度。
利他主義行為也與器官捐獻意愿呈正相關,且利他主義行為總分進入多元回歸,也是器官捐獻意愿的預測因子。本次研究中中學生的利他主義行為得分為(2.98±0.82)分,比Steele等[12]在有獻血史人群中的研究結果稍低,可能與本次研究對象的教育水平和研究人群不同有關。因此,鼓勵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和獻血活動,開展利他主義、為人民服務等思想教育課程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13]。
家庭討論意愿與器官捐獻意愿和捐獻家屬器官意愿呈正相關,因此在器官捐獻過程中取得家屬的同意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中學生的家庭討論意愿得分為(4.28±1.54)分,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與呂彥妍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對家庭討論意愿持正向態(tài)度(>4分)的學生不足一半(43.0%),大部分學生家庭討論器官捐獻的意愿不高。這可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死亡的避諱有關。因此在學生家屬中倡導理性的死亡觀念,促進學生與學生家屬在器官捐獻方面的交流,可能有助于提高器官捐獻意愿。
綜上所述,本研究調(diào)查了廣州市某中學中學生的器官捐獻意愿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本次研究顯示中學生的器官捐獻知識水平較低,傳統(tǒng)觀念和醫(yī)療信用問題是影響器官捐獻態(tài)度的主要因素。有定期獻血計劃的學生比無獻血史的器官捐獻意愿高;器官捐獻態(tài)度、家庭討論意愿和利他主義行為與器官捐獻意愿呈正相關,死亡態(tài)度與器官捐獻意愿呈負相關,其中器官捐獻態(tài)度和利他主義行為是器官捐獻意愿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提示加強相關宣傳教育,鼓勵公益活動和獻血活動等利他主義行為,以及完善激勵補償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措施,有助于提高人們對器官捐獻的關注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