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文化走出去”政策的推行,唐詩英譯已成為翻譯界關(guān)注的焦點。本文以許淵沖先生的英譯《唐詩三百首》為例,多方面討論唐詩英譯的翻譯策略和文化藝術(shù),從而讓更多的讀者領(lǐng)略唐詩英譯之美,傳承唐詩英譯之髓。
關(guān)鍵詞:許淵沖;唐詩三百首;唐詩英譯
作者簡介:王振(1993-),女,山東省臨沂市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與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6-0-01
一、引言
許淵沖先生作為國內(nèi)古詩英譯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因其自成一派的翻譯理論以及數(shù)量可觀、影響深遠(yuǎn)的文學(xué)翻譯作品(尤其是詩詞翻譯),備受矚目。本文以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為理論依托,從翻譯技巧方面探尋唐詩英譯的翻譯藝術(shù)。
二、理論基礎(chǔ)
許淵沖先生(以下簡稱許)在《翻譯的藝術(shù)》(1984)等著作中,對形似與神似,求真與求美,翻譯與創(chuàng)作等中西文化的差異問題進行了具體的論述,提出“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是譯詩的本體論。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翻譯是美的創(chuàng)造,所以神似勝于形似,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齊備。
三、唐詩的英譯藝術(shù)
(一)詞匯方面
1.斟酌字詞
斟酌字詞是中國詩學(xué)的傳統(tǒng)。許在翻譯《唐詩三百首》時,認(rèn)真推敲每一個英文用詞,他認(rèn)為詩歌翻譯必須選取兼具意象美和音律美的詞匯。例如:杜牧將《贈別》中的“姆媽裊裊十二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弊g為“Not yet fourteen, shes fair and slender. Like early budding flower tender”。在漢語中“豆蔻”作為一種草本植物,常被比擬為清新秀麗、芳齡十三的少女,而英語中的“cardamon(豆蔻)”并無此寓意,所以為了讓目標(biāo)語讀者可以和源語讀者擁有相同的詩歌體驗,許用目標(biāo)意象“early budding flower”翻譯了這一隱喻意象。
2.填詞救韻
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英文詩歌,都講求韻律齊美,朗朗上口。因此,如何讓唐詩英譯過程中保持原有韻律風(fēng)味是譯者的重難點。例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許譯為“Snapping the pallid grass, the northern wind whirls low; In the eight month the Tartar sky is filled with snow.” “l(fā)ow”在英文中的本意為“低洼的,矮小的”,看似與原詩不符,但譯者添加“l(fā)ow”一詞是為了和下一句的“snow”起尾韻的作用,而且譯文的流暢性并未改變,達到音美和形美效果。
(二)句子層面
1. 詩行倒置法
唐詩英譯過程中常常會為了語言地道和邏輯通順,進行詩句詞序或語序的改變,以達到理想翻譯效果。例如: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其四》中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許譯為:“We will not leave the desert till we beat the foe. Although in war our golden armour be outworn.”譯者將這兩句詩進行倒置,采用讓步狀語從句,以符合目標(biāo)語讀者的語法特征和語言習(xí)慣,同時兼顧譯文的形美特征。
2.另譯詩題法
詩題與詩意是一個整體,相互聯(lián)系而又相互制約。因此,用譯語給詩歌重新命名,難度很大。但是優(yōu)秀的譯者在吃透原文之后,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長恨歌》作為白居易的名篇,許將其詩題譯為“The Everlasting Regret”。首先,“everlasting”后綴“ing”表示持續(xù)不斷,其獨特的語法意義意味著“regret”的延綿不絕;其次,“everlasting”從單詞構(gòu)成來看,由 11 個字母組成,在具有相似意義的單詞中,它是最長的,暗含“長”的意思;最后,從發(fā)音上看,“everlasting”讀來余音裊裊,其長鼻音從聲音上凸顯了“長”,使整個詩題讀起來生動、形象。
(三)韻律處理
1.圓節(jié)奏
意義的完整表達往往會帶來參差的句長、韻腳和韻律,因此許淵沖經(jīng)常通過添減的技巧以求形似音美。以祖詠的《終南望馀雪》為例:“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許譯為“How fair the gloomy mountainside! Snow-crowned peaks float above the cloud.”省略了第一句譯文中對“終南”一詞的翻譯,雖然只譯了“陰嶺秀”,但是整句譯文恰到好處。因為第一句緊挨詩題,清晰的語境使譯者可以大膽處理,刪減后能與第三句和尾韻協(xié)調(diào)。而這種做法并不會損害意境,還能兼具意美。
2.押韻腳
許在英譯過程中為了盡可能的保留原詩的韻律,常堅持韻體譯詩。巧用尾韻,破格、行內(nèi)韻等,皆能妙筆生花、游刃有余。例如,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中“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許譯為“My children whom I meet do not know who am I.‘Where do you come from, sir? they ask with beaming eye.”首先,看似首句譯文末尾“who am I”的句序并非正確的語法表達形式,但是這樣的賓語從句倒裝可以與下句的“eye”押韻。而這種語序倒置的用法在英語格律詩中也經(jīng)常使用,它不僅可以凸顯詩意重心,還能照顧尾韻起到韻律協(xié)調(diào)的音美效果。
四.結(jié)語
唐詩起源悠久、意境高悠,雖然翻譯難度大,但是對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可以積極參與到唐詩英譯的隊伍中來,深化延伸許淵沖先生的翻譯理論,互相學(xué)習(xí),互相切磋,一起推動唐詩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許淵沖.唐詩三百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3]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shù)[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
[4]許淵沖.許淵沖經(jīng)典英譯——唐詩[M].中國國際出版社,2012.